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民兩代的房市
清朝初年,清政府按品級給北京的旗人免費分配房子。到了乾隆年間,旗人越來越多,房子不夠分了。此前免費分到“福利房”的一些旗人,還把房子偷偷賣了出去。乾隆很生氣,一方面繼續(xù)給旗人蓋房,另一方面開始搞“房改”:第一,取消“福利房”(有特殊貢獻以及跟皇室有特殊關(guān)系的旗人除外),有房產(chǎn)需求的旗人可以向政府申請購買;第二,開放“福利房”買賣,前提是先把它從國家手里買下來,從公房變成私房。
政策一出,原本屬于公家的房子,紛紛變成了私人財產(chǎn)。有史為證:乾隆四年,一個叫額森特的旗人交給內(nèi)務府57兩銀子,買下了位于正陽門外高井胡同的一處四合院,有正房3間、廂房兩間。而按市價,這個四合院至少值500兩銀子。這次“房改”不但讓旗人得到了實惠,也刺激了清朝的房地產(chǎn)市場。此后史書中“炒房客”的身影不斷顯現(xiàn),有賠也有賺。
進入民國時期,城市的發(fā)展和商業(yè)的繁榮大大促進了地價與房價的上漲。1919年,著名“京漂”魯迅先生花3675元,買下了八道灣一座“三進的大院子”。當時魯迅的收入,包括教育部月薪300元及稿費、講課費。這樣看來,八道灣房產(chǎn)約需魯迅一年的工資。而魯迅與周作人失和后,以不到一千元的價格買下西三條的一套四合院,只相當于他兩三個月的收入。據(jù)著名社會學家陶孟和先生調(diào)查,1927年北平小學教員的年薪大約是500元,買西三條四合院那樣的房子,兩年工資就行了,而小學教員在當時只能算是最普通的工薪階層。
1935年,廣州市政府曾作過地價調(diào)查,最貴民居地段逢源路,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售價約為11000元。當時廣州市政府屬下的局長買套逢源路的房子約需27個月的薪水,局長下面的委任級官員則需78個月的薪水,而針織業(yè)工人、酒家女招待等,買這樣的房子約需215個月的薪金。
而當時的上海跟現(xiàn)在一樣,房價之高居全國首位。據(jù)陳存仁老先生回憶,同樣的一樓一底兩層小樓,在鎮(zhèn)江賣幾百塊大洋,在北京賣幾千塊大洋,而在上海南城,賣主報價兩萬五千塊大洋,少一個子兒都不行。房價高,房租也貴。民國十四年(1925年),丁玲跟胡也頻在北京西郊租獨院,一個月不過幾塊大洋;后來搬到上海跟沈從文拼租一個公寓,各人竟然要分攤20塊大洋的租金,另外每人還要繳十塊大洋的水電費。居住面積不到北京的1/10,房租卻是北京的十倍,丁玲等人為之叫苦不迭。
(據(jù)《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