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為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研究生部,北京100038)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訊問言語及預設的運用
陳大為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研究生部,北京100038)
訊問語言屬于應用語言學中言語交際學研究的對象,是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活動。它與其他言語交際有共同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訊問特殊的交際環(huán)境,使訊問言語具有其不同于其他言語的交際原則。通過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訊問中言語的應用,尋找科學有效的言語表達方式對于偵查實踐是非常有益的。
語言學;訊問言語;預設
訊問活動,是一種言語交際的過程。然而訊問的言語交際又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它是在訊問人員和被訊問人員之間處于對立狀態(tài)的一種追究和反追究的言語交際過程,是偵查人員獲取犯罪證據的重要手段。所以,訊問語言屬于應用語言學中言語交際學研究的對象,是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活動。它與其他言語交際有共同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有其特殊性的一面。這種復雜的對抗環(huán)境,對訊問言語的表達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形成了訊問言語的表達的特殊策略性。通過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訊問中言語的應用,尋找科學有效的言語表達方式對于偵查實踐是非常有益的。
訊問語言和訊問言語有著非常大的區(qū)別。瑞士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對語言和言語作出了系統(tǒng)的理論解釋。語言是言語活動所運用的工具,是語言世界中相對穩(wěn)定的、一般的、本質的部分,它對一切社會成員都是共同的。語言是由符號之間的關系模式構成的一個體系,是言語組成成分的表達手段的總和。言語是對語文的運用和運用所產生的結果,是語言的投射和具體體現,是語言體系存在的唯一模式。[1]從上面的定義可知,訊問中所運用的語言是偵查人員與犯罪嫌疑人交流的載體,是雙方之間所進行的各種較量的主要媒介。而訊問的實質是一種二者言語的交際的過程。
但是偵查訊問的過程又是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的過程,它雖然遵循常態(tài)的言語交際一般形式,但是同時又有其自身的特點。根據結構主義語言學家以符號學理論為基礎提出的代碼模式說,語言交際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交換的過程,交談雙方遵循“編碼——發(fā)送——傳遞——接受——解碼”的順序循環(huán)反復,完成信息的交流,達到表達思想的交際目的。編碼和解碼是代碼模式最主要的兩個程序。在言語交際中,發(fā)話人的基本行為就是編碼。為了取得交際的預期效果,發(fā)話人編碼工作總是在兩方面進行。一方面發(fā)話人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交際意圖基礎上,分析當時雙方認知環(huán)境,特別是受話者的認知能力來確定自己話語的預設量和表征信息量。另一方面這些預設信息和表征信息又同時激活大腦這一信息庫中諸多的命題和表達手段,發(fā)話人通過采集、檢索和整合,建構一個表達信息意圖的表層形式并向受話者明示。解碼是受話人對發(fā)話者話語理解的認知行為。它的主要活動和任務是通過發(fā)話人的明示信息推理出其交際意圖。[2]
根據上述的理論可知,解碼是受編碼所主導的。結合訊問實際,訊問人員的提問可以理解為編碼的產物,而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即為解碼的產物。也就是說,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是可以受到訊問人員的提問所控制的,如果訊問人員科學、藝術、策略地進行提問,對于獲取犯罪證據是十分有益的。為此,訊問人員應根據具體情況,科學組織、運用訊問言語的各種形式,使犯罪嫌疑人按照對訊問人員有利的思維方向解碼。其中語用預設就是運用語言學原理與訊問相結合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本文將在第三部分分析如何在訊問過程中進行科學的語用預設。
言語交際獲得成功并得到應有的交際效果,必須遵循一定的交際原則。這些原則不是人們主觀隨意規(guī)定的,而是言語交際自身規(guī)律的反映。言語交際的環(huán)境不同,類型也是多種多樣的。根據訊問特殊的交際環(huán)境,訊問言語應具其不同于其他言語的交際原則。
通常來說,言語交際要遵循數量恰當的原則,在日常交際的過程中話語的數量應:(1)使所說的話達到交際目的所要求的詳盡程度;(2)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兩條原則。[3](p252)在訊問這場特殊的斗爭中,訊問人員能否表現出沉著、冷靜、老練、精明、細致,使被訊問者感到凜然不可侵犯,靠故意做作是不行的,很重要的方面是問話要言簡易明,直指要害。然而訊問活動的特殊性又決定了,在必要的時候,在不多的重復下,羅嗦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出現僵局或進行政策法律教育、感化教育及被訊問者長時間沉默時。[4]這樣就可以總結出訊問言語更應遵循數量不限的原則,適時采用簡略和羅嗦的語言。
數量不限原則說的是與“說什么”相關,而方式不限原則是與“如何說”相關。在一般情況下,言語交際要遵循方式明確的原則,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內容:(1)避免晦澀的詞語;(2)避免歧義;(3)說話要簡潔,避免贅述;(4)說話要有條理。[3](p253)即雙方在交際的過程中交際的雙方應保持語義明確,信息真實可靠,這樣才能使交際順利進行,滿足交流的需要。但是,由于訊問活動的對抗性,一方面,訊問人員想得到真實的信息,而另一方面,被訊問對象往往隱瞞真實的信息;或者,出于特殊的訊問目的需要,訊問人員故意以不明確的語言信息來表達,以便獲取真實的訊問結果。這樣,在訊問言語中就出現了方式不限的原則,傳遞的信息在編碼和解碼過程產生了錯誤。為了達到獲得真實口供的目的,偵查人員則應策略地運用訊問言語,適時采用明確和模糊的語言。
依據言語交際學的有關理論,言語交際活動具有合作性。英國言語交際學家格萊斯認為,交際活動中,雙方必須遵守“話語合作原則”,言語交際活動才能健康順利進行。而訊問中,交際雙方出于自身目的需要,往往違背“話語合作原則”,尤其是被訊問人員往往答非所問,或避而不答,或故弄玄虛,或顧左右言他,以此逃避罪責或隱瞞犯罪真相;加之,強烈的僥幸心理,使其在答問時編造種種謊言和不對稱信息。這樣,訊問的言語交際過程中,經常出現時間長短不一或尖銳程度不同的矛盾沖突,產生言語交際的對抗性或者叫做不合作性。針對這種情況,偵查人員則應策略運用訊問言語,適時采用強硬和委婉的語言。[1]
陳望道在修辭學論著《修辭學發(fā)凡》中提出了語言修辭活動的“題旨情境”說,認為語言的修辭活動應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要義”。所謂“題旨情境”,即言語環(huán)境,簡言之,就是語境。它是言語交際過程中,“一定的語言表達方式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表現為言辭的上下文或不表現為言辭的主客觀境因素”。[5]鑒于訊問復雜的上下文及主客觀環(huán)境,訊問人員應采取藝術的、技巧的、靈活的言語修辭,即言語交際要講究適應性,要以各種言語的巧妙、策略地運用去駕御這個話語交際。
在訊問過程中,訊問言語除了遵循上面的各種原則外,有時還應該科學地組織言語預設來達到迷惑對方、隱蔽意圖來達到訊問獲取犯罪證據目的。接下來本文將結合語言學的原理來分析如何科學、有效的運用語用預設以有助于訊問活動。
預設,是語用學的一個概念,根據美國語言學家奧斯汀的理論,是指作為話語存在的有效條件。一般來說,在較為復雜的話語之中,總是存在著兩種信息:一類信息是已知的、舊的、附帶的和不言而喻的信息,另一類則是未知的、新的和有待于查證的信息,后一類信息是需搞清的問題,而前一類則是預設。在信息中,預設的特點表現在兩個問題:第一,較為復雜的話語的信息量大于預設的信息量;第二,否定問題預設仍然存在,而否定預設則是否定問題的有效手段??匆幌孪旅娴睦?
(S)你當時去看電影了
(B)當時有地方在放電影
(A)你去了
注:S:總信息量 B:預設、已知信息 A:焦點、未知信息
在“你當時去看電影了”這句話里,包含著未知的、新的、主要的和有待查證的信息A,還包含著已知的、舊的、附帶的和不言而喻的信息B,而且,在這句話中S的信息量大于預設的信息量,即:
S=A+B
S〉B
訊問語言主要是靠句子來實現的,言語中的預設則可以出現在任何句法位置上,如:
(1)主語部分包括預設B,盜竊文物的就是你 〉文物被盜;
(2)謂語部分包含預設B,你今天必須交代 〉還沒交代;
(3)賓語部分包含預設B,他們是否加入了你們的團伙〉你們有團伙;
(4)定語部分包含預設B,現場的指紋是你的 〉有現場;
(5)狀語部分包含預設B,用麻醉藥殺害了他 〉有麻醉藥;
(6)補語部分包含預設B,他當時倒在雪地里。[6]
在現實訊問過程中,如果訊問人員能夠熟練運用語用預設,單一預設與復式連環(huán)預設巧妙結合,使用排比反問的語用方式,就可以使訊問增強氣勢,同時由于答案有明顯的傾向性,即該答案在問話的反面,這一反問就會震動被訊問人可能具有的企圖蒙混過關的心理,使其意志動搖,為下一步的訊問找到突破口。例如下面汲潮的一個例子:
問:“程沛然,按你的說法,段云鵬是大特務了?”
答:“是的。他從前是飛賊,后來是特務,在京津一帶認識的人很多,不少人當過他的耳目。”
問:“既然段云鵬認識的人那么多,他解放以后來京活動的情況,政府能不發(fā)現嗎?”
答:(聲音含糊)“會發(fā)現的。”
問:(提高了聲音,厲聲問道)“政府既然能發(fā)現段云鵬的活動情況,難道就不知道你跟著他犯下的罪行?”
答:……(程沛然張口結舌,不知所措)
可以看出,每一個問話的預設和接下來的回答形成了一個互相絞合的預設“言語鏈”,即我們發(fā)現上述例子是符合復式連環(huán)式的預設。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汲潮正是靈活、巧妙地結合了語言學和訊問學的知識,策略地利用了語用預設,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語用預設可以分為兩種情況運用,即自然預設和策略預設。
所謂自然預設,就是訊問語言本身不作特別變化,關鍵在于使用過程中,將訊問意圖巧妙地反映出來。
策略預設,則是用一個精心設計的、用來轉移被訊問人注意力的、與本案無關的未知信息,作為問話的問題,而把要了解或證實的中心問題安排在預設的位置上。比如,訊問人員的目的是要問被訊問人有人來過沒有,但為了防止被訊問人抵賴,可以把“來過沒有”放在預置的位置上,而設計出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發(fā)問,變成“某人來時是幾點”,以分散被訊問人的注意力。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通過語言學的角度來分析訊問這一特殊的交際活動可以幫助司法人員更科學地掌握訊問這一法律活動,以期對我國偵查實踐有益。
[1]殷相印.刑偵訊問言語特征分析[J].金陵職業(yè)大學學報,2003,(4).
[2]陳意德,周四媛.預設、代碼模式與言語交際[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6,(5).
[3]于根元.應用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徐加慶等.訊問言語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2.159.
[5]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11,87.
[6]韓國權,薛宏偉.實用訊問語言[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0.178-179.
[7]張發(fā)勇.語用預設與審訊語言應對研究[J].考試周刊,2008,(16).
Abstract:Interrogation language is one of the objects of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 of applied linguistics,and it is a special activity of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It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other verbal communications,but its particularity is more important.The special communication circumstance of interrogation makes the interrogation language have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from other languages.It's very helpful for investigation practice to analyze the language application in interrogation and seek for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way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Key words:linguistics;interrogation language;preinstall
(責任編輯:王道春)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rogation Language and Pre-installation
CHEN Da-wei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38,China)
D918.2
A
1008-7575(2010)03-0035-03
2010-03-12
陳大為(1983-),男,山東平度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研究生部訴訟法學專業(yè),主要從事偵查訊問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