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中
論《文心雕龍》“青春版”之創(chuàng)造*
李建中
《文心雕龍》的解讀史亦是“青春版”《文心雕龍》的創(chuàng)造史。21世紀如何創(chuàng)造《文心雕龍》的青春版,是當今龍學乃至中國文論的使命。本文依次從青春徘徊、為文用心和雕龍有術(shù)三個層面重新解讀劉勰及其文論,以求激活《文心雕龍》的當代之用。青年劉勰內(nèi)化外來佛學以建構(gòu)本土文論之體系,歸本、體要以救治當世文壇風末氣衰之時弊?!段男牡颀垺酚民夡w論文,用比興釋名,用秀句宏義,美文與青春共在,理思與詩性同體。當今,創(chuàng)造《文心雕龍》之青春版,應能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鮮活的話語方式,給當代中國文論帶來“泰山遍雨,河潤千里”的催生動力。
文心雕龍;青春版;為文用心;美的言說
臺灣作家白先勇將他的昆曲《牡丹亭》冠名為“青春版”。何為《牡丹亭》之“青春版”?可以概括為:對永恒愛戀的唯美言說。這正好是當下所缺乏的,因而構(gòu)成對現(xiàn)實的批判性回應。同理,何為《文心雕龍》之“青春版”?本文將其概括為:對“文”(文學和文論)之永恒價值的美的言說。這也是當下所缺乏的,因而也構(gòu)成對現(xiàn)實的批判性回應?!段男牡颀垺返慕庾x史,其實就是其“青春版”不斷被創(chuàng)造的歷史?;仡?0世紀以來的《文心雕龍》研究,從黃侃《文心雕龍札記》到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從王元化《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到張少康《文心雕龍新探》,盡管觀點各異,內(nèi)容有別,但入思方式卻有相通之處:重新解讀劉勰對文論價值的美的言說,以回應解讀者所面臨的時代問題。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心雕龍》研究領(lǐng)域的成功之作,就是《文心雕龍》青春版之創(chuàng)造。21世紀如何創(chuàng)造《文心雕龍》青春版,不僅是當今龍學界的使命,而且也是中國文論界的使命。本文將依次從“青春徘徊”、“為文用心”和“雕龍有術(shù)”三個層面重新解讀劉勰及其文論,以求激活《文心雕龍》的當代之用。青年劉勰從內(nèi)化外來佛學入手建構(gòu)本土文論體系,歸本、體要以救治當世風末氣衰之時弊?!段男牡颀垺酚民夡w論文,用比興釋名,用秀句宏義,從而成功達到了美文與青春共在,理思與詩性同體的高超境界。因此,《文心雕龍》之青春版的創(chuàng)造,若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鮮活的話語方式,必將給當代中國文論創(chuàng)作帶來“泰山遍雨,河潤千里”的催生效果。
劉勰于“齒在逾立”的年齡開始創(chuàng)作《文心雕龍》。此時的劉勰,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這個十字路口四個方向分別為:文、儒、道、佛。創(chuàng)生青春版《文心雕龍》,先須明了并理解劉勰的青春徘徊,
《文心雕龍》的首句是“文之為德也大矣”,末句是“文果載心,余心有寄”。前者強調(diào)“文”的永恒性,后者強調(diào)“文”對于個體的意義。《梁書》本傳說“勰早孤,篤志好學。家貧不婚娶,依沙門僧佑,與之居住積十余年”。這十余年,青年劉勰并末削發(fā)為僧,而是生活于一個“文”的世界。對于“篤志好學”的劉勰來說,“文”,既是一種文化訴求,更是一種精神寄托。在上定林寺暮鼓晨鐘、青燈古卷的生活中,劉勰以他青春的文心“按轡文雅之場,環(huán)絡藻繪之府”。楊師明照先生曾這樣描繪劉勰在從定林寺的習文生活:
舍人依居僧佑后,必“縱意漁獵”,為后來“彌綸群言”之巨著“積學儲寶”。于繼續(xù)攻讀經(jīng)史群籍外,研閱釋典,諒亦焚膏繼晷,不遺余力。①
劉勰所習之文,既有佛教典籍,更有經(jīng)史群籍,當然也包括大量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著述。劉勰創(chuàng)作《文心雕龍》大約花了四年多時間。四年著五萬余言,這一寫作速度在學術(shù)大躍進的今天,只能算是蝸牛級了。劉勰寫《文心雕龍》雖然也有功名之求(后面將要談到),但更多的是文化理想之踐行,文士心靈之安頓。往宏闊的層面講,劉勰是要構(gòu)建一幢“文”的廣廈以籠圈條貫,以彌綸群言;往深潛的層面說,劉勰是要營造一座精神家園以怊悵述情,以長懷敘志。劉勰如果生活在我們這個數(shù)字化管理的時代,大概連副教授也評不上,因為五萬多字的《文心雕龍》不夠?qū)V牧炕瘶藴省R苍S劉勰不會在意,因為從根本上說,他的“文”不是為了求名而是為了寄心,不是為了逐利而是為了圓夢。
劉勰有兩個夢:少年之夢和青年之夢?!段男牡颀垺ば蛑尽菲餮?
予生七齡,乃夢彩云若錦,則攀而采之。齒在逾立,則嘗夜夢執(zhí)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難見哉,乃小子之垂夢歟!②
第一個夢是少年劉勰對如錦前程的憧憬?!安试啤庇髦甘裁?前程或理想是什么?語焉不詳。于是需要第二個夢即“青年之夢”。第二個夢是對第一個夢的詮釋:劉勰的人生理想是追隨孔子以履踐儒家事業(yè)。儒家講三不朽,落到實處是立功和立言。青年劉勰尚無仕宦之可能,故立功無望;立言則有兩種方式:一是注經(jīng),一是論文。劉勰生活在后經(jīng)學時代,“馬鄭諸儒,弘之已極,就有深解,未足立家”,所以劉勰選擇了論文,選擇了用“論文”來圓他的青年之夢。
當然,劉勰的“立言”是要通向“立功”。南朝以文史取仕,劉勰期冀著用一部《文心雕龍》來敲開官場的大門。所以才有后來的“干(沈約)于車前,狀若貨鬻者”。這一年,劉勰已屆不惑。《梁書》本傳有劉勰的任職簡歷:
天監(jiān)初,起家奉朝請。中軍臨川王宏引兼記室,遷車騎倉曹參軍。出為太末令,政有清績。除仁威南康王記室,兼東宮通事舍人?!w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職務名目雖多,卻都是低品級?!胺畛垺保端螘ぐ俟僦鞠隆贩Q“奉朝會請召而已”,近于虛銜;“記室”者,秘書也;“倉曹參軍”,車騎倉庫的管理員;“太末令”大概算一個正式的官職,但太末是出了名的貧困縣,白居易詩“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說的就是太末;“通事舍人”掌管文書之進呈,亦非要職,但因為在東宮,故成為劉勰諸多官位中最有面子的一項,后人因此也以“劉舍人”相稱。
從這個任職簡歷可以看出,劉勰的仕途并不通暢,更無大的升遷,仕宦三十余載,煎熬于微吏卑職。若以官場成敗論,劉勰并未實現(xiàn)他的儒家人生理想和現(xiàn)實追求。他在官場沒有攀上若錦之彩云,更談不上“執(zhí)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南行”?!岸ⅰ敝暗哪莾蓚€夢,仍然是兩個夢。
人們常說,入世的儒家出世的道家。但劉勰在未入世之前已經(jīng)有了道家情懷和道家精神?!段男牡颀垺ば蛑尽菲澰?
生也有涯,無涯惟知。逐物實難,憑性良易。傲岸泉石,咀嚼文義。文果載心,余心有寄。
起首兩句,語出《莊子·養(yǎng)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眲③挠玫那f子的原意,意謂順隨自然天性,不可強作妄為,這是老莊思想的核心?!鞍涟丁笔堑兰页裁撍?、獨立不改的人格姿態(tài),“泉石”則是道家遠離浮華遠離名利的清虛幽靜之地。二者合起來,構(gòu)成了“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這就是道家“隱者”的人格形象。相對于后來出仕的劉勰來說,此時在上定林寺“咀嚼文義”的劉勰則是一位隱士。
道家文化給予劉勰的,不僅是“憑性良易”的心態(tài)和“傲岸泉石”的人格,還有“耿介于《程器》”的批判精神。耿介,憤慨也。青年劉勰借《程器》篇抒寫不平之氣?!冻唐鳌菲仁橇信e文士德行之疵,但接著說“文既有之,武亦宜然。古之將相,疵咎實多”??墒?,“將相以位隆特達,文人以職卑多誚,此江河所以騰涌,涓流所以寸折者也”。后來魯迅稱此為“東方惡習”。這是一位出身庶族的青年才俊,一位才高而位卑的文學理論家對門閥制度的憤慨。
劉勰的人生,可以說是始于沙門而終于沙門。只是青年劉勰依沙門僧佑時并未篤志奉佛,而是在“文”與“儒”、“道”與“佛”之間徘徊。大約在劉勰57歲那年,僧佑去世,梁武帝詔令劉勰重返上定林寺完成僧佑未竟之事,然后再出來做官。事情很快做完了,劉勰卻主動請求出家,在皇帝尚未批準之前劉勰已先燔鬢發(fā)以自誓,變服為僧,改名慧地。上定林寺景物依舊,而此時的劉勰已不同于彼時:既非夜夢仲尼的儒家信徒,亦非傲岸泉石的道家隱士,而是皈依佛門的僧人慧地。
劉勰的青春徘徊,給予我們的啟示是多元的。在佛學極盛的南朝,劉勰卻篤信儒學,以追隨儒家圣人、弘揚儒家文化為人生理想和現(xiàn)實追求,這已是青年劉勰文化思想的高遠之處。而宗經(jīng)征圣的劉勰并不排斥道家經(jīng)典和老莊精神,早在仕宦之前已具備道家文化的心態(tài)取向和人格訴求,并將儒、道兩家思想統(tǒng)一于他的《文心雕龍》,這更彰顯出青年劉勰文化思想的融通之長。劉勰由“立言”而“立功”,雖“政有清績”卻升遷無望,在飽經(jīng)卑職微吏的煎熬之后,斬斷塵念,皈依佛門。劉勰的暮年選擇,表面看似與其青春徘徊相互悖立相互沖突,實則是在更為深潛的層次對青春徘徊的延展。身心俱隱,這是真的隱士;窮后遁跡,這是真的獨善。在僧人慧地將靈魂托付沙門之前,文論家劉勰已將外來佛學的思維方式和分析方法內(nèi)化于他的中國文化經(jīng)典《文心雕龍》。
劉勰重返上定林寺后,不到一年便悄然逝去。劉勰是天才的理論家,但理論研究不是他那個時代的熱門職業(yè),因而在當時無法鐫成他的世俗豐碑;劉勰有很好的為宦之才,卻只能在太末縣令與通事舍人之間游走。如今,劉勰告別人世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一千五百多年之后,人們真正記住的,不是小小的“太末縣令”或者稍有面子的“通事舍人”,也不是“慧地”的法號,而是《文心雕龍》。
說到劉勰的“為文用心”,龍學界一般會討論《文心雕龍》的創(chuàng)作論、批評論、作家論、文體論等等;而創(chuàng)造青春版《文心雕龍》,最要緊的是要考量劉勰在回應他那個時代的現(xiàn)實問題時是如何用心的,也就是要考量劉勰如何用一己之“文心”去解決時代之難題。
那么,什么是劉勰的時代問題?劉勰的時代問題與我們今天的時代問題有何關(guān)聯(lián)?劉勰回應時代問題的“為文用心”對我們今天有何啟示?這些都是《文心雕龍》青春版之創(chuàng)造者必須回答的。
前面講劉勰的“青春徘徊”,說到青年劉勰身居沙門卻志在儒學,而仕宦之先已有道家追求。儒、道是我國本土文化,佛學則是外來文化。如何處理外來佛學與本土儒、道之關(guān)系,不僅是劉勰的個人問題,而且是整個南朝所面臨的時代問題。杜牧的兩句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道出南朝佛家文化之盛;而梁武帝由信佛走向佞佛,由舍身為佛到以身殉佛,則是佛教征服中國的典型個案。在佛教文化的沖擊下,本土儒家文化的主體地位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和威脅。佛家文化漸趨強盛,而本土儒家文化相形趨弱,這便是劉勰那個時代的“佛華文化沖突”問題。
劉勰自幼有儒家理想。雖然他不得不入上定林寺以解決個人的生存及發(fā)展問題,但他的人生理想及現(xiàn)實追求卻是指向本土儒家而非外來佛教。這一點對于青年劉勰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劉勰不僅生活在佛學很盛的南朝,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小環(huán)境(上定林寺)和日常工作(僧佑助手)都是純粹佛教的。劉勰在上定林寺寫作《文心雕龍》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位造詣頗高的佛學理論家;但《文心雕龍》并不宣揚佛教思想,也基本上沒有佛學話語。我們從中不難讀出劉勰的“為文”之苦心:他的文學理論,其要旨是弘揚本土儒、道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是在當時佛華文化沖突之中,著力重建本土文化的主導或正宗地位。
面對外來佛學對本土文化的沖擊,劉勰的闡釋策略是宗經(jīng)、征圣:宗本土儒學之經(jīng),征本土儒家之圣。按理說,深諳佛學的劉勰在寫作《文心雕龍》之時,免不了要使用佛學話語;或者用今天某些文論家的說法,離開了外來佛學話語,劉勰就不會說話,就可能失語。但是,文學理論家劉勰沒有失語:從體系到范疇,從命題到術(shù)語,劉勰的《文心雕龍》是對本土文論的精辟總結(jié)和深度闡釋。
但是,始于沙門而終于沙門的劉勰又怎么可能不受外來佛學影響?范文瀾、饒宗頤、曹道衡、興膳宏等著名龍學家,先后從不同角度探討過《文心雕龍》與佛學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興膳宏指出:
由于《文心雕龍》在中國的文學理論作品中具有無與倫比、獨一無二的體系性,這可以視為暗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明在受到異質(zhì)文明培育時其精神世界的廣袤性。③
就體系之周嚴、邏輯之明晰、理論之圓通而論,《文心雕龍》在中國古代文論的諸多經(jīng)典文本中的確是獨一無二的。于是,問題出來了:與劉勰同時代和在劉勰之前或之后一個時段的文論家,為什么在“體系性”這一點上達不到劉勰的高度?本文認為,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很少有哪一位文論家能像劉勰那樣在一個純粹的佛學環(huán)境中浸淫十多年,因而他們受異質(zhì)文明培育的程度及其精神世界的廣袤性均無法與劉勰相比。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外來佛學的影響成全了《文心雕龍》的體系性。
在佛華沖突的文化背景下,劉勰以弘揚本土文化為己任,以儒、道思想作文學的本原、本體之論;同時又內(nèi)化外來佛學的系統(tǒng)思維及分析理論,從而鑄成《文心雕龍》的體系性特征。文學理論家劉勰對他那個時代的問題所作出的理論應對,給我們這個時代的啟示是深刻而多元的。就文化及文論的中外沖突而言,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是什么?借用王師先霈教授的話說,是“全球化時代,在西方強勢文化的擠壓下,發(fā)展中國家的知識分子由于自身的文化借貸和文化入超而產(chǎn)生心理焦慮”④,而這種心理焦慮又必然地導致文化取向的失衡:時而中國化,時而西方化;時而去中國化,時而去西方化。
劉勰時代的佛華沖突,與當今時代的中西沖突,其性質(zhì)和程度都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但是,劉勰的心態(tài)與當今文論家的心態(tài)卻大不相同。我們讀《文心雕龍》,看不出劉勰有絲毫的焦慮。劉勰沒有佛學化,因為他的文論本體是我國本土的;劉勰也沒有去佛學化,因為他的文論體系是深受佛學影響的。始于佛門而終于佛門的劉勰不可能不受佛學的影響。在他寫作《文心雕龍》之前,外來佛學已經(jīng)潛入他的思維深處。與5世紀的青年劉勰一樣,21世紀的中國文論家,從價值觀念到思維方式,從批評意識到批評文體,均無可逃遁地受到西方文化及文論的影響和潛浸。青年劉勰沒有因之而焦慮,我們?yōu)楹谓箲]?青年劉勰沒有因之而失語,我們?yōu)楹问дZ?本文認為原因有二:缺乏主心骨和寬容度。堅定的儒家文化信念和豐厚的經(jīng)典文化素養(yǎng)鑄成劉勰的文化主心骨,而對外來佛學的廣博研習和悉心體悟極大地拓展了劉勰的文化寬容度。
在劉勰的時代,除了佛華沖突,還有古今沖突?!段男牡颀垺凡粌H在《通變》和《時序》篇之中總括性地討論古今問題,而且在論文敘筆、割情析采之時,處處不忘“原始以表末”。《時序》篇泛論古今流變,禮節(jié)性地稱贊“皇齊馭寶”,并給齊代的三個皇帝一個太子以溢美之辭;但是,一旦涉及到具體的實質(zhì)性的文學理論問題,劉勰對他那個“皇齊”時代充滿著批判意識。就古今沖突而言,劉勰的時代問題是什么?“今才穎之士,刻意學文,多略漢篇,師范宋集,雖古今備閱,然近附而遠疏矣”;往深處說,則是“從質(zhì)及訛,彌近彌淡”,“競今疏古,風味(末)氣衰”⑤,是“去圣久遠,文體解散”,是“離本彌盛,將逐訛濫”⑥。
基于上述體認,劉勰解決古今問題的基本思路是回歸先秦文化元典。在劉勰看來,以五經(jīng)為代表的先秦元典,是“群言之祖”,是“文章奧府”,是后來一切文學的“本”和“根”。而后世文學之所以“風末氣衰”以至于“流弊不還”,是因為背離了這個本和根。所以劉勰提出“正末歸本”,“征圣立言”⑦。在先秦文化元典中,劉勰尤其看重《尚書·畢命》的“辭尚體要,弗惟好異”。他在《征圣》、《宗經(jīng)》、《序志》諸篇中多次提到“體要”,將“體要”視為療救宋齊文學“訛濫”的良方。
在古今流變層面考察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理論,其問題同樣是“競今疏古”;而與劉勰時代略為不同的是,今人所競之“今”其實不是自己的“今”而是別人的“今”。中國本土雖有“漢篇”為今人“多略”卻沒有“宋集”供文論家“師范”;中國的文論家只喜歡師法西方現(xiàn)代文化及文論,在“競(西之)今”之時必“疏(中之)古”。因此,青年劉勰“歸本”和“體要”的為文之用心,同樣適用于療救21世紀中國文論之時弊。筆者曾嘗試將劉勰“依經(jīng)立論”的歸本、體要思路用之于古代文論研究:依《道德經(jīng)》“反(返)者道之動”而回到人類共有的詩性智慧,探求中國古代文論的詩性之源;依《南華經(jīng)》“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新,和以天倪”而研究莊子言說方式對后世文學批評的影響,剖析中國古代批評文體的特征及成因。這兩項研究已初見成效。
人們常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我們的問題是對“他山之石”投之以太多的熱情和精力,反而冷落、疏遠了“本土之玉”,或者將“本土之玉”僅僅視之為博物館櫥窗內(nèi)無生命的標本或展品。《文心雕龍·原道》篇談到先秦元典時,用了“符采復隱,精義堅深”的隱喻,“符采”為玉之橫紋,而“堅深”為玉之質(zhì)地;此外,《原道》篇“金聲玉振”,《征圣》篇“秀氣成采”,《宗經(jīng)》篇“性靈熔匠”等,均可視為“玉”之喻。可見在劉勰心目中,先秦文化經(jīng)典是中國文論最為寶貴的本土之玉;而青年劉勰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將先秦文化的“本土之玉”精心打磨成中國文論的“通靈寶玉”,并有效地療治他那個“皇齊”時代的文學病癥。無論劉勰還是當代中國的文論家,一旦坐擁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玉山,則既不會焦慮也不會失語。由此亦可見出,劉勰在佛華沖突和古今通變這兩個層面的“為文用心”,正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論家所缺乏的,因而也正是《文心雕龍》的“青春”之所在。
就文學理論的創(chuàng)建而言,劉勰“為文”是用心的,用心回應并解決他那個時代的佛華沖突和古今通變問題;就文學理論的表達而言,劉勰“雕龍”是有術(shù)的:用駢體論文,用比興釋名,用秀句彰義,其獨特的言說方式不僅出色表達了他的“為文用心”,而且直接彰顯了《文心雕龍》的青春魅力。如果說,劉勰的“文心”有一種鮮明的時代感和強烈的使命感,那么,劉勰的“雕龍”則為時代感和使命感的實現(xiàn)提供了一條充滿青春活力和理論張力的有效途徑。
討論《文心雕龍》的言說方式,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劉勰為什么用駢體論文?駢體對于劉勰文學思想的表達是有利還是有弊?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指出《文心雕龍》中有兩個角色:“其中一個角色我們把他叫做‘劉勰’,一個有著自己的信念、教育背景和常識的人物;另一個角色是駢體文的修辭,我將稱之為‘話語機器’,它根據(jù)自己的規(guī)則和要求生產(chǎn)話語。”⑧雖然宇文所安對駢體這個“話語機器”頗有微辭,但他還是睿智地指出:
在《文心雕龍》話語機器的中心,是“辨”?!蛠喞锼苟嗟率皆捳Z十分相似:同樣植根于自然邏輯之中,而其論辯程序的確就是一個思想的形式,而不僅僅是思想的表達。⑨
駢體的語言形式是對句:上下相須,左右相隨,正反相合,前后相續(xù),事不孤立,理更不孤立。說“神思”,既要講“樞機方通”,又要講“關(guān)鍵將塞”;說“通變”,既要講“有常之體”,又要講“無方之數(shù)”;說“情采”,既講“文附質(zhì)”,又講“質(zhì)待文”;說“心物”,既講“(心)隨物宛轉(zhuǎn)”,又講“(物)與心徘徊”……你既然使用駢體,你就不得不“辨”,不得不通過辨析或論辯而走向思辨或辯證?!段男牡颀垺ば蛑尽菲灾^“擘肌分理,惟務折衷”。劉勰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和語話方式,與他所使用的駢體是直接相關(guān)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駢體成全了劉勰,成全了《文心雕龍》。駢體這部話語機器幫助劉勰“駢”出范疇術(shù)語的對立統(tǒng)一,“駢”出文學思想的體大慮精,“駢”出《文心雕龍》的辯證和體系,也“駢”出了《文心雕龍》的偉大和不朽。
駢體論文不僅成全了劉勰對文學思想的辯證表達,而且使得這種表達充滿了詩性或文學性。駢文這種語體,看似人為,實則自然?!段男牡颀垺o》篇一上來就說“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可見駢四儷六的“必雙”是源自然造化,是“自然成對”。《麗辭》篇末尾的“贊曰”又說:“體植必兩,辭動有配。左提右挈,精味兼載。炳爍聯(lián)華,鏡靜含態(tài)。玉潤雙流,如彼珩珮?!眲③牧信e的花開并蒂、佩玉雙懸、對鏡成雙等等,都是自然或生活中的對稱美,而駢文就是把這種自然和生活的美對象化、文本化,可見對句之美也是自然之美。而且這種對句之美在先秦典籍中已能見到,如《尚書》有“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和“滿招損,謙受益”。劉勰慨嘆:“豈營儷辭,率然對爾?!贝送?,劉勰以駢體論文,還彰顯了一種自覺的“破體”意識。劉勰的時代,批評家已具備成熟的文體觀念,已有文學文體與批評文體的區(qū)分。曹丕論文體,說“書論宜理”、“詩賦欲麗”,或詩或賦是他的文學文體,而“典論”則是他的批評文體。《文心雕龍》有《論說》篇,專門討論“論說”體的文體規(guī)范和寫作要求。劉勰明知文各有體,為什么還要用文學文體來書寫他的理論著作?因為駢體這種文學文體除了它的辯證功能,還有修辭功能:它可以將漢語言的美張揚到極致。劉勰以駢體論文,上承陸機以賦論文,下啟唐人以詩論詩,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批評文體的文學性傳統(tǒng)。
劉勰理論言說的基本原則之一是“釋名以彰義”。劉勰的釋名是比興式,劉勰的彰義是秀句式。劉勰以駢體論文,其文學性言說則具體表現(xiàn)為“比興釋名”和秀句彰義“?!段男牡颀垺け扰d》篇講“擬容取心”,即通過比擬容貌來攝取心魂,通過描繪形象來把握真諦。劉勰的“擬容取心”可概括為三類。第一類是敘事式起興,如《神思》開篇的“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就是用《莊子·讓王》之事,是用敘事的方式給“神思”下定義,亦即敘事性地界定“神思”形在此而神在彼的特征。第二類是對偶式比喻,如《情采》篇講情感與文采的關(guān)系,用了一連串的比喻:
夫水性虛而淪漪結(jié),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zhì)也。虎豹無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zhì)待文也。
還有“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等,都是形象而工整的對偶式比喻。第三類是系列化隱喻,比如《風骨》篇用“三禽”構(gòu)成一個隱喻系列:
夫翚翟備色,而翾翥百步,肌豐而力沈也;鷹隼乏采,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風骨乏采,則鷙集翰林;采乏風骨,則雉竄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筆之鳴鳳也。
其中翚翟隱喻采乏風骨,鷹隼隱喻風骨乏采,鳴鳳隱喻風清骨峻。我們?nèi)糇x懂了劉勰的系列隱喻,也就讀懂了“風骨”的內(nèi)涵及其與文采的關(guān)系,也就不會牽強而笨拙地去論證風與骨是否分別代表內(nèi)容與形式或形式與內(nèi)容了。
《文心雕龍》有《隱秀》篇,其中“秀”有兩層含義:一是用作名詞,指篇中的秀句,也可稱之為佳句、警句、格言、詩眼、絕響、獨拔語等;一是用作動詞(頗似英語的SHOW),指一種秀出或顯附的言說方式,與“含蓄”相對。后者是過程,前者是結(jié)果,只有敢于并善于“秀”(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才可能寫出“秀句”。劉勰以秀句彰義,故《文心雕龍》秀句盈篇?!段男牡颀垺返男憔浼茸匀槐挤庞趾啙嵜髁?,膾炙人口,千古流傳。僅以《時序》篇為例,說《詩經(jīng)》有“幽厲昏而板蕩怒,平王微而黍離哀”,說建安風骨有“志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說東晉玄言詩有“柱下之旨歸,漆園之義疏”等等,不一而足。
劉勰的秀句有自然之美,也就是《隱秀》篇講的“自然會妙”,反之則會“雕削取巧,雖美非秀”。《文心雕龍》的很多秀句都是脫口而出,既無典故更無雕琢。如《辨騷》篇“不有屈原,豈見《離騷》”、《情采》篇“情往似贈,興來如答”、《知音》篇“東向而望,不見西墻”、《序志》篇“文果載心,余心有寄”等等,都是大白話,大實話。劉勰的秀句更有簡潔之美?!峨[秀》篇說“秀以卓絕為巧”,而卓絕須以簡潔為基礎(chǔ)。如《明詩》篇的“嵇志清峻,阮旨遙深”,就是因簡潔而卓絕。劉勰之后,無論何人談嵇康、阮籍,都無法避開也無法超過這兩句話。又如《物色》篇寫自然景物對人心的感召,用凝煉的語言將四季風貌“秀”出:
是以獻歲發(fā)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
劉勰的秀句還有隱喻之美,秀中含喻,喻中秀美。如《征圣》篇的“鑒懸日月,辭富山海。百齡影徂,千載心在”,《宗經(jīng)》篇的“泰山遍雨,河潤千里”等,都是非常經(jīng)典非常獨拔的隱喻式秀句。劉勰的秀句潤澤后世,如梁元帝蕭繹、唐太宗李世民都大段征引劉勰的秀句。在文學批評界,劉勰秀句的影響就更大了。比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幾乎就是秀句之集錦,《含蓄》品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典雅》品的“落花無言,人淡如菊”,都是絕妙的秀句。隱、秀、喻三位一體,成為了中國文論的詩眼畫境。古代文論中的隱喻式秀句有一種跨越時空的魅力,若用于我們今天的文學批評,必有點鐵成金之妙。
《文心雕龍》的“雕龍”方式對我們今天的文學批評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當下的文學批評書寫,從思維方式到話語方式基本上是西化的:單一的論文(著)體批評取代了千姿百態(tài)的雜體批評,單一的哲理式言說取代了其異如面的文學性言說。源自西方的現(xiàn)代學術(shù)制度能否在中國催生出優(yōu)秀的學術(shù)成果?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筆者曾經(jīng)感嘆:“一篇書信體的《報任安書》或《與元九書》勝過多少篇核心或權(quán)威期刊的論文?一部駢體文的《文心雕龍》或隨感式的《滄浪詩話》又勝過多少部國家級或省部級出版社的巨著?在文學批評的研究及寫作領(lǐng)域,我們需要吸納古代文論的詩性傳統(tǒng),否則,我們的文學批評則難逃如彼歸宿:或者是西方學術(shù)新潮或舊論的‘中國注釋’,或者是各種學術(shù)報表中的‘統(tǒng)計數(shù)字’,或者是毫無思想震撼力和學術(shù)生命力的‘印刷符號’或‘文字過客’。”⑩這是當代學者的悲哀,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哀。置身于“數(shù)字化+格式化+工具化”的學術(shù)生態(tài),遙想當年劉勰的青春徘徊、為文用心和雕龍有術(shù),不得不喟嘆古典《文心雕龍》的青春魅力。
注釋
①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92頁。②本文所引《文心雕龍》,均據(jù)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下不另注。③興膳宏:《<文心雕龍>與<出三藏記集>》,彭恩華編譯《興膳宏<文心雕龍>論文集》,齊魯書社,1984年,第13頁。④王先霈:《近三十年來文藝學家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⑤《文心雕龍·通變》篇。⑥《文心雕龍·序志》篇。⑦《文心雕龍·宗經(jīng)》篇。⑧⑨[美]宇文所安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8、104頁。⑩李建中:《中國文論:說什么與怎么說》,《長江學術(shù)》2006年第1期。
責任編輯:行健
I206
A
1003—0751(2011)01—0194—05
2010—11—1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古代文論批評文體研究》(08BZW004)的階段性成果。
李建中,男,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