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民
(濰坊職業(yè)學院 公共課教學部,山東 濰坊 261031)
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大師——魯迅,在他的有生之年,為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文學遺產(chǎn),小說《彷徨》便是其中的代表。魯迅始終滿腔熱情地關注著兩個問題:一個是農(nóng)民問題,一個是知識分子問題,而后者在《彷徨》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魯迅是知識分子,他同知識分子的生活、思想、情感的聯(lián)系最直接、最密切、最深厚。魯迅又是顯然超越于同輩的優(yōu)秀知識分子,他能夠拉開距離清醒地觀察、剖析知識分子的弱點和缺陷。魯迅在《彷徨》中,用他犀利的筆剖析了他最熟悉的知識分子群:這里有不吹熄封建主義的“長明燈”就決不罷休的“瘋子”,有固守封建主義文化營壘同新文化運動作對的封建復古派或衛(wèi)道者,有“夢醒了無路可以走”的悲劇形象。
《長明燈》中的瘋子是一個孤獨的決絕的徹底地不妥協(xié)的反封建戰(zhàn)士。作者以現(xiàn)實主義的白描手法真實地描繪了“瘋子”所生活的典型環(huán)境:迷信守舊的吉光屯。“這屯上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動一動就須查黃歷,看那上面是否寫著‘不宜出行’;倘沒有寫,出去也須先走喜神方,迎吉利?!边@個屯所以叫“吉光屯”,是因社廟里點著盞從梁武帝點起,一直傳下來的“琉璃燈”。他們都相信這長明燈主宰著全屯人的命運,燈一滅,屯就“要變?!?,人“都要變泥鰍”。所以他們都把這封建傳統(tǒng)的象征——“長明燈”看成自己的命根子,拼命加以維護。在這迷信守舊的村民中,“瘋子”是唯一敢于離經(jīng)叛道的叛徒。他所以被眾口指為“瘋子”,就是因為他是一個覺醒者,要把祖廟里象征封建傳統(tǒng)的“長明燈”吹滅。
“瘋子”是孤獨的叛逆者。他反封建的思想和行為,雖然代表著群眾的利益,但卻是群眾所不理解的。這便是群眾不僅不支持他吹滅“長明燈”,反而把他當作“瘋子”而任意加害的原因。
“瘋子”是決絕的叛逆者。這種決絕的性格特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韌性的戰(zhàn)斗精神。社廟里塑著的“三頭六臂的藍臉,三只眼睛,長帽,半個的頭,牛頭和豬牙齒”等兇神惡煞,代表著封建社會的吃人者。“瘋子”要消滅這些吃人者,但他知道單憑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反抗的第一步計劃是先吹滅“長明燈”,雖然燈滅了,這些兇煞還在,但在群眾尚未覺醒的時候,只能姑且這么辦。對于迷信守舊如吉光屯的村民者,用科學道理來說服,簡直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便采用他們能接受的迷信的語言來說明利害(說吹熄長明燈,就不會有蝗蟲,不會有豬嘴瘟)。這種從實際可能出發(fā),講求斗爭策略的作法,正表現(xiàn)了魯迅所提倡的“韌戰(zhàn)精神”。其二是堅毅不拔的斗爭意志。他吹熄長明燈的決心是不可動搖的,闊亭們用“我替你吹”來欺騙,他回答:“不要你們,我自己去熄!”他們用“打斷你的骨頭”來威脅,他回答以利劍一樣的目光,致使闊亭的眼光趕緊避易;他們把他緊緊關在廟門之外,笑問:“看你有什么辦法?!彼幕卮鹗牵骸拔曳呕?!”他們將他鎖在社廟的西廂屋里準備綁送縣衙,他的回答仍然是:“我放火!”這種決絕的性格特征深刻地體現(xiàn)著魯迅的戰(zhàn)斗精神,使“瘋子”的形象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
魯迅以諷刺的現(xiàn)實主義手法在小說中再現(xiàn)了封建復古派或衛(wèi)道者的形象,這便是《肥皂》中的四銘和《高老夫子》中的高爾礎。
四銘在光緒年間曾經(jīng)是 “提倡開學堂”的維新派人物,不久便開了倒車,成為猛烈攻擊新文化,仇視新事物,道貌岸然,靈魂卑污的道學家。他反對新道德,認為提倡“新文化”的結果是“學生也沒有道德,社會上也沒有道德”;他“最恨的就是那些剪了頭發(fā)的女學生”,認為“攪亂天下的就是她們,應該很嚴地辦一辦……”。為了“存國粹”“挽頹風”,他糾集一伙封建余孽,組織了什么“移風文社”,大搞什么“專重圣經(jīng)崇祀孟母以挽頹風而存國粹征文”;他反對一切新文化,咒罵新學堂講“解放”、“自由”致使學生“沒有實學,光會胡鬧”,主張新學堂“應該統(tǒng)統(tǒng)關掉”。但作者對于這個衛(wèi)道者的上述反動思想和行為并沒有展開正面描寫,卻用諷刺藝術的放大鏡,透過他道貌岸然的外表,廓大了隱藏于靈魂深處的污穢,從而寫出了道學家的虛偽。他口里講的是忠孝仁義,心里想的卻是男盜女娼。他在街上遇見一個十八九歲的女丐,就津津樂道地講述這位“孝女”的事,并要寫《孝女行》來大加“表彰”,但這“表彰”的背后卻隱藏著骯臟的心思。他指責流氓無賴不該用穢言侮辱女乞丐,自己卻懷著同樣猥褻的心理給四太太買了一塊肥皂。他攻擊新學堂的學生“沒有實學,只會胡鬧”,自己卻將女學生罵他的一句英語“惡毒婦”(老傻瓜)錯解為“很兇的女人”,并且逼兒子學程查遍了英語字典也終于沒有弄明白。他聲色懼厲地教訓兒子要學好,吃飯時卻同兒子爭著“伸筷自去夾那早先看中了的一個菜心”。作者就是通過這些細節(jié)的描寫,廓大了人物的卑污內(nèi)心,使人看到以道德文章自居的所謂封建衛(wèi)道者,其實是一些道德敗壞的偽君子,不學無術的“惡毒婦”。
高爾礎也是復古派的人物,但同紳士化的四銘不同,他是在復古逆流中從社會最骯臟的底層泛起的渣滓。魯迅正是從這“沉滓的泛起”來顯露和諷刺復古運動的反動實質(zhì)。高爾礎原是一個流氓賭棍,在來女校之前,他的職業(yè)是“打牌,看戲,喝酒,跟女人”。他交運的原因是因不久前“在《大中日報》上發(fā)表了《論中華國民皆有整理國史之義務》這一篇膾炙人口的名文”,由于這篇文章,便立即受到主張辦學應“以國粹為歸宿”的賢良女校校長萬淑貞的賞識,被聘為教員。他所以應聘去做女校教員,還有他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鉆到里面去看”女學生。但由于他不學無術,又心懷叵測,實在無法把課講下去,終于又恢復了他流氓賭徒的“舊業(yè)”。
四銘和高爾礎,一個呼吁保存國粹,一個主張“整理國史”,都是復古逆流中的風頭人物。但由于出身和地位的不同,其性格也有明顯的差異。在高爾礎的性格中沒有四銘那紳士的虛偽,只有市儈和無賴之徒的淺薄。為此,作者采用心理描寫的手法來赤裸裸地展示他卑污的靈魂。小說一開始就寫高爾礎備課、照鏡時的心理活動。他本來不學無術,不懂什么歷史,卻偏偏要當什么歷史教員。課備不出來不怨自己無知,卻埋怨“《中國歷史教科書》的編纂者竟太不為教員設想”,埋怨中途辭職的歷史教員為什么不給他留下“三國”或“唐朝”,因為他最擅長的是“三氣周瑜”和“秦瓊賣馬”。他一面照鏡,一面埋怨“父母實在太不將兒女放在心里”,以至使他摔出了額角的傷疤,“萬一給女學生發(fā)現(xiàn),大概是免不了要看不起的”。他本來是懷著“看女學生”的目的去女校上課的,卻因精神的過分緊張和靈魂的極度空虛,竟不敢往臺下看,惟恐落入“可怕的眼睛和鼻孔聯(lián)合的?!?。他在極窘的狀態(tài)下打熬著講,卻盼望著趕快下課。這繪聲繪色的精彩描寫,淋漓盡致地刻畫了這個流氓無賴卑鄙空虛的精神世界和丑惡嘴臉。
魯迅曾在一次演講中說:“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這苦痛,正是魯迅關注知識分子命運的一種切膚的痛感。他的描述那些一度覺醒過的知識分子的靈魂的小說,一般都是一種夢醒了無路可以走的悲劇。這種悲劇集中體現(xiàn)在《彷徨》中以新知識分子為主人公的四篇作品中:《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學青年,《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傷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他們都曾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后來卻迷路了,頹唐了,沉淪了,以至于有的墮落了。魯迅冷靜地分析了這種現(xiàn)象,他解剖這些被反動勢力擊敗了的青年知識分子的靈魂,總結他們由前進到碰壁以至最終遭到失敗的教訓。一般地說,魯迅通過魏連殳、呂緯甫的悲劇否定的是一種倒退、妥協(xié)行為;通過文學青年、涓生、子君的悲劇,否定的是小資產(chǎn)階級的個性解放。
魏連殳和呂緯甫是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落潮時期由叛逆而趨于彷徨的知識分子的典型。他們都曾經(jīng)覺醒過,反叛過,抗爭過,但后來他們卻改變了。呂緯甫曾到城隍廟里去拔神像的胡子,曾連日議論些改革中國的方法,但是現(xiàn)在卻“敷敷衍衍,模模糊糊”了。他的心境和意志竟然到了這步田地:“以后?——我不知道?!B明天也不知道,連后一分……”魏連殳曾經(jīng)是一個“新黨”,被人們認為是“很有些古怪的人”,但后來卻從根本上改變了,他自己概括說:“我已經(jīng)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眳尉暩唐稹霸娫谱釉弧焙汀杜畠航?jīng)》來了,而魏連殳則充當起軍閥杜師長的顧問來了。他們確實從反抗、改革的路上回過來,走上了茍且、敷衍的舊路。在他們的心里浸透了失望、寂寞、冷漠的情緒。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始終是不安、不滿、不幸的。他們之所以甚感寂寞,正因為他們有一顆不甘寂寞的心;他們之所以冷漠,正因為他們靈魂深處仍有著熱情;他們之所以遷就,茍且偷安,正因為他們?nèi)晕赐鼞堰^去的改革和將來的一線希望。他們帶著一種報復心理。“我已經(jīng)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魏連殳的這個總結包含著深深的痛苦,然而也帶著取得了報復“勝利”的譏笑。然而這是可憐的報復。這是先前反抗的余音,也是挽歌。他們以其曾經(jīng)反抗終于屈服然而又不甘心的哀傷、屈辱、痛苦、懊喪、寂寞,并以這一切的混合與深沉而向舊制度舊社會提出了控訴,發(fā)出了譴責:要改革這人生,要改革這人性,要改革這社會與制度。
《傷逝》中的涓生、子君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學青年,雖然都從封建主義的道德和思想觀念的牢籠中求得了個人的解放,但仍然不能真正擺脫悲劇的命運。
《傷逝》吟唱的是一首不能愛,失去了愛的哀歌,由一對青年知識分子所唱出。他們是新的一代,他們能夠用新的方式來熱戀、同居,這在他們的前輩看來卻是大逆不道的。然而他們的反抗和追求仍然失敗了。因為涓生被解雇了,沒有了經(jīng)濟收入。失敗的原因是經(jīng)濟,但經(jīng)濟背后又有政治——舊制度與舊道德的冷眼、譴責、切切私議以至懲罰。那經(jīng)濟的手段正是執(zhí)行制度與道德的命令。于是,子君回家了,并死在“威嚴和冷眼”所包圍的“人生的路”上了,涓生則“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
《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學青年雖然和涓生生活在同一個“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的黑暗世界里,過著難以為繼的生活,但卻沒有涓生那種敢于正視現(xiàn)實的勇氣,更缺乏涓生那種善于反省的品格和對人生要義的精辟認識。他在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誘惑下,夢想以自己的筆開出一條通向“幸福家庭”的路,但結果不過是自我諷刺。小說正是通過對文學青年的諷刺,批判知識分子夢想逃避現(xiàn)實斗爭的錯誤道路,從客觀上告誡他們,人民在根本沒有幸??裳缘纳鐣铮@取幸福的途徑只有從根本上改革社會的革命斗爭。
總之,魯迅先生以其豐富的社會生活,深刻的社會觀察,高超的現(xiàn)實主義手法,杰出的藝術技巧,在《彷徨》中為我們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知識分子形象群,他的作品像一面鏡子,將那個黑暗如磐的時代中的知識分子的靈魂清晰地映現(xiàn)出來,或鞭撻,或嘲諷,或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期望。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魯迅對知識分子靈魂的剖析,達到了同時代的最高峰?!夺葆濉芬惨蚱鋵χR分子描摹的精專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處于重要地位,恰如魯迅投向舊時代的一把匕首,或是向舊時代宣戰(zhàn)的勇士,不僅僅在民族民主革命中起到過振聾發(fā)聵的作用,時至今日仍有著深刻的意義。
[1]魯迅.彷徨[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2]田仲濟,孫昌熙.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M].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
[3]趙遐秋,曾慶瑞.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楊政.試論《吶喊》《彷徨》的反面人物創(chuàng)造[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
[5]彭定安.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J].2002,(4).
[6]稅海模.魯迅研究資料[M].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