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靜華
摘要: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因此, 學習一種語言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英語教學中必須注重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
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滲透, 文化差異
隨著國際交往的迅速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變得越來越頻繁。英語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文化不僅影響著人們能否有效地學習英語,而且還影響著跨文化交際中的信息傳遞、交流和溝通。學習一門外語的過程, 就是掌握一種新文化的過程。學生交際能力的提高既需要對所學外語知識的掌握, 也需要對所學語言使用國文化背景的了解,注意中西文化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本文將就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談一點初淺的認識。
1.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交流的工具,也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是一個民族的全部活動方式。它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大到行為規(guī)范、人生信仰、價值觀念等。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也是交際的主要工具,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xiàn)象。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如果不了解對方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對方文化的差異,就容易產(chǎn)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就我國的英語教學情況而言,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注重訓練學生語言形式的正確與否或使用得是否流暢, 而不注重結合語言運用的場合來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結果是:學生雖然掌握了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基礎知識,并能嚴格按語法標準說出準確無誤的句子, 但由于對跨文化交際的因素了解甚少, 在英語學習及西方人交際中屢屢出現(xiàn)歧義誤解、語用錯誤的現(xiàn)象,影響交際和溝通。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各種機會,不斷向學生介紹英語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和反思能力,增強學生對異國文化的敏感性,從而使學生能利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
2.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只注重對學生語言知識的傳授,即偏重語音、詞匯、語法,而忽視了語言的文化載體功能,也就是很少注意到語言的文化內容和表面相似的語言形式在文化內涵上的差異,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盡管發(fā)音正確,語法上也無懈可擊,但說出來的話往往令人費解,甚至誤解。外國人一般能容忍我們在講英語時所出現(xiàn)的語音或語法錯誤,但對文化錯誤卻往往耿耿于懷,因為這些文化錯誤不符合他們交際的規(guī)則,在其文化習俗上不可接受,甚至在價值體系上產(chǎn)生沖突。例如,外國人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視為私事,不喜歡別人詢問。而中國人見面卻喜歡聊家常,并不認為詢問這些有什么不妥。如果遇到外國人就問“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紀?)、“How much do you make?”(你掙多少錢?)勢必會引起外國人的反感,甚至破壞雙方的關系。中國人一般會買較貴重的禮物,花錢越多,越能表達對對方的情意,直接送錢也是常見的,而英美則只選擇一些有意義的小禮物,只要喜歡,接受的人是不在意是否貴重的,直接送錢就更令人難以接受。
3.在教學中進行英語文化知識的滲透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可以使教學更加生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作了以下的嘗試:
(1)立足課堂,從詞匯入手,有效地進行文化滲透
課堂是傳授知識和文化的主陣地。教師應從改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手段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找出影響語言有效傳遞的文化成分,密切結合語言知識,堅持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同步、互補,對學生進行跨文化知識的介紹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挖掘詞匯內涵; 詞匯學習是語言知識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兩種語言的常用詞匯中完全對等的比較少,表面對應的詞,可能表達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聯(lián)想。在教學中應注意挖掘詞匯內部的文化因素,歸納、總結、對比這些單詞與漢文化有別的特殊含義?!皌reat”作為“款待”的用法時,筆者聯(lián)系了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萬圣節(jié)前夕兒童要糖果時說的話“Trick or treat”。由學這個單詞引出了對萬圣節(jié)的介紹,使學生對西方國家的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有了一定的了解。
(2)從主題入手,滲透文化意識
教師可從教材每個單元的主題入手,讓學生增進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如,在學習主題為社會風俗的單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很多方面來對比中英社會風俗的異同。在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同時,也能更加了解中國的文化底蘊。就動物而言,在中國,龍這種虛構的動物代表著高貴、神圣、偉大,是一種吉祥的神物。我們炎黃子孫都驕傲地稱自己是“龍的傳人”,希望子女成為有作為的人叫做“望子成龍”,把不知疲倦、不斷進取的精神比作“龍馬精神”,而在英語國家,龍卻是一種狡詐、邪惡的象征。除了動物外,教師還可從數(shù)字、顏色、隱私等方面比較中英社會風俗的異同。
(3)從實際生活入手,滲透文化意識
教師應善于把握一切時機,聯(lián)系實際生活,向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意識。例如,教師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實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藥和西藥等。在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感恩節(jié)、愚人節(jié)、情人節(jié)等來臨之際,向學生介紹這些節(jié)日的由來及慶祝方式。又如,大多數(shù)學生都喜歡麥當勞、肯德基,教師可教學生一些食物的名稱和點菜的表達法。如在點菜結束時,服務員會問“For here or to go?”(在這里吃還是要打包?)
4.結語
總之,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要能夠掌握語言所承載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這樣才能正確、恰當?shù)厥褂糜⒄Z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交際。因此,英語教學中應重視文化因素的講授。作為教師,應該利用一切有利的時機,見縫插針地向學生進行文化教育,滲透文化意識,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英語這門外語。
參考資料
[1]龔冰.淺析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湖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5(1):71-72
[2]胡春棟, 王才仁.外語教育語言學[M].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3]莊新月.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5(5):15-16.
[4]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5]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周舵.淺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J].時代經(jīng)貿(學術版),200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