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中歷史教材一共有四個版本,與老教材相比,內容都偏多,這主要是因為新教材為體現(xiàn)自主、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增加了諸如“歷史縱橫”、“學思之窗”、“資料回放”、“學習延伸”等新欄目。這些欄目增加了課時容量及授課的難度。同時,編排體例上由通史到專題的變化,以及對重大歷史事件“壓縮餅干式”的淺顯分析,對學生的要求也提高了。而由于中考不考歷史,所以在初中歷史學科缺課多,到高中就表現(xiàn)出知識薄弱的狀況,學生感覺難,教師授課也難。這些難點最終集中為課時與容量的矛盾,能否解決這一矛盾將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的過程與效果。在長期的摸索與嘗試中,筆者認為緩和這一矛盾必須從師生兩方面轉變。
一、教師的轉變
1.教材編撰。
首先,我們應認識到專題史在帶來難度的同時,也具備一定的優(yōu)勢,即專題形成了嚴謹?shù)闹R體系,避免了通史下知識零碎、繁雜的缺陷,減輕了教師在時序之外重建知識體系的重負,也有利于學生去自主掌握。教師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將基礎知識的學習交給學生,減少在課堂上對知識的重復梳理,可以緩和課時少的壓力。同時,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對本章涉及時段作一定的補充,重建歷史情境,給予學生一定的時空感,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在教材“多版”下我們應認識到,課標是指揮棒,是教學和考試的依據(jù),教師不可有“無標”傾向,主觀界定教材難易,進行盲目補充或淺顯講解,造成課堂容量人為增加或減少。強化課標是目的、教材是工具的意識,避免為教材所限制,在“多版”之間患得患失。
最后,就新添欄目方面,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將其優(yōu)化:第一,將增添內容融入新課講授中,采取情境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解題的興趣與能力,提高教學效率。第二,從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看,他們已不滿足于“接受一理解—鞏固”的單一授課方式,在凝固于教材中的“歷史”之外,更愿意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探索未知的史實。而圍繞特定課題的延伸性欄目,則為學生提供了課外探究的場所,教師加以正確引導肯定有利于緩解課堂壓力。當然,教師應在課堂上精講部分題目,教給學生解題方法,并就學生課外探究給予回饋與幫助,使具有成就感成為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
2.教學模式。
首先,教師要從心理和操作上真正調整自身身份,以“卑微”之勢重建師生關系。這種“卑微”就體現(xiàn)在與學生成為共同探索、學習者,善于心理換位,能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按照學生的思路設計教案、組織教學,讓自身的教融入學生學的過程中。這樣雖然使課堂的流暢性有所削弱,但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容易使學生進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其次,減少自身講話的時間,嘗試從“學生傾聽教師”轉變?yōu)椤敖處焹A聽學生”,通過傾聽辨別學生領悟的深度,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和存在的疑惑,從而進行有的放矢、適時、謹慎、有效的指點,使學生真正在參與中有所收獲。
最后,努力優(yōu)化自身的知識構成。開展自主學習后,教材上基礎性的知識由學生自己把握,教師的作用更多的是挖掘知識深層內涵及進行相應擴展,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完善知識構成,以自身淵博的學識刺激并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形成一定的人格魅力,從知識和情感兩方面對學生加以引導。同時應從問題設置上下工夫,在自主學習及生動擴展之時,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形成一個個小專題,促進學生的專項研讀,有利于他們對知識的連貫把握。
二、學生的轉變
1.外在刺激,從責任與未來發(fā)展兩方面開導學生。
就責任而言,筆者從實際出發(fā),就學生生活實際做了三方面的引導:第一,從小家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之心。針對大部分出生農(nóng)門的學生,筆者經(jīng)常以農(nóng)民及農(nóng)民工的生活為話題,展現(xiàn)其父母生活的艱辛和對孩子的期望,激發(fā)他們的責任意識。第二,從班級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營造班級是家、人人都是家庭一員,都能享受來自班級的關懷與呵護,同時也要營造以班級為重、以維護班級榮譽為己任的氛圍。第三,從學生個人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對自身負責的情感。只有感性上真正愛自己、理性上能塑造自己的人,才會真正擔負起自己的責任,為個人、家庭、國家的前途努力學習。
就未來發(fā)展而言,筆者大量介紹各類大學及大學生活情況,使學生對未來充滿憧憬,從而獲得學習的直接動力。
2.內在刺激,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學生只有想學、會學且學有所長,從學習中找到自我定位,才能形成內在動力。筆者主要從兩點著手:第一。把學習的過程真正交給學生,使之成為學習的主人,譬如在訓練過程中盡量不直接給學生答案,而是通過引導讓他們自己獲得。第二,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提供學習途徑,從而使他們學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