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穎,李曉陵,曹丹娜,韓慶春,王 豐,程為平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大包穴為足太陰脾經之大絡,在治療時有確切的療效[1]。大包穴位于腋中線與第6肋交點。該穴深部有肺臟,針刺過深易刺入胸腔,出現氣胸,可危及生命。因此,研究大包穴的針刺安全深度,對臨床有重要意義。
選擇身體健康志愿者男女各10人。年齡22~30歲之間,平均年齡(24.20±1.42)歲。應用 MRI(GES-igna0.5T超導永磁型)采用胸部線圈,進行 MRI掃描。掃描包含雙側大包穴體表標記點的層面,測量大包穴體表標記點到壁層胸膜的直刺危險深度。
將維生素E膠丸粘貼于大包穴體表定位點。取穴標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2346-2006)。MRI檢查應用GEsigna0.5T超導永磁型掃描儀,使用胸部線圈,視野:23×23,矩陣:256×192,清晰度:NEX2,層間距:0.5 mm,層厚:5 mm,采用 T1 及 T2加權序列掃描。
在MRI儀上測量并保存圖像數據,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處理、分析結果。求得針刺危險深度的平均值(±s),危險深度單位:毫米(mm),進行性別差異性、相關回歸性比較。計算安全深度:安全深度≤平均危險深度×75%。
表1 直刺危險深度男女組間比較(±s,單位:mm)
表1 直刺危險深度男女組間比較(±s,單位:mm)
注:與男組比較,※P >0.05;與左危險深度比較,△P >0.05。
組別 n 左危險深度 右危險深度 左安全深度 右安全深度男 10 20.47 ±2.61 21.05 ±2.82△15.36 ±1.96 15.79 ±2.11女 10 18.33 ±3.27 ※ 18.92±4.64 ※△13.75 ±2.46 14.19 ±3.48
見表1。提示:危險深度雙側男女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雙側直刺危險深度組內比較無明顯差異。
通過對大包穴針刺危險深度的研究,其解剖層次為皮膚、皮下組織、前鋸肌、第6肋間結構胸內筋膜。該穴深部有肺臟,針刺過深者易刺入胸腔,出現氣胸,可危及生命。MRI圖像組織分辨率高,能多方位顯示組織器官的解剖結構[2],且MRI檢查無輻射危險,不存在骨偽影[3],與采用尸體解剖、X線及CT測量穴位深度的研究方法相比較,MRI是更安全、精確的檢查手段,為腧穴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方法。
筆者通過測量20例志愿者MRI圖像的大包穴危險深度,應用楊松堤等[4]計算針刺安全深度的公式:安全深度≤危險深度×75%,得出結果:①大包穴男組危險深度:左側(20.47±2.61)mm、右側(21.05 ±2.82)mm,安全深度:左側(15.36 ±1.96)mm、右側(15.79 ±2.11)mm;女組危險深度:左側(18.33 ±3.27)mm、右側(18.92 ±4.64)mm,安全深度:左側(13.75±2.46)mm、右側(14.19 ±3.48)mm。大包穴針刺深度:危險深度:左側(19.40±2.98)mm、右側(19.98 ±3.89)mm;安全深度:左側(14.55 ±2.31)mm、右側(14.98±2.93)mm。②針刺危險深度性別差異性比較P﹥0.05,說明無明顯差異;左右側差異性比較P﹥0.05,說明無明顯差異。
筆者希望通過應用MRI技術測量大包穴針刺深度的研究,為針灸臨床的規(guī)范操作提供支持,使針灸治療成為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1] 李復峰,張曉光.針灸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9
[2] 吳恩惠.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28
[3] 吳恩惠.醫(yī)學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75
[4] 楊松堤,李亞東,姜國華,等.應用CT測量風府針刺深度的研究[J].中國針灸,2008,28(1):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