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江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 上海 201203)
痛經是指婦女在經期及其前后,出現(xiàn)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隨月經周期而發(fā),嚴重者可伴惡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給工作及生活帶來影響。目前臨床常將其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本病屬婦科臨床的常見病。
祖國醫(yī)學又名“月水來腹痛”、“經行腹痛”、“經期腹痛”、“經痛”等。中醫(yī)將痛經辨證分型為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濕熱瘀阻、氣血虛弱、肝腎虧損。筆者臨床上以地機穴為主穴,運用穴位埋線的方法治療痛經患者10例,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0例患者均為2009年1月至10月門診收治病人,年齡最大35歲,最小18歲,平均(26.3±5.3)歲;病程最長48個月,最短11個月,平均(21.1±10.8)個月。
依據(jù)2004版《婦產科學》[1]及《中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臨床診斷標準并對患者進行評分。
此分為標準分。疼痛每增加1d加0.5分。積分在14分以上為重度痛經;8~13.5分為中度痛經;8分以下為輕度痛經。
使用9號一次性使用埋線針(揚州市邗江國祥醫(yī)療器械廠,蘇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07第2660308號),2~0號可吸收性外科縫線(山東博達醫(yī)療用品有限公司,魯食藥監(jiān)械生產許20070065號)。
以雙側地機為主穴,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直刺穴位,得氣后推針埋線。濕邪阻絡的可以配足三里、陰陵泉;氣血不足的可以配氣海、關元、歸來等;肝腎不足者可配肝俞、腎俞;寒濕凝滯者配阿是穴。濕熱凝滯可配太沖,豐隆。
(1)治愈:治療后積分恢復為0分,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停止治療或停藥后3個月經周期無復發(fā)。
表1 痛經評分標準(分)
(2)顯效:治療后積分降至治療前積分的1/2以下,腹痛明顯減輕,其余癥狀好轉,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
(3)有效:治療后積分降低至治療前積分的1/2~3/4,腹痛減輕,其余癥狀好轉,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
(4)無效:腹痛和其他癥狀無改善者。
顯效7例,有效2例,無效1例,有效率90%。
孫某,女,34歲,痛經3年,依據(jù)評分標準評分14.5分,中醫(yī)辨證為氣血虧虛、痰濕阻絡,西醫(yī)診斷;肌腺癥。
經期疼痛時取穴;地機、足三里、陰陵泉。經間期再次埋線脾俞、血海、豐隆。此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患者腹痛輕微,不需要依賴止痛藥物,評分為5分。
地機穴是脾經的郄穴,屬于特定穴,是臨床治療痛經的要穴。郄穴的記載首見于針灸著作《甲乙經》,是經脈氣血曲折深聚之處,常被用來治療本經循行所過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癥。陰經郄穴多用于治療血分病癥,陽經的郄穴多用于治療急性病癥。痛經既屬于血分之證,疼痛又常劇烈而急迫,故取地機為主穴,取其疏通經氣而通達止痛之意[4]。
穴位埋線治療痛經其機理與神經內分泌調節(jié)有關[5]。從療效觀察,埋線的穴位刺激強烈,對痛經的止痛效果明顯,有立竿見影之效,這主要是短期形成的機械刺激,促使體內腦啡肽含量升高,提高痛域,達到止痛效果。長期來看,縫合線被機體完全吸收需要7~10d,在此期間,對穴位會形成持續(xù)的刺激,與臨床常用的毫針刺法的刺激量相比,其穴位效應會更加持久。長期的穴位刺激還可以調節(jié)體內前列腺素的釋放,緩解子宮收縮,減低宮內壓,改善子宮平滑肌的血液供應,從而使痛經得以治療。
痛經的形成病因病理復雜,經期疼痛劇烈,當急則治標,以緩解疼痛為主。經間期,應依據(jù)中醫(yī)的辨證結果,治病求本,力求根治。穴位埋線的方法操作簡便,療效良好,與傳統(tǒng)的針刺方法相比,可以減少針刺的次數(shù)卻有長期的穴位刺激效應,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1]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6):347.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1~62.
[3]劉敏如,譚萬信.中醫(yī)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673.
[4]李蔚江.運用推拿手法治療痛經伴暈針的病例報道[J].中外醫(yī)療,2008,27(33):97.
[5]黃志剛.針灸辨證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7):37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