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銀保 劉九零 趙 安 王 晴
目前醫(yī)療機構使用的輸液設備有普通輸液器,加壓輸血輸液裝置,輸液泵等。普通輸液器是依據(jù)重力原理,液位差來進行輸液。具有簡易性和快速應急性;因此目前它是急救醫(yī)學的標準方案[1]。如要使用這種輸液器實現(xiàn)快速液體補充[2],則需同時在多個位置進行輸注,這需要大量的醫(yī)護人員,增加了護理負擔[3]。在一些特殊條件如戰(zhàn)災傷員的擔架護送,車、船、飛機運輸傷員時的應急輸液,采用這種輸液裝置進行輸注將更加困難。加壓輸血輸液裝置[4]:充氣輸液,利用手動或電動方法向輸液瓶、輸液袋內(nèi)注入氣體,利用氣體產(chǎn)生的氣壓壓注液體進入人體。其優(yōu)點是裝置簡單,可實現(xiàn)快速輸注;缺點是所充氣體對液體存在污染、氣栓輸液的威脅。加壓輸液,其原理是利用手動、機械或電動方法向軟包裝液體袋施加壓力,從而達到加壓快速輸液的目的[5]。此類裝置已具備了一定的院前急救、野外、戰(zhàn)場救治的功能,但由于其并未從根本上去除莫非氏滴管,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時,在一袋液體輸注結(jié)束時,液體袋更換操作不便會延誤救治。
便攜式輸注裝置[6-7]利用彈性囊(膜)的回縮壓力以基本不變的流量將藥液壓出,直至排空囊內(nèi)裝的全部藥液。這種裝置可以隨身攜帶,使用方便,多用于長時間或間斷地輸液。但此類裝置僅適用于鎮(zhèn)痛、化療等微小劑量藥物低速輸注,因其直接接觸藥滴,每使用一次都需要滅菌才能重復使用,靈活性差。這些裝置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輸液泵多種多樣,常見的有蠕動泵、容積泵、脈沖泵、注射泵等,而以步進電機驅(qū)動的蠕動泵為主[8]。輸液泵技術先進、智能化程度高,能應用于急救時液體快速輸液,優(yōu)點:精度高、誤差小、安全可靠,特別適宜院內(nèi)急診、ICU、CCU等;缺點:體積、重量、功耗大,工作環(huán)境需要輸液支架、交流供電,即使部分輸液泵自帶充電電池,但因一次充電使用時間太短(≤1 h)等,不適宜院前急救、野外、戰(zhàn)場救治需要。
如何實現(xiàn)院前急救、野外、戰(zhàn)場快速補液是軍事醫(yī)學、急救醫(yī)學研究的熱點[9],而研制便攜智能快速輸血輸液裝置的關鍵是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的微電機驅(qū)動的輸血輸液泵體。
如圖1,本微電機輸血輸液泵體包括上方的輸血輸液板總成4和下方的微電機驅(qū)動機構5-9等主要零部件組成。
圖1 輸血輸液泵整體結(jié)構圖
圖2 輸血輸液板與空氣消除膜片結(jié)構圖
如圖2和圖3,輸血輸液板總成4由四個單向閥42A、42B、42C和42D、兩根彈性泵管44A、44B,一塊空氣消除膜片45和阻抗探測電極457、458集成于輸血輸液基板41上構成。輸血輸液基板41采用醫(yī)用有機玻璃PMMA壓模制成,在其兩端有相互平行的進液道47和出液道49,進液道47上有連接輸血輸液袋的進液口48,出液道49與空氣消除膜片45的進液道454連通。在進液道47和出液道49的兩端分別通過泵管接頭43連接兩根平行的泵管44A和44B,并分別在泵管接頭43內(nèi)設置單向閥42A、42B、42C和42D,所有單向閥均朝向出液方向單向開啟。輸血輸液基板41采用PMMA材料,泵管44A和44B、單向閥42A、42B、42C和42D采用APSP硅膠。
圖3 空氣消除膜片與阻抗探測電極結(jié)構示意圖
空氣消除膜片45的詳細結(jié)構如圖3和圖4,空氣消除膜片45集成在輸血輸液基板41上,以泵體基板41作為膜片下體455,膜片上體451采用另一塊板,兩者粘合并超聲焊接成一個腔體,并在中間設置親水性空氣阻隔膜片452,將腔體分割成上下兩個腔,在下腔的底部設置有帶排氣膜片453的消氣孔456,同時在上腔壁上形成有微型三角型溝槽459,形成毛細管空氣消除陣列液路。進液道454從下腔接入,出液口46由上腔接出。阻抗探測器的兩個阻抗檢測電極457和458設置在出液口46處。
圖4 圖3的A-A剖面圖
圖5 微電機直線驅(qū)動結(jié)構圖
如圖1和圖5,微電機驅(qū)動機構具有減速微電機16、擺動擠壓頭7、偏心軸承9、電路板11和電源裝置等。它們安裝在由機殼1和固定板2構成的殼體內(nèi)。固定板2固定在機殼1上,在固定板2上通過鎖定器3卡裝輸血輸液板總成4。在固定板2上與輸血輸液板總成4上設置阻抗檢測電極457和458對應的位置設置有導電柱18,通過導電柱18在阻抗檢測電極457、458和電路板11之間實現(xiàn)電連接,導電柱18是通過彈性膠墊17安裝在固定板2上的。減速微電機16通過軸8連接偏心軸承9,減速電機軸8的端部通過軸承20安裝在軸承座19中。在機殼1上設置有變速旋鈕15,與電路板11電連接,電路板11通過控制信號線連接減速微電機16,對電機進行變速控制。擺動擠壓頭7下部為U型叉狀,叉在偏心軸承9上,隨偏心軸承9的轉(zhuǎn)動而左右擺動,擺動擠壓頭7上部的擠壓頭為T型,向上伸出于固定板2,并裝在固定板2中間的導向槽5中,導向槽5上方固定定位板6對T型擠壓頭的上下位置進行定位,T型擠壓頭的兩端分別正對輸血輸液板總成4上的第一和第二泵管44A和44B的側(cè)壁,并在擺動擠壓頭7擺動時交替伸出導向槽5去擠壓第一泵管44A或第二泵管44B。
本輸血輸液泵體設置了兩種電源方式,一種是通過設置在機殼1外側(cè)的低壓電源插座10接市電,另一種是通過設置在機殼1底部下機殼12中的電池14和電池盒13,由電池14供電。
在輸血輸液前,將輸血輸液袋21(或瓶)通過輸血輸液管22與泵體總成4的進液口48連接,將空氣消除膜片45上的出液口46通過標準Luser連接器23與輸血輸液針連接,擠壓輸血輸液袋21,使單向閥42A、42B、42C和42D打開,整個管道液路系統(tǒng)充滿輸注液體。
本輸血輸液泵體的工作原理參見圖6:
圖6 液路工作原理圖
當液路連接好的泵體總成4卡裝在微電機直線驅(qū)動機構后,擺動擠壓頭7預壓彈性泵管44A、44B兩泵管,啟動微電機直線驅(qū)動機構的微電機16轉(zhuǎn)動,擺動擠壓頭7一個頭壓縮彈性泵管44A時,單向閥42A打開,單向閥42B、42D關閉,充滿第一泵管44A的液體流經(jīng)空氣消除膜片45后被輸出;擺動擠壓頭7另一頭退出44B泵管,借助泵管的彈性復位性能,單向閥42C打開液體同時被吸入,反之,當減速擺動擠壓頭7壓縮第二泵管44B時,單向閥42D打開,單向閥42A、42C關閉,充滿第二泵管44B的液體流經(jīng)空氣消除膜片45后被輸出。擺動擠壓頭7另一頭退出44A泵管,借助泵管的彈性復位性能,單向閥42B打開液體同時被吸入,擺動擠壓頭7擺動交替壓縮第一和二泵管44A和44B,這樣就會在標準Luser連接器23輸出口形成具有一定壓力的連續(xù)不斷的液體輸注給病人,類似于心房心室的連續(xù)工作原理。單向閥的閥瓣能阻止反流。
在輸注過程中,當阻抗探測電極457、458探測到有氣泡時、就會將信號通過導電柱18傳輸給電路板11,電路板11即控制減速電機立即停止工作,系統(tǒng)還可發(fā)出聲光報警。
膜片的毛細管陣列液路氣泡過濾技術是本裝置特點之一,在急救中當輸血輸液袋掉到地上,或出現(xiàn)倒流,大量空氣會進入管路。但是有了該膜片及單向閥,就不會出現(xiàn)此情況。單向閥可阻止倒流,將阻抗探測電極設置膜片的出液口處,在病人側(cè)管路中,發(fā)現(xiàn)氣泡立即停機,以確保萬無一失。
試驗檢測依據(jù)國家《醫(yī)用電氣設備第2-24部分:輸液泵和輸液控制器安全專用要求》(GB9706.2)
在25 ℃環(huán)境溫度下,采用生理鹽水進行測試,液袋與輸血輸液裝置處于同一水平面。
表1 裝置主要性能指標試驗檢測結(jié)果
由表1試驗檢測結(jié)果可見,該裝置在各檔位液體流速實測值與設置值誤差<10%,符合臨床應用要求;能夠檢出0.02 mL的氣泡,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優(yōu)于國家標準;報警壓力為719 mmHg,從實際發(fā)生阻塞到觸發(fā)報警所用的時間為≤18 s,達到設計要求。
本泵體結(jié)構獨特、功耗低、6節(jié)AAA電池供電能連續(xù)工作8 h,重量輕(250 g)、體積?。?9 mm×60 mm×45 mm)、攜帶方便,新穎實用的空氣濾除裝置設計,采用阻抗探測電極對輸注全程進行氣泡檢測報警,使得整機具有安全性和實用性等特點。
[1]Bernard L.Lopez,Michael Bulette.The Power Infuser: A New Device for Rapid Fluid Infusion[J].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03:21(2):12-23.
[2]宋玉萍.急性失血性休克時應用輸液泵輸血的臨床觀察[J].中華臨床醫(yī)學研究雜志,2005,11(9):1284-1285.
[3]Wolfgang Hoffmann.Computer Controlled Titration with Piston Burette or Peristaltic Pump - A Comparison[J].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 ry,1996,356(3-4):303-305.
[4]吳小明,羅二平,申廣浩,等.加壓快速輸液[J].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2003(10):362-363.
[5]Pavloetal.Pressure Infusion Apparatus[J].United States Patents,1998,20(10).
[6]徐明.便攜式智能化醫(yī)用輸液系統(tǒng)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機電工程學院,2006.
[7]Thompson,et al.Portable Infusion Device[J].United States Patents,1992.12.
[8]Hong S.,Lee J.S.,Park J.W.,Nam K.,Ko Y.P.,Jo Y.H.Development of an Implantable Drug Infusion Pump[J].Conference Proceedings 26th Annual Internation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2004(26):3440-3442.
[9]Robert M.Hardaway Traumatic shock aliaspost traumatic critical illness[J].2000,66(3):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