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琳琳
(南京曉莊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關聯(lián)理論是西方近年來影響巨大的認知語用學理論之一,它是由法國學者Sperber和英國學者Wilson在1986年提出來的,是對Grice相關原則的發(fā)展和深化。Ernst-AugustGutt在此基礎上寫成專著《翻譯與關聯(lián)——認知與語境》,提出了關聯(lián)翻譯理論。這一理論旨在研究翻譯過程,探討如何達到翻譯交際的目的和效果等問題,引起了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
根據(jù)關聯(lián)理論,理解話語的標準是人類認知假設,即認為人類的認知靠的是關聯(lián)。所謂關聯(lián),指的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認識主體認為事物之間所具有的聯(lián)系。關聯(lián)理論有兩條原則:(1)認知準則:人類的認知常常與最大的關聯(lián)性相吻合;(2)交際準則:言語交際中,任何一個示意動作都是交際行為的一個部分,都與特定環(huán)境中的交際行為有著最佳的關聯(lián)性(Sperber、Wilson,1995:158)。 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通過示意行為向聽話人傳遞自己的意圖,為聽話者進行推理提供必要的理據(jù),聽話人則根據(jù)說話人的示意行為進行推理,尋找關聯(lián)。關聯(lián)性的強弱取決于兩個因素:推導努力與語境效果的大小。在同等條件下,推導努力越小,則關聯(lián)性越強;語境效果越大,則關聯(lián)性越強。如果一句話能產(chǎn)生足夠的語境效果且只需付出最小的理解努力,那么它就具有最佳關聯(lián)。
關聯(lián)理論的核心是尋求最佳關聯(lián),即人們的交際行為都會產(chǎn)生一個最佳相關性的期待。Sperber和Wilson指出,人類的認知往往力求以最小的理解努力獲取最大的認知效果,因此聽話人傾向于在與這些話語有最大限度關聯(lián)的語境中對其進行處理,聽話人要確定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就必須在交際雙方共知的認知環(huán)境當中找到話語及其語境的最佳關聯(lián),通過推理判斷出說話者的意圖,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
從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看,翻譯是一種交際,是一種認知推理的交際的過程,是一個對原文進行語內(nèi)或語際闡釋的示意——推理活動,而不是傳統(tǒng)的交際理論所認為的編碼和解碼的過程。在翻譯過程中,尋找最佳關聯(lián)性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聯(lián)理論框架下的翻譯活動是一種三邊關系,翻譯的過程包含兩輪示意——推理的過程,涉及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三個方面。推理與語境是緊密相連的,與翻譯過程相關的有三個語境,分別是原文作者的語境,譯者的語境,譯文讀者的語境。由于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同和認知能力的差異,認知語境是因人而異的,對同一話語的推理往往也有不同的結果。信息的接受者要從自己認知語境中可利用的全部假設里選出最符合傳達者試圖傳遞的那些假設,即尋求最佳關聯(lián),交際才能成功。因此,翻譯正如其他交際行為一樣,是由關聯(lián)原則統(tǒng)轄的。
最佳關聯(lián)性是譯者的目標,譯者的責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企盼相吻合”(Gutt,2004:190)。李丹弟(2005)認為,譯者擔負著雙重的推理責任。一方面,譯者要根據(jù)原文作者的示意進行推理,確定原文作者的意圖。另一方面,譯者還必須了解一文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即體會出原文作者試圖傳達給讀者的語境假設在譯文讀者的潛在語境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還要推斷譯文讀者激活所需要的語境假設是否十分困難,按關聯(lián)翻譯理論,就是付出的“推導努力”和“語境效果”是否相稱。
因此從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翻譯的本質(zhì)是以最佳關聯(lián)為取向的交際行為,是一個涉及原文作者、譯者、譯文讀者三方的示意——推理行為。
翻譯行為包括兩次示意——推理行為,譯者的翻譯活動主要包含兩個步驟。第一,譯者通過原文的語境來找到原文與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做出語境假設并進行推理,從而求得對原文作者的意義作出正確的理解,與原文作者達成認知上的共識。第二,在第二輪示意——推理的過程中,譯者需要根據(jù)譯文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采用適當?shù)姆椒▽⒆约核J知的原文作者的意圖,以及其他相關的信息再現(xiàn)給譯文讀者,幫助他們找到原文與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從而完成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三方面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流。所以翻譯就是通過分析語境找出原文與語境的最佳關聯(lián),并根據(jù)譯文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通過最佳關聯(lián)傳達給他們的過程。
上文提到,與翻譯過程相關的有三個語境,分別是原文作者的語境,譯者的語境,譯文讀者的語境。作為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的橋梁,譯者的語境尤為重要,譯者的語境要與原文作者的語境有一定的相似性,只有這樣,在解讀原文時才能正確地理解作者的意圖。同樣的道理,譯者的認知語境與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也要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只有這樣譯者才能推斷什么樣的刺激能對讀者產(chǎn)生足夠的語境效果。
此外,翻譯還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由于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的文化背景和認知環(huán)境都各不相同,因而對于同一個語境便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譯者所要做的并不僅僅是傳達原文的文字那么簡單。翻譯時不能只關注文字層面的東西,也不僅僅根據(jù)語境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圖,而是需要考慮到原文作者和譯文接受者的認知差異,找到原文與譯文語境的最佳關聯(lián),以恰當?shù)姆绞桨言牡男畔鬟f給譯文讀者,以便使譯文讀者以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達到最佳關聯(lián)的理解。
翻譯界對于是采用“交際翻譯”還是“語義翻譯”的爭議較大。PeterNewmark為“交際翻譯”與“語義翻譯”下的定義是:“交際翻譯試圖對譯文讀者產(chǎn)生與原文對原文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盡可能接近的效果。語義翻譯試圖在譯語的語義與句法結構允許的范圍內(nèi),盡可能貼切地傳達原文的準確的語境意義。”他認為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語義翻譯停留在原語文化之內(nèi),只在原語文化的內(nèi)涵構成原文文本的至關重要的涉及全人類(不是種族)的信息時,才在這個方面給讀者提供幫助。而交際翻譯必須強調(diào)信息的‘效力’,而不是信息的內(nèi)容”(引自孟建鋼,2001)。
關聯(lián)理論的翻譯觀認為,譯者應根據(jù)關聯(lián)原則從潛在的認知語境中選擇正確的語境假設,從原文的語音、句法、語義和語用等各層面推斷出原文作者的意圖,并對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做出正確的假設,從而選擇適當?shù)淖g文,使 “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企盼相吻合”(Gutt,2004:190)。 為了與最大關聯(lián)相一致,譯者要提供與譯文讀者最相關的語境假設,從而使譯文讀者能夠以最小努力獲得最大語境效果。
人的認知語境是動態(tài)的,譯者通過語境對原文作出語境假設,以及對譯文進行翻譯都是動態(tài)的,因此翻譯本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譯文和原文不可能達到完全意義上的對等。翻譯的目的是讓譯文的讀者理解原文作者所傳達的信息,譯者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只要能達到翻譯的目的即可。例如,對于漢語中的“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保浑H翻譯派的譯者贊同將其譯為:“The weather and humanlifearebothunpredictable.”語義翻譯派的譯者則傾向于將其譯為:“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and bad luck befalls menovernight.”在關聯(lián)理論看來,只要它們能使譯文讀者獲取原文的信息,使翻譯這一交際行為順利進行,兩者就都是成功的譯文。
綜上所述,在關聯(lián)理論的框架內(nèi),翻譯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是一個涉及原文作者、譯者、譯文讀者三方的認知推理過程。譯者不僅要解決文本中的語言問題,而且要根據(jù)語境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圖,并考慮到譯文接受者的認知環(huán)境,分析確定原文與譯文語境的最佳關聯(lián)。因此,在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對于翻譯好壞的評價著眼于翻譯是否建立了最佳關聯(lián),著眼于翻譯這一交際行為是否得以順利進行。
關聯(lián)理論雖原為認知語用學的理論,但對翻譯也有著較強的解釋力,為翻譯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對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但關聯(lián)理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解釋所有的翻譯現(xiàn)象,比如最佳關聯(lián)的模糊性等,它仍是一個有待不斷探討的課題。
[1]Sperber,D.&Wilson,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2]Gutt,E.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4.
[3]蔡瑞珍.淺談翻譯的趨同性——關聯(lián)理論指導下的翻譯觀[J].三明高等??茖W校學報,2004,(3):82-85轉118.
[4]高啟香.從關聯(lián)理論看英漢翻譯原則[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263-266.
[5]李丹弟.關聯(lián)理論對翻譯的指導作用[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3):36-39.
[6]廖冬芳.從關聯(lián)理論角度看翻譯的歸化與異化[J].科技資訊,2007,(9):135-136.
[7]羅凌萍.關聯(lián)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7,(1):37-38轉85.
[8]孟建鋼.關聯(lián)理論隊翻譯標準的闡釋力[J].中國科技翻譯,2001,(1):9-11轉47.
[9]齊濤云,楊躍.關聯(lián)理論對翻譯矛盾的啟示[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136-139.
[10]孫桂英.“關聯(lián)翻譯理論”視角中的互文性翻譯[J].山東外語教學,2006,(1):109-112.
[11]張文勛.從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詮釋英漢翻譯過程[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86-88.
[12]趙彥春.關聯(lián)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J].現(xiàn)代外語,1999,(3):27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