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祖臻
(1.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福州 350007;2.晉江英林中學 福建晉江 362256)
高中語文教材教學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探究
洪祖臻1,2
(1.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福州 350007;2.晉江英林中學 福建晉江 362256)
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是互為哺育、互為因果的,中學語文教學尤其不應忽視寫作對閱讀的激活作用、閱讀對對寫作有的放矢的影響。讀與寫在高中語文教材教學中的結合方式可因地制宜,具體有仿寫課文中富有情采的語段、借鑒課文的寫作思路、師法課文的寫作境界、與課文中的人物進行精神對話等方式。在高中語文教材教學中運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的閱讀有目的、寫作有起點,還有利于學生在與經典的對話中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讀寫結合;高中語文教材;方式;激活;有的放矢
發(fā)展閱讀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是語文的兩個主要課程目標,這種兩種能力互為哺育,它們的發(fā)展也互為因果。但人們對兩者的互動關系的認識可能存在兩個缺失。
1.認識到閱讀對寫作的哺育作用,卻沒有重視寫作對閱讀的“激活”作用。學生在寫作時,在遣詞的過程中,會品味、比較所寫的詞句,揣摩它們的含義、運用語境,從而進行擇用、化用、運用;在謀篇布局的過程中,會參照已學文章的篇章結構,而這個參照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體會學習文章之所以如此結構的用意與妙處的過程;在感情抒發(fā)與思想表達的過程中,寫作者會梳理、反思、體會已經在閱讀中習染的思想感情,然后認同、批判、模仿、整合、立新,而這正是對文章內容的最好的學習方式。因此,寫作,不但是對閱讀內容的復習,而且可以品味之、批判之、整合之、建構之,所以我們說,寫作可以激活閱讀,其對閱讀的作用不可小視。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寫道:“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盵1]以寫作為導向的閱讀,正可以實現這一課程目標。
2.閱讀對寫作的影響方式,可以潛移默化,也可以有的放矢,而后者經常被語文老師只運用在寥寥無幾的幾堂寫作指導課上,無法貫穿于平時的教學中,這使學生無法充分認識到學習課文對寫作的意義。這種弊端的造成與教材編寫體例也大有關系,早有論者指出“現行教材更多的是將閱讀和作文分開設置,通常是每單元之后進行作文教學。在閱讀部分注重文體分析,而單元后的作文注重作文技能的訓練,往往與閱讀部分無甚關聯,讀與寫處于分裂狀態(tài)?!盵2]這時,教師就得運用自己的智慧彌合這種分裂。
基于以上的認識,筆者嘗試在高中語文教材教學中實現讀寫結合,下面分而論述具體的結合方式。
1.仿寫課文中富有情采的語段。必修二中的《我有一個夢想》,運用反復手法的段落很多,尤其以“我夢想有一天”為開頭的六個段落最為經典,教學時可以設定一些主題讓學生仿寫成類似的段落,比如“環(huán)保”“社會和諧”(仿寫舉例:我夢想有一天,每一個食不果腹的人都能得到溫飽,每一個失學兒童都能重回校園,每一個垂危的病人不再因醫(yī)療費的高昂而魂斷病榻。我夢想有一天,不再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再富人的孩子是塊寶,窮人的孩子是棵草。)。將課文與學生習作對比,更能讓學生領會課文敘述的生動、感情的澎湃、思想的光輝,也能定位出學生習作的價值。
再如《包身工》的倒數第三個段落,寫一個包身工被毒打之后,“這一晚,整個屋子除了快要斷氣的呻吟一般的呼喊之外,再沒有別的聲音。屏著氣、睜著眼,百千個奴隸在黑夜中嘆息她們的命運?!边@一個段落,用死寂的黑夜中的呻吟聲使讀者產生對包身工命運的感同身受的體會,并用最后一句點破包身工奴隸的地位和噤若寒蟬似的內心世界,寫得相當有感染力。這也可以讓學生仿寫段落來嘗試達到類似的效果。教材中適合用仿寫的形式來學習的語段很多,教學時可適當擇用。
2.借鑒課文的寫作思路。必修三的《琵琶行》是一篇關于音樂的經典古詩,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也寫一篇以自己的音樂欣賞體驗為主要內容的作文或作文片段?!杜眯小纺懶蕾p琵琶曲的感受時,主要的方法就是形象化和比擬,把音樂形象化為“大珠小珠落玉盤”等面畫,用“鶯語”“泉流”“刀槍鳴”比擬琵琶聲。文字描摹視覺的能力遠比描摹聽覺來得強大,因此在描摹聽覺時往往借道對視覺的描摹,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教學時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同樣以描摹音樂欣賞體驗為主要內容的文學作品,如李白的《聽蜀僧浚彈琴》、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海子的《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說》,讓學生加深對這種寫作思路的理解。在領會這些寫作思路后,學生的寫作就可以更有頭緒了。必修一中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借鑒如何描寫老師的形象,描寫講演者的神情。必修四中的《雷雨》,可以讓學生借鑒對話的寫作。
3.師法課文的寫作境界。以寫景抒情散文的寫作為例,中學生寫這種題材的作文,往往會寫某一方景物的優(yōu)美之處并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高中必修二第一單元的三篇課文都是寫景抒情散文,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寫景抒情散文可以寫到什么境界?難道只是表達對某一個景物的喜愛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在課文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先帶領學生考察三篇文章的主題:《荷塘月色》中的作者朱自清生活在黑暗動蕩的時代,內心惶然如“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中”,而荷塘月色于作者正是一個暫時可以得到內心解脫、獲得心靈休整的世界。《故都的秋》的作者郁達夫身處內憂外患的亂世中,內心凄涼彷徨,清、靜、悲涼的故都的秋正與他的情緒相契合、相撫慰,在這里,作者找到了他心靈的棲息地。《囚綠記》中的綠色給孤獨苦悶的作者帶來了生命和希望,他寫這篇文章就如同在懷念一個給自己的內心帶來一抹亮色的朋友。由此引導學生得到這么一個寫作啟示:寫景抒情散文不僅是寫一個自己喜愛的景物,而是把景物當成一個生命中的朋友來寫(如《囚綠記》),或者把它當成一片心靈的棲息地來寫(如《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可以寫出這一個景物對對處于特定的境況的自己的影響。如此,寫出來的寫景抒情散文才意蘊深厚、境界高拔。
4.與課文中的人物進行精神對話。教材中的眾多文學形象千百年引起無數人的議論與感慨,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也發(fā)現,學生對他們也常感慨不已,因此,大可以讓學生把這種感慨化為更系統(tǒng)更理性的表達。
項羽與劉邦的故事學生大多早已略知一二,但知之不詳,那么這兩個人的廬山真面目到底是怎樣的?同學們,你們又更欣賞哪一位?在學習《鴻門宴》時可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問題,并最后形諸文字。在批閱學生作品中,筆者發(fā)現,有些學生能從何為英雄、人生價值、人性真?zhèn)?、歷史功過等方面對比性地探討這兩個人物,并從課文與《史記》中挖掘論據,寫得情理并茂。《荊軻刺秦王》中的荊軻是一個抗暴的英雄,還是一個冷血的殺手?是一個有理想的國士,還是只是一個盡職的門客?在教學時可以結合課文分析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探究這些問題,也可以介紹歷來的讀者對荊軻的評價,使學生能在一個更高的基點上作更深入的思考。焦仲卿與劉蘭芝的故事可以引發(fā)學生對愛情、責任、孝道等問題的思考,李白蘇軾等詩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示出的自我的生活姿態(tài),可能引起眾多學生的追慕;竇娥與哈姆雷特的悲劇,可以引發(fā)學生對時代與人性的質問。
讓學探究這些文學人物的形象并思考由它們啟發(fā)的社會、人生與人性問題,應是教材編寫的本意。而讓學生以作文的方式進這行系統(tǒng)、理性的表達,則是實踐這個教學目標的良好途徑。
5.以上四種讀寫結合的方式僅是舉例性質,根據學情和教材特點,還可以選用寫讀后感、續(xù)寫、擴寫、改寫、駁論等諸多方式。
一是使閱讀有目的,使寫作有起點。在讀寫結合這種教學模式中,為了寫好自己的作文,學生會更主動學習課文的情采和寫作技巧,更主動的領會和評判課文的思想感情,使閱讀更有目的性,也更有成效;學生寫作時最苦惱的事恐怕是不知道寫什么和知道寫什么但卻不知如何表達,而讀寫結合提供給學生借鑒和評判的對象、議論與抒懷的起點,當可有助于解決學生的這兩個寫作難題。
二是破解權威、親近經典。當教材中的經典篇章成為學生借鑒與評判的對象時,它們不容質疑的外在權威性消失了,它們不再是學生只能仰視的巨人,而是可以對話的朋友;當學生運用課文的寫作方法、思維角度進行寫作的時候,當文學人物進入到學生的議論視野與情感領域的時候,課文就不會死在歷史的紙張上,而是活在學生心中。
三是使學生在對話中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寫道:“與文本展開對話……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盵3]學生的寫作過程是一個努力表達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具有探索性、反思性,是一個梳理建構自己的精神世界的過程。而教材中的經典著作作為參照與資源參與這個過程,則有利于使學生建構出一個更豐富、更健康的精神世界。
[1][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徐飛.高中作文教學的尷尬現狀及冷思考[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1).
洪祖臻(1980-),男,福建晉江人,福建師范大學同等學歷申碩學員,福建晉江市英林中學語文教師。
201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