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超德
李超德(蘇州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Li Chaode(Professor, Doctoral Supervisor, Dean, School of Arts,Soochow University)
一
我每次給研究生上課,都會有學生問我,究竟什么是設計?什么是設計流行?哪些設計是好的設計?設計的本質是什么?看起來那么簡單的話題,我以前是不屑于談的,而且十分討厭談這類無聊的話題。2007年夏天,我去中國美術學院拜訪一位老師,在座有好幾位建筑設計名師,在談“什么是建筑”?因為不熟,我沒有加入他們的討論,但內心是不屑的。
建筑界泰斗級人物童寯曾經(jīng)說“建筑不就是那么一點事情——造房子”?有人以此類推“服裝設計不就是——做衣服”?一個強調“造”。一個強調“做”,它們的實質都是強調動手實踐。說得簡單,事實上卻是在討論設計的本質問題。但是,如果片面理解這一觀點,就會產生歧義。因此,我不得不站出來,多次著文大講“大設計”觀念,從而糾正設計理論界某些不正確觀點。
我認為:所謂“大設計”概念是一種教育模式的認定,也是一種設計思維與觀念的倡導,更是一種設計文化與視角的認可。這和“狹義的設計”和“廣義的設計”不是一個邏輯起點上談論的問題。說起來很抽象,但這是看問題的觀念與視角。我們關注的是設計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以及如何培養(yǎng)人才,這就構成了問題的兩個方面。如果說我們在具體操作實踐中要求設計人才要有裁縫般的刻苦和泥水匠般的踏實,這是設計過程實施中的態(tài)度與精神。
關于“小設計”,我理解這是教育手段和技術細節(jié)的討論。服裝是做出來的,房子是造出來的,這樣的言語有一定的語境,要不然就會對青年學人與設計從業(yè)人員造成認識歧義與現(xiàn)實的迷途?!白觥迸c“造”都是針對技法訓練中忽視技術操作而言的,要不然,服裝設計師與裁縫就沒有區(qū)別,泥水匠與土木工程師也可以互換位置。我還是那句老話,如果說有設計師自詡是裁縫和泥水匠的話,那是對手工勞動者的尊重和踏實態(tài)度的褒揚。但如果技術操作忽視了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積累和影響,這就如只要會寫中國字,人人都可以成為文學家一樣。巴金先生說:“只因為我認識字,我寫了我熟悉的事,我不是什么文學家”。這說明了巴金先生的謙虛與人生境界。如果說“建筑不就是那么一點兒事嗎?”脫離了一定的語境,該有多少高樓大廈在蠻干中垮塌下來。要知道單就高層建筑的深基坑就要推導多少數(shù)學公式,在現(xiàn)代科技條件下,大型計算機要演算出多少數(shù)據(jù),數(shù)百米高的大廈才能傲然屹立。為此,我又有了不同的認識,“建筑不就是那么一點事”,“服裝是做出來的”,實質上又不是小設計的問題,而是“大設計”的問題。因為這是一定語境中對造房子和做服裝的觀念與態(tài)度問題。相反,如果在小設計問題上也這樣看問題,房子必然垮掉,而服裝則無法反映時代的風貌和流行。
有人說我國設計理論界是淺薄的,沒有文化的。當時聽了有些氣憤。然而經(jīng)過思考,我認為實質是作者對理論研究的認識問題。他們認為的深邃與淺薄標準是有偏差的。理論界的厚古薄今人所共知,因此,年輕時我的學術成果也主要是古代設計歷史與理論。但是,我始終認為,古代與現(xiàn)代應該是理論研究的雙翼,所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它們是缺一不可的。我們今天討論的“設計前沿”屬于討論現(xiàn)實問題的范疇,或許它沒有古代理論那么全面,但它是許多人所面臨的現(xiàn)實困惑。研究古代是為今天提供啟示與借鑒,研究當代則是現(xiàn)實解決問題,它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緊迫感。
設計理論界近年來出了不少好文章。但是,真正有分量的反映設計理論前沿的文章卻不多。讓更多的學者關注當代設計理論前沿具有現(xiàn)實意義,有些前沿理論盡管不成熟,但理論和設計創(chuàng)新卻是這個時代最缺乏的。
二
我一直認為,關于什么是“設計”這樣概念性的問題,在本科階段就應該解決的,還需要我來費口舌?然而,多年來,討論這些概念問題,實際上又給我?guī)砹藷o窮的快樂。隨著對設計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基礎的理論問題往往會有新的感悟、新的認識。
我在《設計美學》一書的緒論中曾經(jīng)說過:“從技藝到藝術,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人類千百年來都將其視為探索不可知世界的一種技能。只是到了十八世紀西方的美學運動以后,才使人們從技藝中分離了被我們認為是美學范疇的美的東西,并從工匠中分離出了藝術家。進而藝術工作者被認為是精神家園的捍衛(wèi)者和護道者,將藝術奉上了神圣的基臺?!保ㄒ怨P者所著《設計美學》,安徽美術出版社,2004版第1頁)我說這句的用意是,藝術與設計的相互關系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論述美學問題,理論家們習慣地將視點落到藝術問題上,藝術成了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如果說二十世紀以前人們對美學問題的探求還大多局限于諸如繪畫、建筑、雕塑、音樂等經(jīng)典藝術的話,工業(yè)革命的轟隆機器聲催醒人們也來關心日常生活用品設計的美學問題。機器批量生產引發(fā)的產品藝術質量問題,使設計中藝術與技術問題的爭論經(jīng)久不衰。伴隨著工業(yè)革命而誕生的設計美學,將技術產品也納入了審美的視野,促使人們關注設計前沿,關注設計流行,關注設計反映的社會變化。
說設計不能不說到藝術獨立,許多人不認為十八世紀的美學運動是分水嶺。我所要強調的是將藝術視為精神產品,是很晚的事。反對者可以聲言,遠古宗教意義上的繪畫是不是精神產品呢?其實當時的宗教繪畫是有直接功利價值的。詭辯家認為愉悅也是功利性的。當然,要說藝術獨立,至少也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但賦予它今天普遍認為的超功利性的美學性狀,則是很晚的事情。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波提切利等大師為藝術獨立和獲得尊敬貢獻了畢生的精力。當然,觀點可以有多樣,真理只有一個。我想有關這方面的爭論還會繼續(xù)。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藝術已經(jīng)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動。然而,設計作為承載技術進步與時代美學思想的重要載體,使得設計和設計產品成為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在當下最好的解釋。設計不僅成為物質的,也成為精神的產品。而設計活動和設計產品始終反映了設計最前沿的人類精神和技術成果。
從人類造物活動誕生的那天起,藝術發(fā)展就與人的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就印證了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世界各地博物館里陳列的藝術品,都有原始人制作的石器。當原始人拿起這塊石頭砸向另一塊石頭的時候,設計的萌芽就已經(jīng)誕生了,石頭就打上了人的印記,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石頭經(jīng)過人類自身的改造,并通過它獲取了獵物,原始人從中獲得了形式力量,進而覺得它是美的。人的思維活動也隨著人類心智的成熟,有了“自由、自覺”的活動,人類原有的動物性器官,功利性逐漸消失,非功利性開始呈現(xiàn)。人獲得了人的本質意義。
設計是隨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設計與藝術本來就是一對孿生兄妹,它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工匠中分離出了藝術家,設計和藝術就走上了不同功能指向的道路。藝術的終極目的指向了精神功能,設計的目的卻是為了人的需要,它的目的走向了物質功能。我們要特別感謝工業(yè)革命直接促成設計師作為獨立的職業(yè)誕生了,這對于我們研究設計藝術具有非凡意義。
然而,工業(yè)革命并沒有讓藝術與設計決然分離。相反,藝術、設計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卻更加緊密相連,或者說它們從來沒有分離過。精神與物質互為關系。所以,我極不同意所謂“21世紀將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時代”。這種觀點似乎想說明,以前藝術與科學技術是分離的,事實上它們從來就沒有分離過。沒有青銅冶煉技術的發(fā)展,哪里來的青銅文化?沒有色彩研究技術的進步,哪里來的流行色趨勢發(fā)布?進入科技化時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拓展了人類審美活動的新領域。將技術納入審美的視野,從而使審美理論拓展到了設計技術層面。技術作為科學的物化,體現(xiàn)了它具有合自然規(guī)律性的特點;同時技術作為工具理性,又是實現(xiàn)人的目的的有效手段,從而具有達到合社會目的性的可能。在物質生產過程中,通過技術應用的人性化和審美化,人們將自然規(guī)律納入人的目的的軌道,使人的物質活動由客觀必然性的制約邁向了人的自由。作為人類的社會性勞動成果,從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到航天飛機、城市規(guī)劃等無不存在著大量的設計理論前沿問題。以新的視角,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歷史人文和諧的角度,研究和探討人類的設計行為、日用器物以及生產生活環(huán)境,尋找規(guī)律性的東西,都是設計理論前沿所要關注的問題。
可以這么說,21世紀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更加緊密,從表面看似乎有了某種歷史性的回歸,技術和藝術又合而為一了。但是,這種回歸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同質化,而是將科學技術重新納入人類審美通覺的必然過程。
三
設計在理論層面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學和倫理學意義的解讀,而視覺和造型設計只是前者的表象要素。社會是設計的環(huán)境、背景和土壤,而設計又蘊含著倫理的和人文的意義,任何設計作品又都是社會的設計。所以,我主講的這門課程,突出了我一貫的設計文化主張。
從傳統(tǒng)手工藝到設計,從圖案藝匠到迪扎因,設計詞義的解釋,隨著人類造物活動的進步,不斷充實著設計的含義。設計活動包含了強烈的時代信息,科學技術活動作為時代進步的象征,設計承載了科學技術的所有成果,技術理性與影響人類消費的流行觀念并駕齊驅,設計包容了所有新時代人類思維和造物活動,體現(xiàn)了社會大綜合,反映了創(chuàng)新設計具有時代性的審美意義。設計前沿正是體現(xiàn)了這種進步。
設計藝術學博士課程中為什么要設立《設計理論前沿》,諸葛鎧教授在他撰寫的教學大綱“教學目的”一欄中有這樣一段話:“對設計藝術學理論的前沿課題進行專題討論,使研究生對當前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需要突破的難題有所了解,并通過講課加深理論修養(yǎng),以期對研究生的理論研究有較大的指導作用。”(引自諸葛鎧撰寫的“設計理論前沿課程教學大綱”博士生用)接著諸葛教授在“基本要求”一欄中又寫道:“以藝術設計原理、技術美學為前修課程,并要求研究生對中外藝術設計史有相當?shù)恼J識,而所謂前沿,理應包括新鮮的理論課題,但也不應片面求異而放棄尚未解決的老難題?!保ㄒ灾T葛鎧撰寫的《設計理論前沿課程教學大綱》博士生用)作為一名資深的教授,諸葛教授以自己在設計藝術研究領域五十余年的學術積淀,為設計藝術學博士生設計了未來的知識結構框架圖,他的這一設計應該說具有前瞻性。
何謂“設計理論前沿”?關于設計和理論名詞已經(jīng)無需再作解釋?!扒把亍倍值南嚓P解釋是:事物前部的邊沿、防御陣地最前面的邊沿、斗爭的第一線等。那么“設計理論前沿”顧名思義就是設計藝術最前沿的理論。我接任這門課的時候,除了一份大綱外,并沒有任何參考資料。諸葛教授為這門課程設計的基本理論框架是:(一)設計的風格,(二)設計的本質,(三)設計之美的特殊性,(四)設計與象征、(五)未來的設計,并且列出了參考書。這五個專題許多是尚未解決的老難題,可以說是《藝術設計原理》這門課程中,應該解決的事情。但是,毋庸諱言,由于博士生來源不一,有一些同學并沒有解決好這些基礎理論問題,反映了諸葛教授對許多基本理論問題的關注和博士生知識結構的擔憂,他的這一份教學大綱設計給了我啟發(fā)。為此,我思考如果我來上這門課應該以什么視角切入真正的設計理論前沿?藝術設計的一般理論與設計前沿理論有什么不同?可以說這是困擾我的主要問題。
我理解的設計理論前沿課程,應該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一,能夠反映設計發(fā)展的新觀念與新實踐。其二,反映重大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過程中與設計相關的先鋒理論。其三,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的設計發(fā)展。其四,先鋒設計表達出的先鋒設計觀念。在這個基礎上兼顧基礎理論。既然已經(jīng)有藝術設計原理、技術美學作為前期課程,如果簡單重復已有的理論,則達不到課程要求。如果不提有些理論問題的老難題,又很難達到這門課程具有形而上的理論特點。我在諸葛教授設計的教學大綱基礎上,經(jīng)過思考,重新設計了講課大綱,使其更符合設計理論前沿的特質。并且,為了突出這門課程同設計實踐的緊密聯(lián)系,我特地將這門課命名為“設計前沿”。雖然,我將理論二字剔除了,但并不是想削弱理論的力量。我想既從形而上的高度對真正的設計前沿理論進行梳理,又要關注設計活動和設計產品在設計前沿的最新探索。因此,用“設計前沿”更能概括這門課程所要說明的綜合問題。
四
我接手這門課程以后,將設計前沿理論定位在“設計新價值體系研究”,把設計理論界當下關注的相關問題做了歸納與整理。特別是2010年世界博覽會在上海舉辦,對設計理論研究和中國設計界而言是劃時代的。
當首次“萬國工業(yè)產品大博覽會”于1851年5月1日至1851年10月10日在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隆重舉行的時候,英帝國正處在維多利亞鼎盛時代。工業(yè)革命基本完成,使英國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頭號強國。因為強大而帶來的巨大號召力使英國成功舉辦了這次盛會。有意思的是,當時的清政府將這次博覽會翻譯成“炫技會”。近代中國從一個世界性的強國淪落為固步自封的落后國家,而歐洲卻在啟蒙思想的感召下,新興資本家用獎勵的辦法刺激發(fā)明創(chuàng)造,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類物質文化和人的思想走入了嶄新的時代。而清廷的大小官員們仍然怡然自得地陶醉在大清王朝的威儀之中,甚至將西方的科學技術稱之為外夷的“奇技淫巧”。雖然,萬國博覽會的展場“水晶宮”,在后來的一場莫名大火中毀于一旦。但是,“水晶宮”作為新時代科學與技術的象征,鋼鐵和玻璃組合而成的“大花房”,成為工業(yè)化的標志,炫耀的是技術,展現(xiàn)的是大英帝國的強盛。博覽會從誕生的那天起,已經(jīng)將科技與設計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上海世界博覽會的隆重舉行,完成了幾代中國人的夢想。以此為契機,許多設計界的同仁熱議如何反思中國的設計和改革中國的設計教育。2010年10月我和日本設計師、武藏野大學的原研哉曾經(jīng)在一起討論有關設計綜合的問題。當時在場的日本歸來的好友方正、余律為我擔任了翻譯,使得我們的交流能夠順利進行。我提出了“世界博覽會在中國舉辦,將是中國未來設計實踐與設計教育的分水嶺”的觀點。這一看法得到了原研哉的認同,他甚至為此要請我去武藏野大學講學。我的這一想法,在我接任的“設計理論前沿”中已經(jīng)得到了貫徹。我甚至將這門課的第一講確定為“從世界博覽會看設計創(chuàng)新”,重點談未來設計所要體現(xiàn)的大綜合。
基于一貫的思想,我將這門課程設計為:
緒 論:什么是設計前沿
第一講:從世界博覽會看設計創(chuàng)新—設計在未來發(fā)展中的大綜合
第二講:設計活動中技術與藝術關系的嬗變——現(xiàn)代設計所蘊含的技術理性對設計美的影響
第三講:現(xiàn)代主義并沒有死亡—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再認識
第四講:設計之美的另類解讀—人類詩意生活的美學追求
第五講:設計的目的是人還是自然—生態(tài)設計視野下的設計誤區(qū)
第六講:藝術是我,設計是我們—藝術與設計的再認識
第七講:設計審美的人文與人道價值—兼談偽鄉(xiāng)土的批判
第八講:設計流行的核心是文化影響力—中國設計話語權研究
第九講:色彩在現(xiàn)代設計中的多重語義—流行色趨勢研究的話語權
第十講:從麥昆的先鋒設計看設計倫理與設計責任。
在課程形態(tài)上,我考慮采用主題講授和互動式討論相結合
的方法,啟發(fā)學生們關心當下設計理論前沿。
還有一個重要問題一再困擾我,就是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多種媒體的交互使用影響人的行為方式,人們的審美意識究竟將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以及數(shù)字媒體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交互設計成為新的設計,關于它的內在規(guī)律是什么?對設計流行有什么樣的影響?我還沒有認真思考,還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觀點。還有“設計”最本質的問題,設計的終極目的究竟是人?還是自然?也沒有形成成熟的觀點,有待設計和理論工作者共同深入探討。
任何課程設計都有問題提出的邏輯起點,當然也有可能存在理論思考的局限與不足,優(yōu)與劣總是相對的。好在我并沒有給出現(xiàn)成的答案,后續(xù)的思考與實踐需要同學們共同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