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良
摘要:分析義務教育階段孩子們心理生理特點與男、女生特點,發(fā)現(xiàn)過早分班不利于他們的健康發(fā)展。義務教育階段分班造成補習班屢禁不止,教師追逐經(jīng)濟利益不安心教書。義務教育階段分班造成擇校擇班熱,一些社會不良現(xiàn)象滋生。義務教育階段分班造成唯考試成績論英雄,不利于孩子們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義務教育階段分班會造成等級觀念,不利于培養(yǎng)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自由與平等思想。
關鍵詞:義務教育;制度設計;擇校;等級觀念;均衡教育
中圖分類號:G4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4-0017-02
又是一年升學季,小升初,初升高,高考。又是一年中國父母追逐學校,孩子們追逐考場的季節(jié)。中國從來不乏“熱點”,中國人從來不乏“追求”。追股票、追房子、追墓地、追日本貨、追香港貨、追澳洲奶粉、追韓國美容等。就連九年義務教育也是不可避免的,一追到底。甚至孩子還在肚子里就開始上各種各樣的胎教班;3歲開始追最好的幼兒園,幼兒園畢業(yè)面臨小學的選擇,不得不在幼兒園就上一年級的課程,好在起跑線上比別的孩子早跑一步,能夠追上最好的小學;小學又不得不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奧數(shù)班,以適應小升初的選擇,追上最好的初中;初中同樣是各個任課老師的家輔小灶爆滿,以便三年的課程兩年學完,追上最好的高中;高中更是魔鬼訓練,如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等“高考加工廠”便是實例;考上名牌大學的同學,慶幸地說:感謝母校,感謝學校幫他走出農(nóng)村,重來還是會選擇這里。這其實道出了他們的無奈和辛酸。
新制度經(jīng)濟學認為,“在社會過程的舞臺上,制度與人類行為、互補與對比永遠相互塑造”。制度使他人的行為變得更可預見,它們?yōu)樯鐣煌峁┮环N確定的結構;制度促進著可預見性,并防止著混亂和任意的行為;制度協(xié)調(diào)人們的各種行動,建立起信任,并能減少人們在知識搜尋上的消耗。所以制度設計其實就是引導人們行為的一條線。
且不說大的教育制度,單說在小學和初中義務教育階段就分火箭班、實驗班、基地班等換湯不換藥的重點班和非重點班,這樣的制度就很不合適。
一、義務教育階段孩子們的生理心理特點分班弊大于利
義務教育階段尤其是小學階段,孩子們的心智發(fā)展和性格特點就有早和晚、慢和快的區(qū)別。男生和女生由于生理心理特點不同也有一定區(qū)別。男孩子好動,思維活躍,自控能力差,反觀女孩子安靜,聽話。所以男生課堂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上課接收知識可能只有60%~70%。如果在孩子們滿臉稚氣不知道什么是努力、拼搏、奮斗為何物的時候,就分出個三六九,上中下,對萬里長征還未走上路的孩子們來說是不是太早了。在孩子們的起步階段就給他們貼上不如人的標簽,對孩子的自信力、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力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而這些品質(zhì)恰恰都是人生成長最重要的品質(zhì)。
二、義務教育階段分班造成補習班屢禁不止弊大于利
因為要分班,要分出高低貴賤,所以在小學、初中,補習班屢禁不止,教育部門檢查也是應付了事,治標不治本。因為家長,學校,輔導班都有需求。家長學生為了成績,學校為了名氣,輔導班為了利益,所以就有停了輔導班家長大鬧的結果。輔導班,補習班,奧數(shù)班,其實就是一切圍繞考試而進行的,就是題題題。各種各樣的輔導教材產(chǎn)業(yè)也應用而生,這些對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的提高發(fā)展起多大作用,只有輔導老師知道。同時也造成了學校老師自辦輔導班,或在社會辦輔導班兼職的情況屢禁不止,造成了一些老師唯利是圖,上課應付,下課交錢開小灶的現(xiàn)象,造成了家長對教育、對教師的評價日益降低和不滿,造成了一些社會矛盾和怨言。
三、義務教育階段分班造成擇校擇班熱潮弊大于利
因為要分班分級,所以家長就千方百計地將孩子送到好的學校,好的班級。因為學校資源包括教師水平,學校硬件條件等不平等,所以家長為了有更好的接受教育條件,擠破腦袋擇校。擇校熱拉動了學區(qū)房價直線攀升,每平米幾萬,甚至上十萬屢見不鮮,這又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窮人永遠接受資源差的學校教育,富人可以接受資源好的教育,使孩子徹底輸在了起跑線上。分校分班同樣帶來了擇校費的水漲船高,也帶來了名校校長的特權和腐敗。
四、義務教育階段分班造成唯考試成績論英雄弊大于利
什么是人才?首先要堅決摒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封建思想。人才首先是一個具有健康的體魄,健康的情商,健康的心理,再有一技之長,熱愛自己的工作,把工作當作事業(yè)的人。因為只有健康的細胞才會組成一個健康的社會肌體??墒欠职嘀茻o形中就形成了一種唯成績論英雄的規(guī)則。學生、家長、教師都會以成績評價班的好壞、學生的好壞以及老師的好壞。成績好的學生認為高人一等,成績差的學生就矮人一頭,帶好班的老師認為水平就高,帶差班的老師就會放松管理。其實義務教育評價一個教師好壞的標準應該不是你教好了幾個基礎好的學生,而是你改變了幾個公認“差”的學生。遠的不說,電子商務奇才馬云不僅沒有上過一流的大學,而且連小學、中學都是三四流的,中考考了兩次,數(shù)學31分,高考數(shù)學第一次考了1分??墒撬袌匀滩话蔚囊庵玖?,有敢想敢干的勇氣,有不怕失敗跌倒重來的精神,這些才是成才的關鍵??墒俏覀儏s經(jīng)常聽說某某重點小學、中學學生壓力太大導致跳樓自殺,早早結束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墒沁€有家長、學校,甚至專家把這歸咎于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并且提出“合理”建議要求加強心理干預,加強物理隔離。甚至還有說“這樣的心理承受力怎么能適應社會”的風涼話,這才是社會的病態(tài)心理。
五、分班制等級觀念思想弊大于利
分班制讓心智尚未發(fā)育的孩子們過早地感受到了不平等,不利于平等觀念的培養(yǎng),平等思想是一個現(xiàn)代文明國家國民必備的精神要素。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使法國在建筑、繪畫、戲劇、舞蹈等藝術方面發(fā)展到了高峰。伏爾泰和其他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打破了歐洲中世紀的神學枷鎖,開啟了科學和理性之門。平等自由思想讓科學、藝術等文明插上了翅膀,使人類社會走上了現(xiàn)代文明之路。黨的十八大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我黨我國要堅決貫徹的價值取向,只有自由平等社會才能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和強大的生命力。endprint
六、分班制沒有做到“真正”因材施教弊大于利
如果確實有智力超?;蛘吣骋环矫婢哂谐H怂患暗奶亻L,可以成立一個單獨培養(yǎng)的小組或者直接送到具有專門培養(yǎng)特長生的少年班。如果僅僅根據(jù)考試成績判斷一個孩子是才和非才,未免外延太小,會扼殺大批真正有“才”的幼苗。一個成績不好的孩子將來可能是一個企業(yè)家,一個發(fā)明家,一個畫家,一個音樂家,一個文學家,一個建筑師,甚至一個修理技師或者城市美容師,也就是一個對社會、對父母、對妻兒有用的人。世界上有太多的例子證明被人們認為不是人才的人最終讓世界對他們刮目相看。科學家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并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上學后在班級里的成績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可是他最終成為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在母親的耐心的教導下,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被學校退學的愛迪生,長大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fā)明大王”。義務教育階段是孩子們心智、愛好、興趣、思想、性格等方面正在成長的階段,所以應該激勵孩子們各方面的特長和潛質(zhì),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讓孩子們感受到各種成功的喜悅而不僅僅是學習上的打擊。
七、分班制可以在高中階段實施
在現(xiàn)在我國大的教育制度環(huán)境下,要求完全拋開唯分數(shù)論,是不現(xiàn)實的,但是從小學和初中就分班就太早了。可以在高中分重點和非重點。高中的孩子們有一定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和認知能力,也應該能夠適應競爭與發(fā)展,適當?shù)膲毫σ彩撬麄兊膭恿?。小學生、初中生還不具備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調(diào)節(jié)其自身心態(tài)的那種能力,即使具備也尚未成熟。讓身心尚未發(fā)育健全的小學生、初中生過早地嘗試體驗成人社會的競爭氣氛,很容易造成“適得其反”的后果,勢必會導致孩子學習興趣的下降,對自己缺乏信心,與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口號“大相徑庭”。
八、分班制的根源
應試教育是分班制的根源。教育界有關人士指出,分班其實只是問題的表象,其真正的根源則在于現(xiàn)行應試教育體制。新的義務教育法叫?!爸攸c班”,意在倡導均衡教育。均衡教育就是建立在尊重學生差異性基礎上,讓學生享受同等的教育資源。但是僅僅通過立法取消重點班還不夠,最根本的是要通過立法達到教育的平等化,這個平等既包括教育經(jīng)費、師資力量的平等,也包括學生、家長、學校應該樹立的平等理念。另一方面,在目前學校教育都圍繞中考、高考轉的情況下,學校采取分班教學是追求升學率的必然產(chǎn)物。只有實現(xiàn)教育的平等和均衡化,改變片面擇優(yōu)的教育評價機制,新法才能真正得到貫徹,義務教育制度才能真正有效地得到落實。
參考文獻:
[1]阿蘭·斯密德.制度與行為經(jīng)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霍奇遜.現(xiàn)代制度主義經(jīng)濟學宣言[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Z].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