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哲,姚 娟,王 慧
(中國礦業(yè)大學(xué)外文學(xué)院,江蘇徐州 221116)
基于目的語讀者策略:《京華煙云》中“宗教專有項”的翻譯賞析
朱 哲,姚 娟,王 慧
(中國礦業(yè)大學(xué)外文學(xué)院,江蘇徐州 221116)
宗教哲學(xué)作為文化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有其獨特的思想、概念、教義和表達(dá)。如何處理“宗教專有項”是影響譯文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因素?;诖耍恼聦ψg著《京華煙云》中的“宗教專有項”進行了梳理和研究,指出在翻譯負(fù)載這一獨特文化信息的語言單位時,譯者應(yīng)具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和深厚的雙語功底,力求追根溯源,在目的語中尋求與源語對應(yīng)的“宗教專有項”,而不應(yīng)以補償法或闡釋法譯出,基于原文是扎根于中國文化土壤這一事實,故“基于目的語讀者策略”是翻譯“宗教專有項”的可行性選擇。
宗教專有項;目的語讀者;《京華煙云》;宗教敏感性
“……《京華煙云》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漫長的歷史畫卷,起自1901年的義和團運動,終于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之時?!耆赡艹蔀殛P(guān)于當(dāng)代中國社會背景的經(jīng)典小說’?!保?]整部小說時間跨度之大,歷史維度之廣,反映了當(dāng)時中國社會生活的很多現(xiàn)實情況,“從道家的順其天意到革命者的舍身為國”[2],包括“婚喪禮宴、沖喜守寡、中醫(yī)中藥、賦詩作對、求道成仙之類的中華民俗文化”[3]。對《京華煙云》的翻譯研究可謂精彩紛呈,學(xué)者們從不同角度,如從文化傳輸策略、文化還原、如何保持文化特色、等值理論、跨文化敏感度與二語文化負(fù)載詞匯習(xí)得以及翻譯正?;湍吧确矫孢M行了廣泛的探討和研究,其中既有宏觀視角也微觀剖析。然而,根據(jù)現(xiàn)有的文獻資料,筆者發(fā)現(xiàn)從“宗教專有項”方面進行的微觀研究還未見諸報端。本文試對“宗教專有項”的英譯漢進行賞析研究,指出基于目的語讀者策略是翻譯這一獨特語言現(xiàn)象的可行性選擇。
細(xì)察觀微,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京華煙云》這幅萬花筒般的生活畫卷里,自始至終貫穿著一條明晰的文化主線——道教的哲學(xué)思想?!靶≌f的生活場景轉(zhuǎn)移和社會風(fēng)云動蕩均‘以道家精神貫串,以莊周哲學(xué)為籠絡(luò)’,這也正是林氏要向西方人傳達(dá)的中國人的文化道德理想?!保?]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道教與道家思想不盡相同。道家所講的道學(xué)不是宗教,也不主張立教,但兩者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從本質(zhì)上講有宗教的重要特點。為使行文方便起見,筆者把道家思想置于宗教范疇中予以討論。除此之外,小說的字里行間還不時地閃現(xiàn)出儒家和佛教思想的火花,跳動著富有哲理和智慧的音符,譬如“紅塵世界”、“出家”、“佛教高僧”等語詞都是很好的佐證?!八?,林語堂的道家思想與傳統(tǒng)的道家思想有所區(qū)別,汲取了儒道兩家思想對于人生積極有效的內(nèi)容,形成了以道家為體,儒家為用的思想體系。”[5]小說原著第一卷TheDaughters ofaTaoist(《道家的女兒》)開篇就引用了《莊子·大宗師》(TheMasterbyZhuangzi)中的話:ToTao,the zenith is not high,nor the nadir low;….(夫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第二卷《庭園悲劇》(TragedyintheGarden)開篇又引用《莊子·齊物論》(RelativitybyZhuangzi)的話:Those who dream of the banquet wake to lamentation and sorrow.…(夢飲酒者,旦而哭泣;……)第三卷《秋之歌》(TheSongofAutumn)開篇又引用了《莊子·知北游》中的話:Therefore all things are one.What we love is the mystery of life.….(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6][7]比對小說內(nèi)容,這三段話分別是每一卷的引子和主旨,它們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整部小說的主線?!皶兴f子語錄,盡管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但其基本含義為:道之無時無所不在;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一定之規(guī),善惡、美丑、榮辱、貴賤、死生、禍福,如朝去夕來、夢醉旦醒,皆為輪回轉(zhuǎn)換,不可強求,亦難以回避?!兰业乃廾撍枷霟o疑是林語堂體認(rèn)人生世事的一個出發(fā)點?!保?]作者通過小說中的人物性格和話語來昭示作者本人的思想信仰,姑且不論其正確與否,但其身處西方卻依然固守民族文化陣地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正如林如斯所言,“……此書的最大的優(yōu)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fēng)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xué)?!憋@然,這里所說的“哲學(xué)”涵蓋了中國式的宗教信仰,包括儒、道、佛等中國傳統(tǒng)宗教哲學(xué)思想,也包括了西方基督教思想?!半m然林語堂的宗教文化思想非常繁雜,但總體來說有兩個基本構(gòu)成:一是西方基督教文化思想,一是混合了儒家文化成分的道教文化思想”[8]?!毒┤A煙云》的文學(xué)性和哲學(xué)性相得益彰,其哲學(xué)性主要體現(xiàn)在宗教思想中,宗教思想又通過人物的言談舉止躍然紙上。既然宗教從廣義上講屬于文化的一部分,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文化特定語”(cultural specifics),那么中國獨特的宗教哲學(xué)思想諸如儒、道、佛中自然會存在很多“宗教專有項”(religious specifics)。如何定義文學(xué)作品中的“宗教專有項”,應(yīng)采取何種翻譯策略、方法和技巧,以及用什么樣的標(biāo)準(zhǔn)來評價翻譯效果,所有這些都是值得譯者認(rèn)真思考的。
“宗教問題研究的重大現(xiàn)實意義,正在逐步成為國內(nèi)外理論界的共識?!保?]眾所周知,我國的一些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都是從國外傳入的,而儒家和道家等宗教思想則是在本土生根發(fā)芽而茁壯成長起來的。但無論是本土產(chǎn)物抑或舶來品,宗教都有其特殊的語言表述。宗教語言不同于日常語言,其特殊性顯而易見?!叭粘UZ言具有明顯的功能主義色彩,而宗教語言偏離日常語言,因而也偏離日常生活世界,它是用以描述天上的世界或超自然的世界的。但這個世界并沒有提供天上的語言或超自然的語言,因而,人們只能用人可以想象的、可以理解的語言去描述?!保?0]
因此,“宗教專有項”再怎么深奧和玄妙,也是發(fā)端和孕育于特定文化中的。如果可以把“文化特定語”解釋為“某一種文化中所獨有的文化元素”的話,那么也可以把“宗教專有項”理解為“某一宗教中所獨有的宗教元素”。比如說,基督教中有“上帝”、“耶酥”、“三位一體”、“教會”、“禮拜”、“彌撒”、“諾亞方舟”等獨特的宗教元素;伊斯蘭教中有“真主”、“阿拉”、“清真寺”、“哈里發(fā)”、“毛拉”、“阿訇”、“開齋”等標(biāo)志性的宗教元素;佛教中標(biāo)志性元素有“達(dá)摩”、“出家”、“修行”、“禪宗”、“阿彌陀佛”、“佛陀”、“圓寂”等;道教中獨特的宗教元素有“道士”、“太上老君”、“方術(shù)”、“得道成仙”、“羽化”、“宮觀”等。道家思想中也有一些“準(zhǔn)宗教”元素,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化蝶坐忘”等。那么,在文學(xué)作品的語際翻譯實踐中,對于偏離日常語言和日常生活的、能夠反映某種宗教哲學(xué)特質(zhì)的語詞,譯者應(yīng)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呢?
“林語堂是以英文寫作為主的雙語作家,使自譯成為可能?!保?]“既為雙語作家,他的作品的相當(dāng)一部分又具有其自備的中英文雙套文本,那么一個很自然的結(jié)論便是他的作品(特別是他的短篇散文之作)中有相當(dāng)一部分會帶有甚至就屬于翻譯性質(zhì),也就是屬于后出的?!保?1]也就是說,《京華煙云》原著中有些內(nèi)容是從中文翻譯過來的,這可以從每卷開篇所引述的《莊子》中的經(jīng)典語句翻譯得到印證。在閱讀原著時,我們不覺得身處異域,而是置身腳下這塊土地。小說中所描寫的社會背景和民風(fēng)民俗都是我們所熟知或熟悉的,甚至小說中的人物在我們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這就使《京華煙云》的翻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它的閱讀對象——主要是以漢語為母語的讀者——和源語所描述刻畫的人物形象具有相同的文化和語言背景。因此,要翻譯好這部作品,譯者所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并非來自譯入語本身,而是來自譯入語文化和對文本的理解,即如何使譯文讀起來就像是原著一樣。這種特殊的翻譯需要譯者具有廣博的知識、嫻熟的語言駕馭能力以及高度的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尤其在翻譯“宗教專有項”時更要如此。這里的“文化敏感性”指的是一個人對本民族文化元素反應(yīng)的敏銳程度,如果可以套用interlingual/intralingual這組詞的話,那么是否也可以創(chuàng)造intracultural(文化內(nèi)的)這個詞以區(qū)別于intercultural(文化間的),是否可以用intracultural sensitivity(文化內(nèi)敏感性)來標(biāo)識《京華煙云》中的文化意識呢?因為“Momentin Peking中所講述的中國文化內(nèi)容和其所用的語言形式(英語)之間總有一種不相契合之感。而該作品的漢譯則是語言形態(tài)的回歸,漢語言加上漢哲學(xué)文化內(nèi)涵,語言形態(tài)和文本內(nèi)容完美統(tǒng)一,符合母語文學(xué)中一個自在文本的特點。”[4]
鑒于以上分析,筆者認(rèn)為,在翻譯Momentin Peking中的“宗教專有項”時,譯者應(yīng)具有高度的“文化內(nèi)敏感性”和“宗教敏感性(religious sensitivity)”,力求追根溯源,在目的語中尋求與源語文本對應(yīng)的“宗教專有項”,而不應(yīng)以闡釋或補償?shù)仁侄巫g出,因為原文是扎根于中國文化土壤的,譯文的主要對象又是以中文為母語的讀者,故筆者認(rèn)為以“基于目的語讀者策略”來指導(dǎo)“宗教專有項”翻譯是一種可行的選擇。
在原著中,“宗教專有項”猶如一串串晶瑩剔透的寶石鑲嵌在小說所展示給讀者的生活畫卷中,它們時而明示,時而隱藏;時而躍動,時而靜憩;時而閃爍于思想碰撞的火花中,時而休止于心靈沉思的小溪邊。把它們撿拾起來,連綴上去,鋪展開來,凝神視之,仔細(xì)品之,就能體察到知識的力量,感受到思想的光芒,歆享到哲理的啟迪。
下面以張振玉先生的譯本《京華煙云》為藍(lán)本,從中舉出數(shù)例,以供分析、研究和欣賞其“宗教專有項”的翻譯方法和經(jīng)驗,并擬在適當(dāng)?shù)牡胤教岢龉P者的些許觀點。
例1.
原文:But his mind turned tothisworldagain with a curious lack of conviction.This man who might have“l(fā)eftthefamily”and turnedmonkbegan to enjoy life with a fervor as if he wasridingthroughthinair.He was intheworld andyetoutofit.Through his readings andmeditations,he had reached a point where he had lost his sense of theego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self”and“non-self”——the goal ofBuddhistsainthood.(MomentinPeking:P328.注:斜體為筆者所加,下同)
譯文:不過他(姚思安)雖然對這個紅塵世界又回心轉(zhuǎn)意,不可解的是有點兒缺乏信心。這位原先存心出家的人,現(xiàn)在又開始以滿腔熱情來享受人生,簡直像是騰云駕霧恣情遨游一般??梢哉f他是半在塵世半為仙。由于他的研讀道家典籍和靜坐修煉,他已經(jīng)達(dá)到道家的物我兩忘之境。(注:著重號為筆者所加,下同)
分析:原文中的this world等斜體字部分帶有明顯的宗教哲學(xué)色彩。譯文對這一色彩關(guān)注有加,宗教氣息撲面而來。比如說,把this world譯成“紅塵世界”、把left the family譯成“出家”、把riding through thin air譯成“騰云駕霧”要比分別譯成“今世”或“花花世界”、“離家出走”、“在稀薄的空氣中穿行”更能體現(xiàn)宗教色彩。一句話,原文中的“宗教專有項”在譯文中基本上都得到了善待。但是,譯文中有幾處值得商榷:首先,把in the world and yet out of it譯成“半在塵世半為仙”,把the goal of Buddhist sainthood譯為“道家的物我兩忘之境”是否符合作者的初衷呢?其次,譯者對于原文所表現(xiàn)的宗教思想是否進行了某種切割呢?我們知道,“林語堂的宗教文化思想既矛盾又統(tǒng)一。他崇信的‘偶像’是冥冥天地的‘主宰’。這一‘主宰’融合了基督教、儒教、道家等東西宗教文化思想,以多元整合的思維方式互為取長補短,具有和諧的美學(xué)思想?!保?2]原文中有幾處比較醒目的標(biāo)志,即monk(和尚)、meditations(打坐、坐禪或靜坐修煉)、self(自我)、non-self(無我)和Buddhist sainthood(佛教高僧)等詞明顯是指向佛教的,盡管道教里也有類似佛教的meditations,但一般譯為“存思?!保?3]另外,小說反映了姚思安的尋道歷程,他畢其生尋找真道,思想上總是有起伏的,這反映出他在尋道過程中思想的矛盾性;再次,原文出自小說第二卷《庭院悲劇》。在這卷里,主人公仍然走在尋道的路上,其哲學(xué)思想并未最后定型。另外,林語堂本人“非常贊賞禪所推崇的直覺,認(rèn)為禪發(fā)展出的是一種革命的教義?!U的這種精神,這種特殊方法及特殊措辭都是莊子的,可見他更偏愛莊子的率性所至。”[14]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rèn)為應(yīng)該把He was in the world and yet out of it和He had reached a point…the goal of Buddhist sainthood這兩句話分別譯成:“可以說他既是入世又是出世”和“他已經(jīng)達(dá)到了失去自我的境界,我與無我界限已消弭,這正是佛教高僧所追求的終極目標(biāo)”。
例2.
原文:“What is that?Am I going through an examination?”protested Lifu.“Of course there could be no such crazy person.”
“Omitabhabepraised!”said Mulan.(MomentinPeking:P342)
譯文:立夫抗議說:“怎么回事兒?我不是接受你們考試的。當(dāng)然沒有那樣的瘋子?!?/p>
木蘭說:“阿彌陀佛!”
分析:原文中的Omitabha be praised!實為英語God be praised?。ㄔ干系凼艿劫澝溃。┑哪7拢╬arody)。傳統(tǒng)的中國宗教文化中沒有“上帝”,因而在表示“驚訝、贊嘆”等情感時,我們最常用的就是“謝天謝地”和“阿彌陀佛”了,這符合中國人的文化思維和語言定勢,因為“天道觀認(rèn)為,一切皆由天定,……,在佛教里,體現(xiàn)為‘老天保佑’的‘天’,在道教里,體現(xiàn)為‘道’。”[15]由于《京華煙云》旨在向西方著力推介中華文化,為倡導(dǎo)中西文化的平等對話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小說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留下了很多文化翻譯的痕跡。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作者對于其中一些具體細(xì)節(jié)的處理明顯地帶有“異化”色彩(相對于原文讀者而言),這一點被譯著敏銳地捕捉到了,因而在大多數(shù)帶有中國特質(zhì)的地方,譯者都忠實地進行了“歸化”處理(相對于譯文讀者而言)。本例中,就原作而言,是一個很好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異化”和“歸化”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原文句式中含有中國宗教元素,在西方讀者的心里,猶如一扇開啟的小窗戶,可以欣賞到點滴異域風(fēng)情;就譯作而言,則純粹“歸化”了,這種譯法既符合原文精神,又符合譯文目的:關(guān)照讀者,以讀者反應(yīng)為指歸,盡管有很多“宗教專有項”,但無須進行補償。
例3.
原文:She had absorbed the imperial glamour of the Forbidden City and ancient institutions of learning,the religious glamour ofBuddhist,Taoist,Tibetan,andMohammedantemplesand their rites and ceremonies and theConfucian TempleofHeavenandAltarofHeaven.(MomentinPeking,P144)
譯文:北京的紫禁城,古代的學(xué)府,佛教、道教、西藏喇嘛、回教的寺院及其典禮,孔廟、天壇,……這些地方的光怪陸離之氣,雄壯典麗之美,都已沁入她的心肺。
分析:原文涉及眾多“宗教專有項”。按照“文化系統(tǒng)符號”的分類原則,這類帶有宗教色彩的專有名詞應(yīng)屬于“民族地域化符號”[16]。本例中,譯者在翻譯這類詞語時可謂做到了“源語最貼近的自然對應(yīng)”,與源語相比幾近“同構(gòu)(isomorphism)”。目前,國內(nèi)翻譯領(lǐng)域在專有名詞英譯漢時大多遵循“意譯優(yōu)先、結(jié)合音譯”的原則,但該原則有一個默認(rèn)前提: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如果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相去不遠(yuǎn)甚而屬于同一文化,那么在翻譯專有名詞時就要靈活把握了。如在翻譯Tibetan時,譯者增譯“喇嘛”一詞,頓使譯文“中國特色”凸顯;在翻譯Mohammedan時,譯者沒有選擇音譯詞“穆罕默德的”,也沒有選擇同樣具有異域色彩的意譯詞“伊斯蘭的”,而是選擇了更具中國特色的“回教的”這個詞,足見譯者中國文化功底之深厚,宗教意識之敏銳!另外,原文中theConfucianTempleofHeaven和Altarof Heaven現(xiàn)在一般譯為the Confucian Temple和The Temple of Heaven,原著作者之所以綴以Heaven,想必是為了強調(diào)中國宗教中的“天”的概念吧。
還有一些“宗教專有項”在小說中不是特別明顯,譯者在翻譯時需要有敏銳的文化覺察力和高超的語言表達(dá)能力,如She had in her own time seen the splendors of the court,but now that her son was so successful as an official,shewasthankfulfor her lot and had turned into a devout Buddhist,believing indoinggooddeedstoaccumulatemerit forherfuturelifeand“shadow”orbring blessingsuponherprogeny.(她當(dāng)年也見過皇家的富貴榮華,現(xiàn)在兒子飛黃騰達(dá),自己命好,感天謝地,于是篤信佛教,深信行善積福,不但為自己的來世,也是下蔭子孫。)
總之,小說原著自始至終都彌漫著宗教的氣息,“宗教專有項”蔚為壯觀,目不暇接。筆者僅擷取三例以彰顯“宗教專有項”在原文和譯文中的重要地位,認(rèn)為對應(yīng)譯文總體上“貌似神合,惟妙惟肖”[17],雖然有些譯文值得商榷,但瑕不掩瑜。通過對譯著《京華煙云》中宗教哲學(xué)思想的介紹,筆者對其中的“宗教專有項”翻譯進行了嘗試性賞析,指出對于此類特殊文本中的特殊詞匯翻譯,譯者應(yīng)采取“基于目的語讀者”的策略,力爭使譯文更流暢自然。鑒于目前針對《京華煙云》中“宗教專有項”翻譯研究暫付闕如,文章難免有分析不到甚或錯誤之處,筆者愿拋磚引玉,為跨文化交際語境中的翻譯研究添磚加瓦。
[1] 林太乙.前言[M]//林語堂.京華煙云.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3.
[2] 吳玲玲,李丹.林語堂英文作品翻譯之特點[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4(2):39.
[3] 林東宣.試談《京華煙云》與道家文化[J].泉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98(1):26.
[4] 葛校琴,季正明.是譯著還是原著——剖析《京華煙云》之文本錯覺[J].譯林,2008(5):215.
[5] 高永飛.道家精神與《京華煙云》[D].華中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07(11):3.
[6] 林語堂.京華煙云[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3.
[7] 林語堂.京華煙云[M].張振玉,譯.時代文藝出版社,1987.
[8] 劉勇,楊志.論林語堂的宗教文化思想與文學(xué)創(chuàng)作[J].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叢刊,2008(4):125.
[9] 張志剛.宗教是什么?——關(guān)于“宗教概念”的方法論反思[J].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6(4):33.
[10] 王志成.宗教哲學(xué)中的三類語言觀[J].浙江社會科學(xué),1999(6):49.
[11] 高健.近年來林語堂作品重刊本中的編選、文本及其他問題[J].山西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4(4):43.
[12] 王兆勝.林語堂宗教文化思想論[J].中國文學(xué)研究,1998(4):61-67.
[13] 蔣艷萍.論道教“存思”與古代文藝創(chuàng)作想象[J].廣州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7):2.
[14] 杜玲.林語堂宗教觀述略[J].北方論叢,2004(6):80-82.
[15] 趙迎春.《京華煙云》的文化傳輸策略及其原因分析[J].湖南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06(10):79-82.
[16] 劉宓慶.新編當(dāng)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138.
[17] 舒啟全.瑖不掩瑜,美中不足——評張振玉教授譯《京華煙云》[J].成都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91(4):12.
Toward Target Readers: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eligious Specifics in Moments in Peking
ZHU Zhe,YAO Juan,WANG Hu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Religion,a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culture,has its own particular set of thoughts,conceptions,doctrines and expressions.How to handle religious specifics exerts a direct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a translation.Based on this viewpoint,the authors make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religious specifics in the Chinese version by Zhang Zhenyu.The authors hold that the translator,when s/he renders the linguistic units loaded with this specific cultural message,is supposed to assume an acute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a profound bilingual competence,to trace to its source and try to locate the corresponding religious specifics in the source language;s/he is not expected to deal with them in a hermeneutical or compensatory way on grounds that the original work is rooted in the Chinese soil and the great majority of target readers are those who have Chinese as their native language.The authors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reader-orientated strategy is a practical way of translating religious specifics.
religious specifics;target readers;Moments in Peking;religious sensitivity
H315.9
A
1009-105X(2011)04-0140-05
2011-09-30
中國礦業(yè)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項目編號:OW091204)
朱 哲(1972-),男,中國礦業(yè)大學(xué)外文學(xué)院副教授;
姚 娟(1988-),女,中國礦業(yè)大學(xué)外文學(xué)院研究生;
王 慧(1988-),女,中國礦業(yè)大學(xué)外文學(xué)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