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笛
(南京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菌譜》的研究
蘆 笛*
(南京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菌譜;陳仁玉;百川學海;研究
《菌譜》又名 《香蕈譜》。[1]據(jù) 《菌譜》 陳仁玉自序,可知其成書于 “淳礻右乙巳 (公元1245年)秋九月”。關于 《菌譜》的作者陳仁玉,《宋史》無傳,而光緒 《仙居縣志》對其有一段記載,可供管窺:
陳仁玉,字德公,一字德翰,號碧棲,武科清卿正大之從子,博洽工詞翰。淳 十一年 (公元1251年),以經(jīng)筵列薦入史館,補常州文學將作監(jiān)丞。開慶元年 (公元1259年),御筆特賜同進士出身;十一月,以秘書郎兼禮部郎官,兼崇政殿說書,除直秘閣、浙東提刑,兼知衢州。得嘉定中《趙清獻文集》舊本,重刻之,自為之序。景定元年 (公元1260年)五月,升直華文閣;八月,升直敷文閣;九月,赴都供職,浙東安撫使、兵部侍郎;告歸寓郡城。德 元年 (公元1275年),謝太后詔天下州郡降元。仁玉與權知州事王募民死守,兵敗,隱黃巖海中石塘山,戒子孫世世無仕元。[2]
按其中 “德 元年” (公元1275年)應為 “德 丙子”或 “德 二年” (公元1276年),因為后者才是謝太后詔天下州郡降元的年份。據(jù)萬歷 《仙居縣志》卷十一 《忠義列傳》載:“王王王,字叔寶,咸寧四年進士。德 丙子,太后詔臺州降元。公時以太學博士權知州事,與陳仁玉筑城浚濠,倡民堅壁以守。城既陷,公赴泮橋水死之。元兵至,欲取首級以獻功。其侄賓服王王冠帶自戕以全王王尸。”[3]又 《續(xù)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二 《宋紀》“德 二年”載:“二月……元巴延承制以臨安為兩浙大都督府,命蒙古岱、范文虎入城,治都督事,又令程鵬飛取太皇太后手詔及三省、樞密院呈堅、賈馀慶等檄,諭天下州郡降附?!盵4]
《菌譜》包括陳仁玉自序和正文,共一卷,正文主要記載作者家鄉(xiāng)仙居 (今浙江仙居縣)出產的合(臺)蕈、稠膏蕈、栗殼殳蕈、松蕈、竹蕈、麥蕈、玉蕈、黃蕈、紫蕈、四季蕈、鵝膏蕈等十一種食用菌,此外還提及芝、天花、伏靈 (茯苓)、摩姑 (蘑菇)、杜蕈。其中杜蕈有毒。陳仁玉對十一種食用菌的描述,涉及其生長的環(huán)境條件、季節(jié)、顏色、氣味、形態(tài)、質地、口感、效用、烹飪方法、食用禁忌、名稱由來和俗名、蕈品等級等方面 (并非每種食用菌都有以上各項描述)。值得一提的是,《菌譜》末尾還描述了杜蕈的毒性和相應的人的中毒癥狀,并提供了解除杜蕈毒性的方法。
在其十一種食用菌中,有些很容易鑒定,如合 (臺)蕈即香菇 (Lentinus edodes)、鵝膏蕈即鵝膏菌(Amanita caesaria),而有些則尚不能確知。
稠膏蕈,《菌譜》稱其 “初如蕊木珠,圓瑩類輕酥滴乳,淺黃白色”,且開傘后即口感下降。據(jù)此,若“初如蕊
木珠”指子實體的傘蓋,則 “稠膏蕈”很可能即金針菇 (Flammulina velutipes)。
粟殼殳蕈,《菌譜》稱:“寒氣至,稠膏將盡,粟殼殳色者,則其續(xù)也,尚有典刑焉?!睆拇司涿枋鲋?僅知粟殼殳蕈在稠膏蕈將要消亡時才開始生長,且顏色是粟殼殳色。據(jù)此很難確定其種類。
竹蕈,文中只稱其 “生竹根,味極甘”。有人提出竹蕈即現(xiàn)代所謂朱紅蠟傘 (Hygrophorus miniatus),[5]而《仙居縣志》認為竹蕈即短裙竹蓀 (Dictyophora duplicata),并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仙居縣的竹蓀地理分布甚廣,下 、下王沈、巖頭下、步潭、上官、橫路、大路、瓜洲等地均有生長。[6]由于 《菌譜》對竹蕈描述極為簡略,因此二者都有可能,而后者結合實際,則更為可信。
麥蕈,《菌譜》稱其 “多生溪邊沙壤松土中,俗名麥丹蕈,未詳……類北方摩姑?!边B陳仁玉本人對麥蕈也不熟悉。不過他說 “麥蕈”生在 “沙壤松土中”,像 “摩姑”(即蘑菇),那么可能是須腹菌屬 (Rhizopogon)的大型真菌。
玉蕈,《菌譜》稱其 “色潔皙可愛”?!秴寝ψV》“粉團蕈”條中稱 “粉團蕈”的異名有 “玉蕈”,并稱其 “純白如玉,質如干粉,無傘張?!边@說明玉蕈不是傘菌,可能是小馬勃 (Lycoperdon pusillum)。
四季蕈,《菌譜》僅簡稱其 “生林木中,味甘而肌理分鹿峭?!鼻页宿D引 《菌譜》內容之外,絕少有古人在著作中對 “四季蕈”有所記載和研究 (筆者尚未另見),據(jù)此則很難確定其種類。
在 《菌譜》附帶提及的大型真菌中,芝即靈芝,但古代所說的 “芝”并不全是現(xiàn)代真菌分類學上的靈芝 (Ganoderma lucidum),不過基本是屬于 “靈芝科” (Ganodermataceae)的大型真菌 (道家文獻中的 “芝”需另當別論);伏靈即茯苓 (Poria cocos);摩姑蕈即蘑菇 (Agaricus Campestris);而天花,《本草綱目》引《日用本草》作 “天花蕈”,稱其 “出山西五臺山,形如松花而大,香氣如蕈,白色,食之甚美?!盵9]有人認為天花即平菇 (Pleurotur ostreatus)。[10]此說牽強,因為平菇無香氣,且菌蓋表面為灰色。天花為何物,尚有待考證。至于杜蕈,文中描述它生長在土中,能使人在食用后大笑。此菌可能是鵝膏菌中具有類似致幻作用的真菌,可能即毒蠅鵝膏菌 (Amanita muscaria),俗稱毒蠅菌。
《菌譜》篇幅雖短,但卻是中國乃至世界上首部關于大型真菌的專著。陳仁玉以科學的態(tài)度,較為系統(tǒng)地對其所熟悉地域內的大型真菌進行分類,并對這些大型真菌給予了繁簡不等的描述。這些描述雖然不免簡陋,有時也語焉不詳,但它卻不含有神秘色彩,而是本著實錄的精神加以記載?!毒V》的可貴之處在于其實踐的精神,其中的內容并非襲自他書,而是源于作者自己真實的生活實踐?!毒V》末尾為后人提供了一則解毒之法,更體現(xiàn)了陳仁玉對后世學人的人文關懷?!毒V》還直接影響到了明代潘之恒 《廣菌譜》和清代吳林 《吳蕈譜》的出世。《廣菌譜》的部分內容即摘自 《菌譜》,而 《吳蕈譜》中把食用菌劃分為上、中、下三品的做法,也可以從 《菌譜》中找到淵源。此外,《菌譜》廣泛被叢書、類書,以及其他書籍收錄的情況,也可以反應其流傳之廣,為后人所重視。在中國和世界自然科學史上,《菌譜》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3](明)顧震宇等編輯,李鏡渠校.萬歷仙居縣志:仙居叢書 (第一集)[M].1935.
[4](清)畢沅.續(xù)資治通鑒 [M].清嘉慶六年遞刻本.
[5]陳士瑜,陳啟武.竹蕈考——《菌譜》名稱考訂之一 [J].中國農史.2003,(1):3~7.
[6]仙居縣志編纂委員會.仙居縣志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30.
[7](清)吳林.吳蕈譜 [M].昭代叢書本.
[8](清)吳其氵睿撰.植物名實圖考長編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234.
[9](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5:1 718.
[10]陳士瑜.中國食用菌栽培歷史初探 [J].微生物學通報.1983,(5):224~226.
* E-mail:ludiresearc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