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婉琴,唐雙喜,白金河,朱滿庭,胡江波
(1.浙江省富陽市農(nóng)技推廣中心,浙江富陽 311400;2.富陽市高橋鎮(zhèn)農(nóng)技站,浙江富陽 311402;3.富陽市洞橋鎮(zhèn)農(nóng)技站,浙江 富陽 311406;4.富陽市農(nóng)機推廣站,浙江 富陽 311400)
浙油18是浙江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育成的油菜品種,株型緊湊,株高適中,抗性強,抗裂角,比較適合機械直播和機械收割[1]。近年來,油菜機播機收較受歡迎[2-3],浙江省富陽市是典型的油稻二熟制地區(qū),油菜種植面積超過0.67萬hm2,直播面積近0.33萬hm2。為摸清不同播種時間、播種量對機播機收油菜浙油18產(chǎn)量的影響,2008年我們與杭州市種子總站合作進行了本試驗,現(xiàn)將結果整理報道如下。
試驗在富陽市胥口鎮(zhèn)下練畈何根林農(nóng)戶承包田進行,土壤肥力中等,前茬為水稻。供試浙油18油菜種子由杭州市種子公司提供。
試驗設播期 T1(10月15日),T2(10月25日),T3(11月 5日)3個水平;播量 Q1(3 kg·hm-2), Q2(3.75 kg·hm-2), Q3(4.5 kg·hm-2)3個水平,共 9個處理組合。重復 3次,小區(qū)面積13.3 m2。四周種植保護行。播前做好水稻后期水漿管理,保持田間干干濕濕,利于收割騰茬,割稻時留茬10 cm左右。機械條播,行距控制在40 cm。播種覆土后2 d用90%禾耐斯900 mL·hm-2加水 600 kg·hm-2噴霧,全田封殺。5葉時,第 2次除草,用 17.5% 快刀1 500 mL·hm-2加水600 kg·hm-2噴霧??偸┓柿磕蛩?75 kg·hm-2,過磷酸鈣 375 kg·hm-2、氯化鉀150 kg·hm-2、硼肥 15 kg·hm-2,基肥用量占總施肥量的50%,出苗后15 d施苗肥,12月下旬施臘肥,3月上旬施薹花肥。初花期用40% 禾枯靈1.5 kg·hm-2防治菌核病,90% 以上油菜充分成熟時機械收割。
成熟時各處理取樣考查經(jīng)濟性狀,實收計產(chǎn)。
從表1可知,處理組合 T1Q1產(chǎn)量為3 070.5 kg·hm-2,比 T1Q2增 2.2%,比 T1Q3增 4.0%,表明 10月 15日播種,較適宜的播量為3 kg·hm-2。
處理組合 T2Q1產(chǎn)量2 904.0 kg·hm-2,比T2Q2增6.0%,比T2Q3增11.2%,表明10月25日播種,播量以3 kg·hm-2最好。
處理組合 T3Q3產(chǎn)量 2 781.0 kg·hm-2,比T3Q2增4.4%,比T3Q3增12.9%,表明播種時間推遲,播量適當增加才能提高產(chǎn)量,以4.5 kg·hm-2最好。
從3個播種時間來看,10月15日播種的平均產(chǎn)量為3 006.0 kg·hm-2,比10月25日播種的增9.0%,比11月5日播種的增12.9%。
從表1可知,1次分枝數(shù)10月15日播種的,以處理組合T1Q1最多,為7.9個·株-1;10月25日播種的,以T2Q2最多,為 8.2個·株-1;11月5日播種的,以T3Q2最多,為7.5個·株-1。
2次分枝數(shù)10月15日播種的,以T1Q2最多,為6.8個·株-1;10月25日和11月5日播種的,均是Q1播量的最多,分別為7個·株-1和3.6個·株-1。
每株角果數(shù)以 T2Q1最多,為353.1莢,T2Q2其次,為305.0莢,T1Q3可能因密度高的原因,為最少,僅221.4莢。
每莢粒數(shù)以 T3Q2最多,為22.1粒,T3Q1最少,為18.3粒。
各處理的千粒重變化不大,均在3.3 g左右。
表1 各處理組合對油菜浙油18經(jīng)濟性狀及產(chǎn)量的影響
從3個不同播種時間來看,10月15日播種的平均產(chǎn)量最高,為3 006.0 kg·hm-2,比10月25日播種的增產(chǎn)9.0%,比11月5日播種的增產(chǎn)12.9%。因此,在不受前茬作物影響的情況下,直播油菜應適當早播,有利于提高產(chǎn)量。從3個不同播種量來看,播種量應根據(jù)播種時間來定,10月15日播種的以3 kg·hm-2較好,10月25日播種的以 3 kg·hm-2最好,11月 5日播種的以 4.5 kg·hm-2最好。
[1]施鳳雪.油菜浙油18免耕直播播種量的試驗[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09(1):115-116.
[2]謝金木.直播油菜機械收割及其栽培技術的探討[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06(1):58-60.
[2]姚祥坦,張敏,張月華,等.浙北稻田直播油菜播種期和密度優(yōu)化的研究[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09(4):72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