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玲
我國著名音樂教育家、琵琶演奏家劉德海先生,享譽海內外。作為當代琵琶界一位卓越的領軍人物和杰出代表,他博采眾長,繼承傳統(tǒng),立足發(fā)展,勇于創(chuàng)新,在演奏、教學、創(chuàng)作、理論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劉德海1937年生于上海,祖籍河北滄縣。他在中學時就酷愛民間音樂,并表現(xiàn)了突出的音樂才能。13歲時開始學二胡、笛子等樂器,195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主修琵琶,除繼續(xù)師從林石城學習之外,還先后師從無錫派曹安和先生、汪派孫裕德先生、平湖派楊大鈞先生,充分吸取先輩之長,完美發(fā)揮自己的演奏風格。
劉德海先生雖然已年逾古稀,但他的藝術探索仍不減當年。他的這些探索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劉德海先生說:“世上決無獨源獨流,無源難成流;有源有流而繼承者不當,可能斷流;一孔之見而自封派別者,徒然誤人子弟,自欺欺人?!保ㄒ妱⒌潞!惰徍悠罚﹦⒌潞O壬钤缃邮芤魳方逃鞘芙辖z竹和江南民間戲曲音樂的熏陶,對江南民間音樂有著深刻、鮮活的理解,又繼承了他第一位琵琶專業(yè)老師,浦東派林石城先生清麗靈巧的琵琶演奏風格。隨后,他又隨楊大鈞、曹安和、孫裕德等名師學習。這些名師中,楊大鈞屬平湖派、曹安和屬無錫派、孫裕德屬汪派,而曹安和是劉天華的嫡傳,劉天華曾得到崇明派沈肇洲的親授,因此,江南琵琶“五大派”(無錫派、平湖派、浦東派、崇明派、汪派),劉先生都認真學習過,“轉益多師是吾師”,所以,劉德海先生的琵琶演奏風格是集江南派琵琶的大成?!皫熎湟猓闷渖瘛?,劉德海先生的觀點是“流派就是要流動,流派不能變成宗派?!边@引用程舞嘉的話充分表明了他自己的觀點。在他身上,正是這些集眾家之所長的特點,使劉德海先生的琵琶演奏形成他自己獨特的風格,跳出了門派的巢臼,摒棄了那種守舊的“一板一眼”的演奏方式,與現(xiàn)代化、社會化的新世紀氣息緊密相連,跟著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
音樂情感的表現(xiàn)在各種藝術形式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琵琶演奏中也不例外。它通過演奏家嫻熟的技巧,將富有情感內涵的美妙樂曲傳達給觀眾,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作為演奏者要準確而完整地表現(xiàn)出樂曲的內涵,就必須全面細致地了解、分析作品,了解作品背景,把握音樂的內在情感因素,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去理解,體驗音樂的情感內涵,同時要恰當?shù)剡\用諸如速度處理、力度處理、音色處理、氣息運用等表現(xiàn)手段,將音樂的對比變化合理地納入完整的藝術構思中,使內心藝術構思與外部演奏動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充分而又自然的表現(xiàn)作品情感的發(fā)展和變化。劉德海先生還講:“弦上奧妙在弦外,弦外即世界?!薄笆澜缰?,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奇妙的大自然,日月星空、山水草木、花鳥蟲魚……都是美好的事物,將我們身至其中,去感悟,去享受,去用心尋找里面的藝術規(guī)律。
他將琵琶創(chuàng)作從一般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反映社會的政治要求,擴展到一個“以人為本”的、更為寬廣的領域。在他的這些創(chuàng)作中包含了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對童年生活的回顧和眷戀,對歷史和宗教傳說的追蹤,對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以及對民間習俗的生動寫照。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不僅可以感受到時代的脈搏,還將聽眾的視野引向了古代、民間、宗教,和一度在中國近現(xiàn)代琵琶音樂創(chuàng)作所缺乏的那種 “返樸歸真”的琵琶特色。
他的這些創(chuàng)作不同程度地體現(xiàn)了一種新的藝術構思即音調和結構上的古今中外的自由融合、形象塑造上的偏重于對獨特意境的追求(這一點既與中國古代藝術接近,也與西方現(xiàn)代藝術接近)。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可以聽到中國與外國、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民間歌舞與戲曲等各種音調;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既運用了我國傳統(tǒng)樂曲中典型的“曲牌連綴”和“板式演變”的原則,也可以感受到西方音樂中典型的“主題貫穿”和“呈示、對比、再現(xiàn)”的結構因素;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既使人們感受到古代琵琶武曲(如《海青拿天鵝》、《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那種威武、剛強的武士氣質,又可以聽到古代琵琶文曲(如《潯陽夜月》、《青蓮樂府》、《月兒高》等)那種幽雅、清淡、高潔的文人氣質。
劉德海的這些琵琶新創(chuàng)作又是建立在他對琵琶演奏技巧大膽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的,因此,他的作品帶有演奏家從事創(chuàng)作的那種特殊的“即興性”。中國古琴音樂的演奏離不開演奏者的即興“打譜”,這說明作為表演藝術的音樂在表演與創(chuàng)作上密不可分的基本特質——器樂創(chuàng)作離不開對器樂演奏。關于劉德海在琵琶彈奏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現(xiàn)在已開始有了一些理論性的研究和討論。無疑,這是非常必要的、有益的,當然,也還需要進一步深入。這是能否全面總結劉德海多年潛心進行藝術創(chuàng)新實踐的關鍵之所在。既然是新生事物,它必然還不是十全十美的;既然是理論總結,它必然需要科學地指出其推動歷史前進的一面,也需要指出其還不夠完善的一面。劉德海的可貴之處就是他從不滿足于自己已經取得的成就,還在不停地前進。任何藝術創(chuàng)新都是來源于辛勤的藝術實踐,任何藝術創(chuàng)新的客觀承認也必須通過反復而廣泛的藝術實踐的實際檢驗。如果說,劉德海80年代以來的創(chuàng)作是我國琵琶新創(chuàng)作從 “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飛躍,除了文字性的理論總結外,更需要通過實際表演和教學實踐來給予證實。這幾年在這方面有關單位做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是令人欣喜的。但是,這僅僅是在中國琵琶事業(yè)發(fā)展上揭開的新的一頁的開端。
劉德海在演奏古曲《十里埋伏》和《霸王卸甲》時,雖然這兩首樂曲都是描寫秦末劉邦和楚霸王項羽垓下之爭的戰(zhàn)爭場面的琵琶武曲,但是所表現(xiàn)的音樂情緒迥異?!妒媛穹肥敲鑼憚畹脛俚臉非瑯非_始的音樂及所表現(xiàn)的情緒是激越、高亢的,預示著凱旋、預示著勝利,因此講究氣息的停頓與迸發(fā),要有爆發(fā)力和沖擊力?!栋酝跣都住吠瑯邮敲鑼懗h相爭的歷史故事,也是采用寫實手法而鋪敘西楚霸王戰(zhàn)敗情景的。但是,此曲站在同情和贊頌楚軍的立場,著力表現(xiàn)和渲染西楚霸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慨以及楚軍的英烈悲壯。由于《霸王卸甲》描寫的側重面不同,角度不同,因此氣要沉,釋放要相對慢些。全曲開始在低音區(qū),音色選擇要渾厚、情緒要求莊嚴肅穆,暗示著一種悲劇性的結局。氣息的運用要深沉而凝重,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表現(xiàn)樂曲的情緒、風格及人物的命運。由于樂曲的抑揚變化、情緒布局、動作選擇、音色取向、音樂律動及音樂表現(xiàn)等,都離不開氣息的影響與支撐,劉德海先生抓住了氣息的變化,注意氣息的合理運用,掌握該舒展時舒展,該流暢時流暢,該提則提,該屏則屏,該松則松的原則,把樂曲的神韻充分表現(xiàn)出來,做到形神兼?zhèn)?。劉德海先生善于借鑒、吸納其他學科與姊妹藝術的精華,不斷完善自己,使自己琵琶演奏藝術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我們研究劉德海豐富多樣、求變創(chuàng)新的琵琶演奏技巧手法都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和理論水平。它必將對整個琵琶藝術事業(yè)的繼承、弘揚和發(fā)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并產生深遠的社會影響。
所以說:著名琵琶演奏家劉德海是中國五十年代末期成長起來的優(yōu)秀演奏家。也是琵琶藝術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卓越的領軍人物和杰出代表,人們心中的琵琶大師和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