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睿 高成閣△ 紀術(shù)茂
抑郁癥是一種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點的精神障礙。抑郁癥具體病因未明,目前主要傾向于多因素的致病理論。其中包括遺傳、神經(jīng)生化、內(nèi)分泌和心理社會因素等。為全面了解抑郁癥的臨床特點、人格特征,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有意義的參數(shù),本研究采用國際上應(yīng)用十分廣泛的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M PI)對抑郁癥進行研究。
1.1 對象 收集 2006年 6月~ 2008年 6月在西安交通大學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精神心理門診就診或住院患者 105人,剔除因故退出及 MM PI無效答卷的 15位患者,有效病例 90人。其中 男 50人 ,女 40人 ,年齡 18~ 65歲 ,平均 30.844± 12.432歲,受教育程度:小學 2例、初中 13例,高中 24例 ,大學48例,研究生 3例。入組標準:①年齡 18~ 65歲;②符合國際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ICD-10)抑郁發(fā)作的診斷標準的抑郁癥患者;③HAM D量表 17項評分≥18分;④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軀體疾病的患者;②既往曾經(jīng)出現(xiàn)躁狂發(fā)作者。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測評方法 采用 MM PI常模研究組校訂的 M MPI中文版問卷,考慮到年齡對得分的影響,采用紀術(shù)茂等編制的 MM PI-B(成套量表 )自動分析系統(tǒng)(標準版 5.0 1999)。由專門進行過培訓(xùn)的人員進行 MM PI測定,分別計算出不同性別及相應(yīng)年齡各效度量表、臨床量表、附加量表、內(nèi)容量表的原始分及年齡回歸 T分。以上各量表分值以 40~ 60分作劃界標準。臨床量表采用 2點編碼法,高于 60分的量表具有臨床意義。
1.2.2 評價指標 本研究應(yīng)用了 10個臨床量表,包括疑病(Hs)、抑郁 (D)、癔癥 (Hy)、病態(tài)人格 (Pd)、男 - 女性 化 (Mf)、偏執(zhí)(Pa)、精神衰弱 (Pt)、精神分裂 (Sc)、躁狂(Ma)、社會內(nèi)向 (Si)。 3個效度量表 ,包括:說謊或謊言(L、Lie)、稀有回答(Infrequency,F)和防衛(wèi)性(K、Correction)。 23個附加量表及內(nèi)容量表:焦慮 (A)、壓抑 (R)、顯性焦慮 (MAS)、自我力量(Es)、依賴性 (Dy)、支配性 (Do)、社會責任心 (Re)、偏見 (Pr)、社會地位 (St)、控制力(Cn)、健康不佳(HEA)、抑郁 (DEP)、器質(zhì)樣癥狀(ORG)、家庭問題 (FAM)、權(quán)威沖突 (AUT)、女性興趣 (FEM)、宗教迷 (REL)、明顯敵意 (HOS)、缺乏士氣(MOR)、恐懼 (PHO)、精神質(zhì) (PSY)、輕躁狂 (HYP)、社會判斷不良(SOC)
1.3 統(tǒng)計處理 統(tǒng)計分析使用 SPSS 13.0軟件包,進行 t檢驗。
2.1 臨床量表分析
2.1.1 男女 MM PI臨床量表剖圖 見圖 1。圖 1顯示 ,男、女患者臨床編碼型均為 23/32型 ,男、女患者在疑病、抑郁、癔癥、精神衰弱的均分均>60分,此外男性患者還伴有病態(tài)人格的高分,女性患者還伴男-女性化、社會內(nèi)向的高分。
圖1 男女 MM PI臨床量表剖圖
2.1.2 男性與女性 MM PI臨床量表比較 見表 1。將男女患者臨床量表比較后,將有差異的量表列入表 1,其中男性抑郁癥患者與女性抑郁癥患者在稀有回答、病態(tài)人格、男-女性化、輕躁狂上有顯著性差異。男性患者在稀有回答、病態(tài)人格、輕躁狂得分上高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性化量表上得分高于男性患者。
表1 男性與女性 MM PI臨床量表比較(±s)
表1 男性與女性 MM PI臨床量表比較(±s)
男(n=50)女(n=40)t P稀有回答 59.54±8.476 50.83± 11.395 4.160 0.000病態(tài)人格 62.96±7.398 58.63± 10.411 2.306 0.023男-女性化 48.52±10.784 66.60± 11.103 -7.215 0.000輕躁狂 52.42± 8.730 45.18± 7.428 4.176 0.000
2.2 MM PI內(nèi)容量表,附加量表結(jié)果分析 目前多以臨床量表對 MM PI進行描述,但臨床量表不能對抑郁癥進行全面研究,為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用內(nèi)容量表和附加量表進一步研究。
2.2.1 男女患者 MM PI內(nèi)容量表,附加量表剖圖 見圖 2。男性患者內(nèi)容量表、附加量表回歸 T均分大于 60分的量表有:顯性焦慮、健康不佳、抑郁量表、器質(zhì)樣癥狀;女性患者內(nèi)容量表、附加量表回歸 T均分大于 60分的量表有:壓抑、顯性焦慮、抑郁量表、女性興趣、缺乏士氣;男女自我力量均分均較低。
圖2 男女患者 M MPI內(nèi)容量表 ,附加量表剖圖
2.2.2 男女患者 M MPI內(nèi)容量表,附加量表比較 見表 2。 將男女患者內(nèi)容量表、附加量表比較后,將有差異的量表列表如下,其中男性抑郁癥患者與女性抑郁癥患者在社會責任心、社會地位、控制力、權(quán)威沖突、女性興趣、宗教迷、恐懼上有顯著性差異。男性患者在社會地位、控制力、權(quán)威沖突得分上高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社會責任心、女性興趣、宗教迷、恐懼上得分高于男性患者。
表2 男性與女性 MM PI內(nèi)容量表、附加量表比較(±s)
表2 男性與女性 MM PI內(nèi)容量表、附加量表比較(±s)
男(n=50)女(n=40)t P社會責任心 48.20±11.279 54.73±9.287 -2.945 0.004社會地位 52.02±10.415 45.93±12.177 2.559 0.012控制力 57.26± 9.928 53.20± 8.468 2.056 0.043權(quán)威沖突 49.60±8.848 43.73± 7.799 3.297 0.001女性興趣 34.92±10.885 61.85±8.088 -13.027 0.000宗教迷 48.52± 11.965 53.63± 9.402 -2.207 0.030恐 懼 47.22± 10.816 56.03± 10.974 -3.813 0.000
2.3 臨床量表,內(nèi)容量表、附加量表因子分析 為了便于解釋抑郁癥病人 M MPI結(jié)果,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對臨床量表、內(nèi)容量表、附加量表的粗分(加 K)進行分析,按主成分分析分離出初始因子矩陣后,采用極大方差旋轉(zhuǎn)得到各變量的因子負荷。根據(jù) Kaiser特征根>1的標準確定因子數(shù)目,提取出 6個因子(因子負荷矩陣略),可解釋變異的 74%。其中占主要的為因子 1解釋了總變異的 36.36%,主要負荷社會內(nèi)向、缺乏士氣、抑郁量表、社會判斷不良、焦慮及神經(jīng)衰弱、依賴性、顯性焦慮、精神分裂癥、偏見量表,具有社會內(nèi)向-焦慮的心理特征。因子 2解釋了總變異 13.58%,主要負荷明顯敵意、輕躁狂、控制力、權(quán)威沖突量表,反映病人具有敵意-控制的心理特征。因子 3解釋了總變異的 9.37%,主要負荷疑病、健康不佳、器質(zhì)樣癥狀、癔癥量表,具有疑病-健康不佳的心理特征。
本 研究發(fā)現(xiàn)男、女性抑 郁癥患 者 Hs、 D、 Hy、 Pt、 MAS、DEP的均分均大于 60分。得分最高量表為 D。男、女患者共同點可以作為診斷抑郁癥的依據(jù)。王春芳[1]研究發(fā)現(xiàn)抑郁癥時,中國 T分> 60的高分項目較少,除 2(D)為最高分外,男性為 3(Hy)和 7(Pt),女性為 7(Pt),6(Pa)和 8(Sc)。 國外有研究表明抑郁癥患者在 2(D),4(PD),7(Pt),0(Si),顯性焦慮(A),抑郁量表 (DEP)和社會判斷不良量表得分高于正常。本研究結(jié)果與以上研究有相似之處。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臨床量表 T分編碼型均以 23/32型為主,其次為 27/72型。此編碼型基本能反映本病患者的病理心理特點為情緒抑郁、緊張,過分擔心。這和郭克鋒[2]的研究結(jié)論一致,從 MM PI編碼型也可以看出抑郁癥患者以癔癥編碼型為主,其次為神經(jīng)癥編碼型,這提示抑郁癥臨床癥狀的復(fù)雜性,也從一個側(cè)面解釋了部分抑郁癥用抗抑郁劑治療效果不佳的原因。黃永新[3]對抑郁癥 MM PI的研究男、女均以 2量表為最高,兩點編碼主要為男 20/02、女 23/32伴有 Pd,Pt,Pa,Sc增高。戴鄭生[4]研究發(fā)現(xiàn)抑郁發(fā)作的男、女患者的臨床量表編碼型為 27/72,28/82,并伴多個補充量表高分和低分。具有23/32編碼型的患者表現(xiàn)過度控制自己,做事總是難以開始,或者不能完成已經(jīng)開始的事情,對生活和周圍事物缺乏興趣,情緒抑郁、緊張、過分擔心、悲傷、活動少,容易感到孤單無助,有不安全感,常感到社交不適應(yīng),特別是對異性。這些人人格診斷可能為焦慮和懼怕人格障礙、回避、依賴或被動-攻擊性人格[5]。本研究中男、女抑郁癥患者自我力量均分較低,表明這種人自我概念差,對治療缺乏信心和配合,自我力量的低分對抑郁癥的診斷又提供了一個新的幫助。
師建國[6]等研究發(fā)現(xiàn)下崗后男女的心理狀況是不同的。本研究說明男女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狀況既有相同也有所不同,其中共同點表現(xiàn)為:男女患者臨床特征都有抑郁、焦慮、軀體不適感、做事缺乏動力,人格特征上都表現(xiàn)為自我為中心、固執(zhí)和不成熟。此外男性患者還存在社會性不適感,做事沖動、易怒、反復(fù)無常,女性患者人格上具有內(nèi)向特征。本研究表明男性患者較女性患者在人格上更易表現(xiàn)出沖動及對社會的不滿,自我約束力差;女性較男性自我控制力強,缺乏活力,缺乏興趣、憂傷、多慮,更易感受焦慮、常過分敏感 ,社會責任心和對宗教的信賴較男性更強。
因子分析[7]是國外常用的來分析 MM PI結(jié)構(gòu)效度的方法,既往國內(nèi)[8]有用 MMPI對強迫癥患者進行因子分析的研究,未見對抑郁癥患者 MMPI進行因子分析的研究。國外 M.Biondi[9]等對 143例單項抑郁用 MM PI-2進行因子分析發(fā)現(xiàn),因子 1有意義的量表有社會內(nèi)向、精神衰弱、精神分裂、抑郁,被解釋為抑郁的特征,因子 2有意義的量表有輕躁狂、偏執(zhí)、精神分裂,被解釋為激活的特征,因子 3有意義的量表有疑病、癔病、抑郁,被解釋為焦慮的特征,此結(jié)果與本研究有相似之處。本研究對臨床量表,內(nèi)容量表、附加量表的因子分析結(jié)果可以看出,抑郁癥主要負荷的 3種人格特征,即:①社會內(nèi)向-焦慮,反映患者性格內(nèi)向、不合群、缺乏主見、郁郁寡歡、焦慮;②敵意-控制因子,反映患者對人敵意、多疑、控制能力差、忍耐性低;③疑病-健康不佳因子,反映患者軀體不適感受多,對身體過分關(guān)注。從 MM P因子分析可以看出抑郁癥患者可能具有抑制、動力缺乏型,激越型及以軀體癥狀為主的隱匿型 3種臨床亞型,這提示抑郁癥臨床癥狀的復(fù)雜性,可能存在不同亞型,也從另一個側(cè)面解釋了部分抑郁癥用抗抑郁劑治療效果不佳的原因。由此可見,抑郁癥的人格主要特征為內(nèi)向、焦慮、壓抑、軀體不適,此結(jié)果進一步說明抑郁癥患者人格及心理特征復(fù)雜。呂淑云[10]對 250例單項抑郁與雙相抑郁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對照研究后認為:MM PI可能是鑒別單、雙相抑郁的有效工具。國外[11]有研究表明有相當多的雙相病人被誤診為單相患者。M.Biondi[10]等研究認為具有激活特征的抑郁癥患者有可能是“假單相”,以后會發(fā)展成雙相。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部分抑郁癥患者具有激越型特征,對于此類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防止將雙相抑郁誤診為單相抑郁。
本研究顯示,根據(jù) MM PI的編碼型和多量表提供的信息,可了解抑郁癥患者的臨床特征、人格特點和心理治療的依從性,對臨床診斷、藥物及心理治療的選擇,預(yù)后的預(yù)測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王春芳,彭昌孝.MM PI對情感性障礙的測試分析 [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4,8(2);76
[2]郭克鋒,郭珊,楊文清.女性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特征 [J].中國臨床康復(fù),2004,8(6):1016-1017
[3]黃永新.抑郁癥患者人格特征分析 [J].華夏醫(yī)學,2004,17(4):490
[4]戴鄭生,焦志安.明尼蘇達多相個性調(diào)查表(MM PI)在國內(nèi)的應(yīng)用與發(fā)展 [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3):190
[5]Berg E A.A simple objective technique for measuring flexibility in thinking[J].Gen.Psychol,1948,39:15-22
[6]師建國,陶美珍,戴尊孝.下崗人員 MM PI測試結(jié)果分析 [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1,9(1):21-22
[7]Tabachnick B,Fidell L.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J].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New York,1996
[8]高成閣,紀術(shù)茂,蘇掌權(quán).強迫癥的臨床特征及人格類型研究 [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1,9(1):24-27
[9]Biondi M, PicardiA,Pasquini M,et al. Dimensional psychopatholog y of depression:detection of an'activation'dimension in unipolar depressed outpatients[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5,84:133-139
[10]呂淑云,李新敏,陳建新.250例單相抑郁與雙相抑郁患者臨床特征的對照研究 [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1):66-68
[11]Ghaemi S N,Boiman E E,Goodwin F K.Diagnosing bipolar disorder and the effect of antidepressants: a naturalistic study[J].J Clin.Psychiatry,2000,61:804-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