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塘沽第一中學 董鳳玲
高中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新課程理念逐步得到師生的普遍認同。那么,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如何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呢?
由于課程目標由“一維”向“三維”轉化,高中化學教學內容在選擇的角度、內容的多少、深廣度以及編排順序等問題上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內容選擇的角度上來講,新課程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和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尤其是必修內容的選擇,貼近生產、生活以及科學現實。例如:必修2中“化石燃料與有機化合物”分別以人們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燃料天然氣、石油、煤作為切入點引出甲烷、乙烯、苯等有機化合物,然后分別學習其性質。必修1“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中以生活中的常見現象酸雨引入,來學習二氧化硫和硫酸的性質?!吧a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一節(jié)課,是以自然現象閃電開篇,來介紹含氮化合物的性質。當化學的材料來源于現實生活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使化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體現出了化學是活的、有生命力的學科。
從課本的設置上看,特別關注學生“怎么學”。課本中設置的“你知道嗎”、“交流與討論”等欄目,使化學學習成為形式多樣的活動,既有利于發(fā)揮教師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學生也可以在學習中隨時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視其所以,考其所由,思索、實驗、探究,投入到研究性的學習過程當中。
我在參與新課程教學中突出的感受,就是新課本的理念特別的新,教學能夠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讓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實驗,自己進行歸納總結。把過程和方法體現在課本里面,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做、學生看,教師歸納、學生記憶的被動局面,讓學生進入探究、體驗科學的過程。
如,在介紹元素周期表時,如果一上課就拿出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并告訴學生這個周期表的妙用,可能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我曾進行這樣的嘗試:首先給學生提一個核心的驅動性問題“自然界的元素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嗎”,啟發(fā)大家開動腦筋,投入探究。然后給學生30多個元素,以及和元素相關的一些信息做成的卡片,讓學生對卡片進行一定的排序,尋找這些元素之間的規(guī)律。學生先閱讀卡片上的相關信息,然后采取一定的順序將它們排列,就能很自然地發(fā)現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規(guī)律。最后每四人為一個小組來進行活動,引導學生注意到稀有氣體的原子量與其他元素的原子量在測量方法上是不同的。
利用這個方法,學生活動是比較充分的,教師給學生的空間相當地大。同時在這個活動中對學生的思維有挑戰(zhàn),學生們的思維在不停地碰撞——你為什么用這種方法,他為什么用這種方法,不斷的分析、論證各種方法之間的差異——那么哪種更好,哪種更能夠體現它內在的一種規(guī)律?在這種不斷的碰撞調整的過程當中,學生們最終也有了類似門捷列夫的發(fā)現。我想這就是讓學生在探究過程當中,體驗到了一個成功的科學思維方法,這種體驗以及這種收獲遠比直接告訴學生一些知識效果要好得多。
高中新課程改革也向廣大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對每個教師而言都面臨一個新的開始。為了適應新課程的改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獨具匠心地選擇合適內容、提出問題,然后再引領學生一起去探究,尋找答案,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提出的問題合適與否是探究成功的關鍵。例如,《化學1(必修)》中“鎂的提取和應用”教學中,主要思路是通過放學生課前收集的“從海水中提取鎂”的錄像,提出相關問題,學生觀看錄像后,思考以下問題:我們如何從海水中提取鎂?在濃縮的海水中加入石灰乳,生成的沉淀是什么?從海水中提取鎂的化學原理是什么?如何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制取鎂的過程?海水提鎂用到了海上的貝殼,貝殼在生產流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其主要成分發(fā)生了怎么樣的化學變化?
教師要能夠找準提出問題的切入點,然后師生共同探求、推敲,設計出方案,再由學生來進行實驗,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教師進行評價。學生完成的情況,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做得很正確,結果都相同,這時候教師的評價、分析、引導就非常重要。因此,教師自身還要增強課堂的應變能力,千萬不能扼殺學生的“求異”思維,只有教師的思維開放性越來越大,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會越來越強。這就要求廣大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作出準確的判斷,積極的評價與啟發(fā)式的引導。
隨著新課程逐步走進課堂,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轉變。從以往的教師講、學生聽,或者是學生問、教師答的關系轉變?yōu)榘阉袑W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教師要把所有的學生組織到課堂教學中來,要讓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明顯的提高,要把學生作為主體,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意識,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的發(fā)展作為化學課改革的著眼點和目標,這也是新課程的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