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凌
(南京市第四中學,江蘇 南京 210029)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捕捉一些有價值的細節(jié),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調(diào)整和變動?!币簿褪钦f教師要善于捕捉動態(tài)生成的火花。
在課堂教學開始前,教師的所有提問都是預設性的,當課堂教學展開時,只有轉(zhuǎn)化為生成性的提問,才可能引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索動機。在課堂實踐中,教師應多研究學生,多傾聽多關注學生的即時反應。通過觀察和傾聽辨別出學生的悟性和理解力,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學生經(jīng)驗背景中已經(jīng)擁有和仍然缺乏的東西,從而判斷學生理解的深度,決定在何時介入討論,補充哪些有關作品的背景性知識。由于學生的經(jīng)驗與知識背景的缺少,教師的參與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理解進一步深化。
我在教授《親愛的爸爸媽媽》這篇課文的時候就深有感觸。我原先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首先引領學生閱讀文本,概括全文的四個部分寫了什么內(nèi)容?然后看題記,在薩特的那段文字中討論重點語句:“那就是我?guī)ё叩某林赜洃?。但這是個美麗的記憶?!薄俺林亍焙汀懊利悺狈謩e指什么記憶內(nèi)容?接著提問學生作者為什么以“親愛的爸爸媽媽”為題。最后品味課文的語言。
在講到“沉重記憶”的時候,學生找到了第四部分寫到的那些被殘殺的人臨死前留下的片紙只字。這時有一個同學突然問:“第一個孩子魯比沙留下的那句話好像是不完整的,這是為什么呢?”這個問題我之前在備課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過,但是我立刻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極好的問題,很能激起學生探究課文的興趣。于是,我順勢問大家:“‘親愛的爸爸媽媽最后一次了’這句話沒有說完整,你能幫這個孩子把話說完整么?”同學們立刻討論起來,說完整的句子應該是“親愛的爸爸媽媽,這是我最后一次呼喚你們了”。我繼續(xù)問:“僅僅是這么一句話,魯比沙為什么都沒有能夠?qū)懲暾??”同學們陷入了思考之中。有的說:“因為他面對死亡萬分驚恐,所以無法將話語寫得更完整。”我就提醒大家:“為什么作者一上來就選取這樣一則不完整的留言給讀者們看呢?換成一則完整的遺言不行么?”學生展開討論,得出的結論是:“不完整的更好。因為這樣讓我們更為真實地感受到孩子在面對死亡時恐懼的心理,從而更能體現(xiàn)出納粹的殘忍,戰(zhàn)爭的殘酷。這樣使文章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接下來,我就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列舉這么多當時被殘殺的人們的臨終遺言呢?這些片紙只字之間有沒有什么共性的東西?”
首先是留下這些遺言的人們的身份。他們是學生、工作、木匠和牧師,表面上看似乎年齡、身份都各不相同,實際上是克拉庫耶伐次最普通的老百性。正如前文所說:“他們殺孩子、老師,也殺牧師、工作、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純樸勤勞的普通市民。”
其次是遺言的內(nèi)容,主要都是表達了親人的無限依戀和不舍之情。有的是孩子對父母,有的是父親對孩子,還有丈夫?qū)ζ拮?,以及對自己的所有親人。還有的表現(xiàn)了對生命的渴望,如:“給我們送飯來,也要工裝褲和毯子?!薄拔业膬鹤記]有爸爸也要快樂?!庇械闹苯颖磉_了對殘忍的劊子手的仇恨:“孩子們?yōu)楦笀蟪稹!?/p>
最后是遺言的語言表達。有的句子是很不連貫的有的則是不完整的,還有的也許不通順。這個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注意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對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驚心動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語言,有自己的體驗和評價?!弊寣W生們仔細讀每一條遺言,這些應該算是“驚心動魄的語言”,從中一定能獲得許多對戰(zhàn)爭的直接體驗。
第二中學六年級的學生巴法爾留下的遺言最多,但是寫得最不連貫:“爸爸,我和米索在舊軍營里。給我們送飯來,也要工裝褲和毯子。送點果醬來爸爸去找校長假若有用送點東西給我們吃吧。姨媽彼得舅舅也在這兒。給他送三包煙還要些紙。”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一家中有不少成員已經(jīng)被納粹關起來了,這個可憐的孩子也許還并不清楚自己即將面對被屠殺的命運。在遺言中甚至還能感受到他對未來的憧憬和對明天的渴望,而這樣的孩子正是納粹要滅種的對象。
其中一個生還的工人包季達,寫的內(nèi)容和剛才同學們發(fā)現(xiàn)的魯比沙的遺言一樣,也是不完整的:“親愛的包瑞卡好好照顧美莎給她找個好丈夫問爸爸好請他也找愛你的包季達?!弊x來令人心酸,臨死之前,對妻子、女兒和父親的款款深情就在這片紙只字中顯露無遺。他既是一位傷心的丈夫,又是一位心碎的父親,更是一個無助的兒子,而他就是納粹要滅種的對象。
從這些選取的遺言中,我們不難看出,不僅是孩子們,即便是成年人面對屠戮時,特別是突如其來的殺戮的時刻,有多少人可以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呢?有的人是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理想、保衛(wèi)自己的民族而慷慨赴死,他們走上戰(zhàn)場保衛(wèi)家園,認為自己即使犧牲也是死得其所。而那些被殘殺的都是些什么人呢?他們都是些手無寸鐵的百性,是被無緣無故卷入戰(zhàn)爭之中的。只是因為納粹的荒謬“人種”藉由,這些純樸的普通市民就要在一天內(nèi)被血腥屠戮。離開了平常的日子、幸福的生活、愛你的親人,這一切的一切誰能承受得了呢?所以作家選擇了這幾條句子甚至不通的遺言,就是為了給我們帶來一種精神上的震撼。納粹的殘忍、戰(zhàn)爭的慘絕人寰在這一刻盡顯出來。這種面對死亡的真實令人動容。
最后,我又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思考:“為什么要以‘親愛的爸爸媽媽’為題?”學生的回答令我欣喜。問題便迎刃而解:“這是300個孩子發(fā)出的最后一聲呼喚?!薄叭绻屇銓⑦@聲呼喚延伸下去,設想一下孩子們想說些什么呢?”“親愛的爸爸媽媽,我愛你們!我不想和你們分開,讓我們永遠在一起,讓這個世界不再有戰(zhàn)爭……”原來主題就是隱含在題目之中的,這最后一次撕心裂肺的呼喊,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無限眷戀,催人淚下,震撼人心。
這節(jié)課正是因為有了這位同學的精彩提問,才迸發(fā)出了智慧的火花。學生們在不知不覺間就走進了文本的深處,與作者進行了一番心靈的交流。我在這節(jié)課中收獲頗大,上完課后及時調(diào)整了教學思路,進行了二次備課,將學生提出的好問題補在了教案之中。
一些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重視自己在課堂中如何向?qū)W生提出問題,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時間提問題,有的也不會提問題,更不敢提問題。有時教師會特意安排學生質(zhì)疑的環(huán)節(jié),但對學生的問題卻不管不問,又完全按照自己的預設去上課了?;蛘哒f:“同學們的問題都很好,下節(jié)課我們一起解決這些問題?!睂嶋H上再也沒有過問。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理應鼓勵學生質(zhì)疑探究,提出問題,對學生的提問一定要善待。
這也正符合袁振國先生在《教育新理念》中提出的:“改變‘去問題’的教學思維方式,樹立新的‘留問題’的觀念。靈活把握課堂教學的前提是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充分考慮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探究者。因此教師的介入一定要及時、恰當、充分,不能越俎代庖,代為深究,更不要以‘講授探究’代替‘親歷探究’?!?/p>
閱讀教學過程是一個多重對話(學生、教師、作者、文本之間)的過程,我們不能輕視學生對文本的解讀。當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時,教師就需要及時有效地引導,這也是教學智慧的顯現(xiàn)之時。教師一定要善于引導學生在此問題的基礎上深入思考文本,打開學生的心泉,那么學生的思維智慧的泉水必將汩汩流淌。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語文教師能引導學生俾善于讀書,則其功至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