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敬軍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友好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自古以來,日本不斷引進、消化、吸收先進的中華文明,并與本土文化相融合,促進日本文明的不斷發(fā)展。“古代日本引進中國文明經(jīng)過近千年的消化過程,至平安時代才完成了本土化。同時還不斷地繼續(xù)引進又不斷地繼續(xù)消化。從神佛融合…禪宗世俗化等等構(gòu)建了自己的價值體系?!盵1]緒論2
然而,日本民族的這種善于吸收、巧妙消融先進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并非自古就有,亦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斷摸索、經(jīng)歷無數(shù)挫折與失敗后,才最終于平安時代中期確立了“和魂漢才”思想指導下融合外來文化的綜合性民族文明體系[1]116-122。唐代尺八與日本固有竹笛 (尺八)經(jīng)過約四個世紀的“并存”后,仍沒有流傳下來即是明證。與之相對,中國宋代尺八在日本經(jīng)過歷代傳承、發(fā)展,其影響直達今日,對日本傳統(tǒng)音樂文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宋尺八之所以能夠成功融入日本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在于這一文明體系的建立。本文以尺八為例,揭示中國尺八文化傳入日本后,與日本本土文化融合、演化的過程。
尺八,竹制、豎吹之管樂器,發(fā)源于遠古時代的骨笛,承接漢魏長笛,流行于唐、宋時代,其歷史源遠流長。
尺八的歷史可遠溯到七、八千年以前。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河南舞陽出土的“骨笛”約產(chǎn)生于八千年前,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笛”約產(chǎn)生于七千年前,為迄今為止笛類樂器的最早發(fā)現(xiàn)。
東漢時期,笛類樂器已廣泛流傳于民間。漢、魏時期的長笛 (豎笛),是此時期常見的管樂器。東漢馬融《長笛賦》記載:“近世雙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龍吟水中不見已,截竹吹之聲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當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識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謂商聲五音畢?!本┓?(公元前 77~前 37)將羌笛 (音孔三底孔一)加了發(fā)商聲的后出孔,成為能發(fā)五音的四個音孔的笛[2]。至東漢發(fā)展為六孔長笛,即魏晉長笛。
晉朝荀勖制作十二支正雅樂的泰始笛,繼承漢魏長笛,是唐尺八的前身。唐代時,笛類樂器達到鼎盛,是一種流行的管樂器。當時的樂器制作師呂才善制此器。
《新唐書·呂才傳》記載:“貞觀時,祖孝孫增省樂律,與王長通、白明達更質(zhì)難,不能決。太宗找侍臣舉善音者……盛稱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長短不同,與律諧契?!盵3]呂才設(shè)計了十二支豎笛,其中一支長一尺八寸,故名尺八。至此,“尺八”之稱呼始現(xiàn)。尺八即豎笛,與其他豎笛之別在于所用律制不同,但是民間卻統(tǒng)稱它們?yōu)槌甙?所以就有“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長短不同,與律諧契”的說法。唐尺八是魏晉長笛的繼承與發(fā)展。由于所用律制不合社會上的律制,唐尺八沒有流傳下來[4]42。
宋時尺八仍興盛。陳旸《樂書》認為尺八即五孔羌笛,“謂之尺八管,或謂之豎篴,或謂之中管,尺八其長數(shù)也。”[5]《夢溪筆談》也提及尺八:“后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盵6]可見,宋尺八已由唐尺八的六孔改為五孔?!度毡緡尽份d曰:“據(jù)此知尺八,但以五孔之故名曰尺八,不必尺寸相符也?!盵7]875至明代,尺八仍然存在于民間。明末方以智《通雅·樂器》記載:“(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但是不久以后,尺八在中國消失[4]54。
自戰(zhàn)國時代為止,簫 (編管樂器)、龠、篴、管皆為豎吹樂器[4]20。自漢代起,才出現(xiàn)橫吹之笛與豎吹之笛并存的狀況[4]26。經(jīng)不斷演變,唐代時橫吹之笛與豎吹之笛分開,橫吹之笛為橫笛,豎吹之笛統(tǒng)稱為尺八。至宋代,豎吹之笛中又出現(xiàn)了洞簫之樂器[4]18。外切削的吹口與內(nèi)挖的吹口是尺八與洞簫的根本區(qū)別之一。
如上所述,中國尺八自唐至明歷經(jīng)三起三落。大唐盛世帶來了尺八文化的興盛,卻因其不合社會律制而失傳;宋代封建文化的興旺帶來尺八文化的復興,東渡扶桑并廣為流播,開啟日本現(xiàn)代尺八之先河;經(jīng)元代短時消沉后,于明代迎來其并不燦爛的暮秋,之后便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但是,尺八作為中華燦爛音樂文化的智慧結(jié)晶,幾乎與中華文明同步產(chǎn)生與發(fā)展,有著豐富的文化與美學內(nèi)涵,涵蓋史、聲、文、哲、律、美等學科。
(1)尺八與中國各歷史時期的文化密切相關(guān),具有群眾性、廣泛性、悠久性特征,象征著圓融與和諧,并與本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guān)。表現(xiàn)力豐富、感染力極強,吹盡人間悲歡離合,承載千古幽情炎涼,聽至凄涼處不覺潸然淚下,有勾人魂魄之內(nèi)在魅力。
(2)尺八與美學、文學交相輝映。尺八具有很高的美學藝術(shù),具有音質(zhì)美、韻味美、裝飾美特征;尺八常為文人騷客入詩之物?!扒嫉押雾氃箺盍?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讀來何其悲壯!此處羌笛即為尺八之前身。蘇曼殊“風雨樓頭尺八蕭,何時歸看浙江潮”的詩句,盡生尺八透人肺腑之力,思鄉(xiāng)之情溢于言表。
(3)尺八還與佛教、哲學密不可分。尺八自古就與佛教緊密結(jié)合,成為念佛的手段與文化傳播之載體。唐尺八為三節(jié)四段,分別象征天、人、地三才和秋、夏、春、冬四季;宋尺八的五孔,象征木、火、土、金、水五行及仁、禮、信、義、智五常[4]55。
至于尺八在中國明代后消失,大部分學者認為與尺八的特征以及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與美學思想變化等相關(guān)。較之尺八,洞簫更適合中國人的口味,適合演奏像中國音樂那樣在合理音律基礎(chǔ)下形成的旋律。所以,尺八自清代起被洞簫代替也在情理之中。
中國尺八傳入日本的最早文獻記載是推古朝(593~628)。日本法隆寺有一支由中國隋朝傳入的笛子,經(jīng)考證它與唐尺八相同,系中國尺八[8]。史書記載:公元 607、608與 614年,圣德太子三次遣使來隋,并有留學生和學問僧隨行,他們自隋至唐長期滯留中國,研究學習隋唐政治、文化。酷愛并積極引進中國文化的圣德太子喜歡吹奏中國尺八,他吹奏過的尺八作為國寶至今珍藏于法隆寺。
唐朝時期,先進的中國文化吸引大批日本留學生和學問僧來華學習。630年至 894年,共任命遣唐使 19次,成員有音樂長和音聲生等[9]78。包括音樂在內(nèi)的各種中國文化大規(guī)模傳到日本,唐尺八隨中國雅樂傳入。天武天皇時代 (673~686),曾邀請中國樂師到日本傳授音樂文化,皇宮中設(shè)有包括尺八師在內(nèi)的唐樂師 12名,為日本培養(yǎng)了 36名唐樂生,其中有兩名尺八生。唐尺八是日本早期的雅樂尺八 (古傳尺八)[10]。公元 752年,東大寺大佛殿開眼供養(yǎng)會,中國唐朝尺八師應(yīng)邀來日,并永住“雅楽寮”[11]14。809年,太正官符的 12名唐樂師中也有尺八師包含其中[12]1052。
桓武天皇時期 (781~808),最澄與空海兩位大師自唐返日開創(chuàng)密教,其“竹尺八”的古傳尺八本曲等流傳下來[13]。之后不久,日本僧人円仁(慈覺大師)于公元 820年到中國山西五臺山竹林院修行“念仏尺八”達十年之久,返日后在比叡山延歷寺傳授佛教尺八 (念佛)和密教[11]14-15,用尺八吹奏阿彌陀經(jīng)[14]161。
然而,在日本尺八發(fā)展史上,地位最突出、傳習最久遠的是普化尺八 (亦稱虛無僧尺八),它是當代日本尺八的先啟,始自鐮倉時代與南宋的文化交流,成為“現(xiàn)代早期尺八”。目前流行的各種尺八流派,均承襲于普化尺八。
唐末禪僧普化 (?-860)是日本禪宗支派普化宗之祖,其振鐸唱謁云游之風為張伯效仿,吹奏竹管領(lǐng)悟禪之精神。此竹管名“虛鐸”,為普化尺八之先河。其后人中有一名張雄者,曾入杭州護國寺修禪。時值日本心地覺心于 1249年(日本建長元年)來華至護國寺修禪與張參同門,向張參學會了虛鐸吹奏之奧秘。1254年,覺心攜四居士返日,在紀州由良創(chuàng)建興國寺,建普化庵,開創(chuàng)普化宗[14]160。至此,普化尺八開始在日本傳播開來。
這個階段尺八以佛教文化為載體,是中日兩國佛教文化交流的派生物。
另外,除了普化尺八,“一節(jié)切”也是日本尺八的一個重要系統(tǒng)[12]1052,它以一個竹節(jié)的竹管制成而得名,由室町時代 (1333~1573)中國福建的明代僧人蘆安帶到日本,傳于一休禪師 (1394—1481)[15]5。
日本學者認為竹是大和文化的象征[16]。日本竹文化發(fā)達,與中國同為亞洲竹文化圈的重要國家,自古就有關(guān)于笛 (尺八)的記載。日本土笛最早見于繩紋、彌生時期[17]。在日本古代,廣義上的“笛”指“吹物”,即吹奏樂器之總稱,主要有“天磐笛”、“木棲笛”、“東游笛”,現(xiàn)已不存[18]2067-2068。用于宮中神樂的“神樂笛”據(jù)說是日本固有之笛,亦稱“やまとぶえ”,寫作“和笛”、“倭笛”、“大和笛”、“日本笛”等[18]2070。公元 3世紀卑彌呼女王及其后繼者臺與女王時期,竹笛作為除魔道具而使用,據(jù)載:“邪馬臺國有行鬼道之巫女卑彌呼女王……時有喪儀中喪主號泣,以琴、竹笛歌舞,飲酒之風俗?!贝送?《日本書紀》、《常陸國風土記》、《古事記》中也有關(guān)于竹笛(尺八)的記載[18]2068?!端鍟份d曰:“開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樂有五弦、琴、笛?!盵19]
隋、唐時期,中國文化涌入日本。奈良至平安時代前期,各種音樂及樂器通過遣唐使傳入日本,由于當時日本只有一些極其原始的樂器,因而尺八等中國樂器傳入后備受青睞[20]。日本把從外國傳來的音樂總稱雅樂,設(shè)管理機構(gòu)雅樂寮,習唐朝樂制,設(shè)和樂、唐樂等四部,內(nèi)有唐樂師十二人,包括一名尺八師。雅樂傳到日本后頗受上層社會的歡迎,用于寺院法會和貴族宴會[21]5-6[9]120[7]873。
當初雅樂和日本固有音樂同時并存。752年東大寺大佛開眼會儀式上“集所有雅樂寮及諸寺種種音樂”,“東西發(fā)聲,分庭演奏”;763年正月朝堂饗宴,上演唐樂舞、隼人舞和漢樂舞[21]6。至平安時代(794~1192)前期,日本音樂采取折中形式,即在起源于日本的儀式上用日本固有音樂,起源于外國的儀式上用雅樂。過去雅樂寮全是外國人,此時日本樂官樂人占大多數(shù)[9]120。平安時期的雅樂寮處于衰落階段,漸為樂所、大歌所、內(nèi)教坊取代[22]30,引進唐樂舞的同時也發(fā)展和風樂舞[21]6。
10世紀中葉之前,尺八是日本雅樂中常用之樂器,但是自 9世紀起處于頹勢。848年《類聚三代格》中有尺八師從 3人減為 2人的記載,《令集解》中有關(guān)于 1名尺八師應(yīng)時而增減的記載。及至 840~990年日本樂制改革,根據(jù)本國實情消化、統(tǒng)合、整理外來音樂。在此過程中,尺八因為與龍笛作用重合而被廢出宮廷樂制[12]1052。至平安時代末期(12世紀中葉)淡出日本音樂[23]。
可見,唐尺八在日本經(jīng)歷了與固有音樂先“并存”后各負其責的“折中”形式,并未普及至民間,亦未融合進日本本土文化,僅僅流行于上層社會及寺院法會,缺乏吸收的主體,地位極其不穩(wěn)。這說明:平安時代初期以前,在日本社會“漢風一邊倒”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唐尺八受上流社會追捧而備受尊崇;平安時代前期,日本“反駁漢風”,出現(xiàn)“和風化”思潮,在樂制改革之時被輕易廢出宮廷樂制,后來僅作為上流社會的奢侈觀賞品。
與唐尺八在日本的境況不同,作為佛教載體的普化尺八在鐮倉時代自中國南宋傳入后,迅速融合到日本文化中,開啟日本現(xiàn)代尺八之先河,成為日本吸收、融合外來文化的成功實例。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1)平安時代中期 (約 10~11世紀)日本建立了“和魂漢才”指導下融合外來文化的文明體系,使外來文化的吸收步入主動性、有意識的成熟階段。
(2)幕府政治時期,日本從未開化走向開化,文字系統(tǒng)化并普及至民間,武士階層與庶民社會興起并成為外來文化吸收、消化的廣大主體。
(3)幕府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導致人們尋求超脫現(xiàn)實的精神寄托,禪宗深入到社會各層面。隨著武家政治的確立,禪宗文化日益成熟,武士階層中形成廣泛的武家禪,得到群眾的廣泛認可。統(tǒng)治階層利用其教義價值而加以保護,禪宗文化受武士歡迎,“武士好禪”成為幕府時期武家精神的基本特點[1]153-156。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普化宗興起。普化宗以武家出身者為主體,并以吹奏普化尺八 (宋代尺八)作為修禪 (念經(jīng))之手段[24]。而普化尺八更以其攜帶方便、兼可防身、能產(chǎn)生獨特冥想氛圍的音質(zhì)等特征,成為普化宗“吹禪”之法器而受歡迎。鐮倉時代建長六年 (1254),法燈國師 (心地覺心)學成尺八技藝后自宋返日,傳之于寄竹 (又名虛竹)。虛竹吹奏尺八云游各地,使得尺八與普化宗的關(guān)系加深。虛竹的弟子虛風之徒楠木正勝(鐮倉幕府末期河內(nèi)武士首領(lǐng)楠木正成之孫)攜尺八云游四方,詢問其名則答“僧虛無”,于是普化宗僧人便有了“僧虛無”的稱謂。他們不著僧衣,頸掛袈裟及方便囊,戴深檐藺笠,吹尺八笛登市門化米,不誦經(jīng),不戒行,不翦落,流浪之徒多歸之。宋尺八因此又稱“普化尺八”或“虛無尺八”[7]906。
至室町時代,知識普及與民眾覺醒,佛教與武士勢力大發(fā)展,普化尺八普及到全國[22]88。由此可見,宋尺八入日后即融入日本本土文化,迅速演化到尺八發(fā)源地無可比擬的成熟程度。一節(jié)切尺八出現(xiàn)于 15世紀。宗左師承并傳播蘆安一節(jié)切技藝,為日本一節(jié)切尺八之祖。桃山時代,大森宗勲(1570-1625)為其普及做出重要貢獻。一節(jié)切尺八在 17世紀末盛行,18世紀后受普化尺八擠壓趨于衰微。至 19世紀,江戶町醫(yī)神谷潤亭再興一節(jié)切[12]1053。
德川幕府時,普化宗壟斷普化尺八,虛無僧持有諸國通行的通行證“傳道印”,以吹奏尺八作為禪之手段(吹禪)云游四方,被利用為幕府密探而受保護,最盛時擁有普化僧寺 120余處,流派十余個。此時的尺八兼有護身功能。明治四年(1871),普化宗被廢止,1883年又批準恢復,荒木古童等人使之脫離普化宗,使尺八成為單純的樂器,向一般民眾開放。至此,尺八脫離了宗教色彩,與古典藝能的結(jié)合加深,邁向日本古典音樂新境界[12]1055?;哪竟磐铝τ诔甙似占?改良樂譜,興起三曲合奏之風,使之成為近代以后日本邦樂界的重要樂器;由于尺八合于民謠歌唱法,并且人們喜歡將之用于民謠伴奏和齊奏,從而成為日本民謠界三大樂器之一。因此,明治末期及大正時期以來尺八樂器迎來興盛新時期[12]1057。這樣,尺八文化得以跨過時代門檻,從近代順利過渡到現(xiàn)代。
迄二戰(zhàn)為止,日本尺八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線索還表現(xiàn)在尺八與政治人物、歷史名人及流傳至今的歷史名管等方面。
將尺八作為珍愛樂器甚至精神寄托的歷代政治人物是尺八文化得以流傳的重要因素。除了圣德太子、天武天皇,守護大名山名宗全 (1404-1473)、織田信長 (1534-1582)、豐臣秀吉 (1538-1598)、德川家康(1542-1616)等人都是有名的尺八愛好者[15]4。包括名僧與藝人在內(nèi)的歷史名人是尺八文化傳承與發(fā)展中最重要的繼承者、改良者、傳播者,是尺八文化得以流傳至今的關(guān)鍵因素。除了最澄、空海、円仁、覺心、蘆安等人外,凈土教的一遍(時宗)法師(1239-1289)、一休禪師、神僧雪舟(1420-1506)以及鶴仙、是齋等比比皆是[15]5。
歷史上流傳至今的尺八名管是尺八文化的載體、尺八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歷史見證。除了珍藏于法隆寺及正倉院的歷史名管外,還有后小松天皇(1377-1433)的“法外”銘之尺八、一休禪師的“わが佛”銘之尺八等等??椞镄砰L的“野風”銘之尺八,經(jīng)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人之手流傳至今,現(xiàn)為日本國寶[15]5-6。
戰(zhàn)后初期,日本傳統(tǒng)音樂文化瀕危。但是不久日本又重新認識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價值,滋生繼承與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傳統(tǒng)的傾向。1950年,文化財產(chǎn)保護法公布;1958年,傳統(tǒng)音樂進入學校教育; 1971年,尺八曲進入中學音樂教育,同時,以田邊尚雄、吉川英史為代表的日本音樂界有識之士,反省、促進日本傳統(tǒng)音樂研究,對于中外音樂的關(guān)系問題有清醒的認識“本國固有文化是苗,外來文化是重要肥料”,自此,當代日本尺八逐漸走向繁榮。
如今,日本尺八有完善的體系、縝密的理論、豐富的曲目、眾多的流派、高深的“道”,已經(jīng)成為日本普遍流行的吹奏樂器、日本代表性民族樂器。20世紀 70年代以來,還跨出國門演出,盡展大和民族風采。日本尺八界還不斷到中國尋根問祖,并反哺中國尺八文化。
綜上所述,中國尺八文化作為音樂與佛教的載體,歷史上數(shù)次東渡扶桑。自推古朝至平安時代前期,傳入日本的唐代尺八并沒有融合進日本本土文化中去,在與日本固有音樂經(jīng)過約四個世紀的“并存”后,由于缺乏吸收的主體性而未流傳下來。鐮倉時代,中國宋代尺八再漸東瀛。借助此時業(yè)已確立的“和魂漢才”思想下消化吸收外來文化的綜合性民族文明體系、適時的社會環(huán)境,經(jīng)歷代傳承、幾經(jīng)挫折后,中國尺八文化深深融入日本文化,并開啟日本現(xiàn)代尺八之先河?,F(xiàn)在,尺八是日本最為普遍流行的吹奏樂器之一,成為日本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
[1]葉渭渠.日本文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蕭統(tǒng).文選 (上冊)卷十八 [M].中華書局,1977:254 -255.
[3]新唐書·呂才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4062.
[4]林克仁.中國簫笛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9.
[5]陳旸.樂書 (卷 130)(四庫全書本)[M].
[6]沈括.夢溪筆談[M].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6:505.
[7]黃遵憲.日本國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8]陳正生.法隆寺藏笛確系尺八 [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8(1).
[9]吳廷璆.日本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
[10]梅本紅.洞簫·尺八小考[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05(1).
[11][日 ]谷口嘉信.『竹』より愛をこめて[J].竹,2008 (104).
[12][日 ]下中邦彥.音楽大事典卷 3[M].東京:平凡社,1983.
[13][日 ]谷口嘉信.竹 のちから(二)[J].竹,2005 (94):15.
[14][日 ]河內(nèi)彰代.根竹と尺八[J].富士竹類植物園報告,1994(38).
[15][日 ]谷口嘉信.『竹』より愛をこめて(三)[J].竹, 2008(106).
[16][日 ]桝本頼兼.竹―我が國『和の文化』の象徴―[J].竹,2000(73):2.
[17][日 ]國分直一.彌生時代における?yún)獾男叛訾燃朗耓A].日本考古學論集 3[C].東京:吉川弘文館, 1986:79.
[18][日 ]下中邦彥.音楽大事典卷 4[M].東京:平凡社,1983.
[19]魏徴.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1826-1827.
[20][日]赤松紀彥.日本における中國音楽[A].日本における中國伝統(tǒng)文化[C].勉誠出版(株),2002:162.
[21]唐月梅.日本戲劇[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
[22]星旭.日本音樂簡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6.
[23][日 ]寺尾善雄.中國文化伝來事典[M].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82:474.
[24][日 ]釣谷真弓.おもしろい日本音楽史[M].東京:東京堂,200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