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險峰
(湛江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廣東湛江 替換為 524048)
北魏土德運次的制定
孫險峰
(湛江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廣東湛江 替換為 524048)
北魏在制定國號時,還沒有考慮土德運次等相關(guān)問題。當國號確定以后才借鑒曹魏政權(quán)的土德禮制。而且,為了融入漢文化的思想體系,道武帝自認是黃帝后裔,并編撰出相應的傳承系譜。同時把黃星和神獸作為北魏的土德祥瑞,以此宣傳君權(quán)神授思想。
北魏;土德;祥瑞;黃星;黃帝
初代帝王在建國之際,首先把制定國家的禮儀制度,作為穩(wěn)定其政治基盤的重要任務。而在諸多禮制中,擬定五德的運次,又是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所謂五德運次,就是根據(jù)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理論,通過祖先由來、崇尚服色和禎祥之兆等,決定新政權(quán)在五行當中的德運次序,以此證明為秉承天命的正統(tǒng)王朝。這也是國家大一統(tǒng)的革命原理和新王朝改制的政治哲學。最早提出五德終始說的思想家,是戰(zhàn)國末期的鄒衍?!痘茨献印R俗訓》高誘注曰:“鄒子曰,五德之次,從所不勝。故虞土、夏木、殷金、周火”。秦始皇兼并六國以后,認為周為火德,以水克火,所以定秦為水德。①漢文帝時期,又根據(jù)五德終始說的土克水的革命理論,確定漢為土德。②西漢末年,王莽欲通過禪讓取代漢政權(quán),但是如果繼續(xù)使用五行相克的革命理論決定德運,便無法解決“相克”與“禪讓”兩者之間的矛盾性。于是劉歆為了讓王莽順利地取代漢政權(quán),又把此前漢政權(quán)的土德改為火德,從而出現(xiàn)了土德 (王莽)代替火德 (劉漢)的五行相生的德運排列方法。③劉秀推翻王莽政權(quán)以后,恢復了西漢的火德。曹魏通過禪讓的手段,按五行相生的運次,以土德代替東漢的火德。西晉司馬炎也是通過禪讓取得了曹魏政權(quán)以后,又根據(jù)五行相生的方法定晉為金德。④
道武帝拓跋珪建立的北魏政權(quán),也同樣面臨制定德運的問題。天興元年十二月道武帝即位時,《魏書·太祖紀》記載:“從土德,服色尚黃”。然而北魏要想確定為土德,必須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北魏并非是直接通過武力推翻西晉王朝,而是在五胡紛爭、帝王林立的特殊歷史背景之下,經(jīng)過長時間的兼并戰(zhàn)爭以后,才最終建立了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這與其他帝王以革命或禪讓取代前朝政權(quán)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別。怎樣看待西晉以后的幾個政權(quán),是北魏制定德運之前必須思考的問題。其次,由于鮮卑人與漢人并非是相同的祖先,為了擬定五德運次,需要把鮮卑人和漢人的祖先連接在一起。并且,這位祖先應該是五帝之一,如何找尋這樣的祖先,是北魏統(tǒng)治者無法回避的政治課題。最后,如果北魏要想成為土德,還要有相應的祥瑞出現(xiàn),這才能證明是秉承天命的正統(tǒng)王朝。
本文主要考察北魏制定土德的具體時間及其相關(guān)細節(jié),這對于揭示鮮卑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以后,禮制的形成以及演進過程,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義。
在考察北魏制定土德的禮制細節(jié)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其建國的時間。道武帝在登國元年正月即代王位不久,就在當年四月改稱魏王。⑤從這時期的政治形勢和軍事形勢來看,道武帝建國的時機并不成熟。在登國元年至皇始元年的十年左右的時間里,道武帝一直與周邊各部族進行大規(guī)模的兼并戰(zhàn)爭。直到皇始元年三月,當最大的強敵后燕慕容垂死在上谷之后,才在北方逐漸建立起穩(wěn)固的根基。而道武帝與慕容垂決裂以前,代國作為后燕的屬國,在對外的兼并戰(zhàn)爭中,多次遇到強敵時便向慕容垂求助。⑥如果后燕慕容垂發(fā)現(xiàn)道武帝有不臣之心,不但不會繼續(xù)提供幫助,甚至還會將其消滅。所以道武帝改稱“魏王”時,必然不會流露出稱帝的野心。但是,另一方面,從歷史觀的角度來看,道武帝自稱為“魏王”,與其后建立的“北魏”之間又有不可割裂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性。
北魏最早議論國號的時間,根據(jù)《魏書·崔玄伯列傳》記載:“時,司馬德宗遣使來朝。太祖將報之,詔有司博議國號。玄伯議曰:‘……國家雖統(tǒng)北方廣漠之土,逮于陛下,應運龍飛,雖曰舊邦,受命惟新。是以登國之初,改代曰魏,又慕容永亦奉魏土。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國,斯乃革命之徵驗,利見之玄符也。臣愚以為宜號為魏’?!庇捎跂|晉使者來訪,必然要向其通告本國的國號,而上文議論國號的記載,足以說明“代”并不是國家的稱謂。因此崔玄伯議論的國號,主要有三點理論依據(jù):其一,依據(jù)道武帝在登國元年四月由代王改稱魏王;其二,慕容永曾經(jīng)上表勸道武帝建立魏國;其三,“魏”為“神州之上國,斯乃革命之徵驗,利見之玄符也”。很顯然這是為了夸耀稱呼“魏”國的有利之處,但是如果直接把“魏”行土德、道武帝為黃帝后裔和黃星祥瑞 (詳見后文)等作為理論依據(jù)會更有力度。所以沒有借用這些論據(jù),恰恰說明這時期崔玄伯所擬定的“魏”之國號與土德還沒有聯(lián)系在一起。定國號為“魏”,也只是為了應對東晉使者的權(quán)宜之計。而崔玄伯歸納的三點理論依據(jù),實際上可以歸結(jié)為登國元年四月道武帝改代王為魏王一事。那么,司馬德宗又是何時派遣使者來到北魏的呢?《魏書·太祖紀》記載:“是歲,司馬昌明死,子德宗僭立,遣使朝貢?!边@條文獻記載于《魏書·太祖紀》的皇始元年十一月末以后、皇始二年正月之前。司馬德宗的即位時間,根據(jù)《晉書·安帝紀》記載:“安皇帝諱德宗,字德宗,孝武帝長子也。太元十二年八月辛巳,立為皇太子。二十一年九月庚申,孝武帝崩。辛酉,太子即皇帝位。”太元二十一年為紀元 396年,也是北魏皇始元年??梢娝抉R德宗即位不久,便于皇始元年十二月前后派遣使者出使北魏。
由于皇始元年十二月崔玄伯議定國號為魏時,并沒有在朝廷內(nèi)部達成一致意見,到了天興元年六月又不得不再次議定國號?!段簳ぬ婕o》記載:“(天興元年)六月丙子,詔有司議定國號。群臣曰:‘昔周秦以前,世居所生之土,有國有家,及王天下,即承為號。自漢以來,罷侯置守,時無世繼,其應運而起者,皆不由尺土之資。今國家萬世相承,啟基云代。臣等以為若取長遠,應以代為號’?!睆拇蟪紓兊淖h論來看,多主張國號為“代”,這是沿襲了以前的舊稱,而道武帝卻有不同的看法?!段簳ぬ婕o》記載:“詔曰:‘昔朕遠祖,總御幽都,控制遐國,雖踐王位,未定九州。逮于朕躬,處百代之季,天下分裂,諸華乏主。民俗雖殊,撫之在德,故躬率六軍,掃平中土,兇逆蕩除,遐邇率服。宜仍先號,以為魏焉。布告天下,咸知朕意’?!睂嶋H上道武帝認為真正建立起國家基業(yè)的是從他開始的,而此前并不能算作國家,所以最終還是把國號確定為“魏”。但是,另一方面,這時距離道武帝即皇帝位僅僅只有半年時間,而道武帝本人也沒有提出,制定的國號與土德有什么樣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性。這說明北魏在天興元年六月以前,有關(guān)擬定土德的禮制,還沒有提到日程上來;而真正擬定土德禮制的時間,必然在天興元年六月至十二月之間。
北魏確定國號以后,還面臨制定德運的難題。由于西晉滅亡于 316年,而北魏建國于 398年,這期間北方先后出現(xiàn)前趙、后趙、前燕、前秦等多個政權(quán),如果北魏想成為土德,則必須考慮怎樣連接西晉的金德。按照“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五行相生排列運次,金德之后為水德而非土德。如果按照“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五行相克排列運次,則克金者為火德。北魏以前的德運排列,主要有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兩種方法,而三國以后是以五行相生的運次排列方法為思想主流。因此北魏要想成為土德,則需要填補適合于水德、木德、火德的政權(quán),以此才能連接西晉的金德。但是北魏又是怎樣用土德連接的西晉金德,《魏書》并沒有留下這時期的詳細記載。
到了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八月,中書監(jiān)高閭曾經(jīng)對建國初期制定的土德,有過下面這樣的議論?!段簳ざY志一》記載:“魏承 (東)漢火生土,故魏為土德。晉承魏,土生金,故晉為金德。(后)趙承晉,金生水 ,故 (后 )趙為水德。 (前 )燕承 (后 )趙 ,水生木 ,故 (前 )燕為木德。 (前 )秦承 (前 )燕 ,木生火 ,故 (前 )秦為火德?!室?(北 )魏承 (前 )秦,(北)魏為土德?!卑凑崭唛偟挠^點,北魏把后趙 (水德)、前燕 (木德)、前秦 (火德)都看做正統(tǒng)的王朝,并以此作為北魏行土德的理論依據(jù)。⑦但是,按照《晉書·石勒載記下》記載:“以趙承金為水德?!雹嗉春筅w承西晉的金德為水德?!稌x書·慕容俊載記附韓恒傳》記載:“俊僭位,將定五行次,眾論紛紜。恒時疾在龍城,俊召恒以決之。恒未至而群臣議以燕宜承晉為水德。既而恒至,言于俊曰:‘趙有中原,非唯人事,天所命也。天實與之,而人奪之,臣竊謂不可。且大燕王跡始自于震,于《易》,震為青龍。受命之初,有龍見于都邑城,龍為木德,幽契之符也’??〕蹼m難改,后終從恒議?!币簿褪乔把喑泻筅w的水德為木德。雖然《晉書》沒有直接記載前秦的德運,但按照《晉書·姚萇載記》記載:“太元十一年,萇僭即皇帝位於長安,…自謂以火德承苻氏木行”,這說明前秦曾經(jīng)施行過木德。而且,雖然前燕被前秦所滅,但是前秦苻健與前燕慕容俊的稱帝時間都在 352年,所以形成前燕和前秦皆承后趙的水德為木德的德運排列結(jié)果。然而如果北魏承前秦的木德,就不能成為土德,如果承后秦的火德,而后秦417年才被劉裕所滅,⑨可見高閭的觀點非常牽強。所以北魏擬定的土德,并不是按照西晉以后各王朝的興亡順序,北魏就想成為土德才是其真正的政治目的。那么,北魏又為什么必須選擇土德呢?
由于曹魏與北魏的國號相同,統(tǒng)治的地域都在北方,如果德運也相同,會給北魏的政治宣傳帶來有利的條件?!段簳けR玄列傳》記載:“且曹操勝袁(紹),蓋由德義?!边@說明曹操統(tǒng)治北方期間,有很好的聲望和民眾基礎(chǔ),所以《盧玄列傳》才能有此觀點。而北魏使用與曹魏相同的國號和德運,也可以拉近鮮卑人和漢人的思想距離,避免雙方的矛盾激化,并期待借助漢人的力量,進一步鞏固新興政權(quán)。
但是,北魏至孝文帝時期,又重新擬定了德運。太和十五年正月,秘書丞李彪、著作郎崔光等人,就有下面這樣的議論?!段簳ざY志一》記載:“神元皇帝與晉武并時,桓、穆二帝,仍修舊好。始自平文,逮于太祖,抗衡秦、趙,終平慕容。晉祚終于秦方,大魏興于云朔。據(jù)漢棄秦承周之義,以皇魏承晉為水德?!卑凑绽畋牒痛薰獾挠^點,北魏應該承接西晉的金德為水德。而這樣就把后趙、前燕、前秦三朝,都放在“閏位”的位置,即不把它們看做正統(tǒng)王朝。實際上孝文帝時期,北魏的軍事勢力已經(jīng)勝于南朝,政權(quán)也更加穩(wěn)固。相反,東晉早已滅亡,南方先后出現(xiàn)宋、齊、梁三朝。面對新的政治形勢,期待統(tǒng)一全國的北魏,如果直接繼西晉的金德為水德,有不承認南朝各政權(quán)的正統(tǒng)性的含義。⑩但始祖神元皇帝時期,既沒有定都建國也沒有法律和監(jiān)獄,還不能稱作國家。(11)所以從德運次序的排列來看,不論是北魏初期的土德,還是孝文帝時期的水德,都很難與前朝相連接。然而由于孝文帝把北魏初期的土德改成水德,其后誕生的新政權(quán)便以北魏的水德為基礎(chǔ),繼續(xù)用五行相生的方法排列德運。(見下圖)(12)
由于五德終始說、陰陽五行說思想的密切結(jié)合,從而使五德、五色、五帝、五方位等,逐漸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思想體系。所以在制定五德運次時,還需要考慮怎樣與五帝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被選擇的“帝”,又必須是天子的遠古祖先?!抖Y記·大傳》鄭玄注曰:“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庇捎谔熳拥淖嫦葋碜陨咸?而天子執(zhí)行的政治,便成為上天降命的真切體現(xiàn)。因此幾乎每個王朝在初建時,都要追根溯源地尋找符合自己祖先的“帝”,以此構(gòu)成完整的祖先由來的傳承系譜,這也是“孝”的宇宙觀思想。比如,秦把顓頊作為祖先,王莽把黃帝作為祖先等,(13)都是為了擬定德運的需要。而北魏要想融入漢文化的思想體系,尋找祖先之“帝”,也是不可欠缺的重要思想環(huán)節(jié)。
有關(guān)鮮卑人的祖先起源,史書上有幾種不同的思想觀點?!妒酚浰麟[·匈奴列傳》記載:“東胡。服虔云,烏丸之先,后為鮮卑,在匈奴東,故曰東胡。按胡廣云,鮮卑,東胡別種。應奉云,秦筑長城,徙役之士,亾出塞外,依鮮卑山,因以為號?!薄逗鬂h書 ·鮮卑列傳》記載:“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其言語、習俗與烏桓同?!薄度龂尽の褐尽r卑列傳》裴松之注引王沈的《魏書》記載:“鮮卑亦東胡之余也。別保鮮卑山,因號焉。其言語、習俗與烏丸同?!薄端螘に魈攤鳌酚涊d:“索頭虜,姓拓跋氏,其先漢將李陵后也?!薄赌淆R書·魏虜傳》記載:“魏虜,匈奴種也。姓拓跋氏?!彼苑?、胡廣、《后漢書》、王沈的《魏書》和《南齊書》五種觀點認為鮮卑人出自北方游牧民族;應奉的觀點是鮮卑人的祖先為秦修筑長城時,逃出塞外的勞役;而《宋書·索虜傳》認為,鮮卑人的祖先是投降匈奴的漢將李陵的后代。如果依據(jù)上述的祖先起源,北魏很難找出適合于土德的“帝”。而選擇什么樣的祖先,才能符合北魏行土德的基本條件呢?
《魏書·序紀》記載:“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nèi)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后,世為君長,統(tǒng)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yè),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黃帝為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睆摹缎蚣o》的內(nèi)容來看,道武帝認為自己是黃帝的后裔,所以才定為土德。
但是,另一方面,按照《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昌意,降居若水。”有關(guān)“若水”的具體地理位置,根據(jù)《史記索引·五帝本紀》記載:“江水、若水,皆在蜀地,即所封之國也?!倍?《史記正義 ·五帝本紀》引《華陽國志·蜀志》卷三云:“蜀之先肇於人皇之際。黃帝為子昌意娶蜀山氏,后子孫因封焉?!彼怎r卑人絕對不是黃帝的后裔,也與“昌意少子”沒有直接關(guān)系??梢哉f道武帝為黃帝后裔的原點,是根據(jù)《史記·五帝本紀》中的“黃帝二十五子”的內(nèi)容杜撰的故事。(14)而且,根據(jù)近年的考古發(fā)掘已經(jīng)能夠證明,鮮卑拓跋部是來自大興安嶺嘎仙洞。(15)所以這樣的傳承系譜,當然是附會之說不足為信。(16)此外,根據(jù)《魏書·禮志一》記載:“暨登國肇號,亦幾六十余載,物色旗幟,率多從黑。”而且,《魏書·太祖紀》還記載:“天賜二年夏四月,車駕有事于西郊,車旗盡黑?!睆倪@兩條文獻的記載可以看出,盡管登國時期是否施行水德尚不清楚,但是應該有崇尚黑色的歷史階段。甚至北魏建國以后,其犧牲、服色也都未完全拘泥于黃色。所以北魏選擇黃帝為祖先,首先是為了擬定土德,這也是漢末劉歆提倡的“圣王同祖”的思想。(17)其次是著眼于當時的政治形勢。從北魏周邊的各政權(quán)的軍事勢力來看,南方有東晉,西方有后秦,北方有蠕蠕,東方有北燕,北魏處在四面包圍之中。而北魏當時管轄的領(lǐng)土范圍內(nèi),大約有一百多萬人口(18),部落內(nèi)部還時常發(fā)生叛亂,在這樣十分不利的政治背景下,他必須使用懷柔政策鞏固新政權(quán)。由于漢人眾多,黃帝又是備受漢人敬仰的人物,依托于黃帝后裔,會相對減少鮮卑人與漢人的隔閡,并期待借助漢人的力量統(tǒng)一全國。(19)所以盡管北魏制定的土德禮制多參照曹魏,而選擇黃帝比選擇舜帝作祖先的有利點更多。從而,《魏書·序紀》記載的“黃帝為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等內(nèi)容,是北魏擬定土德運次而留下的史料。當北齊魏收編撰《魏書》時,又把這一杜撰的故事置于《序紀》的開篇之處。
北魏擬定土德運次以后,還需要有相應的祥瑞,這才能證明是秉承天命的正統(tǒng)王朝。從先秦至北魏的各政權(quán),也都有自己的祥瑞。比如,《史記·封禪書》記載:“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所以北魏要想成為土德,還需要進一步尋找屬于土德的祥瑞。
道武帝在天興元年十二月即位時,議論過國家行土德的理由?!段簳ざY志一》記載:“群臣奏以國家繼黃帝之后,宜為土德,故神獸如牛,牛土畜,又黃星顯曜,其符也?!保?0)那么,北魏為什么會認為“黃星”和“神獸”是土德的祥瑞呢?首先需要了解歷史上,最早把“黃星”作為土德祥瑞的文獻記載?!度龂尽の簳の涞奂o》記載:“初,桓帝時有黃星見于楚、宋之分。遼東殷馗,善天文,言后五十年,當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至是凡五十年,至公破紹,天下莫敵矣?!币驗椴懿俪錾凇白S”,“梁沛”之地也包含“譙”,而“梁沛”又屬于“楚宋”之分野,所以“黃星”祥瑞正是曹魏將要獲得政權(quán)的征兆。(21)《宋書·符瑞上》也記載:“初桓帝之世,有黃星于於楚宋之分。遼東殷馗曰,后五十年當有真人起于譙沛之間,其鋒不可當?!浜?曹操起于譙,是為魏武帝。建安五年,於黃星見之歲五十年矣。而武帝破袁紹,天下莫敵。”這段文字的意思與《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載基本相同。宋·魏了翁《周易要義》卷一上篇記載:“漢時黃星,后為曹公之兆?!边@也是把黃星作為曹操的祥瑞征兆。而且,明·孫瑴《古微書》卷十也記載:“宋均曰,黃星,土精”,即把黃星作為土德之精,所以黃星也就成為土德的祥瑞。
關(guān)于北魏出現(xiàn)黃星的具體時間,《魏書·天象志三》記載:“太祖皇始元年夏六月,……有大黃星出于昴、畢之分。后五十余日,慕容氏太史丞王先曰,當有真人起于燕、代之間,大兵鏘鏘,其鋒不可當。冬十一月,黃星又見,天下莫敵。”該文獻與上文《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載方式,有三點基本相同。其一,都用黃星作為土德的祥瑞。其二,都用天地分野說預示將有新政權(quán)誕生。按照《淮南子·天文訓》和《漢書·地理志》的記載,天上的“昴畢”與“魏趙”之地相對應,而北魏的國名是“魏”,所以能夠證明這是北魏的祥瑞征兆。其三,都有“其鋒不可當”和“天下莫敵”的詞語。由此可見,《三國志》與《魏書》兩種文獻的記錄方法如此相似,很可能北魏在尋找土德祥瑞時,參考了《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的祥瑞內(nèi)容。是否出現(xiàn)了這樣的天象卻很難得到證明,或許北魏為了尋找土德的祥瑞,又要與曹魏的祥瑞吻合,因此才不得不杜撰出這樣的天象。所以北魏把黃星作為土德的祥瑞,是因為曹魏曾經(jīng)把黃星作為土德祥瑞的緣故。此外,《魏書·天象志三》還記載:“(太延)三年正月壬午,有星晡前晝見東北,在井左右,色黃,大如橘,魏師之應也。黃星出于燕墟而慕容氏滅,今復見東井,涼室亡乎?!笨梢姷搅颂涞蹠r期,依然把黃星作為北魏的祥瑞。
北魏另一個土德的祥瑞是“神獸”,關(guān)于這個“神獸”的由來,根據(jù)《魏書·序紀》記載:“圣武皇帝,諱詰汾。獻帝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難八阻,於是欲止。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歷年乃出?!庇捎邗r卑人的祖先在遷徙的過程中,因為有這只“神獸”作向?qū)?才使部族順利地走出了困境。有關(guān)這個神獸究竟是何種動物,史家有不同的觀點。有認為是“四不像”,即類似于馴鹿,也有認為是犀牛等動物。(22)但是,把這樣的神獸作為土德祥瑞,在北魏以前的文獻中還未曾出現(xiàn)過。所以這是北魏制定德運時,獨自發(fā)明的土德祥瑞,也是鮮卑人為了融入漢文化的迫切需求。
通過上述的文獻考察,北魏最初在制定國號時,還沒有考慮德運的問題。當國號確定以后,怎樣擬定德運便成為道武帝和儒者們無法回避的政治課題。在借鑒相同國號的曹魏政權(quán)的土德時,不論怎樣排列前朝的德運,都無法讓北魏政權(quán)成為土德,而成為土德對于新生的北魏政權(quán)又極其重要。但是,由于從西晉至北魏不能按五德相生的順序?qū)⑼恋屡帕谐鰜?所以在《魏書》中,呈現(xiàn)出只記載成為土德的結(jié)果,而無制定該禮制過程的思想特點。并且,道武帝選擇黃帝為祖先,首先需要說服與他共同打天下的鮮卑貴族們,對于一個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鮮卑族,其優(yōu)越感應該超越漢族。但是在博大精深的漢文化面前,在需要繼續(xù)統(tǒng)治眾多漢人的前提下,為了減少兩種文化和兩個民族的對立與沖突,道武帝甘當黃帝后裔的做法,毫無疑問是非常睿智的政治舉措。在選擇土德祥瑞的環(huán)節(jié)上,北魏也不忘借鑒《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中的祥瑞內(nèi)容,同時,又把祖先傳說的神獸納入到土德祥瑞的思想范疇,以此進一步證明是秉承天明的正統(tǒng)王朝。道武帝能夠從多方面汲取漢文化,顯示了北魏統(tǒng)治階級對漢文化的傾慕。這也是鮮卑人能夠統(tǒng)治北方長達一百五十多年的主要原因。
其后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如元、清二朝無不以學習漢文化、并融入漢文化作為建國的基本方針。同時,博大精深的漢文化思想體系之所以充滿活力,也是因為不斷有少數(shù)民族文化這一新鮮血液注入的緣故。
注 釋:
① 《史記·始皇本紀》云:“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謂五行之德始終相次也。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p>
② 《史記·張丞相列傳》記:“蒼為丞相十余年,魯人公孫臣上書言漢土德時,其符有黃龍當見。詔下其議張蒼,張蒼以為非是,罷之。其后黃龍見成紀,于是文帝召公孫臣以為博士,草土德之歷制度。”但是,王莽將要篡奪西漢政權(quán)時,又把這次黃龍的出現(xiàn),定為自己的祥瑞。見《漢書·王莽列傳中》。
③ 有關(guān)五德相生說,根據(jù)島邦男的考證,劉歆只是該思想的總結(jié)者和推動者,而此前已經(jīng)有這方面的文獻記載。見島邦男:《五行思想和禮記月令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2004年版,第 305-311頁。董仲舒《春秋繁露·十指》記載:“木生火,火為夏,則陰陽四時之理,相受而次矣”。但實際上,王莽卻是把五行相生思想,運用到政治實踐當中的第一人。
④ 《后漢書·光武帝紀·上》、《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之注、《晉書·武帝紀》、《晉書·懷帝紀》。
⑤ 《魏書·太祖紀》載:“登國元年春正月戊申,(道武)帝即代王位……夏四月,改稱魏王。”
⑥ 孫險峰:《北魏道武帝早年經(jīng)歷論考》,見 (日本)《中國文化》第六十八號,2010年版。
⑦ 島邦男也認為趙、燕、秦,是指后趙、前燕、前秦三朝,見《五行思想和禮記月令的研究》,第 34頁。
⑧ 此外,按《晉書·劉曜載記》記載:“以水承晉金行,國號曰趙”,即前趙也是水德。
⑨ 《晉書·安帝紀》記載,后秦在義熙十三年,紀元 417年才滅亡,而道武帝建國為 398年,并不能承接后秦的火德為土德。
⑩ 參照楊倩描:《北魏王朝與涿鹿黃帝廟祭》,《張家口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0年 01期。
(11) 王仲犖也認為,這時期拓跋部沒有法律和監(jiān)獄,不具備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家觀念,見《魏晉南北朝史》(下冊),中華書局 2007年版,第 509頁。
(12) 該時期的五德運次,分別參照《宋書·順帝紀》、《南齊書·高帝紀下》、《梁書 ·武帝紀》、《陳書 ·高祖紀》、《周書·孝閔帝紀》、《隋書·高祖紀》、《舊唐書·禮志一》。
(13)《史記·秦本紀》、《漢書·王莽傳上》。
(14) 宋朝羅泌也否定鮮卑人出自黃帝后裔,但是并沒有對其原因進一步探討。見《路史·拓跋氏》卷四十,(臺北)商務印書館 1985年版。
(15) (22) 米文平:《鮮卑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 46,67頁。
(16) 姚薇元也有同樣的觀點,《北朝胡姓考》,中華書局 2007年版,第 6頁。
(17)參照汪高鑫:《論劉歆的新五德終始歷史學說》,《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第 2期。
(18) 古賀昭岑認為,北魏建國初期的人口為 100萬人。見《關(guān)于北魏的部族解散》,(日本)《東方學》第五十九輯,1980年版,第 1頁。李憑認為,北魏該時期的人口大致為 150萬人。見《北魏平城時代》附篇二“道武帝時期的大移民與雁北的開發(fā)”之第二節(jié)“道武帝時期的大移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年版,第 352頁。雖然兩說差別很大,但是根據(jù)《魏書》的記載,北魏這時期的人口為 100萬人至 150萬人之間應該可信。
(19) 《魏書·衛(wèi)操列傳》記載:“魏,軒轅之苗裔。”這是記載鮮卑人為黃帝后裔的最早文獻,而此事發(fā)生在晉惠帝永興 2年 (305),衛(wèi)操在桓帝死后,為其歌功頌德時,所立下碑文中的一句話。但該《傳》其后??庇沎一 ](中華書局 2003年版)注引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三十八,否認這時期鮮卑人會把自己視為黃帝后裔。筆者認為,從德運的角度來看,即使這時期鮮卑人要想建立政權(quán),也應該是繼承晉的金德為水德,而不可能行土德而追述黃帝為祖先。
(20) 《隋書·天文志中》記載:“瑞星。一曰景星,如半月,生于晦朔,助月為明。或曰,星大而中空。或曰,有三星,在赤方氣,與青方氣相連。黃星在赤方氣中,亦名德星。二曰周伯星,黃色煌煌然,所見之國大昌。三曰含譽,光耀似彗,喜則含譽射?!彼?黃星即是祥瑞之星。
(12)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記載:“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漢書·地理志·上》記“譙”為“沛郡”,今屬于安徽省亳縣。
[1] 李憑.北魏平城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 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3]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
[4]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
[4] 常璩.華陽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2.
【責任編輯:趙小華】
K239.21
A
1000-5455(2010)06-0076-06
2010-07-28
孫險峰 (1968—),男,遼寧營口人,湛江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日本筑波大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