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少松
廣東省揭西省人民醫(yī)院(515400)
下肢靜脈曲張是普外科常見的疾病和多發(fā)病,其在我國發(fā)病率高于8.5%[1,2]。其發(fā)病機制主要與患者的職業(yè)、遺傳等復雜因素有關[3,4]。本研究通過對我們收治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觀察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06年3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68例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30例,女性38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46.9±7.5)歲,病程5~36年,下肢靜脈曲張臨床分級:2級8例,3級21例,4級23例,5級16級。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淺靜脈迂回擴張表現,患肢酸脹沉重感,足靴區(qū)色素沉著等臨床癥狀。68例患者經下肢靜脈瓣膜功能試驗雙陽性,深靜脈通暢試驗陰性。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依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28例),兩組患者性別構成比、年齡、病程、臨床分級及臨床癥狀經統計學分析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傳統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腔內激光聯合手術治療,在腹股溝韌帶下方,股動脈搏動內側,大腿根部橫行皺紋處,順著皮紋方向作1~2cm切口,鈍性分離皮下組織,在卵圓窩探查大隱靜脈,絲線結扎,在內踝上方作小切口,置入超滑導絲,導入5F導管到腹股溝韌帶下方2~3cm處,撤出導絲,置入激光纖維,連接激光治療儀,在紅外光的指引下將激光纖維送至腹股溝韌帶下方,發(fā)射激光同時退出激光纖維。對于過于扭曲的靜脈可采用多點穿刺。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治療,彈力繃帶加壓包扎3~4周。
1.3.1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住院時間。
1.3.2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
療效評價標準,痊愈:下肢靜脈曲張基本消失,下肢酸脹、沉重及色素沉著消失;有效:下肢靜脈曲張有明顯減退,下肢酸脹、沉重及色素沉著明顯減輕;無效:下肢靜脈曲張、下肢酸脹、沉重及色素沉著無明顯變化。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2.0建立數據庫,通過t檢驗和卡方檢驗分析,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住院時間的比較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下肢靜脈曲張是血管外科常見的疾病,同時也是靜脈系統重要的疾病[5]。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靜脈擴張迂曲,引起局部脹痛、硬結、酸沉、皮膚瘙癢、濕疹乃至潰瘍、經久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隨著手術技術的不斷更新,腔內激光聯合手術治療方法也逐漸被廣泛開展,將激光光纖送入大隱靜脈,通過血紅蛋白對激光的吸收,產生蒸汽氣泡和熱凝固效應,引起血管壁損傷、變性和收縮,導致血管纖維化永久閉塞,從而避免了引起皮下血腫[6]。本組通過以腔內激光聯合手術治療的觀察組和傳統手術治療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表明,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觀察組創(chuàng)傷小、切口小、術后瘢痕較小,預后恢復快。另外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臨床效果明顯。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例,%)
綜上所述,腔內激光聯合手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臨床療效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范振宇,安俊鵬,高位結扎配合經皮靜脈栓塞治療下肢靜脈曲張264例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9,47(30):135-136.
[2]朱蔚東,許錚,趙亮.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微創(chuàng)剝脫術治療單純下肢靜脈曲張[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9,25(24):4259-4260.
[3]何曉明,楊國凱,楊鏞,等.下肢靜脈曲張微創(chuàng)治療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yī)學,2009,29(9):48-50.
[4]林海,熊義祥,宋玉光.腔內激光聯合手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168例臨床分析[J].瀘州醫(yī)學院學報,2009,32(4):405-407.
[5]李開軍,張新,阿爾成,等.靜脈腔內激光閉合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67例[J].臨床醫(yī)學,2009,29(9):42-43.
[6]邵明哲,梅家才,趙琚.腔內激光照射治療下肢靜脈曲張920例遠期療效分析[J].山東醫(yī)藥,2008,48(4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