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會蕾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63)
《孟子》荒政思想研究
周會蕾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63)
古代中國自然災害頻發(fā),抗災救荒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周禮》中出現(xiàn)荒政思想后,先秦諸子對荒政從不同方面加以闡述,文章針對《孟子》中的荒政思想進行論述。首先,《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和“仁政”思想是其荒政思想的理論基礎;其次,《孟子》的積極預防荒政思想包括:制民之產(chǎn)、勸種備荒、精耕細作、不違農(nóng)時、薄稅賦、興修水利和保護生態(tài)平衡。再次,《孟子》的消極救濟荒政思想包括:確定救濟主體、移民就粟和移粟就民、賑災、蠲賦免役、節(jié)約、國與國之間的互助和民眾互助。
《孟子》;荒政;民本思想
古代中國自然災害頻發(fā),舉世罕見。據(jù)統(tǒng)計:“我國歷史上水、旱、蝗、雹、風、疫、地震、霜、雪等災害,自公元前 1766年(商湯 18年)至紀公元后 1937年止,計 3703年間,共達 5258次,平均約每六個月強便有災荒一次?!雹汆囃?《中國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8年版,第 53頁。由于災荒的頻繁出現(xiàn),使抗災救荒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鄧拓認為,救荒又稱荒政,指歷代人對自然控制關系發(fā)展之具體事實,及防止、挽救因此等關系破裂所生之災害之一切思想與政策。西周是荒政制度的形成時期,《周禮》以“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奠定了后世荒政的基本格局。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秦諸子對荒政從不同方面進行闡述。本文試就《孟子》的荒政思想進行分析,以求教于學術界同仁。
《尚書》中提到“民為邦本”,在此基礎上,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②《孟子·盡心下》。的理論,并把得“民心”與否看做是得失天下的標準,“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③《孟子·離婁上》。。
“民貴君輕”理論的提出是歷史的進步,也是荒政思想的基本理論基礎。因為只有在重視民眾作用、重視民心得失的基礎上,才會重視救災,提到荒政問題。
孟子是先秦諸子中第一個對“性善論”進行系統(tǒng)論述的:“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雹茉凇靶陨普摗被A上,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也就是說,統(tǒng)治者是存在“不忍人之心”的,那么,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即為“仁政”。
實行“仁政”,最基本的要做到“保民”,而“保民”要求保護民眾免于自然災禍。面對災害給民眾帶來的困境,基于“人性善”的理論,統(tǒng)治者會存在“惻隱之心”,進而會推行“不忍人之政”。救災措施才會得以施行。
積極預防荒政思想,在于注重災害的預防,著眼于災荒發(fā)生原因的根治。積極預防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改良社會條件,如:重農(nóng)、倉儲等;另一種是改良自然條件,如:興修水利,植樹造林等。
1.制民之產(chǎn)。
實行“仁政”,就要解決人民的生計問題,并提高民眾生活水平。為此,孟子提出“制民之產(chǎn)”的主張,用以滿足人民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要求。
孟子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雹佟睹献印けM心下》土地是民眾之根本,而戰(zhàn)國時期土地兼并是普遍的社會問題。因此孟子認為應該制止土地兼并,用國家強制力保證農(nóng)民對土地的私有,劃分土地疆界。而制民之產(chǎn)的理想狀態(tài)是:“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雹凇睹献印ち夯萃跎稀愤@種“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制民之產(chǎn)思想,就是要統(tǒng)治者分配給農(nóng)民定量的宅地和耕地,讓他們植樹養(yǎng)蠶,適時耕種,解決溫飽問題?!笆枪拭骶泼裰a(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只有解決民眾的溫飽,才能談及存貯糧食問題,才能談及國家長治久安問題。
2.因地制宜,勸種備荒。③該部分內(nèi)容參考李亞光《周代荒政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第 120頁。
戰(zhàn)國時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應該根據(jù)土壤的性質,種植各種不同的農(nóng)作物?!睹献印じ孀由稀酚涊d:“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薄兑磺薪?jīng)音義》引《爾雅》注云:荑似稗,布地穢草也?!窜璋蘧憧八?種無不熟,北方農(nóng)家種之,以備兇年。
3.精耕細作。
精耕細作能夠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產(chǎn)率?!睹献印ち夯萃跎稀酚小吧罡茁i”的記載?!吧罡遵瘛笔侵父飼r,翻土翻得深;耘田時,鋤草鋤得盡。
此外,戰(zhàn)國時期尤為重視田間管理和施肥改土?!睹献印とf章下》篇強調(diào):“耕者所獲,一夫百畝。百畝之糞,上農(nóng)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趙歧注釋說:“百畝之田,加之以糞,是謂上農(nóng)夫。其所得谷,足以食九口……”所謂“糞”,是古時候用田里腐爛的野草當做肥料。孟子把糞肥的施用,視為糧食增產(chǎn)的關鍵所在。
4.不違農(nóng)時。
古代農(nóng)民除了耕作外,還承擔徭役壓力。孟子認為統(tǒng)治者在征用勞力時應該分清時節(jié),不能誤了農(nóng)作,否則就無法產(chǎn)出足夠的糧食,全國的百姓就要挨餓,更談不上承擔稅賦了。所以“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④《孟子·梁惠王上》。若“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這是“陷溺其民”的表現(xiàn)。
5.薄稅賦。
孟子主張減輕農(nóng)民負擔,采用較輕的稅收政策。“省刑罰,薄稅斂”。從“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⑤《孟子·滕文公上》可看出,孟子主張十稅一。
孟子認為:“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雹蕖睹献印けM心下》征賦之法,歲有常數(shù),然布縷取之于夏,粟米取之于秋,力役取之于冬,當各以其時;若并取之,則民力有所不堪矣。⑦《孟子集注》卷十四只有“易其田疇,薄其賦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⑧《孟子·盡心上》。
1.興修水利。
古代自然災害中最嚴重的當為水災旱災。興修水利可以減輕水旱災害所帶來的影響。孟子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救災要興修水利,但是在《孟子·滕文公上》記載了大禹治水的內(nèi)容:“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水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得而食也?!睆闹锌梢钥吹?正是因為大禹治水成功,才出現(xiàn)“然后中國得而食也”。因此,可以推導出孟子思想中也有興修水利以防災的萌芽。
2.林木的保護。
林木的樹干樹葉,有蒸發(fā)水分和增多雨量的功能。林地的敗枝落葉,久經(jīng)腐敗,能涵養(yǎng)水分。久晴也不愁水源的斷絕。樹木的生根,盤繞土中,能停蓄多量雨水,降雨時即可減少流量。①見鄧拓《中國救荒史》,北京出版社 1998年版第 253頁。因此,對林木的保護也是預防災害的方法之一。
《孟子》中對林木的保護主要體現(xiàn)在:“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边@里所謂時,有兩層意義:一是指每年伐木固定的時令,二是指不應當砍伐幼木。此外,孟子以牛山為例來說明對林木的保護:“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②《孟子·告子上》。牛山位于齊國都城淄博郊外十里許。原本是“牛山之木嘗美矣”,由于砍伐破壞嚴重,變成了沒有草木的“濯濯”之地。孟子責備這種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行為。
荒政包括事先的預防措施,也包括事后救濟。事后救濟即消極救濟。
孟子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③《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看來,統(tǒng)治者讓民眾饑餓或餓死,就如同率領野獸吃人。因此,統(tǒng)治者或者政府負有責任和義務提供保障措施,否則統(tǒng)治者就喪失了統(tǒng)治資格。
1.移民就粟和移粟就民。
從我國的救災史來看,這是歷代所采取的較為普遍的政策。移民就粟和移粟就民是指,為了保證救災工作的順利進行把居民遷移到鄰近地區(qū)或糧食豐產(chǎn)區(qū),或者從鄰近地區(qū)或糧食豐產(chǎn)區(qū)向災區(qū)大量轉移運送糧食。兩種方式采用的標準是看居民和谷物方便遷移的程度。此外,這兩者并不沖突,且可同時并用。
梁惠王在這方面很積極,并以此標榜自己的政績。“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p>
2.賑災。
對于災荒后缺衣少食,生活難以為繼的災民,國家應該無償?shù)刭c以衣服、食物等,幫助災民維持生計,渡過難關?!睹献印けM心下》記載:“齊饑。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fā)棠,殆不可復?!睆闹锌梢钥闯?孟子曾規(guī)勸齊宣王發(fā)棠邑之倉,以賑貧民。
孟子批評對災民不開倉賑濟的行為:“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④《孟子·梁惠王下》?!肮峰槭橙耸扯恢獧z,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⑤《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在《孟子集注》解釋:“檢,制也。莩,餓死人也。發(fā),發(fā)倉廩以賑災?!?/p>
3.蠲免。
蠲免是指蠲賦,免役。孟子曰:“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曊?挍數(shù)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yǎng)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⑥《孟子·滕文公上》。龍子是古代的一個賢人?!爸蔚啬旗吨?莫不善於貢。”是指國家管理土地,收取田賦最好的辦法就是“助”,最不好的是“貢”。原因在于,“貢”這種方法,是把農(nóng)民幾年的收成綜合起來平均之后得出一個數(shù)目,然后按照此數(shù)目來進行征收。在豐收之年,農(nóng)民有能力來交稅,這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在欠收之年或災害之年,農(nóng)民所收獲的糧食無力供養(yǎng)自己的父母妻子,根本沒有能力去支付這個固定數(shù)目的稅收,“貢”的弊端就顯現(xiàn)無疑。因此,孟子反對按照平均產(chǎn)量征稅,主張賦稅因豐年兇年的不同而加以改變。如果是兇年,可以不征稅或少征稅。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民眾的基本生活。
4.節(jié)約。
此處節(jié)約是指統(tǒng)治者的節(jié)約行為。救災的主體主要是統(tǒng)治階層,因此,在災害發(fā)生后,糧食不足,經(jīng)濟困窘,統(tǒng)治者要“殺邦用”①《周禮·地官·廩人》。,想盡辦法來救濟災民,而不是貪圖享受,奢侈腐化。孟子強烈譴責“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②《孟子·梁惠王上》。。
5.國與國之間的互助。
春秋最為著名的盟約是在公元前 651年訂立的葵丘之盟。春秋的盟辭強調(diào)國與國之間的互助?!睹献印酚涊d葵丘之盟的內(nèi)容時提到,“無曲防,無遏糴”③《孟子·告子下》。?!盁o曲防”就是不要故意把河道裁彎,筑堤防堵塞水流?!扒馈钡哪康挠卸?一是先筑堤蓄水,后放水淹人。其事,如公元前 332年,趙國與齊、魏作戰(zhàn),曾挖開黃河河堤,使之潰決以淹浸對方。二是缺水,筑堤攔水為己用,實即灌溉爭水。中國早期文明誕生于黃河流域,水源是農(nóng)業(yè)灌溉的頭等大事,由于各國處于黃河(或某些支流)的不同位置,在需要水源的年份,處于上游者為自己考慮難免會筑堤截水,使處于下游者無水灌溉?!盁o遏糴”,就是不要阻遏糧食流通?!岸艏e”,相當于糧食禁運。當一個地區(qū)發(fā)生饑荒時,鄰近地區(qū)的糧食會流入。但是如果相鄰的兩個地方分屬兩個國家,鄰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會故意阻遏糧食的流通,因為一個國家發(fā)生災害實力會削弱,坐視不救有利于自己,救援則是出于人道主義的考慮,對本國的國家利益未必有好處,所以實行“遏糴”政策也是國家競爭的戰(zhàn)略手段之一。④以上內(nèi)容參考洪振快《中國人為什么愛“大一統(tǒng)”》,《新京報》,2009-09-19??鹬私埂耙脏彏檑帧钡男袨?提倡“互通有無”。國與國之間為了共同利益,應該相互幫助。平日,不亂筑堤防,使他國受災;在鄰國受災時,不囤積糧食阻礙糧食流通。
此外,從《孟子·告子下》“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也可看出,孟子反對“以鄰為壑”的行為。
6.民眾互助。
中國古代社會是熟人社會?!八泪銦o出鄉(xiāng),鄉(xiāng)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雹荨睹献印る墓稀贰K自捳f,遠親不如近鄰。災害發(fā)生后,除了尋求國家、親友的救濟幫助外,民眾間也可互助互利。古代熟人社會的特性也決定了這種救濟是可行的,但前提是在有能力的基礎上。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最重要內(nèi)容之一?!皹访裰畼氛?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⑥《孟子·梁惠王下》。統(tǒng)治者只有重視民眾的作用,做到“保民”、“富民”,才可能王天下。在自然災害頻發(fā)的中國古代社會,國家若想長治久安,必須對災害進行事先的預防和事后的救濟。而《孟子》中的荒政思想則為此提供借鑒。
Research on the Relief Thought of D isaster in M encius
ZHOU Hui-lei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200063)
Make fighting against calamity to relieve the damages become important content in people’s life in ancient China because of the frequently natural disaster.The theory of disaster relief for med in ZhouLi,then Pre-Qin philosophers elaborated disaster relief from different aspects.This article is a research on the relief thought of disaster inMencius.First,“People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monarch”and“people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ar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econd,active prevention of disaster relief includes:providing of instruments of labor,store up grain against famine,intensive cultivation,do far m work in the right season,lower taxes, building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nd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balance.Last,negative relief includes:subject of disaster relief,opening store to relief,save,mutual assistance between countries and people,etc.
Mencius;Disaster relief;Thought of People Oriented
DF03
A
1672-2663(2010)01-0113-04
2009-10-23
周會蕾 (1979-),女,河南許昌人,講師,華東政法大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法律史。
(責任編輯王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