張艷偉
簡述實用主義的真理觀
張艷偉
從亞里士多德以來,哲學的中心問題就是對真理概念的分析問題。實用主義作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派別,對真理問題的探討自然也不例外。真理觀是實用主義的理論核心,在實用主義理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實用主義真理觀的形成過程之中,實用主義代表人物之間的觀點雖不乏爭議,但總體是一致的。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代表人物都竭力反對傳統(tǒng)的“符合論”和“融合論”,提出了“實用論”。
實用主義;實用論;真理;實在
實用主義是哲學的一個派別,美國是實用主義的發(fā)源地。雖然美國從來沒有宣稱實用主義是他的官方哲學,但實用主義確實源自于美國人的務實和創(chuàng)新精神,體現(xiàn)了美國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皮爾士、詹姆斯和杜威提出實用主義真理觀,把符合與融貫這兩種因素結合在一起便是他們的特別之處?!皩嵱弥髁x”對各種思想信念、理論政策或行動計劃根據(jù)它們產(chǎn)生的后果和造成的影響來進行判斷和評價。實用主義真理觀的基本內(nèi)容就是“真理有用論”和“知識工具主義”。實用主義強調(diào)“行動”和“效果”,它把“經(jīng)驗”和“實在”歸結為“行動的效果”,把“知識”歸結為“行動的工具”,把“真理”歸結為“有用”、“效用”或“行動的成功”。 所以,從實用主義哲學家關于真理的價值取向來看,他們的真理觀既不同于符合論的命題與事實的一致,也不是倡導命題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而是觀念所產(chǎn)生的直接效果。筆者并不同意這種看法,因為觀念只是追求真理的一個載體而已,真理與觀念是兩個層面的東西,兩者是不能等同的。
實用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皮爾士認為,真理是探究的結果。為了實現(xiàn)這個結果,他提出了研究的方法,并認為使用這種方法就會引導我們達到真理,形成關于實在的觀念,這才是首要的問題。但是,皮爾士對于真理的性質(zhì)以及究竟什么是真理,未能給我們提供一個清晰而一貫的定義,他只是模糊地認為真理的理論是從“實在”的觀念開始出發(fā)的。既然真理是研究的方法最后確立的意見,既然科學方法是受實在制約的,那么真理在一定程度上是與實在相符合的。在這個意義上說,“實在”觀與“真理”觀是具有相同的意義的。為了論述自己的思想,他從不同的方面討論了 “實在”和“真理”的概念。首先,真理在于表象或命題與其對象相符合。他認為,實在具有客觀性,既不受特殊判斷的影響也不受個人思想的影響;只有堅定不移地運用研究的方法才能確立對實在的真實觀念,進而實現(xiàn)真理與對象觀念的符合,這樣也就達到對真理問題的認識。其次,真理是探索過程,對真理的認可,要最終引導人們達成一致意見。在達成一致的過程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也就是借助邏輯的方法。只有借助研究的方法并運用觀察、判斷和推理,就可以從一個信念中引出結論,最后通過進一步的解釋來檢驗和再解釋。也就是說,這種結論具有可驗證性,這樣就達到了真理。事實上,人們在認識事物時,開始形成的認識往往是一種意象,并不是真理。但是他認為,這種逐步發(fā)現(xiàn)的包含在真實信念中的真理就構成皮爾士所說的“實在”的一種意義。一旦我們確立了實在的本質(zhì),我們就能確定真理的性質(zhì)。最后,皮爾士認為真理就是那種給人們帶來滿足感的后果或效果。
基于以上幾點,說明皮爾士認為實在是與真理即作為一個徹底研究過程的結果相等同的東西。因此我們可以說,皮爾士的真理與那些作為一個探究或研究過程的結果而獲得的信念的某種性質(zhì)有關。真理不是獨立于這樣一個過程的信念的性質(zhì),而是與信念相聯(lián)系的,并且真理取決于信念。真理這個概念要通過永無止境的探索,需要實踐活動來理解,而且服從經(jīng)驗認可的東西。詹姆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釋真理觀的含義、性質(zhì)和標準。
第一,他認為實用主義的真理觀不過是一種手段和態(tài)度。“實用主義的方法,不是什么特別的結果,只不過是一種確定方向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則、范疇和假定是必須的東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獲、效果和事實。”這就是說,實用主義完全避開了抽象固定的原則,不問理論自身的性質(zhì),而只是關注最后的事實和效果,把事實和結果看作真理觀的核心。從這個方面來說,詹姆士堅持了一種更為徹底的經(jīng)驗論。
第二,皮爾士認為認識的任務不是反映客觀世界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而是認識行動的效果,從而為行動提供信念。所以兩者的觀念是不謀而合的。詹姆斯認為“只能意味著我們被引導到實在,或到實在的周圍,或與實在發(fā)生接觸,因而處理實在或處理與它相關的事物比與實在不符合要好一些,不論在理論上或實際上都要更好一些。”詹姆斯在皮爾士的基礎之上發(fā)展了皮爾士的理論,明確提出真理描述的是觀念的一種性質(zhì),是觀念與實在的“符合”。在我們的思維中,真理屬于一種觀念形態(tài),真理的觀念對人類的生活是極其重要的,因為追求真實的觀念是人類的首要任務,掌握真理不過是實現(xiàn)人類活動的一個手段而已。
第三,詹姆斯認為觀念的真實性不是它固有的、靜止的性質(zhì),而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相應地,真理也有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新的觀念取代舊的觀念,不是對舊觀念的完全拋棄,它要盡量使舊的觀念少受干擾,并盡力使新舊觀念協(xié)調(diào)起來。詹姆斯說,“一個觀念的真實性不是它固有、靜止的性質(zhì)。真理是相對于觀念而發(fā)生的”。在這一點上,一方面,實用主義反對傳統(tǒng)理性主義靜止的、絕對的符合論,主張真理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這樣就把真理看作是一個證實的和活動相統(tǒng)一的動態(tài)過程,強調(diào)真理需要一個探索、實踐的過程,這對于反對教條主義、經(jīng)驗主義和機械反映論有積極的意義。另一方面,他又反對另起爐灶,與舊的觀念徹底決裂,即強調(diào)觀念的連續(xù)性,強調(diào)要根據(jù)新的事實來變更觀念。因此人們要彼此交流思想、交流證實,進行積極的交往。這實際是在告訴人們要不斷探索、試驗、積極進取。顯然,這個觀點包含了合理的、積極的因素。
第四,真理是可塑的,非功利的客觀真理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真理可以按照人的需要而改變,永恒不變的真理是不存在的。首先,真理被看作是一種滿足,是包含了公眾的客觀條件的。他說:“當真理被看作是一種滿足時,常被誤解為只是情緒的滿足、私人的安適,純屬于個人需要的供應”;其次,實用主義所說的“效用”不是指個人效用。由此可見,與傳統(tǒng)哲學不同,實用主義最為關注的不是事物的本體,而是事物的價值、效果和效用,是把真值、效用作為判斷知識、理論是否有意義,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也就是說,在真理中,我們注意什么,著重哪個,都是由個人的興趣和利益決定的。完全與利益無關、純粹的客觀真理是不存在的。這樣,詹姆斯就把真理的真和有用看作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看成統(tǒng)一過程的兩個效果。而杜威又進一步把詹姆斯的上述思想發(fā)展成為“真理及效用”的工具主義。杜威認為,各種學說、理論“和一切工具一樣,其價值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它們所能造就的結果中顯示出來的功效”。工具本身無所謂真?zhèn)?,它們只有?jīng)濟或浪費之別,唯“效用是衡量一個觀念或假設的真理的尺度”??梢?,杜威的認識論是以實驗主義為基礎的,工具主義是杜威的真理觀的核心。工具主義的基本含義是:觀念、思想、理論是人用以使其行動取得成功的工具。因而,能否使人的行動取得成功便成為它們的真理標準。同時,杜威也反復強調(diào),實用主義始終一貫地重視觀念、思想、理論的工具作用,重視它們的實際效用,用觀念、思想、理論在實踐中產(chǎn)生的實際效用作為標準來判斷觀念、思想、理論的真理性。
從以上三個人的觀點可以看出,皮爾士曾把真理看作那種給人帶來滿足感的后果或效果,他說:“……真的東西不過是認識過程中令人滿足的東西。”詹姆斯不僅采用而且發(fā)展了皮爾士的真理觀,他從純粹經(jīng)驗出發(fā),把真理視為經(jīng)驗的一種組織形式,真觀念所產(chǎn)生的效用或價值表現(xiàn)在真觀念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滿足,給人帶來某種利益,或使人取得某種成功,它能連接和協(xié)調(diào)經(jīng)驗。如果某一觀念有助于使它與我們經(jīng)驗的其它部分處于圓滿的關系中,它就成為真的了。同時,真理又必須在證實的過程中不斷檢驗自己,“一個觀念”的真實性不是它所固有的、靜止的性質(zhì),真理是對觀念而發(fā)生的。它之所以變?yōu)檎?,是被許多事件造成的,它的真實性實際上是一個事件或一個過程,是證實它本身的過程,是它的證實過程,它的有效性就是使之發(fā)生的過程。”真理是造成的,說明證實過程是和人的行動及其效果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可證實性在一定意義上內(nèi)含著有用性或有效性,這樣,“真”和“用”就粘在一起了??梢?,皮爾士、詹姆斯早已提出了工具主義真理觀的基本觀點,杜威又將此觀點加以豐富和發(fā)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實用主義真理理論。總之,以真理觀為核心的實用主義有它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它把效用、價值原則引入真理觀,賦予真理新的活力,在引起人們對真理價值的重視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們對此要有一個客觀的評價。
第一,實用主義者強調(diào),真理就在每個人的行動中、追求中和生活中。皮爾士認為真理就是那種給人們帶來滿足感的后果或效果。真理是一個變化的過程,不存在永恒的真理。倘若由于某種原因到不到某種滿足或效果,這種真理是否就不存在了呢?這無疑是片面的,是對傳統(tǒng)真理理論的一種反叛。在承認真理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的同時,也要承認絕對真理的存在。同時,“實在”觀念和“真理”觀念是不能等同的,兩者不是同一層次的問題,“實在”觀念只是追求真理過程中的一個載體而已。
第二,實用主義的真理觀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沒有具體明確的判斷標準,這會導致主觀主義的真理觀。例如,他們認為“真”和“有用”只是同一過程的觀念的不同稱謂而已,這種闡釋無疑會給真理抹上主觀主義的色彩,使真理流為效用或滿足的工具,這是對真理的一種貶低。有用和有利作為一個價值術語,把真理和主體的評價標準摻和在一起,有效和無效、有用和無用只是作為主體的一種評價,這無疑是荒謬的。實用主義代表人物說,“如果神學的各種觀念證明對于具體的生活確有價值,那么在實用主義看來,在確有這么的價值這一意義上說,它就是真的了?!彼陨駥W也可以視為真理。顯然,實用主義在無形中為宗教做了辯護,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同時,由于它片面強調(diào)了真理的價值(即有用性),這也違背了真理的客觀性。
第三,實用主義者混淆了“真”和“用”兩不同的概念,他們把真和用聯(lián)系起來,認為有用即真,這樣就會導致真理的相對主義化。事實上,真命題都有用,但有用的不一定都是真的。
[1]穆尼茨.當代分析哲學[M].張汝倫,黃勇等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
[2]江怡.西方哲學史.學術版.現(xiàn)代英美分析哲學:上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3]龐丹,陳凡.實用主義的真理觀[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6.
[4]蘇珊.哈克.邏輯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5]涂紀亮.從古典實用主義到新實用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張汝倫.現(xiàn)代西方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B712.4
A
1673-1999(2010)06-0029-02
張艷偉(1981-),男,西南大學(重慶北碚400715)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邏輯學。
20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