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芳
(華南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粵北地方采茶戲的演唱風格及表演特色
黃桂芳
(華南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粵北位于領南山地的中段,是廣東省聚集最多奇特景觀的地區(qū),也是客家人主要遷居地之一。這里不僅盛產(chǎn)茶葉,而且還有著淳樸幽默、充滿生活情趣及唱腔優(yōu)美帶有濃郁客家風味的采茶戲?!皬V東的采茶戲在清代就有了很多的記載。其中,清人李調(diào)元在《粵東筆記》中記載:“粵俗歲之正月,飾兒童為彩女,每隊十二人,手持茶籃,籃中燃一寶燈,照以絳紗,以橫幽纟亙?yōu)榇笕Γ壷じ?,歌‘十二月采茶’?!保?]152可見采茶戲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洷钡胤讲刹钁虻幕厩{(diào)多源于江西贛南和福建閩西等地,隨后,又與本地的民間音樂和語言相互交融而產(chǎn)生一種各有特點和各異其趣的戲種,它的旋律韻味和藝術特點與當?shù)氐拿耖g民謠非常相似?;洷钡胤讲刹钁?、江西贛南采茶戲及福建閩西等地的采茶戲無論是表演程序還是藝術特點也都非常相似。但因為語言的千差萬別,它們的唱腔與韻味又存在各自獨特的風格特色。其中粵北采茶戲旋律活潑、格調(diào)清新、載歌載舞、舞臺語言是本地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客家方言,所以貼近生活而且顯得形象生動,富于生活情趣,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
“采茶歌是粵北地方采茶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源于江西贑南和福建閩西等地,早期的采茶歌舞,從表現(xiàn)內(nèi)容看,大都是描寫各地的茶山風光和茶農(nóng)的各種勞動生活和愛情。它的旋律曲調(diào)一方面來自茶歌,另一方面也充分吸收當?shù)氐纳礁?、小調(diào)和明清俗曲?!保?]268采茶歌舞的曲調(diào)很多,最具代表性且影響較大的,如《采茶謠》:
譜例1:
《采茶謠》是“采茶家族”的母曲之一,結構簡單(四樂句),曲調(diào)優(yōu)美舒展,十分動人,粵北采茶戲《舞春?!泛汀痘簟分?,能找到它的各種變體。它的旋律變化多樣,有輕松活潑、詼諧幽默的快板也有悲傷低沉的慢板,用來表現(xiàn)和刻畫不同的人物。采茶戲的音樂結構,各地基本屬曲牌體(或稱曲牌連綴體),各類曲牌多達200首左右。筆者通過對韶關曲江采茶戲團的幾位主要演員調(diào)查和分析,得知粵北采茶劇團將這些曲牌分為三大類:“采茶調(diào)”、“燈調(diào)”和“小調(diào)·雜曲”。其中“采茶調(diào)”又分“南路”和“北路”兩大不同類別;“燈調(diào)”大部分來自粵北的民間歌舞;“小調(diào)·雜曲”來自各地的民間小曲。傳統(tǒng)的采茶曲調(diào),如《繡花調(diào)》、《牡丹調(diào)》、《上心調(diào)》、《哭調(diào)》等等,詞曲結構大都是四句式、五句式,有不少基至是二句式、三句式,非常適用于過去傳統(tǒng)戲曲中的生旦、丑“三腳班”中的小戲。采茶戲面對的大部分是農(nóng)村的觀眾,而它們所反映的內(nèi)容也大部分是農(nóng)村題材的,音樂旋律都帶著濃濃鄉(xiāng)土氣息,既親切又樸實,所以深得老百姓的喜愛。隨著時代迅速的發(fā)展,采茶戲的劇目和作品越來越豐富,古老而傳統(tǒng)的音樂曲調(diào),也隨之得到借鑒、繼承和發(fā)展,對唱腔旋律的優(yōu)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細微差別的情緒和特殊感情表達也更為嚴格。所以,在借鑒、繼承傳統(tǒng)曲調(diào)的基礎上,運用更多的板式去滿足劇情中人物角色的需要,把單一的傳統(tǒng)曲調(diào)發(fā)展成為板腔體,采用散板式、快板式、中板式、轉(zhuǎn)調(diào)式、緊打慢唱式等手法來處理和體現(xiàn)劇中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思想感情。例如采茶戲《借婚記》當中第七場:鄉(xiāng)長終于得知“集體婚禮”是如此的假,而各種矛盾所引起的軒然大波竟是由于她本人工作官僚作風所導致時,羞愧萬分、百感交集,在強烈的音樂震撼下唱“一席話、一席話,石破天驚”。這一段唱腔上采用散板、慢板式的處理,用委婉凄涼的聲腔吐瀉出鄉(xiāng)長此刻的愧疚心情。除處之外,在采茶戲唱腔中“吟唱”也是較為常用的一種板腔體,用它來刻畫主人翁自言自語,沉思狀態(tài)時的那種意境。同時往往伴隨而來的是女聲伴唱,將主人翁的心思用話外音的感覺通過歌唱表達出來,讓觀眾更易理解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易于投入到劇情中去。又例如:粵北采茶戲《人生路》唱段中的其中一首《尋夢》,當中就有這么一段吟唱來將巧珍自言自語、略有所思、心事重重的心理活動刻畫的淋漓盡致。
譜例2:
此段結束后,緊接著女聲伴唱,用話外音的形式點出主人翁的心思:
譜例3:
采茶曲目有獨特的地方風格,它吸收了本劇種以外的其他兄弟劇種如:越劇、黃梅戲中的音調(diào)、節(jié)奏板式來豐富和變化采茶戲曲的旋律和聲腔,使各種聲腔變化自如,即富表現(xiàn)高亢激越之情又擅長抒發(fā)細膩典雅之音,剛?cè)嵯酀?、聲情并茂?/p>
廣大農(nóng)村觀眾為什么至今愛著這些傳統(tǒng)小戲呢?首先就是因為這些小戲所反映的生活大多是農(nóng)民群眾日常接觸的,普遍存在的平凡的人物和看似瑣碎的小事、小沖突。同時,它的唱詞和對白,都運用粵北客家話地區(qū)群眾的通俗口語,親切、活潑。在語言的運用上更是利用地方語言特殊的韻律并加以提煉,用到戲里,以取得強烈的喜劇效果。如《夜偷寒衣》里的德妹子,母親叫她繡花做衣裳,她既不會做,也不耐煩做。于是,她一邊繡花一邊唱道“手拿繡花針,像有七八斤,打開花樣看,橫豎一大捆。繡龍不像龍開口,開口就要咬死人”,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她當時的煩惱心情,聽來也很有趣味。又如《打鳥》一劇中,三毛箭和毛姑娘正關起門在屋里談情說愛唱小調(diào),沒料到母親那么快回來。于是,母親回來叫門時,三毛箭問:“你是哪一個?”母親說“是為娘的”,三毛箭卻聽成是“賣糖的”毛姑娘連說:“賣糖的不要不要!”二人繼續(xù)唱下去。母親又叫開門,三毛箭又問“你是哪一個?”母親說:“是你媽!”三毛箭聽成了“賣粑粑的”。毛姑娘連說:“賣粑粑的不要不要!”這就是利用諧音造成錯覺,引出笑料。[3]290所以,即使在采茶戲客家方言的演唱上同樣要求做到語言準確和清晰,不能含糊其詞,要做到“字正腔圓”熟練掌握客家語言的音韻規(guī)律和發(fā)音、吐字等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運用語言來服務歌唱的內(nèi)容。
采茶戲的演唱形式也是多種多樣:(1)單唱:即由一個演員演唱,由別人伴奏,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一種形式。(2)對唱:即有兩個人演唱,由別人擔任伴奏。(3)幫唱:在單口唱或?qū)诔幕A上,很多別的演員同時參與幫腔而形成,這樣演員的一些襯詞襯句能夠增添歡樂的氣氛,同時借以突出和刻畫各種不同的角色。同時還有一些別的說唱形式,如“群唱”或“齊唱”等等。在采茶戲的演唱過程中,很多是說唱的表演,客家語言獨特的地方色彩非常濃郁。它和唱腔結合在一起共同描述故事情節(jié)和發(fā)展,刻畫人物形象。采茶戲中語言生動活潑、詠事狀物,表達感情的手段多種多樣,感人至深。它上承《詩經(jīng)》十五國風傳統(tǒng),下貼人民生活,又接受南朝吳歌的影響,經(jīng)過長期的流變,發(fā)展,逐漸形成了直敘、起興、比喻、雙關、歇后、頂針、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或表現(xiàn)手段,而且它還講究合轍押韻,方言土語自然入歌,因此溫柔斐然、意味雋永、獨具特色、詼諧幽默的語言在采茶戲中常常出現(xiàn),引得觀眾陣陣笑聲,同時在笑的淚花中體會到劇情中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哲理。
隨著人類社會生活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舞蹈的藝術品種、體裁形式發(fā)展和演變更加復雜多樣,采茶歌舞也是如此。采茶歌舞,從表現(xiàn)內(nèi)容看,大都是描寫各地的茶山風光和茶農(nóng)的各種勞動生活和愛情。在粵北采茶戲中,歌舞的表演形式豐富多彩、形式各異,有純器樂伴奏的舞蹈,而更多的是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這種形式更易于群眾理解和接受。采茶戲中歌舞的形式與當?shù)孛耖g歌舞密不可分,它隨著茶歌的傳唱而發(fā)展,加上采茶和摘茶的動作,并結合當?shù)氐凝垷?、馬燈和獅舞等民間舞蹈,發(fā)展成為了一種載歌載舞的“茶籃燈”,它的表演者身穿彩服、手執(zhí)扇子和竹籃等道具,根據(jù)茶農(nóng)的各種勞動生活,表演上山、下山、種茶、摘茶、進坑等動作,常常是“二小”(一男一女)或“三小”(一男二女)的行為組合。在其他劇中通常不用歌舞表演的地方,粵北采茶戲卻用歌舞表演。例如客人進屋、施禮、主人端凳、讓座、送茶這一過程,其他劇種通常都是靠“做”、“念”來表現(xiàn)的,粵北采茶戲卻往往用歌舞來表演。《小賣雜貨》里的鄒老三就是這樣,從進門就開始唱:“箱子放下地,上前見一個禮,恭喜你那個王伯娘……恭喜你那個王大嫂,添財又添丁?!鄙┥┙映?“板凳拖幾拖,客官你請坐,轉(zhuǎn)到廚房去,倒杯茶你喝。”二人邊唱邊舞,一直唱到開始賣貨為止。在粵北采茶戲中凡屬行船、走路、推車、挑擔、打柴、推磨、割草、繡花、摘茶、播種等便于歌舞的地方,演員一定載歌載舞、盡量發(fā)揮。粵北采茶戲歌舞表演形式形態(tài)健美、剛健敏捷、活潑優(yōu)美、輕松奔放、富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高矮步、云手、摸步、扇子花、獨舞,對舞是其特有的表演形式。在粵北采茶戲中生、旦、丑三行,其中旦角的舞蹈動作是富于摘茶表演特色的彩步、馬步、蹉步、搖扇、拔挽腕圓扇、八字扇、含羞扇和八字巾、拔巾、翻扇巾等;生、丑角的舞蹈動作則多用矮子步、扇花步和單袖筒,常用扇、傘和帕等。由于表演動作貼近生活,顯得生動形象、詼諧幽默、富于生活情趣各種采花舞蹈的基本動作,展示了茶農(nóng)的勞動和生活。這些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各種表演程式,十分生動活潑、格調(diào)清新、載歌載舞、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鮮明的地方色彩。在采茶戲近三百年歷史行程中,就像戲曲百花園中一朵鮮艷而奪目的“山茶花”,由舊時的“三腳班”發(fā)展成生、旦、凈、末、丑行當齊全的戲曲規(guī)模;由反映勞動愛情等較單一的題材內(nèi)容,開拓了涵蓋社會生活寬廣度的舞臺容量;從演繹傳統(tǒng)小戲形式,擴展到傳統(tǒng)戲、現(xiàn)代戲和新編歷史劇“三并舉”、小戲大戲一齊上的藝術生產(chǎn)格局,創(chuàng)造了戲劇的一個個輝煌。
[1]周青青.中國民歌.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2]楊恩寰,梅寶樹.戲曲藝術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許講真.漢族民歌潤腔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J616
A
1000-5455(2010)04-0139-03
2010-01-12
黃桂芳(1974—),女,廣東龍川人,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二月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