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志軍
制度中心還是學生中心
臧志軍
我們的職教研究一向是喜新厭舊的,“中高職銜接”曾經很受熱捧,但我估計它的熱度很快就要消退了,因為一個更新的詞已經可以覆蓋它。我想抓住它的尾巴再看一看它。
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開始,中高職銜接就被放置在一個由中高職銜接、中高職協(xié)調發(fā)展、現(xiàn)代職教體系組成的概念結構體中,中高職銜接處于最內圈,現(xiàn)代職教體系處于最外圍。中高職協(xié)調發(fā)展這一個概念就處于一個非常有利的地位,一則它涵蓋了中高職銜接所想表達的內容,二則它是建立現(xiàn)代職教體系的基礎,所以,可以相信的是,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會出現(xiàn)大量關于中高職協(xié)調發(fā)展的所謂研究。
可以看到,在現(xiàn)有的框架下,“中高職銜接”已經不是目的本身,而被視為更宏大的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存在的意義可能就在于使那個更宏大的制度完善。或者說,制度構建就是“中高職銜接”這項制度的目標本身,關于教育的目標已經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了。對此結論有所懷疑的讀者可以去看2011年8月發(fā)表的《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yè)教育協(xié)調發(fā)展的指導意見》。
從目前的政策宣示來看,制度設計者為中高職銜接開辟了專業(yè)設置、教學標準、課程體系等方面的“綠色通道”,其設想大概是通道暢通則學生會無障礙通過。但是通道暢通了,我們就能保證中高職教育質量的提高嗎?另外,當前的教育矛盾不僅是中高職之間的協(xié)調問題,還有新的讀書無用論和生源在低谷的徘徊,當一切都準備好之后,如果學生們卻沒有了讀書的意愿或可能參加銜接項目的學生太少,我們該怎么辦?
可以去看一看美國。1917年,美國通過《史密斯-休斯法案》,描述了一種面向就業(yè)、低于大學水平的教育形式,并要求為這種教育提供聯(lián)邦撥款,于是,一種我們所稱的“斷頭”的教育在美國開始盛行——這是一種以就業(yè)為目的、無法升學的職業(yè)教育。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無法升學的職業(yè)教育受到學生抵制,學習職業(yè)教育課程人數大幅下降。和我們一樣,美國人首先想到了打通中等職業(yè)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藩籬。他們設計了一種叫技術準備(Tech Prep)的通道,即選修職業(yè)教育課程的學生可以在中學的第二年起參加技術準備課程,高中畢業(yè)時直接升入相應的社區(qū)學院的相關專業(yè),從而用四年時間完成同一專業(yè)的學習。這與我們所設計的五年制高職有些許相似之處。但有研究顯示,這個項目并未從整體上提升大學畢業(yè)率(大約只有30%的高中畢業(yè)生能從大學畢業(yè),盡管有意愿上大學的高中畢業(yè)生高達90%)。這說明,有了通道并不代表解決了教育質量問題。于是,美國人開始兩條腿走路:在通向大學的“通道”(pathway)方面盡量使學生能夠方便、高效的進入兩年制或四年制大學,另一方面努力促進學生“過渡”(transition)到大學生活。就后者而言,他們設計了很多方法,如“雙重注冊”(dual enrollment),即高中學生可在高中階段選修大學或學院的相關課程,課程通過后獲得大學或社區(qū)學院與高中的雙重學分,進入大學或社區(qū)學院后相關課程可免修,選擇“雙重注冊”項目的學生的總受教育年限可縮短;再如“早期評測”(early assessment),他們認為,學生學業(yè)失敗的原因之一是選擇了不擅長的學習領域,該項目讓中學生有機會參加大學的專業(yè)水平入門考試,從而決定自己的實際水平和能力匹配程度。
美國人把課程作為著力點,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們一直無法解決的“一考定終身”的問題,即讓學生有機會選修大學的不同課程,從而把一次性的重大選擇分解為若干次的微選擇,學生的學習意愿和學業(yè)成績的提升當然是可以期待的。可以看到,美國人解決中高職銜接問題的策略是把中學后教育向中學教育延伸,用中學后教育“銜”起了中學教育。其基點是促進學生自主選擇的技巧和能力。
反觀我們自己,討論最多的是五年制還是三年制、對口單招還是普通高考,走的仍然是“通道”建設的路子,即在中高職之間建立一條或若干條綠色通道,其潛臺詞是,中高職之間仍保持獨立,只在有通道的地方相連。而對于學生而言,有什么通道其實區(qū)別并不大,因為他仍要在對社會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決定自己的未來,仍要在學習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接受高等教育。任何教育政策(或制度)最終還要落實到學生身上,只是從政策本身的邏輯去考慮制度設計顯然會忽略政策的受益者,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的政策與制度設計在多大程度上考慮到了對學生的影響。
“銜”本來是一種含在馬嘴里的鐵制器具,兩端拴上韁繩,御馬人以此來控制前進的方向。因此,從詞源上來講,“銜接”與“對接”等詞應有很大不同,它應不僅指兩個事物的首尾相連,還應指一種我中有你的狀態(tài)。為什么是“中高職銜接”一詞而不是“中高職對接”等詞為人們所接受?會不會人們在使用這個詞的時候有一種潛伏的社會期盼:中高職之間大可不必涇渭分明,應該是我中有你?從美國人的經驗來看,這種潛意識里的期盼并非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