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桂蓮 丁菊萍 黃晚花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醫(yī)院,江西 新余 338025)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效果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干預(yù)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干預(yù)組在進行單機藍光治療時每2h更換體位一次,可以平臥、側(cè)臥、俯臥交替更換,而對照組50例患兒則采用傳統(tǒng)的單一平臥位,對照這兩種體位對單面藍光治療的效果觀察。
100例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均為新余市人民醫(yī)院住院患者,年齡為出生1~25d,平均年齡13d;男性56例,女性24例;所有患兒均為足月兒,輔以茵桅黃藥物治療。
進行單面藍光治療時,我們采用波長工427~475nm的藍光熒光燈,并且所用的熒光燈均在300h以內(nèi),燈管與患兒皮膚的距離為40~45cm,光照前需進行皮膚清潔,禁忌在皮膚上涂粉及油類;簡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膚;雙眼佩戴遮光眼罩,避免光線損傷視網(wǎng)膜;除會陰和肛門用長條尿布遮蓋外,其余均裸露;男嬰要注意保護陰囊,醫(yī)囑開藍光照射20h,干預(yù)組每2h更換體位一次,可以仰臥、側(cè)臥、俯臥交替更換,俯臥照射時,每班護士要注意巡視,避免患兒將口鼻受壓影響呼吸。對照組則采用傳統(tǒng)單一平臥位,在整個光照期間不更換體位。在照射過程中觀察血中總膽紅素下降情況,記錄光療時間。
從表1可以看出新生兒行單面藍光治療時更換體位有顯著療效,明顯高于單一平臥位,經(jīng)t檢驗,差異顯著。
表1 單面藍光治療的兩種體位效果的效果比較(±s)
表1 單面藍光治療的兩種體位效果的效果比較(±s)
注:t=30.227 P<0.05
光療后血清膽紅素(μmo1/L)干預(yù)組 50例 280±50 3.25±0.69 <170.21對照組 50例 278±50 3.98±0.70 <168.29組數(shù) 例數(shù) 光療前血清膽紅素(μmo1/L)光療時間(d)
另外我們用經(jīng)皮測膽紅素儀監(jiān)測兩組患兒的皮膚膽紅素消退情況,干預(yù)組由于均勻照射,全身皮膚膽紅素下降情況基本一致。而對照組采用單一的下臥位,則患兒身體前面下降明顯,而背面的皮膚膽紅素下降慎微。
光照治療是一種簡單易行、療效較好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輔助治療方法[1]。主要作用是使血中的間接膽紅素氧化分解為一種水溶性產(chǎn)物雙吡咯,而隨膽汁、尿排出體外,從而降低血清膽紅素[2,3]。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表現(xiàn)為全身皮膚的黃染現(xiàn)象,患兒在進行單面藍光治療時,由于患兒輸液,俯臥位時怕引起口鼻受壓,影響呼吸等原因傳統(tǒng)使用單一的平臥位,就只能照到患兒身體的前面,而患兒的背面及側(cè)面卻難以照到。增加皮膚的暴露面積可提高療效,因為光療是通過體表接受光的照射而使體表組織間隙中的膽紅素得到分解,從而降低膽紅素,所以必須較大面積暴露小兒皮膚,便之與藍光較大面積接觸。所以對照組采用的單一平臥位只能讓藍光與患兒的胸前面接觸。而干預(yù)組,我們在進行單面藍光治療時更換體位,即平臥位、側(cè)臥位、俯臥位每2h更換一次,從而能讓藍光接觸患兒身體的較多面積,并且能更均勻的照射患兒身體皮膚,避免了對照組單一平臥位只能照到患兒前面皮膚的缺陷,縮短了光療時間,還可以節(jié)約患兒的住院經(jīng)費和縮短康復(fù)的時間。
表1顯示,更換體位優(yōu)于單一的平臥位,能使光療時間縮短,因此在臨床基礎(chǔ)護理中,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進行單面籃光治療時,更換患兒照射時的體位,往往能起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1] 崔炎.兒科護理學(xué)(二)[M].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2,:67-68.
[2] 朱念瓊.兒科護理學(xu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71.
[3] 金漢珍.使用兒科學(xu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