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旭巍
(哈爾濱海事局)
建造中的船舶是船舶的未完成形態(tài),具有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船舶的特點。
(1)建造中船舶無使用價值。只有建造完成投入營運之后,船舶才可擔負起運輸人員、貨物的任務,具備使用價值。
(2)建造中船舶所有權歸屬易產(chǎn)生爭議。由于船舶建造投資巨大、工期長、定造人多采用分期支付建造價款方式,因此在船舶建造過程中,往往是定造、建造雙方當事人均有資金和人力、物力投入。在成本大幅變化,工期延誤等情況下,容易導致定造、建造雙方對建造中船舶所有權歸屬的爭議。
(3)建造中船舶涉及多種擔保物權。如抵押權、留置權等。由于船舶建造的高投入和高風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建造中船舶登記制度以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水運行業(yè)和造船業(yè)的繁榮,是當務之急。建造中船舶登記制度是以物權登記為核心,包括所有權登記和擔保物權登記。
根據(jù)民法理論,合同法律性質的不同將直接影響到合同標的的所有權的歸屬。關于船舶建造合同的法律性質,國際上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是以法國、挪威、瑞典、英美等國為代表的國家認為船舶建造合同屬于買賣合同,建造人提供建造所用材料,依約定出賣和交付船舶,合同適用有關買賣的法律。Davey勛爵認為,“船舶建造合同僅僅是一個買賣船舶的合同?!钡诙N是以意大利、日本、德國、南斯拉夫、希臘和葡萄牙等國為代表,認為“船舶建造合同屬于承攬合同,適用有關承攬合同的法律?!?/p>
在買賣合同條件下,各國法律對所有權轉移的規(guī)定有相當大的分歧:例如法國民法規(guī)定,合同一經(jīng)成立,即使標的物尚未交付,價金尚未支付,標的物所有權已在合同成立之時由賣方轉移至買方。在英美等國,則區(qū)別貨物為特定物與非特定物而作出不同規(guī)定,或視貨物己否確定在合同項下來決定所有權轉移。一般而言,只要貨物已。德國民法與我國規(guī)定近似,即所有權的轉移以交付標的物為必要條件,買賣合同本身并不能起到轉移所有權的效力。在承攬合同條件下,一般認為標的物所有權取得及轉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標的物所有權由定造人原始取得,但建造人可以部分分享;另一種是標的物所有權由建造人原始取得,在標的物交付時轉移給定造人。
依據(jù)合同約定或適用法律規(guī)定,建造中船舶所有權轉移有如下情況。
(1)按合同約定轉移所有權。這屬于合同自由范圍,各國法律一般均予以承認和保護。
(2)交船前轉移所有權。如瑞典和挪威法律,定造人在接船時獲得全部所有權;在建造過程中,雙方分享船舶所有權。定造人對其享有的部分所有權可以進行登記,以對抗第三人。美國法律規(guī)定,船舶一旦被確定,即當建造人確定建造船舶所用的,或在材料上作標記時,定造人就獲得對船舶的特殊所有權。
(3)交船時轉移所有權。如加拿大、英、德、法等國規(guī)定,船舶所有權在交船時轉移。日本法律則規(guī)定,船舶所有權歸提供大部分建造材料的一方所有,并在交船時轉移;但如定造人在接受船舶之前支付了全部價款,則推定其在支付完全部價款時獲得所有權。
由上所述,可見建造中船舶的所有權歸屬問題是極易引起爭議的。目前,建造中的船舶所有權歸屬和抵押權的設定應適用船舶建造地法律。
在建造中船舶登記制度方面,各國立法相對滯后。《1967年建造中船舶權利登記公約》尚未生效,而即使生效,該公約規(guī)定也過于空泛,并未提供一個具體的法律框架。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立法則基本上處于空白。僅在《船舶登記條例》第 13條中有如下規(guī)定:就建造中的船舶申請船舶所有權登記的,僅需提供船舶建造合同。
可見,我國現(xiàn)行立法對建造中船舶所有權登記是許可的,但由于沒有具體規(guī)定,在實踐中,缺乏操作性且容易引起爭議。
筆者認為,完善建造中船舶所有權登一記制度,有利于保護有關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造船業(yè)和航運業(yè)發(fā)展,應提上議事日程。這一制度應具有以下特征。
(1)定造人對建造中船舶不享有完整的所有權,僅對其提供原材料和資金的部分享有所有權。因此在所有權登記時,應對其提供的原材料和資金等情況進行登記。
(2)該所有權登記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法律效力。
(3)該所有權登記在定造人與建造人之間有證據(jù)效力,但僅是“初步證據(jù)”,應當允許提出反證。
(4)在船舶建造完成時,船舶定造人應當及時申請將建造中船舶所有權登記變更為船舶所有權登記。
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建造中船舶登記制度以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水運業(yè)和造船業(yè)的發(fā)展,乃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