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洪春
[關鍵詞]時政新聞;創(chuàng)新;視角;表述方式;語言
時政新聞是時事和政治新聞的總稱,一般來說,這類新聞都是有國家、省、區(qū)、市、縣黨政領導參加的會議、調研等新聞。而且,這類新聞是要嚴格按照黨政領導排名來編排、播發(fā)的。在新聞實踐中,由于時政新聞報道政治性強,口徑嚴格,報道模式比較固化,難以滿足觀眾獲取有效信息的需求,也就造成大家時政新聞遠硬淺的印象。近年來,隨著新聞理念的創(chuàng)新,拉近、軟化和深入報道,增強時政新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為新聞從業(yè)者特別是時政記者的共識,在部分領域也取得較大的成效。
本文就將解剖黑龍江電視臺一篇典型時政新聞,談一下時政新聞創(chuàng)新的一些經驗。
2009年1月黑龍江省“兩會”召開之際,省長栗戰(zhàn)書與省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大興安嶺代表團成員共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這是一篇典型的會議報道,代表們討論的是關系全省未來發(fā)展的《政府工作報告》。但看了這篇報道的觀眾會有這種感覺,這個時政新聞離我們很近,說的很實。這主要得宜于記者在新聞視角、表述方式、語言運用上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
一、視角創(chuàng)新:由俯視變平視,讓新聞事實和黨政領導離觀眾更近些
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這是黨的重要新聞理論。近,是一個關鍵詞。離我不近,我不關心,離我不近,我不認同。試看這篇報道的開頭部分:一走進會場,栗戰(zhàn)書就與代表們逐一握手,親切交流。代表們也有一肚子的話要跟省長說,剛剛坐定,周玉環(huán)代表就迫不及待地拉開了話匣子。中間部分:“挑戰(zhàn)不少、決心不小、任務明了、搶前抓早、09看好”。聽到這里,栗戰(zhàn)書馬上提筆記下了這句話,并面露微笑、報以鼓勵,代表們也群情振奮,會議室里頓時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一走進”、“逐一握手,親切交流”、“聽到這里”、“馬上提筆”、“面露微笑、報以鼓勵”。這些動賓短語都是以省長為主語的,而從行為和語言雙方對應關系看,顯然是平視的、平等的。
正因為語言環(huán)境、具體用詞所創(chuàng)造出的平視視角,配合會場內非常融洽的畫面,讓人感覺省長已經不是省長了,而是某個村的長者或者是我們的鄰家“大哥”。在這里,他的身份是我們身邊關心經濟發(fā)展的普通人。他沒有俯視你,因此你覺得他離你很“近”,所說的話就可信。
如果換一種說法,“省長一走進會場,全場立即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會場內氣氛熱烈,代表們踴躍發(fā)言”、“栗戰(zhàn)書在聽取代表發(fā)言后強調”這些以往時政報道常用的新聞語言,觀眾會是什么感覺呢?你需要抬頭看,因為它高高在上,好像在俯視你。這些人離我們很遠,這個事離我們很遠,總之會有點不舒服。
因為時政新聞很多時候非常嚴謹甚至公文化,但實際上各級黨政領導也是普通人,他除了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領導水平外,也有普通人的情感。因此,把以往時政新聞常見的俯視視角變?yōu)槠揭曇暯?說點家常話,并沒有降低領導的身份,也沒有削弱新聞事實。反而使會議的內容更能被觀眾所理解,領導的形象也更加立體豐滿。
二、表述方式創(chuàng)新:采用見聞式、記錄式表述方式,讓時政報道再軟些
常見的時政新聞結構和表述方式大致如下:導語,什么會議在哪里召開,什么領導出席會議強調解決什么問題。正文,領導強調指出了什么具體內容。結尾,領導要求怎么做。采用的是典型的倒金字塔式新聞寫法。這類新聞經常有這樣一個缺點:多使用書面和文件語言,語氣硬朗,官話套話較多,不容易聽得懂。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前面提到的新聞稿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那就是要采用見聞式、記錄式的敘述方式,讓新聞“軟”下來。
請看稿件中的幾句話:“一走進會場,栗戰(zhàn)書就與代表們逐一握手,親切交流”、“剛剛坐定,周玉環(huán)代表就迫不及待地拉開了話匣子”、“栗戰(zhàn)書馬上提筆記下了這句話,并面露微笑、報以鼓勵”。
類似的語言是記者在會議現(xiàn)場見聞后組織出來,是對會議過程的記錄式描寫。這種見聞式敘述方式,交代了會議的氛圍,人物的行為語態(tài),非常真實。當然,這種見聞式的敘述是經過記者大腦的,是精心選擇的敘述。凡是能體現(xiàn)代表積極參政議政的留下來,凡是能會議氛圍融洽的留下。一切的見聞和記錄都指向了報道的主題:堅定信心。
這種見聞式、記錄式的敘述方式展現(xiàn)的是一種真實,讓很多看似閑來之筆傳遞了真誠、愉悅的感情。觀眾怎么會不喜歡看這種時政新聞!
三、語言運用創(chuàng)新:少用書面語,采用口語、短語,讓時政報道再深些
深和淺是一組相對的概念,對于時政新聞來說,我們所說的深指的是讓觀眾能夠理解新聞的主旨,也就是說理解的更深了,而不是淺了。由于很多時政報道書面語多,又常常面面俱到,還有一些所謂“官話”,對于這類新聞,觀眾經常會覺得不知主次,不知重點,或者不能不愿意接受它的主旨。
上面的那篇時政新聞稿件如果換一種寫法,如“步入會場后,栗戰(zhàn)書與代表們親切握手”、“會場內氣氛熱烈,代表們踴躍發(fā)言”、“在聽取了代表發(fā)言后,栗戰(zhàn)書指出”。顯然,步入、踴躍發(fā)言、指出,這三個詞都是時政新聞中常用書面語,對于這類語言,人們已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和特殊感覺,就覺得這是官話,沒太多實質內容。實際上正是使用語言的問題,造成了這種誤解,甚至覺得“淺”了。
再看本文引用的新聞稿件中的一些關鍵詞:“一走進會場”、“代表們也有一肚子的話要跟省長說”、“聽到這里”、“面露微笑”、“雖然條件艱苦、應該堅定信心……”應該說,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的常用語,有的就是口語,但是聽起來特別直白好理解,也舒服?!霸诮衲贻^困難的經濟形勢下,大興安嶺是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小的地區(qū),應該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發(fā)揮生態(tài)、礦產、旅游、資源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生態(tài)主導型經濟……”看了這個新聞稿,尤其是看了新聞的畫面后,觀眾一定會覺得報道中這最后幾句話是真誠的、不是官話。大興安嶺就應該這樣發(fā)展。理解了新聞的主旨,也就達到了有效傳遞信息的目的,自然使新聞的意義更深了。
因此,我們說,多用一些口語,用一些大家都聽得懂的話語,時政新聞的嚴肅性沒有降低,可信性沒有降低;反而,更有利于貫徹執(zhí)行了。另外,還應該盡量少使用較長的書面語言,多使用短句,這樣更容易讓人記住意思。
其實,無論是平視的視角、見聞式的表述、口語化語言,其核心指向的還是說真話,說觀眾聽得懂的話。讓時政新聞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把黨政領導塑造成為我們的父母、兄長,這樣的時政新聞自然就好看?!?/p>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