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光”很早就是請求別人關照或者提供方便的禮貌用語,有時也用來表示感謝別人的恩惠或者幫助,現(xiàn)在仍然常在口頭使用。在平時交際中常會聽到:“我們事情辦得這樣順利,都是借了您的光?!薄敖韫?,請問去動物園怎么走?”“借光,讓我過去!”那么,“借光”一詞的這種意義和用法,有什么出處嗎?
經(jīng)查各種辭書,說法各種各樣。
【借光】1,漢匡衡家貪,穿壁借鄰舍燭光讀書。又晉車胤囊螢照書夜讀。后常用“借光”比喻勤奮學習。唐《駱賓王文集》五《秋螢》詩:“下幃如不倦,當解借余光?!边@是用車胤典故。元吳萊《淵穎集》二《憶寄方子清》詩:“鄰光因借燭,道味肯吹齏”這是用匡衡典故。2,分沾他人利益或光榮。清鄭燮《鄭板橋全集》一《家書序》:“板橋詩文,最不喜求人作敘。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為可恥;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譏帶訕,遭其荼毒而無可如何。”今常用作向人詢問或請人給自己方便的謙詞。
——《辭源》(1979年修訂本)第一冊227頁
【借光]猶叨光;借重?!度辶滞馐贰返谌幕兀骸袄畲笕藢R韫?,不想先生病得狼狽至此?!苯癯S米飨蛉嗽儐柣蛘埲私o予自己方便的套語。
——《辭?!?1989年修訂本)上冊656頁
【借光1】,本身不發(fā)光的物體,接受發(fā)光物體射來的光芒。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月影辨》引明撖大經(jīng)《月影辨》:“蓋先儒謂月借光于日,信矣?!?,比喻憑借別人名聲、地位或者榮譽而得到好處。明阮大鋮《燕子箋·辨奸》:“賢契高才,自當首選,老夫借光不淺?!鼻遴嵺啤妒視∫罚骸鞍鍢蛟娢模畈幌睬笕俗鲾?。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為可恥: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譏帶訕,遭其茶毒而無可如何,總不如不敘為得也?!薄度辶滞馐贰返谌兀骸熬寐勈佬植牌愤^人,所以朝廷仿古征辟大典,我學生要借光,萬勿推辭。”今常用作請人給予方便或向人詢問時的套語。魯迅《故事新編·理水》:“臨末是一個粗手粗腳的大漢……連聲說道‘借光,借光,讓一讓,讓一讓’,從人叢中擠進皇宮里去了?!崩仙帷囤w子曰》第七:“借光!這是六十號嗎?”
——《漢語大詞典》(縮印本)上冊613頁
三種注釋中,《辭源》《辭?!分皇墙o出“借光”用例,而未交代出處;《漢語大詞典》中提出“借光”來自于“月借光于日”這一說法,但因時間遠在“假余光”“借余光”之后,作為語源,恐不妥當。
根據(jù)筆者考證,“借光”源于《戰(zhàn)國策·秦策二》甘茂所述貧女借光的故事。這里引用如下:
夫江上之處女有家貧而無燭者,處女相與語,欲去之。家貧而無燭者將去矣,謂處女日:“妾以無燭故,常先至掃室布席。何愛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賜妾,何妨于處女?妾以有益于處女,何為去我?”處女相語,以為然而留之。
說明一下,文中的“燭”不是蠟燭,蠟燭是漢代以后才出現(xiàn)的。古時的“燭”是指用蘆葦、麻稈之類做成的火炬。這個故事是說,古代江邊有個貧窮人家的女兒,家里點不起火炬,晚上就到富人女兒屋里借著光亮搓麻線。幾個富人女兒要趕走她。她說:“我因為家里沒有火炬,常常提前來到,打掃房間,鋪好席子。你們?yōu)槭裁瓷岵坏盟拿鎵ι隙嘤嗟墓饽?讓我借著余光做活兒,對你們有什么妨礙?”所謂“何愛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賜妾”,概括它的意思,就是請求借光。原來戰(zhàn)國時楚國人甘茂(甘羅祖父)曾在秦國任左相,受到排斥,準備投奔齊國。走出關口時,遇到蘇代,于是講了這個故事,用意在于請他在秦昭王跟前說幾句好話,不要為難自己的家屬??梢娯毰韫獾挠髁x就是希望別人給以關照了。
《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中也記載了這個故事,文字略有差別。
甘茂之亡秦奔齊,逢蘇代。代為齊使于秦。甘茂日:“臣得罪于秦,懼而遁逃,無所容跡。臣聞貧人女與富人女會績,貧人女日:‘我無以買燭,而子之燭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無損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當路矣。茂之妻子在焉,愿君以余光振之?!碧K代許諾。
所謂“子可分我余光”“愿君以余光振之”,都是請求借光,希望憑借別人的地位、影響得到關注,帶來好處。
以后詩文就用“惠余明”“望余明”“望余光”“希余光”等表示希望別人給予恩惠,沾別人的光。
愿君春傾葉,留景惠余明。
——南朝宋謝惠連《塘上行》詩(《樂府詩集》三七)
幸足下得高列,下流之人,惟望余明照及,以為光榮。
——清《歸莊集》五《與大鴻》
海內之士聞下風而望余光者,蓋亦有年矣。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四十《相州晝錦堂記》
后進之士仰遺風,慕余光,志感行勵。必有勃然于此者。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江都縣學科貢題名記》
更希余光下被,俾莫年迂叟得自遂于天空海闊之間,尤為知己之愛也。
——清顧炎武《亭林詩文集-答李子德書》
表示希望得到別人的恩惠,分沾別人的榮耀,又有“假余光”這種說法,近似于較后出現(xiàn)的“借余光”。
令司馬子如奉使霸朝,(魏)收假其余光。
——《北齊書·魏收傳》
愿假東壁輝。余光照貧女。
——唐《李白集》十二《陳情贈友人》
可以看出,李白詩中“假東壁輝”就是“假余光”,而其用典正是貧女借燭光搓麻線的故事。再到以后,金元之際又出現(xiàn)了“借余光”,在著名詩人元好問作品中用例很多。
殷勤秦與李,無惜借余光。
——《元好問全集》七《送楊次公兼簡秦彥容李天成》
林影池煙設清供,物華天寶借余光。
——《元好問全集》九《別覃懷幕府諸君二首》
已覺汾并增勝氣,更從王都借余光。
——《元好問全集》十《余慶堂詩》
唐駱賓王《秋螢》詩中所說“借余光”,是用晉代車胤囊螢照書夜讀的典故,比喻刻苦讀書,這跟以上“借余光”用例不同,也跟現(xiàn)在所用“借光”在意義上沒有關聯(lián),不能當做“借光”的出處。或把“月借光于日”作為“借光”的出處,也有一定道理。只是這種說法是自然科學傳人我國以后才出現(xiàn)的,時間晚近,不宜采用。戰(zhàn)國時期甘茂所講貧女借光故事,表示借重別人的名聲、地位,請求別人幫忙。由此產(chǎn)生了“惠余明”“望余明”“望余光”“希余光”等等,并引申出分沾別人的榮耀,憑借別人得到好處或方便的意義。幾乎與此同時,又出現(xiàn)了“假余光”,時代當不晚于唐代前期。金元時期又演變?yōu)椤敖栌喙狻?。至于明代阮大鋮《燕子箋》、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等所用“借光”,已跟現(xiàn)在的含義、用法很貼近了。這就說明,明清時期,“借光”已形成了。通過考察“借光”一詞演變過程,可以確信它來源于《戰(zhàn)國策》和《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