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敬涵
大的河流,一般根據(jù)其河谷地貌和水情狀況分為上、中、下游。作為我國七大江河之一的淮河,一直都分有上、中、下游各個河段?;春又邢掠我院闈珊隹跒榻缡智宄?,而上中游的分界卻含糊不清,以致在許多文獻(xiàn)、文章中都出現(xiàn)將洪汝河看作淮河中游支流、而其集水面積卻又包括在淮河上游的矛盾。
迄今為止,幾乎所有的文獻(xiàn)、文章都采用“淮河上中游的分界處為洪河口”的說法,而這“洪河口”的含義及控制面積,卻又并不相同。在20世紀(jì)50年代初胡煥庸先生所編著的《淮河河道志(初稿)》中提到:“洪河口集以舊洪河口而得名,集西北隅即舊日洪河入淮之口,后淮河奪取洪河下口一段,今洪河口遂移至洪河口集西一公里處”??梢?,“洪河口”既不是地名也不是某個確定的控制斷面,而僅是指淮、洪兩河的會口區(qū)域。隨著淮河、洪河河道變化以及河口位置的不同取選,“洪河口”的含義、控制面積自然也隨之而變。例如:在“淮河近年三次非常洪水流量分析(見《治淮匯刊第一輯》)”一節(jié)中出現(xiàn)有“淮河上源‘洪河口’”、“淮河‘洪河口’”和“洪、汝河‘洪河口’”3種說法,它們的采用面積分別為1.442萬km2、2.968萬 km2和 1.326萬 km2;在同輯“淮河中游查勘報告”一節(jié)中,“淮河‘洪河口’”的面積卻采用1.442萬km2;而在“淮河洪水特性(見《治淮匯刊第五輯》)”一節(jié)中,“淮河‘洪河口’”的面積又采用1.6135萬km2。
淮河洪河口以上面積采用3.06萬km2、并明確包括洪汝河、白露河在內(nèi),可能始出于“淮河流域規(guī)劃報告提要初稿(見《治淮匯刊第六輯》)”。在這以后,雖然淮河上游的面積數(shù)值基本上采用一致,但對“洪河口”含義的理解仍然不一。20世紀(jì)80年代后,又出現(xiàn)不包括白露河、控制面積為2.86萬km2的說法。按這種說法,控制面積3.06萬km2的“王家壩”似乎也可作為又一個淮河“洪河口”。
根據(jù)水文測站沿革的記載,淮河洪河口站始建于1919年,集水面積1.61萬km2。后又經(jīng)過多次撤消、恢復(fù)和改變觀測內(nèi)容,自1961年汛后最終撤消后未再恢復(fù)。由于該站變化太多且資料稀少,因此在所有淮河文獻(xiàn)、資料中,洪河口站水文資料的應(yīng)用也只是個別年份的水位?;春油跫覊握驹O(shè)立后,在自1958年起的《淮河水文年鑒》第一冊“淮河上游區(qū)”中,一直刊載著淮河王家壩以上,也就是包括洪汝河、白露河在內(nèi)的淮河上游區(qū)域的全部水文資料(但不含王家壩)??梢?,從水文站網(wǎng)來講,王家壩早被看作為淮河上中游的分界站。但也由于“洪河口”的含義問題,以致該冊在標(biāo)題“淮河上游區(qū)”后面,也不明不白的加上了“(洪河口以上)”。
采用“洪河口”作為淮河上中游的分界是否合適,實際上以前存有疑義。例如在防洪叢書《淮河卷》一書中,曾有在控制面積3.06萬km2的“洪河口”后面加了“(王家壩)”,似乎“洪河口”也就是“王家壩”(但在同一章節(jié)中,又出現(xiàn)把洪汝河看作為淮河中游支流的問題)。在這以后雖然沒有見到對此問題的進(jìn)一步探討,但是“王家壩以上為淮河上游”已實際上在很多文獻(xiàn)、資料中得到認(rèn)可,只是在描述流域概述中一般仍保留“淮河上中游的分界處為洪河口”的說法。
從資料來看,不同含義的洪河口到王家壩站的距離都不超過5 km。從河谷地貌來講,在此范圍內(nèi)河道比降并沒有出現(xiàn)突變。如果以王家壩為淮河上中游分界,對現(xiàn)所采用的上游和中游段干流河道平均比降數(shù)值也不會有什么影響。從控制面積而言,有多個施測斷面的王家壩站(其中地理城是1958年洪河分洪道開通后增設(shè)的斷面)控制了包括洪汝河、白露河在內(nèi)的3.06萬km2來水,已名副其實地起到了上游控制站作用。同時,王家壩站自1952年5月設(shè)立以來,積累有豐富、完整的水文資料,在描述、分析淮河上游狀況方面已廣泛地予以應(yīng)用。而“洪河口”除了在敘述淮河上中游分界時提到外,在區(qū)劃規(guī)劃、防汛抗旱、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等方面幾乎都沒有提及,也未見其他有關(guān)資料。
綜上所述,“淮河上中游以王家壩分界”應(yīng)該最為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