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舜,張稚鯤,楊麗娟,仇 偉,葉 放,周學平,吳勉華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南京 210046;2.河南省項城中醫(yī)院,河南項城 466200)
周仲瑛先生[1]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在急性外感熱病及某些內傷雜病(尤其是疑難病癥)發(fā)展的一定階段,許多患者同時兼具血熱血瘀見證,單純運用清熱涼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療,往往療效欠佳”。據(jù)此提出“瘀熱相搏”證:瘀熱是由血瘀與血熱兩種病理因素膠結和合而成的新的繼發(fā)性復合病理因素,病機為“瘀熱搏結,臟腑受損”;“治療大法為涼血化瘀”。臨床用此理論指導處方用藥,治療多種疾病中的瘀熱相搏證,能顯著提高臨床療效。
周仲瑛先生的“瘀熱”病因說,既來自于直接臨床體驗,又是對古今臨床實踐經驗的繼承和發(fā)展。他明確指出,由于外感、內傷等各種因素,導致血瘀與血熱結合形成的繼發(fā)性病理因素——“瘀熱”,不但在外感疾病中存在,即便在內傷雜病中也是廣泛存在的。
“瘀熱”一詞首見于《傷寒雜病論》,所言“瘀熱”有兩層含義:其一為“瘀血與熱相結”;其二為“郁熱”。
涼血散瘀方劑最早可見于漢代,其后歷代方書中也記載了不少應用涼血散瘀法的方劑,但關于“瘀熱”的論述分析較少。
《丹溪心法》謂:“嘔吐血出于胃也,實者犀角地黃湯主之……衄血,涼血行血為主”,是以“涼血行血”為治瘀熱出血之法。
明·《醫(yī)學入門》總結多種導致血熱瘀滯的因素,認為“血乃人身河渠,貴流通而不貴凝滯?;虍敽共缓梗蛞簝葷B;或不當汗而汗,津液內竭;或利小便過多,以致血熱化為惡瘀;又或其人素有跌撲閃挫,善思善郁,過食煎炒,以致血熱瘀滯。”此外,還提出痘瘡“初出狀如蚊咬色黑者,因毒氣暴出,瘀熱搏之,故血凝不行,遂成黑陷”,故用化毒散以生大黃配伍穿山甲、蜈蚣、歸尾等治之?!稖匾哒摗氛J為,蓄血的病因在于瘀熱搏結,如“大小便蓄血,便血,不論傷寒時疫,盡因失下,邪熱久羈,無由以泄,血為熱搏,留于經絡,敗為紫血”;又認為溫熱發(fā)黃的病因在于“胃實失下,表里壅閉,郁而為黃,熱更不泄,搏血為瘀”,并提出發(fā)黃的治法“當咎在經瘀熱。若專治瘀血,誤也”。對于瘀熱互結之證,用桃仁承氣湯以桃仁、當歸、芍藥、丹皮配伍大黃、芒硝治之?!秾徱暚幒氛J為,多種眼病的病因病機在于瘀熱互結于目睛,“黃膜上沖,云生膜內,蓋因火瘀邪實,赤膜下垂,火郁絡中,故此血滯睛疼”;“青眼膏損,皆因火熾,瘀血貫睛,總由凝滯”;“瞼熱睛疼似擦沙,血瘀脾熱隱肝家”。
清·《辨證錄》用瀉壅丹以當歸、紅花、桃仁配伍大黃、丹皮、炒梔子,主治血壅目痛,眼目紅腫疼痛如刺;此外,還用敗瘀止痛湯以當歸、桃仁等配伍大黃治療脾火內伏、瘀血存注不散?!夺t(yī)學心悟》指出發(fā)黃多與瘀熱有關:“瘀血發(fā)黃,亦濕熱所致,瘀血與積熱熏蒸,故見黃色也,去瘀生新,而黃自退矣?!薄夺t(yī)宗金鑒》指出胎瘤與瘀熱有關:“由胎前孕母積熱,以致胞熱,更兼血瘀滯結而成?!薄稖責嵴摗分赋鰷夭〉牟±碜兓饕切l(wèi)氣營血的病機變化:“衛(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的傳變規(guī)律,并據(jù)此確立了“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的治療大法?!督饏T翼》曰:“干血,血瘀而干也。瘀則生熱,內傷肝肺,發(fā)熱咳嗽,日以益甚,不已則成勞”,即認為干血勞的病因是瘀熱互結?!额愖C治裁》認為春溫多與瘀熱互結有關,并指出“舌色紫而暗,扣之濕,乃熱傳營血,或素有瘀傷宿血在胸隔,為熱所搏,宜加散血之品。不爾,瘀血與熱結,阻遏正氣,遂變如狂發(fā)狂癥。”又指出“至經水適來適斷,熱陷血室,與瘀血結,少腹必滿痛?!碧迫荽ㄔ凇堆C論》中指出,“胸、背、腰、脅、肝、隔、大小腸,凡有瘀熱壅血,均能成癰”,“凡內癰膿未成者,以奪去瘀熱為主”。唐氏還提出多種疾病的病因病機與瘀熱互結有關,如“血痣初起,其形如痣,漸大如豆,觸破時長流血水,此由肝經怒火郁血凝聚而成”;癆瘵者,“其原得于酒色傷損,以及失血之后,瘀血郁熱化生瘵蟲,蝕人臟腑之精血,變生諸般怪證”。
文獻普查的結果證明,“瘀熱”這一病理性因素在外感、內傷疾病中是廣泛存在的。
以犀角地黃湯的主治病證為例,與瘀熱相關的文獻散見于對多種具體病證的零星闡述,主要包括溫病熱入營分、溫病熱入血分、溫毒發(fā)斑、風溫、濕溫、暑風、痧喉、天行喉痹、抱頭火丹毒、瘧、麻疹、痘疹、溫病熱陷心包、瘟疫、吐血、鼻衄、舌衄、嗽血、下血、血淋、溲血、瘀血發(fā)黃、麻木、厥、脅痛、血結胸、心下痞、狐惑、癲狂、小兒驚風、胎熱、猢猻疳、熱入血室、倒經、崩、胎腐、產后口鼻黑作衄、失音、喉痹、喉癰、舌菌、蓮花舌、雀舌、舌腫、紫舌脹證、口舌瘡、齒痛、走馬疳、風眼出血、目中出火、翳障、外傷、疽、疔、臂部流痰、血痣翻花、血風隱疹、血熱癘風、痘后疥癬等[2]。
文獻計量學對1998~2007年這10年間現(xiàn)代臨床文獻的研究表明,發(fā)表在各學術期刊上的有關涼血散瘀法治療瘀熱性疾病的文獻209篇,涼血散瘀治法在檢出文獻的關鍵詞字段中共出現(xiàn)病證名詞86個,頻次175次。其中皮膚病名詞18個,肝病名詞15個,腎病名詞7個,血證名詞10個,生殖系統(tǒng)疾病名詞12個,眼部疾病名詞5個,呼吸系統(tǒng)疾病名詞3個,其他類16個(所治病種和分析結果如表1[3])。
表1 1998~2007年涼血散瘀法所治療病種
對于“瘀熱”歷代醫(yī)家均有所認識,治療中也有針對性措施和實踐,然而大多就事論事,雖在具體的疾病中有散在論述,卻缺乏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繼發(fā)性致病因素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系統(tǒng)研究。
基于前人對瘀熱論述的匱乏,以及“瘀熱”的治療大法——涼血散瘀法及相關方劑尚未見系統(tǒng)的文獻研究,筆者將研究重點放在對涼血散瘀類方劑的研究整理上。我們以《中醫(yī)方劑大辭典》為主,對明確記載有涼血散瘀功效的153首方劑進行了研究,揭示了涼血散瘀法組方用藥的某些規(guī)律[4]。
結果表明,涼血散瘀類方劑中,清熱、活血祛瘀、養(yǎng)血、止血4類藥物的累積頻率達到76.66%,是構成涼血散瘀類方劑的主要藥類,在臨床應用中起主要作用;而清熱藥又以清熱涼血藥為主,占清熱藥的57.18%。
涼血散瘀類方劑總共使用藥物179種計1496藥次,平均每方用藥數(shù)為9.78種。使用頻率居前20位的藥物依次為:生地黃、犀角、牡丹皮、赤芍、甘草、黃芩、當歸、白芍、黃連、大黃、紅花、梔子、連翹、金銀花、川芎、紫草、桃仁、麥門冬、玄參、蒲黃。在這20味藥物中,清熱涼血藥有生地黃、犀角、牡丹皮、赤芍藥、玄參、紫草,使用頻次達436次;清熱解毒藥有連翹、金銀花,使用頻次達56次;清熱燥濕藥有黃芩、黃連,使用頻次達97次;清熱瀉火藥有梔子,使用頻次達29次;活血祛瘀藥有川芎、紅花、桃仁,使用頻次達89次;止血藥有蒲黃,使用頻次達17次;補血藥當歸、白芍,使用頻次達97次;補陰藥有麥門冬,使用頻次達23次;瀉下藥有大黃,使用頻次37次;另外還有理氣藥、化痰藥、開竅藥、解表藥。
涼血散瘀方聚類分析結果表明,主要藥物可分4類:第一類為生地、犀角、牡丹皮、赤芍、黃連、大黃、桃仁、白芍、丹參;第二類為甘草、梔子、連翹、金銀花、麥門冬、玄參;第三類:黃芩、紅花、川芎、蒲黃、紫草;第四類:當歸、熟地黃。這22味藥物可以看作涼血散瘀類方劑臨床用藥的核心藥物。這4類藥物中,第一類以清熱涼血散瘀為主,第二類以清熱解毒養(yǎng)陰為主,第三類以活血祛瘀止血為主,第四類主要為補益陰血藥物。由此可見,涼血散瘀類方劑的組方規(guī)律:以清熱涼血、活血祛瘀藥物為核心,配伍止血、補益陰血藥,又結合具體兼證,適當配伍瀉下藥、理氣藥、補氣藥、解表藥、化痰藥等藥物。
在上個世紀,由于“清熱涼血”法和“活血化瘀”法,尤其是“活血化瘀”法,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疑難疾病的治療,也確實解決了不少問題。周仲瑛先生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在急性外感熱病及某些內傷雜病(尤其是疑難病癥)發(fā)展的一定階段,許多患者同時兼具血熱血瘀見證,單純運用清熱涼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療,往往療效欠佳,因此提出了“瘀熱”是這類疾病的繼發(fā)性病理因素,從而為用涼血散瘀法治療急性外感熱病及某些內傷雜病(尤其是疑難病癥)兼具血熱血瘀見證者,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途徑。
既往對瘀熱的認識散見于個案之中,缺乏明確揭示和系統(tǒng)闡述。本課題組從醫(yī)書、方書或醫(yī)案、醫(yī)論、方劑文獻記載中調查整理的結果,揭示了涼血散瘀法古今的適用病證。盡管文獻中缺乏系統(tǒng)的、深入的闡述,但古今用涼血散瘀法治療這類疾病,即反證這類疾病存在“瘀熱”病理因素,這為我們今日充分認識“瘀熱”可能導致的各類疾病,提供了指引。
“瘀熱”學說的突出價值在于指導內傷雜病,尤其是難治性疾病的臨床治療?!梆觥?、“熱”結合形成的新的致病因素“瘀熱”,既可能由外感而來,又可能由內傷而來;既可能是病因的雜合,又可能是病機的復合。周仲瑛教授將“瘀熱”視之為“繼發(fā)性病理因素”,實質上在內傷雜病中是作為病機對待的。這在理論上是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是難治性疾病病機的認識途徑之一。
“瘀熱”學說有廣泛的實踐基礎。把“瘀熱”作為獨立的“繼發(fā)性病理因素”看待,進而將古今有關瘀熱的散在論述和臨床經驗系統(tǒng)化,可以發(fā)展中醫(yī)病因病機和臨床治療理論,豐富對難治性疾病的認識,并提高臨床療效。
[1]周仲瑛.瘀熱論-瘀熱相搏證的系列研究[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自序.
[2]仇偉.犀角地黃湯的文獻研究[D].2008屆碩士學位研究生畢業(yè)論文.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8.27.
[3]張稚鯤.涼血散瘀法的文獻計量學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9,16(2):96.
[4]楊麗娟.涼血散瘀類方劑的整理研究[D].2009屆碩士學位研究生畢業(yè)論文.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9.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