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經(jīng)為十二經(jīng)脈之一,統(tǒng)屬于上、中、下三焦。
經(jīng)脈循行
原文(《靈樞·經(jīng)脈》):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luò)心包,下膈。循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頰至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倨行路線:①起始于無中指末端(關(guān)沖),上行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液門);②沿著手背(中諸、陽池),出于前臂伸側(cè)兩骨(尺骨、橈骨)之間(外關(guān)、支溝、會宗、三陽絡(luò)、四讀);③向上通過肘尖(天井),沿上臂外側(cè)(清冷淵、消濼),向上通過肩部(臑會、肩謬);④交出足少陽經(jīng)的后面(天髎,會秉風(fēng)、肩井、大椎);⑤進(jìn)入缺盆(鎖骨上窩),分布于膻中(縱隔中),散絡(luò)于心包;⑥通過膈肌,廣泛屬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一支:⑦從膻中上行,出鎖骨上窩;③上向后項,聯(lián)系耳后(天牖、翳風(fēng)、瘛脈、顱息);⑨直上出耳上方(角孫,會頷厭、懸厘、上關(guān)):彎下向面頰,至眼下(顴髎)。
耳后一支:⑩從耳后進(jìn)入耳中,出耳前(和髎、耳門,會聽宮),經(jīng)過上關(guān)前,交面頰,到外眼角(絲竹空,會瞳子髎,接足少陽膽經(jīng))。
聯(lián)系臟腑
三焦、心包、耳、眼、肺、膈。
主治概要:本經(jīng)腧穴主治頭、目、耳、頰、咽喉、胸脅病和熱病,以及經(jīng)脈循行經(jīng)過部位的其他病證。
主要病候:
臟腑病:胃脘痛,腹脹,嘔惡,噯氣,食不下,黃疽,小便不利,煩心,心痛,失眠。
經(jīng)脈?。荷啾緩姡上?nèi)腫、厥,足大趾不用,身體皆重。
本經(jīng)穴位:關(guān)沖、液門、中渚、陽池、外關(guān)、支溝、會宗、三陽絡(luò)、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膈會、肩謬、天髎、天牖、翳風(fēng)、瘛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謬、絲竹空。
1 關(guān)沖
定位:在手環(huán)指末節(jié)尺側(cè),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頭痛,目赤,耳聾,耳鳴,喉痹,舌強,熱病,心煩。
ZkUd0HmoijKSmce+puT99PVlbkIYj17FYyCd9nuWrNM= 配伍:配內(nèi)關(guān)、人中治中暑、昏厥。
刺灸法:淺刺0.1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附注:三焦經(jīng)井穴。
2 液門
定位:在手背部,當(dāng)?shù)?、5指間,指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目赤,耳痛,耳鳴,耳聾,喉痹,瘧疾,手臂痛。
配伍:配魚際治喉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經(jīng)榮穴。
3 中渚
定位:在手背部,當(dāng)環(huán)指本節(jié)(掌指關(guān)節(jié))的后方,第4、5掌骨間凹陷處。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聾,耳鳴,喉痹,肩背肘臂疫痛,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熱病。
配伍:配角孫治耳鳴、耳聾;配太白治大便難;配支溝、內(nèi)庭治嗌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經(jīng)輸穴。
4 陽池
定位:在腕背橫紋中,當(dāng)指總伸肌腱的尺側(cè)緣凹陷處。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聾,瘧疾,消渴,口干,喉痹。
配伍:配合谷、尺澤、曲池、中渚治手臂拘攣。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經(jīng)原穴。
5 外關(guān)
定位:在前臂背側(cè),當(dāng)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熱病,頭痛,頰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脅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顫。
配伍:配足臨泣治頸項強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熱病;配陽陵泉治脅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經(jīng)絡(luò)穴,八脈交會穴一通陽維脈。
6 支溝
定位:在前臂背側(cè),當(dāng)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暴喑,耳聾,耳鳴,肩背酸痛,脅肋痛,嘔吐,便秘,熱病。
配伍:配天樞治大便秘結(jié);配雙側(cè)支溝治急性腰扭傷、脅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經(jīng)經(jīng)穴。
7 會宗
定位:在前臂背側(cè),當(dāng)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尺側(cè),尺骨的橈側(cè)緣。
主治:耳聾,癇證,上肢肌膚痛。
配伍:配聽會,耳門治療耳聾,配大包治上肢肌肉疼痛,軟組織挫傷。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經(jīng)郄穴。
8 三陽絡(luò)
定位:在前臂背側(cè),腕背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暴喑,耳聾,手臂痛,齲齒痛。
配伍:配曲池、合谷、肩井治中風(fēng)后遺癥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9 四瀆
定位:在前臂背側(cè),當(dāng)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肘尖下5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暴喑,暴聾,齒痛,呼吸氣短,咽阻如梗,前臂痛。
配伍:配三陽絡(luò)、消濼、肩謬、天髎、肩外俞治肩臂痛,配三陽絡(luò)、陽溪治手指伸展不利,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0 天井
定位:在臂外側(cè),屈肘時,當(dāng)肘尖直上1寸凹陷處。
主治:偏頭痛,脅肋、頸項、肩臂痛,耳聾,瘰疬,癭氣,癲癇。
配伍:配率谷治偏頭痛;配天突治癭氣,配臂治瘰疬、癮疹,配巨闕、心俞治精神恍惚。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1 清冷淵
定位:在臂外側(cè),屈肘時,當(dāng)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主治:頭痛,目黃,肩臂痛不能舉。
配伍:配肩謬、天髎、臑俞、養(yǎng)老、合谷治上肢痿、痹、癱、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2 消濼
定位:在臂外側(cè),當(dāng)清冷淵與臑會連線中點處。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臂痛,齒痛,癲疾。
配伍:配肩髎、肩髑、膈會、清冷淵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13 臑會
定位:在臂外側(cè),當(dāng)肘尖與肩髎的連線上,肩謬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緣。
主治:肩臂痛,癭氣,瘰疬,目疾,肩胛腫痛。
配伍:配肩俞、肩貞治肩周炎;配肘髎、外關(guān)治肘臂攣痛。
刺灸法:直0.5~1寸;可灸。
14 肩髎
定位:在肩部,肩髑后方,當(dāng)臂外展時,于肩峰后下方呈現(xiàn)凹陷處。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舉。
配伍:配天宗、曲垣治療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養(yǎng)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5 天髎
定位:在肩胛部,肩井與曲垣的中間,當(dāng)肩胛骨上角處。
主治:肩臂痛,頸項強痛,胸中煩滿。
配伍:配秉風(fēng)、天宗、清冷淵、孺會治頸肩綜合征、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16 天牖
定位:在頸側(cè)部,當(dāng)乳突的后下方,平下頜角,胸鎖乳突肌的后緣。
主治:頭暈,頭痛,面腫,目昏,暴聾,項強。
配伍:配外關(guān)、率谷、治偏頭痛、耳鳴、耳聾、腮腺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17 翳風(fēng)
定位:在耳垂后方,當(dāng)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口眼喁斜,牙關(guān)緊閉,頰腫,瘰疬。
配伍:配地倉、承漿、水溝、合谷治口噤不開。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勿直接灸。
18 瘛脈
定位:在頭部,耳后乳突中央,當(dāng)角孫與翳風(fēng)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中、下1/3的交點處。
主治:頭痛,耳聾,耳鳴,小兒驚癇,嘔吐,泄痢。
配伍:配翳風(fēng)、耳門、聽宮、聽會、百會治耳硬化癥,提高聽力。
刺灸法:平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19 顱息
定位:在頭部,當(dāng)角孫與翳風(fēng)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上、中1/3的交點處。
主治:頭痛、耳鳴、耳痛、小兒驚癇,嘔吐涎沫。
配伍:配太沖治小兒驚癇、嘔吐涎沫、瘼疭;配天沖、腦空、風(fēng)池、太陽治偏頭痛、頭風(fēng)病。
刺灸法:平刺0.2~0.5寸;可灸。
20 角孫
定位:在頭部,折耳廓向前,當(dāng)耳尖直上入發(fā)際處。
主治:耳部腫痛,目赤腫痛,目翳,齒痛,唇燥,項強,頭痛。
配伍:率谷透角孫配足臨泣治眩暈。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1 耳門
定位:在面部,當(dāng)耳屏上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主治:耳聾,耳鳴,聤耳,齒痛,頸頷痛,唇吻強。
配伍:配絲竹空治牙痛,配兌端治上齒齲。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2 耳和髖
定位:在頭側(cè)部,當(dāng)鬢發(fā)后緣,平耳廓根之前方,顳淺動脈的后緣。
主治:頭重痛,耳鳴,牙關(guān)拘急,頷腫,鼻準(zhǔn)腫痛,口渴。
配伍:配養(yǎng)老、完骨治耳聾。
刺灸法:斜刺0.3~0.5;可灸。
附注:手、足少陽,手太陽的交會穴。
23 絲竹空
定位:在面部,當(dāng)眉梢凹陷處。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眼瞼跳動,齒痛,癲癇。
配伍:配絲竹空止牙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不宜灸。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