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欽
(洛陽理工學院宣傳部,河南洛陽 471023)
對異質文論的融合與貫通
——淺論王國維在中國翻譯文論中的作用與地位
劉亞欽
(洛陽理工學院宣傳部,河南洛陽 471023)
王國維是近代中國介紹西學的第一人。他自覺接受西方特別是德國美學的理論,結合自己深厚的傳統(tǒng)知識積累和民族文化積淀,實現(xiàn)了中西方文論的融合與貫通,促進了中國文論與美學的現(xiàn)代轉型。
王國維;文論;文學經驗;話語;美學
王國維是近代中國介紹西方哲學和美學的第一人,開拓了“援西釋中”的先河,把中國古代美學和文學理論與西方美學和文學理論結合起來,把乾嘉學派的考據方法和西方邏輯思辯的思維方式結合起來,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被蔡元培稱為“不是同時人所能及的”。[1]但是,在王氏的一生中,從事文學研究與批評的時間并不算長,留下的批評文字也不是太多,并且大多都集中在 1902年到 1911年之間,但是他的文學研究與批評,在中國文論史上卻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其間他的主要文章有《論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思想》、《論教育之宗旨》、《叔本華與尼采》、《紅樓夢》、《紅樓夢評論》、《孔子之美育思想》、《國朝漢學派戴阮二家之哲學說》、《論性》、《釋理》、《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論近年之學術界》、《論新學語之輸入》、《論哲學家、美術家之天職》、《文學小言》、《屈子文學之精神》以及后來的《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等,都是以西方的哲學思想為指導和參照系來對中國古典文學進行研究,探討和總結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文學經驗,在美學話語的基礎上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現(xiàn)代文論體系。
王國維精通外語,有著深厚的西方哲學知識背景,對西方的哲學和美學著作有著直接的閱讀體驗,并整合進自己的文化經驗之中。王國維的這種不同是有其必然性的,時代精神的濡染使他向往新思想,并開始學習日語和英語,特別是結識羅振玉之后,更注定了他要走上這條路。相對于當時的大多數知識分子,王氏對西學的接受更偏重于文化、學術的層面,而較少有明確而直接的政治目的,特別是在那個眾聲喧嘩的時代大潮中,王國維能夠默默無聞地專注于自己的研究,不為所動,更是難能可貴。王國維主要關注的是西方的哲學和美學思想,尤其是德國美學,那種強調超驗和非功利性的美學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使他的心靈能在那個騷動的時代中找到一塊棲息的凈土。
王國維在與德國先哲思想的碰撞中產生了共鳴,從尼采的思想中得到了一種“叛逆”精神的啟示、從叔本華和康德的身上受到了痛苦哲學和審美無功利思想的感染,并把它們結合在一起,把解脫欲望的束縛、超越現(xiàn)實利害關系確立為美的本質,同時又依據美學話語把美確定為文學的本質,把超越現(xiàn)實功利確立為文學對人生的價值淵源。在《紅樓夢評論》中,王國維對于審美無功利性的基本看法表現(xiàn)出了不同于傳統(tǒng)經學話語的異質性特征:第一次徹底拋棄了經學話語的思維方式及其對社會、政治價值的依賴而對文學與文論的定位,以一種純文學的姿態(tài)來賦予文學以審美的特質,表現(xiàn)出對于美學話語的皈依。
但是,有著深厚的國學根基的王國維并沒有迷戀在西洋特別是德國哲學和美學的腳下,而是拿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姿態(tài),以其自身思想的深邃,展開了與西方的對話和交流,把中西文論的對話推到了 20世紀文藝理論演變的前臺,去感受到20世紀初中國文化變革即將到來的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息。
王國維在政治上雖然保守,在文化上卻不忘本,并且從一開始就不拘泥于傳統(tǒng)觀念。當他把文藝的非功利性推到了極為崇高的地位的時候,恰恰與傳統(tǒng)的“文以載道”觀念和經學思維相矛盾。在《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中就有明確的態(tài)度:
披我中國之哲學史,凡哲學家無不欲兼為政治家者,斯可異已!孔子大政治家也,墨子大政治家也,孟荀二子皆抱政治上之大志也。漢之賈、董,宋之張、程、朱、陸,明之羅、王無不然。豈獨哲學家而已?!白灾^頗騰達,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狈嵌抛用乐腋婧?“胡不上書自薦達,坐令四海如虞唐?!狈琼n退之忠告乎?“寂寞已甘千古笑,馳驅猶望兩河平?!狈顷憚沼^之悲憤乎?如此者,世謂之大詩人矣!至詩人之無此抱負者,與夫小說、戲曲、畫圖、音樂諸家,皆以侏儒倡優(yōu)自處,世亦以侏儒倡優(yōu)蓄之。所謂“詩外尚有事在”,“一命為文人,便無足觀”,我國之金科玉律也。嗚呼!美術之無獨立之價值也久矣。此無怪歷代詩人,多托于忠君愛國勸善懲惡之意,以自解免,而純粹美術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無人為之昭雪者也。此亦我國哲學美術不發(fā)達之一原因也。[2]
可見王國維對于經學話語的排斥和厭惡,以“侏儒倡優(yōu)”稱呼歷代文人更是發(fā)前人之未發(fā),比尼采的“文化傭人”似乎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此后的文章中還有多次的表達:
嗚呼!我中國非美術之國也!一切學業(yè),以利用之大宗旨貫注之。治一學,必質其有用與否;為一事,必問其有益與否。美之為物,為世人所不顧久矣!故我國建筑、雕刻之術,無可言者。至圖畫一技,宋元之后,生面特開,其淡遠雅實有非西人所能夢見者。詩詞亦代有作者。而世之賤儒輒援“玩物喪志”之說相詆。故一切美術皆不能達完全之域。美之為物,為世人所不顧久矣!庸詎知無用之用,有勝于有用之用者乎?以我國人審美之趣味之缺乏如此,則其朝夕營營,逐一己之利害而不知返者,安足怪哉!安足怪哉!(《孔子之美育主義》)[3]
在這里可見王國維對某些傳統(tǒng)藝術觀念的不滿,兩個“安足怪哉”可見其憤懣之深。然而王國維并沒有完全否定自己的傳統(tǒng),反而在發(fā)現(xiàn)和肯定中西相通的基礎上,穿越中西界限,挖掘傳統(tǒng)的思想資源,尋找人類共通的美學規(guī)律與觀念,并賦予全新的闡釋。如:
點之言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庇纱擞^之,則平日所以涵養(yǎng)其審美之情者可知矣。之人也,之境也,固將磅礴萬物以為一,我即宇宙,宇宙即我也。光風霽月不足以喻其明,泰山華岳不足以語其高,南溟渤澥不足以比其大。邵子所謂“反觀”者非歟?叔本華所謂“無欲之我”,希爾列爾所謂“美麗之心”者非歟?此時之境界:無希望,無恐怖,無內界之爭斗,無利無害,無人無我,不隨繩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則。一人如此,則優(yōu)入圣域;社會如此,則成華胥之國??鬃铀^“安而行之”,與希爾列爾所謂“樂于守道德之法則”者,含美育無由矣。(《孔子之美育主義》)[4]
這種對于孔子思想的言說,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tǒng)美學觀念對于孔子思想的界定,而賦予其以新的解釋,達到了一種融合中西美學思想的境界。這種對于中西美學的融合與解說,已經是“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了,而把孔子的游樂演繹成為一種美之美矣的藝術境界,從而使傳統(tǒng)由此獲得新生。
王國維雖然迷戀于康德、叔本華、尼采等人的思想,但是并沒有舍棄傳統(tǒng)而直取西方文化之意,而是在感受和尋找中西文化之間的應和與相通之處中,實現(xiàn)與西方的溝通與對話,并把中國傳統(tǒng)美學與文論引進現(xiàn)代性之中,實現(xiàn)中國文論與美學的現(xiàn)代轉化。他的《紅樓夢評論》就是首次運用西方文藝理論的方法研究和評論中國文學名著的典范,然而卻是以引用老子“人之大患,在我有身”與莊子“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之語開篇,繼而開始討論人的欲望作為生活的本質,不僅是人的思想行為的根本驅動力,而且也是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源。在文章中,老莊的思想與叔本華的思想相映成趣,互通有無,打通了中西文藝美學思想之間的界限,以中喻西,移西就中,超越了過去對作品本源和意圖進行追尋的思路,賦予中國傳統(tǒng)名著以現(xiàn)代美學的詮釋,從而使得中國文學能夠在文化大變動的時代加入到世界文學的交流與合唱之中。借鑒和學習其他民族文化是當時時代使然,也是當時時代的征候。可是能夠像王國維這樣,在深刻理解中西差異的基礎上,來尋找二者之間的融合與貫通,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的變更和轉換,卻是寥寥無幾,因此在當時非此即彼的語境中,王國維就顯得特別難能可貴。特別是他的“意境說”,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賦予了“意境”以現(xiàn)代美學的解釋,直接應對了時代的挑戰(zhàn),為世界輸入了中國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在《人間詞話》中,王氏說:“詞以境界為最,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說:“然元劇最佳處,不在其思想構造,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古詩詞之佳者,無不如是,元曲亦然?!痹凇度碎g詞話乙稿·序》中說:“文學之工與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边@就是說,無論什么體裁的文學作品,都應該以意境的高下為判斷標準,所以,他在《人間詞話》中又說:“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本也,氣韻、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卑阎袊鴤鹘y(tǒng)美學的中心范疇,運用西方美學的觀念和思維方法加以闡釋和轉換,使中國古代有關意境的美學理論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從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那個時代,兩種異質文化的偶然性并置,在期然與不期然的相遇中,必然會產生劇烈的碰撞和痛苦的掙扎。一種話語系統(tǒng)向另外一種話語系統(tǒng)“輸入”和“輸出”的過程中,充滿了各種力量的“角逐”,使“翻譯”不再成為其自身,而成為一種帶著各種“愿望”的話語實踐?!胺g,作為一種在認識論意義上穿越于不同界限之間的喻說(TROPE),總是通過一種事物來解說另一種事物,雖然它必須自稱是出于‘信’(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出于‘達’)的目的論來表述‘真’”,[5]但是,在異質語言的相互表述中,“文化經驗”就在其中充當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但是,王國維依據德國 19世紀的哲學、美學理論,以審美非功利性為核心賦予了文學和文論以全新的詮釋,建立起了自己的文論體系和文學批評方法。有著深厚傳統(tǒng)知識積累和民族文化積淀,又有著西方“新學”的知識背景的王國維,在異質文論的碰撞中實現(xiàn)了融合與貫通,催生了一種既不同于傳統(tǒng)形態(tài),又能利于本土經驗,從而避免生搬硬套西方的文學經驗的新型文論。他的研究都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東西,然而卻有著不同于傳統(tǒng)文論形態(tài)的異質性,在傳統(tǒng)文學經驗的研究中攜帶著大量的西方文學、美學思想,建立起了自己獨特的話語體系,使中國傳統(tǒng)美學和文論在他這里發(fā)生了轉向,由經學話語駛向了美學話語。
[1]吳汝綸.五十年來中國之哲學,轉引自《中外文學交流史》[M].周發(fā)祥,李岫主編,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A].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 1987,86
[3]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A].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174
[4]王國維文集 (第三卷)[A].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7,6
[5]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xiàn)代性 (中國,1900—1937)[M].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 2002,1
I206:K825.6
A
1009-5462(2010)04-0046-03
2010-12-08
劉亞欽 (1982-),男,河南南陽人,洛陽理工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文化與西方文論。
[責任編校:張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