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信鴿
[摘要] 本文試圖闡析傅山書法藝術(shù)的獨特風格,并探討了形成其獨特風格的主客觀因素。
[關(guān)鍵詞] 傅山獨特風格四寧四毋
一、傅山書法藝術(shù)的獨特風格
傅山(1607-1684年),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號丹雅翁、丹雅子、石道人、傅道人、朱衣道人、酒肉道人、真山等,陽曲(今山西太原)人。傅山的書法,生機勃勃,高古靜穆,以堅質(zhì)、深情出之又能參悟造化,其晚年那全呈氣象、一派天機的法書,具有恒久的光芒。對于他的書法成就,歷來評價都比較高。大思想家顧炎武曾說傅山書法“蕭然物外,自得天機”。比傅山年長20歲的大書法家黃道周,曾說傅山書法為“晉唐以下第一家”。
傅山書法藝術(shù)的獨特風格:
(一)人書合一
傅山明末清初人,入清不仕,滿懷與清廷對立的民族情緒。作為“清初六大師”之一的傅山,關(guān)心民間疾苦和民族興亡,不同程度地具有進步思想,這種思想貫穿著他一生的書法作品?!稌x公千古一快四條屏》行草。書于七十八歲。此書是傅山去世之年所作。通篇和穆靜謐,無一絲力感,卻不見弱,觀之使人心平氣和,如沐春風。四條屏中,愈到后,寫得愈從容自在。如果視他早、中年書作如外家拳法的話,此件作品就如太極,力量全收斂含蓄,無處見力,亦無處不有力在,特別是第三屏,更見空虛幽怨,直入化境?!稏|海倒座崖詩軸》行草。此作筆勢勁挺,放多于收,中鋒行之,用筆變化亦豐富。順治十三年(1656),傅山因“朱衣道人案”牽連入獄,出獄后,有江南之行,蓋其復明之心不死,欲察江南之形勢。此年秋至海州,欲浮海而去,但因懷念老母而返回山西,此詩即作于海州時。其中寫了此際愁悶的心境,“一燈續(xù)日月,不寐照煩惱”,“日、月”為“明”,不忘故國,遂有煩惱。由于詩之內(nèi)容及傅山書時為五十余歲,因而整幅作品便偏挺拗勁瘦,字字堅挺展脫,筆勢開闊,有千里之志。他于書法,雖亦由技法入,但著力于做人,如他所言“人為天之便”,于“人”的深刻理解使他得了天之真,這“真”映照到書法藝術(shù)中,便形成了他那卓爾不群、空前絕后的書風。他主張書法表現(xiàn)性情之所以特出,就在于將這種民族情緒帶到了書論中來,力主書法要表現(xiàn)人格精神。其《作字示兒孫》說:“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誠懸有至論,筆墨不專主。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誰為用九者,心與腕是取。永真朔羲文,不易柳公語。未習魯公書,先觀魯公詁。平原氣在中,毛穎足吞虜。”他認為“人奇”,書字中自然表現(xiàn)出來。由此他極力推崇顏真卿書法,因為魯公氣節(jié)高邁;并由此“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趙身為宋朝皇族至親,入元出仕,其書“淺俗”,“熟媚綽約”,故使人“惡”之也。傅氏由此還指責董其昌“好好筆法近來被一家寫壞,晉不晉,六朝不六朝,唐不唐,宋元不宋元,尚暖暖姝姝,自以為集大成,有眼者一見便窺室家之好”。
二)眾體一法
傅山將真、行、草、隸、篆各體視為一體,諸體皆各為一種表達形式,相區(qū)別的是表面特征,以“書法”的意義去衡量,眾體一法。他說:"楷書不知篆隸之變,任意寫到妙境,終是俗格。鐘王之不可測處,全得自阿堵。老夫?qū)崒嵖雌频毓Ψ?不能純至耳,故不能得心應手。若其偶得,亦有不減古人之分厘處;及其篆隸得意,真足吁咳,覺古籀、真、行、草、隸,本無差別。"傅山對于書法“眾體一法”的這個觀點足發(fā)人深省,為書法的學習指明了一條大道。傅山是一位諸體俱精的大書法家,書法作品流傳于世者甚多。他的行草作品,幾乎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他的行草不以法行而由意運,不是溫柔地委曲心志,而是激昂地直瀉憤懷;在疾速的運筆過程中,大量地省去了折筆和提按動作,字與字之間相互連屬,相互咬合,亦吐亦吞,彼此難分,使人置身于欲醒還醉,似夢非夢的境界之中?!娥T蓮道兄十二屏條》是傅山四十九歲前后之作,是給他許多幫助的魏一螯所書,魏為孫奇峰弟子,為傅山至交。該作氣勢奪人,點畫狼藉,字之大小起落變化懸殊,來如狂風暴雨,壓人胸臆。字間有顏之意,真氣彌漫,全由桀驁不馴之性格成之?!兜鏖w記及跋》行草,是傅山行草書代表作,是其由顏真卿向王羲之過渡之作,且已具王之氣韻,顏真卿筆伐明顯減少,剛猛之氣也漸內(nèi)斂。特別是記后跋文,更見精彩,筆勢渾圓,點畫迎退已趨自然。此文為其好友戴廷栻所作,,“丹楓閣”是當時他們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之處。顧炎武、李因篤、朱彝尊等都說文論道于此處。文稱“夢古冠裳者數(shù)人”蓋有所寄托也。“古冠裳”即明時服,因而傅山寫來自是感情全部投入,深沉濃烈,筆墨間性情自見。此帖歷來評價極高,有將它與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并列稱“天下三大行書”?!缎】ё治摹肥歉瞪剿氖艢q時所書,是其小楷代表作。其中已無初學顏之笨拙感,點畫精勁,空靈含蓄,古穆高遠,其中亦見鐘繇之法跡。于右任說:“余見青主先生大字多矣,愛其如生龍活虎,而小字乃溫厚和平如此,乃知有道君子真不易測也?!?/p>
(三)支離丑拙
傅山在《訓子帖》中宣稱:“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足以回臨池既倒之狂瀾矣?!边@是傅山提出的著名美學思想,真正含義歸納起來,“四寧”的本義應釋為:真純不羈、虛靜通明、大巧若拙、大樸不雕、樸實厚重、率性而生、自然天成、質(zhì)樸無華。古人說“百巧不如拙”、“弄巧成拙”,從書法而論,拙是人生的真實流露,藝術(shù)的真實也需要表露拙,為歸真返樸之拙,并非笨拙之拙。這里的樸拙自然,并非道家思想中的"復歸于樸",而更是儒家"文質(zhì)彬彬"中的"質(zhì)",是對真摯樸茂雄渾的原始生命力和活潑靈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強烈呼喚,在他看來,由二王開啟的傳統(tǒng)帖學一脈已經(jīng)發(fā)展到喪失這種鮮活豐沛生命力的絕境,失去了"質(zhì)"的精神底蘊和強大感染力,所以,他要以厚重樸茂的"質(zhì)"重振書法的生機。在書于1650年代初的一件題為《嗇廬妙翰》的雜書卷中,傅山以一種近乎激進的方式演示了他的“支離丑拙”美學觀念。卷中以中楷書寫的那部分,用筆雖有顏書的特點,但結(jié)字和章法雜亂無序。字的筆劃彼此脫節(jié),結(jié)構(gòu)嚴重變形,甚至解體,字與字互相堆砌,字的大小對比懸殊。傅山還打破行間的界限,許多寫得較大的字甚至跨到另一頭。由于缺乏清晰的行距,且結(jié)體松散,使人很容易將一個字的筆劃看成鄰近一字的一部分,讓人感到困惑。傅山喜歡把字進行夸張變形,一個字的每個組成部分都成為可以在字的組合中按己意拆改置換的元素。傅山還常常挪動字的偏旁部首,把原本在一個字中或左或右的部分,移置于上方。傅山當然不是第一個把漢字的結(jié)構(gòu)變形的書家,但他無疑是中國書法史上最經(jīng)常也最極端地使用變形手法的書法家。
二、獨特風格的成因
研究傅山,其與眾不同的獨特藝術(shù)風格固然值得關(guān)注,另外還值得關(guān)注的,是成就這樣一位偉大的書法家,究竟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一)書學淵源有關(guān)傅山的書學淵源,他自己曾說說:“貧道二十歲左右,于先世所傳晉唐楷書法,無所不臨,而不能略肖。偶得趙子昂香山詩墨跡,愛其圓轉(zhuǎn)流麗,遂臨之,不數(shù)過而遂欲亂真。此無他,即如人學正人君子,只覺觚棱難近,降而與匪人游,神情不覺其日親日密,而無爾我者然也。行大薄其為人,痛惡其書淺俗,如徐偃王之無骨,始復宗先人四五世之所學之魯公而苦為之,然腕雜矣,不能勁瘦挺拗如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傷乎!不知董太史何所見而遂稱孟頫為五百年中所無。貧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寫此詩仍用趙態(tài),令兒孫輩知之,勿復犯此,是作人一著。然又須知趙卻是用心于王右軍者,只緣學問不正,遂流軟美一途。心手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爾輩慎之。毫厘千里,何莫非然?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足以回臨池既倒之狂瀾矣?!薄拔岚司艢q即臨元常,不似。少長,如《黃庭》、曹娥》、《樂毅論》、《東方贊》、《十三行》、《洛神》下及《破邪論》無所不臨,而無一近似者。最后寫魯公《家廟》,略得其支離;又溯而臨《爭坐》,頗欲似之,又進而臨《蘭亭》,雖不得其神情,漸欲知此技之大概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