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慧敏
(襄樊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北 襄樊 441050)
了解他者 反思自身
——以莫斯《禮物》為例
陶慧敏
(襄樊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北 襄樊 441050)
莫斯的《禮物》是人類學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閱讀該書,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學學科特點和研究方法,同時也有助于理解莫斯以及評價他的學術(shù)貢獻。書中,作者對“禮物交換”這種極其廣泛的習俗首次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比較研究,激發(fā)了學者與讀者的多重解讀,也引發(fā)了人類學及社會科學領域中關于“禮物”的一系列研究。另外,作者對大量資料和文獻的駕馭能力、分析與觀察問題的獨特視角以及通過這些所展示出來的社會學或人類學方法,也充分奠定了此書的重要地位。
莫斯;禮物;人類學
人類學對于社會和文化的研究具有綜合性;它是研究關于他者的學問;同時強調(diào)“跨文化”的比較。這是我在初次接觸“人類學”這門學科時,從課堂上學到的“人類學”與其他研究文化的學科之不同的三個特點。閱讀完法國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莫斯的《禮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一書,不僅使我深切地領會到以上特點,而且也感到此書的獨特之處,并引發(fā)我進一步的思考。接下來,我將以導論和結(jié)論這兩個章節(jié)為重點,從該書創(chuàng)作的背景介紹、幾個核心概念的理解、該書所體現(xiàn)的一般性與獨特性特點、由該書引發(fā)的思考四個部分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馬塞爾?莫斯(Marcel Mauss,1872-1950)是“愛彌爾?涂爾干(Emile Durkheim)的外甥和最杰出的學生,是一個能力超群、學養(yǎng)非凡,而且胸懷坦蕩、意志堅定的人物”。1898年涂爾干創(chuàng)辦《社會學年鑒》,莫斯負責該刊物宗教方面的研究與編輯。一戰(zhàn)以后,由于其師長、同事相繼故去,莫斯承擔了延續(xù)涂爾干學派的傳統(tǒng)和繼續(xù)自己專業(yè)研究的雙重任務。后來,因為工作負荷過重,他“只能放棄自己的專業(yè)興趣,而去接手亡友們所擅長的種種研究?!敝链?,莫斯的學術(shù)重心從對原始宗教和祭祀的研究轉(zhuǎn)移到比較社會人類學的研究上來?!抖Y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就是這一時期的重要著作。
1923-1924年,《禮物》最初發(fā)表于《社會學年鑒》,1925年正式出版?!霸摃抢斫饽挂约霸u價他的學術(shù)貢獻的重要依據(jù)?!睍?,作者“對‘禮物交換’這種極其廣泛的習俗首次進行的系統(tǒng)性的比較研究”,激發(fā)了學者與讀者的多重解讀,也引發(fā)了人類學及社會科學領域中關于“禮物”的一系列研究。另外,作者對大量資料和文獻的駕馭能力、分析與觀察問題的獨特視角以及通過這些所展示出來的社會學或人類學方法,也充分奠定了此書的重要地位。
書中多次出現(xiàn)以下幾個概念,掌握這些概念對于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古式社會
該版本(《禮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汲喆譯,陳瑞樺校,上海世界出版集團,2005年9月)書名的譯法比2002年的版本要好(《論饋贈:傳統(tǒng)社會的交換形式極其功能》,《人類學名著譯叢》,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作為一個概念,“古式社會”不同于古代社會、原始社會,也不同于傳統(tǒng)社會。書中曾經(jīng)提到“它們俗稱原始社會,其實最多只是古式社會”。根據(jù)我的理解,它是產(chǎn)生于人類社會早期,但當前依然存在,習俗等迥異于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社會類型。它的基本構(gòu)成是群體和部落,人口一般不多。它不僅屬于“社會進化中的一個特定時刻”,而且與其他社會進化階段并存 。
2.總體(Total)
是這本書的關鍵詞,它總是與其他的語匯連用,構(gòu)成本書的核心概念。如總體的社會現(xiàn)象,總體的社會事實,總體呈獻體系,總體呈獻制度,競技式的總體呈獻等。
在我看來,“總體”有三種含義。首先,莫斯認為,社會是作為一個總體存在著的。因此,“總體”是指書中“所試圖描述其功能的各種社會體系的全部?!逼涠?,“總體”是一種研究方法。莫斯說:“只有通盤考慮整體,我們才有可能體會其本質(zhì)、其總體的運動、其活生生的面相,才有可能把握住社會與人對其自身、對其面對他者的情境生成感性意識的那一生動瞬間。”并得出結(jié)論:“社會學的原則與宗旨,就是要洞察整個群體及其總體行為?!蔽矣X得,這個結(jié)論也同樣適用于人類學。第三,“總體”一詞可能等同于涂爾干理論中的“集體意識”或“集體觀念”以及莫斯自己提出的“集體表象”。只是我對人類學涉入不深,對后面幾個概念還不理解,所以無從比較,僅僅是一個設想。
3.“總體的社會現(xiàn)象(phénomène sociaux total)”
這個概念與“總體的社會事實”意思相近,是指所研究的對象。它們不僅“能夠同時綻然展現(xiàn)出全部各種制度:宗教、法律、道德和經(jīng)濟?!逼渲校扒叭咄瑫r兼為政治制度和家庭制度”。而且這些現(xiàn)象或事實也展現(xiàn)出美學和形態(tài)學的要素。
4.“總體呈獻體系(système des prestations totales)”
簡單地講,它就是禮物-交換的體系。在這一體系中,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進行全部的交換——“交流的是禮節(jié)、宴會、儀式、軍事、婦女、兒童、舞蹈、節(jié)日和集市,其中市場只是種種交換的時機之一,市場上的財富的流通不過是遠為廣泛、遠為長久的契約中的一項而已”。這種交換包含三個環(huán)節(jié):給予、接受和回報的義務。而導致這些環(huán)節(jié)得以流動的是hau。對于這一體系,莫斯曾做出以下論斷∶“歸根結(jié)底便是混融。人們將靈魂融于事物,亦將事物融于靈魂。人們的生活彼此相融,在此其間本來已經(jīng)被混同的人和物又走出各自的圈子再相互混融:這就是契約與交換”。
5.“競技式的總體呈獻(prestation totale de type agonistique)”
即“夸富宴”(potlatch),它既是總體呈獻體系的一種“最純粹的類型”,又是一種“總體呈獻制度”。其中,“氏族、婚禮、成年禮、薩滿儀式、大神膜拜、圖騰膜拜、對氏族的集體祖先或個體祖先的膜拜,所有這一切都糾結(jié)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由儀式、法律呈獻與經(jīng)濟呈獻等組成的錯綜復雜的網(wǎng)絡,而人群中、部落中、部落同盟中乃至族際間的政治地位也在其間得到了確定。”并且,“競爭與對抗的原則貫穿于所有這些儀軌。”
6.“庫拉(kula)”
專業(yè)特色實踐是深化校企合作而形成一種特色實踐教學模式。學習將操作技能要求較高的專業(yè)課程進行拆分,理論教學安排在學校完成,實踐教學安排在上海實踐基地完成。實踐教學由上?;释⒕频昙瘓F經(jīng)驗豐富的師資團隊來承擔,充分利用酒店資源,讓學生在酒店前臺、客房、餐飲三個部門進行真實工作場景的實踐操作學習。
“一種大型的夸富宴,是部落間及部落內(nèi)的整個的貿(mào)易制度?!?/p>
7.Hau
是事物的靈魂和力量,是使禮物和交換得以流動的靈力。它給禮物-交換的過程賦予了一種宗教的理由。
莫斯的《禮物》一書至少具有三個一般性特點。
首先是綜合性特點。書中莫斯使用了“總體”這個概念,來表示他所研究的不是社會的某一個方面,而是“總體社會事實”——整個社會及其總體行為。這一點前面已經(jīng)論述過,在此就不再多說。
其次,它的研究對象是他者。作者在書中明確告知,“我們研究的對象和以往一樣,僅限于所選擇的確定范圍:波利尼西亞、美拉尼西亞、西北美洲和幾項主要的法律”。這一范圍的核心部分屬于包括作者的國家——法國以外的非西方社會。
第三,作者采用了跨文化比較的方法。一開始莫斯就在導論中聲明了“我們采用的是嚴謹?shù)谋容^方法”,并且書中也多次提到“比較”一詞。另外,他利用大量的篇幅(第一、二、三章)對已有的民族志資料和原始文獻進行梳理、描述和比較,以期發(fā)現(xiàn)不同部落、群體、社會中禮物交換行為的共性與差異,從而得出“某種考古學的結(jié)論”和“一些道德結(jié)論”。再者,在結(jié)論部分,作者仍將這些結(jié)論與現(xiàn)代社會的某些現(xiàn)象進行比較,進而為現(xiàn)代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提供一個解決的方向。
第一,作為一位社會人類學家,莫斯足不出戶就完成了對古式社會的研究工作。這一點,從書中大量的引文和每個章節(jié)后面長長的注釋可見一斑。而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前提是作者嫻熟的語言能力、淵博的學識、敏銳的洞察力和獨到的研究方法。正如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埃文斯-普里查德(E?E?Evans-Pritchard)在《禮物》的英文本導言中所說的:“他(莫斯)不僅精通包括俄語在內(nèi)的多種歐洲現(xiàn)代語言,而且在希臘語、拉丁語、梵文、克爾特文和希伯來文方面的造詣亦不遜于他的社會學”;“他能夠令人驚訝地向梵文專家和羅馬法學家們指出他們在自己文章中都未能察覺到的東西”;“更讓人嘆服的是,他依據(jù)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有關特羅布里恩群島的文獻,就能夠揭示出馬氏本人對自己所考察的制度都沒有理解或理解不夠之處”;“莫斯就象一位深入鄉(xiāng)野的人類學家那樣工作,以訓練有素的心智,投入到那些原始民族的社會生活中去。他不僅觀察他們的生活,同時也經(jīng)驗了他們的生活”?!敖宕?,莫斯便能夠通過原始制度的比較研究,做出田野工作者以其個人觀察所無法得出的推斷”。
第二,在篇章結(jié)構(gòu)的安排上,作者采用了由后向前、層層遞進、尾首呼應的論述手法。全書分為導論、第一、二、三、四章五個部分,其中,第四章的內(nèi)容是結(jié)論。這就有了令人疑惑的地方:為什么作者不去掉第四章的序號,直接把“結(jié)論”作為章節(jié)名稱,而與“導論”首尾呼應呢?細細讀來,我發(fā)現(xiàn),“導論”與“結(jié)論”確實是首尾呼應的。但是,“結(jié)論”與第一、二、三章一起,又形成了一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第一、二章所論述的范圍屬于“古式社會”,第三章的論述范圍是“近代社會”,而第四章,即結(jié)論部分的論述范圍則是“現(xiàn)代社會”。這無疑形成了一根鏈條。如果根據(jù)莫斯的說法,“古式社會”可以被稱為“后進社會”的話,這根鏈條就采用了由后向前的順序,將四個部分緊密聯(lián)結(jié)起來。
每個章節(jié)的結(jié)尾處,在對該部分做寥寥幾句總結(jié)之后,作者總會寫上一段文字,與前后部分的內(nèi)容呼應,并展現(xiàn)出遞進的關系,從而引領我們進入下一部分。有時,這種關系會出現(xiàn)在章節(jié)的開頭,甚至就是章節(jié)名稱本身。例如,第一章的結(jié)尾和第二章的名稱、第四章的開頭之間的呼應關系:
“以上資料和評論并不只具有地方民族志的意義,通過比較,它們可以得到擴展與深化……我們還要證明,我們的解釋適用于多種類型的社會”(第一章的結(jié)尾);
總體呈獻體系的延伸:慷慨、榮譽與貨幣(第二章的名稱);
“不妨把這種考察擴展到我們自己的社會”(第四章的開頭)。
另如導論的開頭與結(jié)尾,第二章的結(jié)尾與第三章的名稱。
從莫斯的《禮物》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作者不僅在對考察對象之間進行比較,而且最終的目的卻是利用前者的比較結(jié)果和事實,與他當時所處的社會進行對照,以更好地改善當時的制度。誠然,在人類學的研究過程中,我們雖然面對的是他者,是在了解他者,但同時也應該象莫斯一樣反思自身,重新發(fā)現(xiàn)自我、重新解釋自我、重新改善自我。
注:文章中所有引文都出自莫斯《禮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汲喆譯,陳瑞樺校,上海世界出版集團,2005年9月)
Understanding others reflecting ourselves
TAO Hui-min
“Gift”(Marcel Mauss) is one of the classic works in Anthropology domain. Reading this book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features and researching methods of the discipline and to understand and review the achievements of Mauss. 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studied “gift exchange", a very wide range of customs, for the first time through comparative way. It inspired various interpretation of scholars and readers, and a series of studies on the “gift” in the field of Anthropolog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addition, the author give great expression about his ability to dealing with the large amounts of documental data and to analyzing and observing with unique perspective.
Mauss, gift, Anthropology
I106
A
1008-7427(2010)07-0068-02
2010-05-15
作者系襄樊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人文藝術(shù)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