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強,馬紅梅,周國香
(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江西南昌330008)
腦卒中后抑郁癥(PSD)是繼發(fā)于腦器質性病變之后常見的精神和心理障礙,臨床上以抑郁、焦慮不寧、早醒、悲觀失望等為主癥。PSD除造成情感上的痛苦外,還減慢肢體功能和認知功能恢復,并可使死亡率升高,而且增加了醫(yī)療開支,給社會、家庭、個人都帶來極大的負擔。目前對PSD已有多種治療方法,包括各種抗抑郁藥物、中醫(yī)藥針灸治療和心理治療等。近年來,筆者采用熱敏灸治療該病,并與抗抑郁藥鹽酸氟西汀對照觀察,取得較好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PSD患者均來自本院針灸科及腦病康復中心。臨床采用簡單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分組,將入選患者按入院就診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齡(53.6±5.2)歲;抑郁癥病程平均為(9.36±6.95)個月。對照組 30例,男 13例,女 17例;平均年齡(52.4±5.3)歲;抑郁癥病程平均為(9.28±6.25)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1]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由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并經(jīng)頭顱CT或者MRI證實為腦卒中。抑郁癥判定及量表檢測:抑郁狀態(tài)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標準及國際精神疾病分類第10版診斷標準,并進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測查,其中HAMD總分<7分為正常,7~17分為輕度抑郁,18~24分為中度抑郁,>24分為重度抑郁。所有量表測定均在發(fā)病2周末進行,在取得患者信任后再完成有關檢查,并評估其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80歲;近1年內無重大精神創(chuàng)傷史,無酗酒史,無重大復雜的醫(yī)療事件(如心肌梗死,大手術);既往無精神病史,近期內無抗抑郁藥物攝入史。
1.4 排除標準 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及納入標準者;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艾灸、針刺、藥物有不良反應或不愿接受針灸、藥物治療;合并有心、肝、腎和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2.1 基礎治療[2]全部入選患者均需進行腦卒中后的常規(guī)治療,以及一般中風后的針刺治療及康復功能鍛煉。包括控制血壓:采取個體化治療,使血壓穩(wěn)定在135/85 mm Hg以下或正常范圍內;控制血糖:選用適當降糖藥,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調節(jié)血脂:根據(jù)膽固醇、甘油三酯情況適當運用降脂藥;防止血小板聚集: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0.1 g;神經(jīng)營養(yǎng)藥:口服二磷膽堿0.2 g,每日3次;對癥治療,防治并發(fā)癥,輔以必要的營養(yǎng)支持。針刺治療: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下肢取環(huán)跳、伏兔、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痙攣癱則肘部配曲澤,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言語不利加廉泉、通里、啞門;口眼歪斜加地倉、頰車、合谷、太沖。操作: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選用0.30 mm×40 mm華佗牌針灸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生產(chǎn)),廉泉、啞門、地倉、頰車斜刺10 mm,行平補平瀉手法;其它穴位按常規(guī)手法直刺入15~25 mm,并在得氣后行補瀉手法,留針2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
2.2 分組治療
2.2.1 觀察組 熱敏灸治療[3]:在頭面部、上肢、背腰部、下肢外側等易發(fā)生敏化現(xiàn)象的區(qū)域尋找熱敏穴實施艾條懸灸治療,觀察發(fā)現(xiàn),熱敏現(xiàn)象多出現(xiàn)在督脈、足太陽膀胱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足三陽經(jīng)等經(jīng)脈上,故在印堂、百會、大椎、至陽、心俞、肝俞、脾俞、腎俞、內關、合谷、陽陵泉、足三里等附近用艾條進行灸療。具體施灸操作時,先行回旋灸1~3 min以溫熱局部氣血,繼以雀琢灸1~2 min來加強敏化,再循經(jīng)往返灸
2~3 min以激發(fā)經(jīng)氣。在完成上述3個步驟后,只要出現(xiàn)以下1種以上(含1種)灸感反應就表明該腧穴已發(fā)生熱敏化,如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熱(或微熱)遠部熱、表面不熱(或微熱)深部熱或其他非熱感覺(如酸、脹、麻、壓、重等),再對熱敏化穴施以溫和灸發(fā)動灸性感傳,開通經(jīng)絡。臨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過程為度,不拘固定的操作時間,一般以數(shù)分鐘至1 h不等。每周灸療5次,連續(xù)治療2、4周后判定療效。
2.2.2 對照組 口服鹽酸氟西汀(百優(yōu)解)每次20 mg,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2、4周后評定療效。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
3.1.1 HAMD抑郁量表評分[4]采用由WHO制定的國際通用的HAMD抑郁量表評定,對HAMD總分進行評價。該量表共分①軀體化;②體質量變化;③認知障礙;④絕望感;⑤遲緩;⑥睡眠等6大項及17小項。上述測試項目大部分分5級(無、輕、中、重和極重度),評分為0~4分,少部分為無、輕、重度3級,評分為0~2分。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第2、4周后各評定1次。治療前及治療第4周后采用 4級評定,按HAMD量表的減分率計算:減分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①治愈:減分率≥75%;②顯效:減分率≥50%且<75%;③有效:減分率≥25%且<50%;④無效:減分率<25%。
3.1.2 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4]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改良愛丁堡加斯堪的那維亞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量表》評分標準,對兩組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定。MESSS量表從意識、水平凝視功能、面癱、言語、上肢肩關節(jié)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8大項進行評分,總分0~45分,輕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減分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痊愈:MESSS減分率在91% ~100%,病殘程度為0級;顯效:MESSS減分率在46% ~90%,病殘程度為1~3級;有效:MESSS減分率在18% ~45%;無效:MESSS減分率<18%。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第2、4周后各評定1次。治療前及治療第4周后采用4級評定。
3.3 結果
3.3.1 兩組治療4周后療效比較 兩組抑郁程度改善比較經(jīng)卡方檢驗,兩組愈顯率比較,χ2=5.0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熱敏灸治療對患者抑郁程度改善比藥物顯著。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4周后抑郁程度改善比較
兩組神經(jīng)功能康復情況比較經(jīng)卡方檢驗,兩組總有效率比較,χ2=5.9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熱敏灸治療對患者神經(jīng)功能康復情況比藥物顯著。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4周后神經(jīng)功能康復情況比較
3.3.2 兩組治療前后HAMD、MESSS評分結果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HAMD積分比較
由表3可知,在治療2周后,觀察組HAMD積分比較,t=2.72,P<0.05;治療 4 周后,t=7.37,P<0.01,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治療2周后,對照組HAMD積分比較,t=1.56,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4周后,t=4.44,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治療前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治療2周后,兩組HAMD 積分比較,t=0.98,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4周后,t=2.96,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熱敏灸治療對患者抑郁程度改善比藥物顯著。
表4 兩組治療前后MESSS量表評分比較
由表4可知,在治療2周后,觀察組MESSS量表評分比較,t=2.42,P<0.05;治療 4周后,t=6.66,P<0.01,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治療2周后,對照組MESSS量表評分比較,t=1.74,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4周后,t=3.51,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治療前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治療2周后,兩組MESSS量表評分比較,t=0.36,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4周后,t=2.39,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熱敏灸治療對患者神經(jīng)功能康復情況比藥物顯著。
腦卒中后抑郁癥是腦卒中后急性期至2~3年內常見的并發(fā)癥,不僅影響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康復,還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增加中風患者的病死率,因此對其發(fā)病因素及相關治療的研究逐漸引起國內外的重視。
綜合國內外研究,PSD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有3種學說[5]。最主要的是以腦損害學說為基礎的生物學機制,由于腦卒中損害了某些情緒中樞或其傳導通路,導致腦內的生化遞質特別是5-羥色胺(5-HT)減少,而引發(fā)抑郁?,F(xiàn)在使用的某些抗抑郁藥,即是通過增加腦內5-HT含量,來減輕抑郁癥狀,已取得了一定效果。其次是反應性學說,認為卒中造成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生活難以自理從而引發(fā)心理反應,出現(xiàn)抑郁。第三種學說即血管性抑郁機制,腦卒中可能造成急性或進展性的腦血管系統(tǒng)損害,而產(chǎn)生抑郁。綜合各種因素,PSD發(fā)生機制是生物-心理-社會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抑郁癥[6]屬于中醫(yī)學“郁病”的范疇,多因憂愁、悲哀、思慮、郁怒等情志所傷,肝郁是重要環(huán)節(jié)。當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臟腑陰陽氣血失和,腦神失調,氣機運行紊亂時,均可出現(xiàn)郁證。抑郁癥病位在腦,而兼有肝、心、脾、腎等臟腑異常及相應的軀體癥狀。臨床主要分型為肝郁脾虛、心脾兩虛、脾腎陽虛、肝血瘀滯等。肝氣的升發(fā)與疏泄,對于氣機的升降起了重要作用。由于肝腎同源,除了元陰的同源,一般叫水木相生,滋水涵木;還有一個相火的同源,命門相火充足,腎水不寒,肝木就能得到舒達溫升。
熱敏灸[3]是以經(jīng)絡理論為指導,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步驟尋找患者體表的“熱敏化穴”,利用艾條溫灸熱敏穴,以激發(fā)經(jīng)絡灸性感傳,促進經(jīng)氣運行,使氣至病所,從而提高臨床療效的一項全新的艾條懸灸療法。應用熱敏灸的理論和方法,并在中醫(yī)治療原則的指導下,在頭面腰背部的督脈、膀胱經(jīng)等處尋找“熱敏點”,通常多出現(xiàn)在印堂、百會、大椎、至陽、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等部位,每次選擇1~3個最敏感穴位進行熱敏灸,能夠比普通艾灸更好的起到補腎健脾、溫經(jīng)通督、健腦調神、振奮肝陽作用,恢復肝的升發(fā)與疏泄功能,從根本上改善抑郁癥狀。
[1] 陳彥方.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Ⅲ)[M].3版.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243
[2] 朱珊珊.健腦調神法治療中風后抑郁癥30例[J].中醫(yī)雜志,2008,49(7):635
[3] 陳日新,康明非.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3-52
[4] 李正儀.神經(jīng)內科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499-510
[5] 呂梅,王玲玲,劉蘭英,等.針藥結合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研究[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0(3):149
[6] 王欣君,王玲玲,喬惠芬,等.針藥結合治療抑郁癥不同證型的療效特點觀察[J].中國針灸,2009,29(9):699 -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