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吉麗
(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哈爾濱 150001)
從目的論看《水滸傳》英譯的翻譯策略
——對比兩個英譯本
靳吉麗
(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哈爾濱 150001)
目的論是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核心理論,其最高準則是目的原則,即翻譯的目的決定翻譯策略。譯者的翻譯策略往往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如譯者的意圖、文本的類型、語言的功能、文化等外部環(huán)境等等。從目的論出發(fā),可以更好地了解譯者的翻譯策略,通過分析《水滸傳》的兩個英譯本,為譯本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目的論;翻譯策略;《水滸傳》英譯本
作為中國古典文學典范之一的《水滸傳》,自問世以來,不但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國外也備受關注和喜愛,已經被翻譯為英、法、俄、德、日等多種語言,成為 20世紀全世界頗受重視的一部小說。隨著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學者們已不再局限于研究原著,而對其譯作也展開了一定的研究?!端疂G傳》的英譯對中國古典文學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其貢獻和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水滸傳》的英譯本迄今為止有四個,目前,較受歡迎、影響較大的是美國女作家賽珍珠 (Pearl S.Buck)的七十回英譯本AllMen Are Brothers(以下簡稱賽譯)和中國籍美國學者沙博里的一百回英譯本 Outlaws of the Marsh(以下簡稱沙譯),本文將分析這兩個英譯本。
目的論 (Skopos Theory)是德國功能派的核心理論,它擺脫了傳統(tǒng)“對等”理論的束縛,強調譯者的作用和翻譯的目的,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因此,從目的論角度對《水滸傳》的英譯本進行分析能夠獲得新的啟示,有助于翻譯譯本的研究。
目的論是一種較新的翻譯理論,在 20世紀 70年代興起,是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理論。它是由翻譯家漢斯·弗米爾提出并發(fā)展起來的,在他與凱瑟琳娜·賴斯合著的《普通翻譯基礎》一書中系統(tǒng)詳細地闡釋了目的論。
弗米爾將希臘語的“skopos”用于翻譯理論中,意為“目的”,即某個譯文或翻譯行為的目的,其核心概念是:翻譯策略和方法必須由譯文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無論何種翻譯,其最高規(guī)則都是“目的原則”,一切翻譯行為都由行為的目的決定,即“目的決定手段”。弗米爾認為,翻譯領域中可能存在三種目的:翻譯過程中譯者的基本目的 (可能是“為了謀生”)、目標語境中譯文的交際目的 (可能是“為了啟發(fā)讀者”),以及使用特定翻譯策略或翻譯程序的目的 (例如為了體現源語結構上的特點而采用直譯法)[1]。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也很重要,但忠實原則的重要性低于連貫原則,而它們又都服從于目的原則。目的論中,翻譯的標準不再是傳統(tǒng)的“忠實”或“對等”,而是合適翻譯 (adequacy),其注重的是譯文功能是否有效實現,也就是是否達到譯者翻譯的目的。
另外一位學者諾德對目的論進行了總結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功能加忠誠”原則,其中“功能”是指使譯文對譯語文化接受者起作用的目的,而“忠誠”是指譯者對譯文讀者和委托人的忠誠。同時,她還根據功能理論將翻譯分為文獻型翻譯和工具型翻譯。相應的,文獻型翻譯分為逐字對譯、字面翻譯、注釋翻譯、異化翻譯;工具型翻譯則分為等功能翻譯、異功能翻譯和類體裁翻譯。
弗米爾認為,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行動中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一個譯者在翻譯行為的過程中,翻譯的目的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就翻譯這一特殊行為而言,在整體行為的“目的”層面下翻譯的動機性因素包括:譯者的個體意圖;文本的功能或類型;語言的不同功能以及決定特定翻譯行為的外部環(huán)境等[2]。任何翻譯策略的選擇與取舍都要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它們作用于譯者,決定譯者的翻譯策略。
譯者的個體意圖常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例如,賽珍珠對原文進行刪節(jié)是有意識的,盡管譯者對原作有深刻的理解,但出于翻譯目的的需要,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進行翻譯。
文本的功能或類型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考慮的問題,原文是信息型的還是表達型的,在譯語中如何體現,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等等。賽譯和沙譯都對原作進行了刪節(jié),因為原作中的一些打油詩在他們看來是沒有多大意義的,而且影響譯文的文體功能、翻譯效果和讀者的理解。
語言的功能也是影響譯者翻譯策略的一個因素,在具體的語句和語言層面上譯者必須考慮源語和譯入語的語言功能。原文的語言功能在譯語中是否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如果不能,是刻意保留還是改換?這些都會影響譯者的翻譯策略,因此不同的選擇產生了不同的翻譯效果。
文化等外部因素也對譯者采取怎樣的翻譯策略有一定影響。沙博里在翻譯《水滸傳》的過程中就受到當時社會意識形態(tài)影響,因而改變了譯本書名和譯本,改變了譯者原本的意圖。而賽珍珠是個人翻譯,沒有委托人,所以她不需要滿足他人的要求,而根據自己的意圖和目的進行翻譯。
(一)賽譯與沙譯的翻譯策略
在講述翻譯策略時,賽珍珠說:“翻譯這部小說時,我盡可能地作了直譯……盡可能保留了原作的意義和風格,甚至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一些即使是中文讀者也不是很感興趣的內容?!盵3]從中可見,賽譯采取的是文獻型翻譯,基本以逐字對譯和字面翻譯為主,有少量刪節(jié)。很多學者對賽譯進行了大量的批評,指出了其很多誤譯、錯譯和刪減問題。然而從目的論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有自己的翻譯目的,她要把中國名著原原本本地介紹到西方,希望保留漢語特有的表達方式和行文習慣,要做到這一點,最有效、最直接的翻譯策略就是文獻型翻譯,因此譯文中有大量的逐字對譯、字面翻譯的實例。
沙博里在他的“《水滸》新譯本前言及翻譯前后”中對原文文本的看法、選擇及翻譯策略交代得很清楚,他認為賽譯讀起來有點中國的味道,句型結構完全按照中文逐字逐句地對譯,這給外國讀者帶來很大的困擾,而后來杰克遜的譯文又相當不準確,他想彌補二者譯文的缺陷,克服直譯的理解困難和意譯的不準確。從而可以總結出沙譯采取的翻譯策略是工具型翻譯,將等功能翻譯和異功能翻譯相融合,有部分刪節(jié)。沙譯是以等功能翻譯為主,并保留了漢語文化的一些特點,對宗教詞匯的翻譯基本采取了異功能翻譯。
(二)動機性因素與翻譯策略
在賽譯中,譯者的個人意圖是影響譯者的翻譯策略的最大因素。譯者的目的是將原著原原本本地介紹給西方讀者,因此原文中出現的“放屁”都被譯為“pass your wind”,“唾手可得”被譯為“spit on our hands”,都采取了逐字對譯,這種譯法雖然是可取的,但是并沒有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譯文的功能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賽譯的譯文長期以來一直爭議不斷也是源于此。賽譯中隨處可見的逐字對譯,像“老身 ”譯為“old body”,“小人 ”譯為“this slowly”,“壯士 ”譯為“the brave one”,“足下 ”譯為“the noble one”,這些人稱的謙辭和敬語若用“I”、“you”來翻譯,必然抹殺和掩蓋了原文的文化信息。所以,譯者為了體現出源語的風格和文化,采取了這種逐字對譯的翻譯,不僅忠實原文,也基本實現了譯者的目的。
由于受譯者所處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對于宗教文化,賽譯將“和尚”等的詞匯翻譯為“priest”(牧師)等基督教詞匯,譯者的翻譯策略變?yōu)榱斯ぞ咝头g,為了取得近似源語功能的效果,西方讀者能夠理解,卻容易造成對中國文化的誤解和曲解。對備受爭議的書名的翻譯,賽珍珠認為“水滸傳”這幾個字按照英語對應詞排列起來毫無意義,因而采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目的在于在深層次上表達梁山好漢的俠義精神,展現中國文化,有利于西方讀者理解整部作品表達的內涵和精神,雖然改變了翻譯策略,卻達到了譯者的翻譯目的和理想的譯文效果。
沙譯的譯本選擇和翻譯策略主要受到的當時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圍造就了一個特殊的譯本。當時的社會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沙博里接到翻譯《水滸傳》的任務。由于“四人幫”認為金圣嘆的版本有意隱瞞宋江的“投向主義”,他被迫將原來的金圣嘆版本改為容與堂版本。在書名的翻譯上,“受極左路線的影響,我被迫放棄了我原來為本書取的英文書名《水滸英雄》(Heroes of the Marsh)?!盵4]因而改譯為“Outlaws of the marsh”這個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的名字,這也是受到當時政治氛圍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
沙博里曾多次修改譯文,但后來在粉碎“四人幫”后,他又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回了最初的譯本,可見譯者的意圖,也就是譯者主體性,在翻譯策略的選擇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且他在翻譯中考慮的是西方讀者對原文內涵的深層感受,所以對西方讀者無法理解的內容,沙譯作了大量的刪改,因此對讀者理解力的考慮差異也造就了沙譯與賽譯的迥然不同。例如,原文中的“狗”被譯為“animal”,就是考慮了譯語讀者的理解能力。
對于文本類型,兩個譯本的翻譯策略相差無幾,為了增強譯文的可讀性,譯者刪減了原文中的一些打油詩,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詩對原文整體內容和風格沒有明顯的影響,而且不符合英語的文體習慣。但兩位譯者刪減的程度不同,賽譯的刪減較少,目的是為了傳播中國文化,而打油詩也是中國獨特文化的一部分;沙譯的刪減較多一些,目的是想增加譯文的可讀性,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所以他更多地采用西方人習慣的表達方式和文體進行翻譯。
至于語言功能,賽珍珠考慮更多的是在譯語中再現源語的語言功能,因此出現了很多不符合英語語言習慣的短語和句式;而沙博里采用工具型翻譯為主的方法,用譯語的語言功能盡可能地表達源語的含義,再現源語語言和文化的意境。例如:吹得敗葉樹木如雨一般打將下來。賽譯:The leaves fall from the trees like rain. (Vol.IIP.766)沙譯:brought down a shower of leaves and branches.(Vol.II P.692)就整體語篇功能而言,賽譯重視的是形似,沙譯重視的是意似。
(三)翻譯策略的成功之處
賽珍珠采用文獻型翻譯,保留了原文的語言形式和風格,使讀者能夠從譯文語言中領略中國的文化特色,讀者會對中國文化有整體的印象,譯者達到了一定的目的。但是對文化氣息很濃的詞匯,如果沒有相應的注釋翻譯和解釋,讀者還是很難理解其內涵。賽譯的最大特點是整個譯文中濃重的中國氣息,隨處可見的“中國英語”顯現了譯者的翻譯目的與動機,向西方讀者介紹、傳播中國文化。賽譯所獲得的巨大成功說明其翻譯策略和方法與翻譯目的是協(xié)調一致的,并取得了預期的傳播效果。
沙博里采用工具型翻譯,很好地結合了等功能翻譯和異功能翻譯,既盡量保持原文的文體特點,又盡量照顧到譯入語的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同時,對原文進行了部分刪減,淺化了原語的習語和典故,文化詞的選擇上也不完全采用圣經詞語,將兩種不同的文化融合到一起。沙譯對原文內容所作的刪減和改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但譯語讀者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譯本是譯者翻譯的最終目的。譯文的功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是沙譯取得較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水滸傳》英譯的研究大多是針對譯作翻譯的正誤,譯作對原作的“忠實”進行對比分析,以及幾個譯本之間的對比和分析,對譯作的批評和贊賞也眾說紛紜。本文從目的論角度出發(fā),對譯者翻譯中的翻譯策略進行了新的解釋,可以看出,在翻譯行為的過程中,譯者的翻譯策略是受到一些諸如譯者意圖、文本的類型、文化和環(huán)境等等的影響,不能簡單地肯定或否定一位譯者的譯文。翻譯目的不同,譯文的功能就不同;所以對不同譯本的分析應考慮譯者的翻譯目的。如果一個譯文達到了譯者翻譯時的翻譯目的,我們就可以說它是一個成功的譯文。一個譯作的價值在更大的程度上取決于譯作本身,而不是完全由原文操控的。
[1]張美芳,王克非,譯.譯有所為——功能翻譯理論闡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83.
[2]喻鋒平,董閩花.談目的論中翻譯策略的影響因素[J].重慶: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05-106.
[3]Pearl S.Buck.AllMen Are Brothers[M].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33:v.
[4]李士釗,妙齡,譯.《水滸》新英譯本前言及翻譯前后 [J].水滸爭鳴,1985,(4):404-414.
Abstract:Skopos theory is the key theory of German functionalism translation theories with its top rule as skopos principle,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Translatorπ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often influenced by the intention of the translator,text type,functions of languages,the outer environment like culture and so on.Starting from skopos theory,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latorπs strate2 gies is achieved and a new perspective is provided for the study of vers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Shui Hu Zhuan.
Key words:skopos theory;translation strategies;English versions ofShui Hu Zhuan
(責任編輯:劉東旭)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Shui H u Zhua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J IN Ji2li
(Foreign Language Depar tment,Harbin Engineering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H059
A
1001-7836(2010)12-0113-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2.045
2010-05-03
靳吉麗 (1986-),女,黑龍江雞西人,2009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