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駿
昆曲的音樂美
■顧駿
中國戲曲是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之一,至今活躍在舞臺上。而昆曲是中國戲曲發(fā)展到明清時期最精美的藝術形式,它有著數(shù)以千計的經(jīng)典劇本,也有著“百戲之祖”的美譽。
2001年5月18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昆曲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chǎn)代表作稱號,成為中國唯一獲得這個殊榮的藝術品類。
昆曲因其成熟的表演形式和近乎完美的藝術神韻,六百年來贏得了極高的地位,并且對包括京劇在內的諸多劇種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因此,它被尊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中國戲曲之母”。
昆曲的源頭是元末明初產(chǎn)生于江蘇昆山一帶的昆山腔,是宋元南戲發(fā)展到元末明初之時,由顧堅、楊鐵笛等人創(chuàng)立,并且吸收了元代北曲中的精華。昆山腔作為南戲,它在創(chuàng)立之后相當一段時間內,一直處于清唱階段,并非用于演戲,流傳的范圍也不廣泛。在明代嘉靖隆慶(1522-1572)年間,經(jīng)昆山戲曲家魏良輔“面壁十年”,躲在小樓上潛心鉆研,將昆山腔融入弋陽腔、海鹽腔和北曲等其他聲腔,創(chuàng)造出新的聲腔,使之愈加輕柔委婉,流麗悠遠。在韻律上訂正了訛漏,除去乖聲,變得愈加動聽。從明萬歷到清乾隆的200多年間,是昆曲的鼎盛時期。梁辰魚寫了第一部專門用于昆曲演出的劇本《浣沙記》之后,才徹底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昆曲,并流傳至今。
昆曲屬于南曲聲腔系統(tǒng),因而它的南曲曲調皆用五聲音階1、2、3、5、6,而不是像北曲那樣用的是1、2、3、4、5、6、7。由于南曲少了4、7兩個半音,風格上呈現(xiàn)出委婉纏綿的特點。但是南曲聲腔的戲曲也有激昂高亢,大喜大悲,慷慨悲壯的場景,一味地用婉轉纏綿的曲子,不能完全地滿足劇情的需要,于是,劇作家與藝人們便在南曲中引進了北曲。吸收北曲入南曲,在元代就開始了,并且在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之后,這種度曲方法成了昆山腔的一種藝術特色。
由魏良輔開創(chuàng)的“水磨腔”聲樂藝術,經(jīng)過后人世代相傳,一直到今天仍相襲相因。昆曲所使用的伴奏樂器,最初只有笛、管、笙、琵琶,后來加入了三弦、箏、阮和提琴。它徹底改變了南曲不用管、弦伴奏的“干唱”方式。加入了管弦樂伴奏后,更大大加強了音樂的力量。昆曲使用的樂器從明代至清代有所發(fā)展,但基本場面保持穩(wěn)定,據(jù)《揚州畫舫錄》記載,乾隆年間昆曲文武場所用的樂器共十六種,常用的有鼓、板、曲弦、云鑼、嗩吶大鑼、小鑼、號筒、木魚、鐋鑼等等。最具特色的樂器是笛子,常常要用雌雄兩種,雌笛為小工調,用于生旦,雄笛稍粗,低個半音,用于老生花臉。曲弦經(jīng)明代中期張野塘改革過后與笛、鼓并稱為昆曲演出必備的“三件頭”,缺一不可。
現(xiàn)在,昆曲的伴奏樂器大體上分為三組,一是管樂器組,有笛、簫、大小嗩吶、笙,以笛為主。二是弦樂器組,有琵琶、三弦、月琴和箏等。三是打擊樂器,有鼓板、大鑼、小鑼、鐋鑼、云鑼、木魚,以鼓板和小鑼為主。如此豐富的樂器,在渲染氣氛,配合歌唱方面,充分發(fā)揮了樂隊伴奏的功能。當然,這些樂器絕不是在每部戲中都起同樣的作用。若是生旦主唱的情愛戲,則以笛為主要的伴奏樂器,悠揚婉轉的笛聲,與抒情的氣氛相吻合。若是表現(xiàn)英雄豪舉或戰(zhàn)爭場面的,則用大小嗩吶為主要的伴奏樂器,以表現(xiàn)壯闊的情懷與緊張、悲涼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昆曲的樂隊組成與樂器的伴奏方式對之后的各個劇種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昆曲的板式節(jié)奏也很有特色,過去無論是南曲還是北曲,通常用的為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而昆曲音樂中出現(xiàn)了一種較為復雜的節(jié)拍形式,叫做贈板。這種節(jié)拍是將原來四拍子(一拍三眼)的曲調,在歌唱時放慢一倍,變成兩板六眼的八拍子。贈板使得昆曲的腔調更具特色,它放慢了演唱速度,演唱者可以在中間增添裝飾性的花腔,旋律也變得更加婉轉曲折,人們說,昆山腔字少腔多,與贈板不無關系。
除了樂隊及樂器伴奏的精美之外,昆山腔的演唱技巧也是令人驚嘆的。沈寵銨在《度曲須知》中概括其歌唱特點為“啟口輕圓,收音純細?!崩デ谘莩?,氣息的運用十分重要,唱昆曲時,一定要底氣厚,中氣足?!吧朴脷庹?,使氣下沉而不浮躁,使聲音得到支撐點,則發(fā)音飽滿而渾厚,且不費力”,否則謂之塌中。
昆曲的運氣特色,在于“柔韌如絲”,“綿綿不絕”,是較偏向于柔的練氣法;所謂“功深容琢,氣無煙火”,是一種平和靜定之氣,是必除剛強急躁之氣,以松靜、綿密柔韌之法吐氣。強調氣沉丹田,呼吸細長,靜慢。所謂“細”即不粗糙,無煙火氣,無粗野氣。
在明代中后期,許多劇作家、理論家、曲師、演員殫精竭慮,摸索出一套歌唱技巧。為了吐字清晰,他們充分運用了漢語音韻學的知識,提出昆曲演員要正五音,清四呼,明四聲,辨陰陽。所謂五音,就是指喉、舌、齒、牙、唇五個發(fā)音部位;四呼,就是指開、齊、撮、合四種口型。不過這仍是基礎的訓練,只能解決說話的清晰問題。為了讓觀眾聽清楚演員在演唱時發(fā)的音,則必須將唱詞的每個字的字音分解為字頭,字腹與字尾三部分,運用出聲,轉聲,收聲的技巧去控制它。如唱“紅”字,它可以分解為“h”,“ong”,唱時,每個音逐步吐出,但聽起來則是一個完整的字。昆曲練發(fā)聲的方法,是相當正確和完善的,因而今天音樂學院的聲樂教學仍在運用此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