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3年,彼得堡科學院通訊院士、海軍上將克魯森施滕(1770--1846)組建了俄羅斯第一個環(huán)球考察隊,率領“希望”號與“涅瓦”號兩艘船即將啟程環(huán)球考察時,需要有一位年輕有為、懂得航海的助手。上將找到正就學于彼得堡海軍武備學堂的費多爾托爾斯泰,然而這樣一件令人垂涎的差使卻被20歲的托爾斯泰家族的小伙子拒絕了,拒絕的原因可能是小伙子淡泊名利,也可能是他已另有志向——獻身藝術事業(yè)。
一年后,費多爾退役,1 806年進入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工作。這是俄國1 764年建立的世界最大的美術、文化、歷史博物館之一,收藏了大量原始時期古東方、古埃及、古羅馬、古希臘以及中世紀東西方文化藝術珍品,還有大量8--19世紀俄羅斯的珍貴文物。顯然,這大量的工作為未來的藝術家費多爾托爾斯泰的藝術生涯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現(xiàn)在很少有人知道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的4座正門和8扇側(cè)門都是按費多爾托爾斯泰伯爵的設計鑄成的。信徒們經(jīng)常會駐足門下,欣賞門上制作精美的圖案、碩大的圓形人物像和圣靈們的胸像。在被譽為俄羅斯百科全書的普希金的長詩《葉甫蓋尼·奧涅金》中,普希金在描述女主人公奧麗加的紀念冊時寫道:“紀念冊啊,你們豪華而堂皇……雖然托爾斯泰用神奇的畫筆……一揮而就把你們裝飾……”
雖然偉大詩人普希金涉及費多爾托爾斯泰時只用了“神奇的畫筆”一語,卻足以表明費多爾藝術功力的非同一般。
21歲時,費多爾托爾斯泰面臨是否投身仕途的抉擇,這是一條通往高官厚祿、榮華富貴的可靠途徑,費多爾之前已經(jīng)有數(shù)十位家族成員在仕途上畢其一生。但費多爾是個例外,他選擇了前程難卜的藝術事業(yè)。這種職業(yè)在二百多年前是任何一個珍惜自己名門望族地位的子弟恥于問津的。
上流社會并不因為費多爾托爾斯泰身懷藝術稟賦就表示支持,他們表示反對,感到羞恥的是身為伯爵竟然不管不顧地搞什么藝術,而這是要靠勞動掙錢來養(yǎng)活自己的職業(yè),這是與貴族的尊嚴水火不容的。
曾有回憶錄作家寫道,有一次,費多爾在姑母家做客,碰巧沙皇亞歷山大一世(1777--1825)也到了那里。女主人不失時機地把侄兒的畫作呈給沙皇鑒賞,沙皇欣賞后立即把畫家叫來說:“我讓您去近衛(wèi)重騎兵團(18世紀舉行盛典時沙皇的儀仗隊)任職,我有很多軍官,我想提拔多少個都行,可是像您這樣的藝術家,我是一個也造不出來,所以我希望您憑自己的藝術天賦走自己的路吧!”
可是沙皇的賞識也改變不了社會的偏見:堂堂一位有封號和顯赫社會地位的貴族,競不顧一切“要去當‘粉刷匠”’,豈不是既玷污了自己的貴族門第,更使整個貴族階層蒙羞!
他未婚妻的父親對女兒說:“我知道你愛他,可是我們不贊成這門親事,他沒有公職、不務正業(yè)、涂涂捏捏(指作畫和雕塑),不會有什么出息的。”
對此,離經(jīng)叛道的費多爾托爾斯泰伯爵義無反顧,堅定地從事他的藝術學習與創(chuàng)作。這樣一來,彼得堡的一些“體面的家庭”都對他“敬”而遠之,將他拒之門外。由此可見封建社會里藝術家社會地位之卑微。
費多爾雖有一支“神奇的畫筆”,但留下的繪畫作品卻為數(shù)不多,最著名的作品是為詩人波格丹諾維奇(1 743--1803)所作長詩《寶貝兒》的系列插圖,現(xiàn)藏于圣彼得堡原蘇聯(lián)美術研究院科研博物館內(nèi)。費多爾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是雕塑和獎章模型刻制藝術。他于1804年入美術研究院獎章模型刻制班,師從著名古典主義雕塑家伊凡普羅科菲耶夫(1 758--1828)。1806年入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工作,1810年人造幣廠工作。1809年獲美術研究院名譽院士稱號,1842年獲獎章模型刻制藝術教授銜,1828--18S9年任美術研究院副院長、意大利佛羅倫薩美術研究院名譽院士。
1814年3月,作為反法國盟軍的成員,俄軍也進入了巴黎,拿破侖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馬島。消息傳到彼得堡,費多爾為之歡欣鼓舞,決定創(chuàng)作一系列圓形浮雕來紀念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勝利。其中有一個浮雕刻著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肖像,他把沙皇塑造成既體現(xiàn)戰(zhàn)神氣質(zhì)又有智慧女神氣質(zhì)的斯拉夫神形象。但由于制作經(jīng)費困難,而沙皇正在巴黎忙于處理對法同盟事務,國內(nèi)無人敢于做主是否給藝術家以資助,費多爾的這項工作暫時擱淺了。就在此時,柏林一個名叫洛倫茲波什的獎章模型刻制家搞到一個上述斯拉夫神的石膏塑品,他立即翻造了大量生鐵復制品,銷路很好,求購者中有不少是即將回國的俄羅斯軍人。他們回國后有人把這種制作精美的復制品請費多爾鑒賞,滿以為費多爾也會為這位普魯士雕塑家的高超手藝驚嘆,豈料俄羅斯的這位藝術家審視了一會兒后向來訪者建議:如果你們識字的話,請仔細看一下肖像下面的題詞和作者的名字。隨后出示了他用蠟塑的神像和銅模型,上面赫然刻著法文題詞:“費多爾托爾斯泰伯爵設計與制作?!?br/> 那位精明的柏林老板不僅賺了15000帝國馬克,而且向俄國沙皇獻上一個“自己的”作品,沙皇回贈了一枚刻有良己姓名縮寫的鉆石戒指,價值5000盧布。
沙皇對德國的復制品給予很高的評價,費多爾獻上的真品,也得到沙皇的贊賞,他賞賜了費多爾一枚寶石戒指,但價值遠不如送給德國人的貴重,這并不是沙皇厚此薄彼,而是作了有遠見的考慮,認為當務之急是立即由國庫撥出必要的經(jīng)費,使藝術家得以繼續(xù)工作下去。
從此,費多爾托爾斯泰作為雕塑家不僅在俄國名聞遐邇,而且蜚聲歐陸。1918年5月18日德國偉大作家歌德致函俄羅斯科學院院長謝爾蓋烏瓦洛夫(1786--1855):“我從一枚紀念章形式的石膏件上看到托爾斯泰伯爵的藝術造詣,令我驚嘆不已。如能贈我一件這位卓越藝術家的作品,順寄有關其生活和藝術成就的資料,我當不勝感激。”
院長寄去一枚頸飾,不久,歌德主辦的一份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論述這位俄羅斯藝術家的文章,稍后,費多爾本人向住在魏瑪?shù)母璧录某鰩准i飾和信函,從此與年近古稀的德國大文豪建立了忘年之交。
1820年11月,普希金的朋友、詩人威廉丘赫爾別克爾(1797--1846,著名十二月黨人)訪問歌德后致函詩人安東杰利維格(1798--1831,普希金的好友)道:“歌德從費多爾托爾斯泰的作品中認識了我國的托爾斯泰,他對這位偉大的俄國藝術家倍加贊賞。”
歌德的藏品中還有不少費多爾的其他作品,他在雜志中還發(fā)表了一篇論述費多爾創(chuàng)作的論文。
繼奧地利科學院之后,許多歐洲國家的科學院都選他為名譽院士。英國政府也請費多爾設計獎章以備授予在與拿破侖作戰(zhàn)中有功的陸海軍人員。沒想到俄國的這位藝術家卻斷然拒絕,而且頗為不合時宜地說:“我關心的只有祖國的榮譽?!?br/> 除上述紀念1812--1814年衛(wèi)國戰(zhàn)爭的獎章和紀念品外,費多爾還設計了紀念俄土戰(zhàn)爭和俄國波斯戰(zhàn)爭的獎章。他還留下不少優(yōu)秀的雕塑品,其中最著名的有石膏塑件《1812年的民兵》、石膏浮雕《1812年波羅金諾戰(zhàn)役》、大理石雕像《夢神莫爾甫斯》等。
如托爾斯泰家族中其他子弟一樣,費多爾托爾斯泰也是位出色的騎手。還是個12歲的孩子時,他就能嫻熟地駕馭馬匹,連那些曾馳騁疆場的彪悍士兵也為之折服。他甚至還能馴服山地野馬,因此得了個“馬背上的拼命三郎”雅號。
費多爾托爾斯泰不僅年輕時熱情奔放、精力充沛、風流多情,到了老年仍不減當年。有一次,他做客于彼得堡以北不遠處的帕爾戈洛小鎮(zhèn)繼任未婚妻(前妻已去世)的家中,見到未婚妻縫紉線沒有了,他二話不說,立即縱身上了自己心愛的阿拉伯公馬赫克托爾(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的英雄名),馳騁了20俄里,來到彼得堡買了線后,轉(zhuǎn)身又是20俄里,把線送到未婚妻安娜·斯塔西婭手里,可當時他已是55歲的半老頭子了。
更有甚者,他在1860年77歲高齡時仍出訪德國德累斯頓,除了參觀當?shù)氐闹惲叙^外,還一連3天騎馬游遍了旅游勝地薩克森瑞士山,這是德國風光最美的地區(qū)之一。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競認為馬背上的顛簸與辛勞“何足掛齒”。
費多爾精力充沛,熱愛生活,而且性格直爽認真,19世紀40年代青年雕塑家尼古拉拉馬扎諾夫(1817--1867,因作有果戈里雕像名聞于世)正在意大利深造,沙皇尼古拉一世訪問羅馬,讓費多爾隨行。一天,沙皇與其隨從漫步城中,路經(jīng)拉馬扎諾夫的工作室,他對隨從說,要在傍晚時分參觀這個工作室。費多爾立即向一位大臣解釋,只有在白天光線充足的時刻才能看清楚室內(nèi)的雕塑品,可是隨從們都不敢直言,不知深淺的費多爾競大聲嚷道:“你們不敢,我來!”說著竟一把抓住沙皇,幾乎是連拖帶拽地把沙皇拉人工作室。
費多爾的率真還表現(xiàn)在對是非的堅持原則上,有一次與沙皇在一個有關藝術的問題上發(fā)生爭執(zhí),他竟當著沙皇侍從們的面宣布“不打算”執(zhí)行沙皇的旨意,他鎮(zhèn)靜地迎著尼古拉一世逼人的、據(jù)說能當場致人死命的目光解釋自己抗旨的原因。慶幸的是沙皇最后無奈地說:“算了,你不必再解釋了,你看著辦吧?!笔虑榫瓦@樣圓滿結(jié)束了。
費多爾之所以成為一代著名藝術家而且以90高齡辭世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心胸坦蕩、熱愛生活。他在古稀之年因熱愛古錢幣學而結(jié)識了一些古董商和博物館的考古學家,他們多為很有學識的德國人,但俄語講得不地道,費多爾為了便于溝通,竟學會了德語。
“我與他們相處時學會了德語,我是海軍中等武備學堂出身的,所以德語一竅不通。我之學會德語還得歸功于我經(jīng)常去德國劇院,我非常喜愛那里的話劇,但對我學德語幫助最大的還是我認識了一位美艷動人、絕頂聰慧的年輕寡婦,俄語一字不識的施坦英男爵夫人?!?br/> 上面的一段是費多爾·托爾斯泰寫下的回憶錄,從這段話里可以看到這位耄耋之年的老翁在他垂暮之年仍保留著追求美好情感與生活的激情,這也許就是藝術家藝術青春永駐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