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東
吉林省通榆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 通榆 137200
貧血癥狀是學生中較為常見的疾病癥狀,大量研究表明,它不僅影響生長發(fā)育,而且對智力、性格、行為和免疫功能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了解中小學生的貧血情況,對正確評價學生的健康狀況和指導學生合理的膳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1 對象 全縣42所中小學7~16歲的23166名學生,漢族學生22827名,其中男生12194名,女生10633名;蒙族學生339名,其中男生173名,女生166名。
1.2 方法 采用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法測定血紅蛋白(HB),統(tǒng)一耳垂采血,以753型分光光度計比色,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標準液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
1.3 診斷貧血標準 根據(jù)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規(guī)定的標準,對血紅蛋白含量7~13歲<120g/L,14歲以上的男生<120g/L,14歲以下女生<120g/L診斷為貧血。
2.1 血紅蛋白水平 22827名中小學生血紅蛋白含量均值為141.97g/L(其中男生均值為141.76 g/L,女生為142.21 g/L);339名蒙族學生血紅蛋白含量均值為144.87 g/L(其中男生均值為145.73 g/L,女生為143.97 g/L);漢、蒙學生相比差別有高度的顯著性 (p<0.01),其中男生之間差別有顯著性 (p<0.01),而女生之間無顯著性差別 (p>0.05)。漢、蒙族學生的血紅蛋白含量7~12歲呈現(xiàn)一定的波動性,漢、蒙族的男女生之間無顯著性差別 (p>0.05);12歲以后開始明顯上升,16歲組的女生開始呈現(xiàn)下降趨勢,此時男生的血紅蛋白含量明顯高于女生 (p<0.05)。15歲組蒙族男生血紅蛋白含量明顯高于14歲組和16歲組,原因待查 (見附表)。
2.2 貧血狀況 漢族學生貧血率為13.19%,其中中度貧血12.58%,輕度貧血為87.42%;蒙族學生的貧血率為8.55%,其中中度貧血為9.33%,輕度貧血為91.67%。漢、蒙族學生之間貧血的發(fā)生率有顯著的差異性 (p<0.05),其中漢、蒙族學生的男女生之間均有差異性 (p<0.05)。隨著年齡的增高,貧血的發(fā)病率隨血紅蛋白含量的變化而呈現(xiàn)出一定的相關性 (見附表)。
附表 通榆縣中小學漢、蒙族學生血紅蛋白含量及貧血狀況表
3.1 通過對通榆縣漢、蒙族中小學生血紅蛋白含量測定,表明我縣漢、蒙族中小學生血紅蛋白均值分別為141.79 g/L和144.87g/L,屬正常水平。漢族學生低于蒙族學生,是由于漢、蒙族飲食習慣不同 (蒙族日常的主要副食為牛羊肉)所致。漢、蒙族7~12歲男女生血紅蛋白含量的波動是由于小學期間學生身體迅速生長發(fā)育、營養(yǎng)素的需求量較大及兒童的尚未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有關。12歲以后,男女生血紅蛋白含量明顯較12歲以前為高,是由于初中學生已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有關。而女生于15~16歲開始,血紅蛋白含量下降,并與同年齡組男生相比有顯著的差異性,這與男生青春發(fā)育期體內雄激素比女生多,另外,女生多已來月經,由于經期失血及必要的營養(yǎng)攝入不足所致。
3.2 貧血是小兒的常見病。本次通過對我縣漢、蒙族中小學生血紅蛋白含量調查,漢族學生貧血率為13.19%,蒙族學生的貧血率為8.84%。漢族學生高于蒙族學生,這與漢蒙族飲食習慣不同有關。貧血主要發(fā)生在7~12歲,這與小學生挑、偏食習慣有關。13歲以后貧血發(fā)生率明顯減少,而15~16歲組女生的貧血發(fā)病率較男生為高,這與女性月經生理性失血有關。
3.3 從本次的調查來看,貧血的發(fā)病率與血紅蛋白含量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有待于進一步研究。15歲組的蒙族男生的血紅蛋白含量顯著低于14~16歲組,貧血發(fā)病率顯著高于14~16歲組,原因有待進一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