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鶴
(大連理工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4)
杰弗遜與麥迪遜
——美國多數(shù)民主與多元民主理論的先驅(qū)
劉鴻鶴
(大連理工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4)
多數(shù)民主理論認為民主即是由人民的多數(shù)來制定政治的決策.多元民主理論則認為民主意味著由各利益集團在競爭中產(chǎn)生政治的決策.杰弗遜和麥迪遜分別是美國多數(shù)民主與多元民主理論的先驅(qū).杰弗遜的民主理論建立在性善論和自然權(quán)利學說基礎上,主張通過普選制的機制和教育、新聞出版自由等途徑來使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政治,來選舉、監(jiān)督和控制政府官員.而分寸、節(jié)制與平衡感則是麥迪遜思想的顯著特色.他主張鼓勵社會上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競爭和政治參與,來取得各派勢力的均衡和社會的穩(wěn)定.
杰弗遜;麥迪遜;多數(shù)民主;多元民主;利益集團
一
當代多數(shù)民主模式(majoritarian model of democracy)是建立在經(jīng)典民主理論基礎之上的.這一理論認為民主即是由人民的多數(shù)來制定政治的決策.多數(shù)民主模式主張在代議制政府的范圍內(nèi)盡可能地實行局部的直接民主,從而提高人民政治參與的程度.多數(shù)民主模式需要一些基本的機制來實現(xiàn)它的理論構(gòu)想,普選制就是其中最主要的機制.此外還有公民投票(referendum),即在遇到重大政治及法律問題時由全體人民直接投票來進行表決.多數(shù)民主理論認為,憑借這些普遍性政治參與的機制,人民就可以制約或者控制政府.這種理論相信人民具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來了解和參與政治,相信他們能夠在選舉國家領導和議會成員時作出明智的選擇.與多數(shù)民主理論相對的是產(chǎn)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多元民主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由于經(jīng)濟、宗教、種族等種種利益的不同而形成各種不同的群體或集團.當這些有組織的群體或集團試圖花費時間和金錢來影響政府的政策時,他們便被稱為利益集團(interest group).多元民主理論認為民主意味著由眾多不同的利益集團在相互競爭的過程中產(chǎn)生政治的決策.
這一理論主張所有的持不同利益者都擁有權(quán)利和機會來形成他們的組織,從而使他們的主張得到傾聽.這樣在制定政治決策時社會中不同的利益需求都會得到滿足.與多數(shù)民主理論相比,多元民主理論所側(cè)重的焦點不是人民大眾對于政治的普遍參與,而是發(fā)揮有組織的利益集團的政治作用;它所強調(diào)的不是民主政府對于大眾民意的體察和回應,而是政府對于結(jié)成利益集團的公民們的關注和回應.而本文要著重指出的是,杰弗遜與麥迪遜分別是美國多數(shù)民主理論與多元民主理論的先驅(qū).
二
柏拉圖心目中理想的統(tǒng)治者是一種 philosopher-king(既是王又是哲學家),而杰弗遜和麥迪遜則是美國歷史上兩位最杰出的政治家兼哲學家,同時他們又是終生的親密朋友.然而,他們的民主理論卻有重大的不同.在人民是否有能力有資格當家做主、自己管理自己的國家這一點上,杰弗遜比麥迪遜表現(xiàn)出對于人民的更多的信任.
杰弗遜民主理論的人性論基礎是他的性善論.他認為人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nèi)在的道德本能(moral instinct),就如同人具有四肢一樣.這使人聯(lián)想到孟子的關于仁、義、禮、智這四端的思想,二者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如同孟子一樣,杰弗遜認為如果人沒有這種道德的本能,則無異于禽獸.至于在社會中會有不道德不正直的個人,他指出不能因此而將人性判定為惡,他們只是一些例外.這就有如有些人在生理上有缺陷,如盲人、失聰者、四肢有殘疾者,而少數(shù)人生理上的缺陷,卻不能影響我們給人所下的一般性定義:人有雙目,有聽力,有四肢等.人們在道德上的缺失,就如同生理上的缺陷一樣,并不構(gòu)成人類的根本性、普遍性的特征.他認為:"我真誠地相信人類道德本能的普遍存在,并認為它是鑲嵌在人類品格上一顆最耀眼的寶石."[1]585
在此基礎上,杰弗遜相信人民的理性,相信人民在政治上具有足夠的判定是非的能力.他的理論體系建立在天賦人權(quán)或自然權(quán)利思想的基礎上.他認為,國家政府是由全體人民所制定的契約的產(chǎn)物,因此應屬于參與訂約的全體人民,并為全體人民所控制和管理.同時,他堅信人民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自然權(quán)利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所有的人是生而平等的.由此他堅決反對由世襲和財產(chǎn)所決定的社會等級制度,而主張由一種"天然的俊杰(natural aristocracy)",即完全靠個人的賢德和才能而出類拔萃的人物來治理國家.他認為這種賢能的有天賦的人才分布在社會的各個階層,不論其出身如何,他們都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公正的待遇,得到公平的機會,被選舉到政府的領導崗位上.因此,他主張由國家出錢建立中小學和高等院校,讓所有青少年受到義務教育,并讓一部分最有天賦的青年受到高等教育,以此來發(fā)掘社會各階層中的賢能人才,以充當國家的領袖人物和各級政府官員.
杰弗遜曾出使法國,游歷歐洲,所到之處,看遍了人民的苦難.他認為這一切苦難和惡行的根源在于專制與暴政.他決心要使美國這個嶄新的國家免于專制的蹂躪.杰弗遜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同時又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者.他相信人性本善,但卻對于政府的權(quán)力抱有十分的警惕,認其為"必要的惡" (necessary evil).他認為,一方面,社會需要秩序,需要某種程度的管理和規(guī)范;而另一方面,公民們作為個體又需要相當程度的自由.這二者之間存在著矛盾.杰弗遜很清楚地意識到,有史以來,當其權(quán)力不曾受到制約時,統(tǒng)治者往往傾向于侵害人民的自由.艾克頓勛爵(Lord Acton)說:"權(quán)力會導致腐敗,而絕對的權(quán)力就必然要導致腐敗."杰弗遜無疑已認識到這一點.因此,擺在他面前的問題就是如何防止國家政府從社會的公仆蛻變?yōu)閴浩热嗣?、侵奪人民自由的惡魔.而解決問題的出路則在于人民的民主自治,一定要保證人民擁有選舉和控制、制約國家領導和政府官員的權(quán)利.
杰弗遜認為每一個公民都有參與民主自治的權(quán)利,這是一種天賦人權(quán).當人民的多數(shù)集體行使這種權(quán)利時,便是真正的民主自治.當漢密爾頓等人懷疑人民是否擁有民主自治的能力和智慧時,杰弗遜則充分地信賴人民,而反對把權(quán)力交給少數(shù)脫離人民的統(tǒng)治者、獨裁者.他說:"尋求好的政府的途徑,不是把權(quán)力集中在一個人手里,而是把它交給許多人去分享."[1]603
杰弗遜認為最好的選賢舉能的辦法,就是真正地相信人民,給人民充分的選舉權(quán)利.他相信人民最終會分辨精華與糟粕,在人群中選舉出真正的賢能之士來做國家的領袖和政府官員.誠然,人民也會犯一時的錯誤,但杰弗遜相信,只要讓人民掌握了知識和真理,獲得正確的充分的信息,他們就能學會辨別真?zhèn)?判明是非,改正錯誤,拒斥邪惡.他曾規(guī)勸他的朋友凱靈頓(Edward Carrington)要珍視人民的政治熱情,"不要對人民所犯的錯誤過于苛責,而是要通過教育來提高他們的素質(zhì).如果一旦他們失去了對于政治的熱忱,那么你、我、國會、法官和州長們將都要變成壓迫人民的狼"[1]381-382.
杰弗遜認為,只要讓人民掌握了知識和真理,他們就完全有能力治理好國家.因此他主張不受壓制的新聞和出版自由.盡管他自己經(jīng)常受到一些被收買的報界的惡意攻擊和誹謗,但卻始終堅定不移地維護新聞出版自由.他認為必須讓人民自由地閱讀和思考,才能使他們了解真理和事實真相,從而作出正確的政治判斷和選擇.在他看來,報章書刊中的虛假報道和錯誤觀點應當受到揭露和批駁,但是少數(shù)派的意見應該得到傾聽,對政府政策的批評和監(jiān)督應該受到鼓勵,否則便沒有真正的民主可言.無疑,在杰弗遜看來,新聞與出版的自由實質(zhì)上體現(xiàn)著廣大人民群眾對于他們所選舉的國家領導和政府官員的一種有效的監(jiān)督和制約.
杰弗遜還力圖在代議制民主的范圍或局限內(nèi)盡可能地實行直接民主.例如他提倡一種"ward system,"即把各個縣分成若干個更小的行政單位ward,相當于鎮(zhèn)或區(qū),面積約占弗吉尼亞州中等縣的1/4.通過這種組織形式,實行這種小區(qū)域的直接民主,使得更多的政治權(quán)利和政治事務可以下移,由基層組織和人民來行使和完成.這樣可以使政治更多地反映和表達人民的意愿,更加激發(fā)人民對政治和自己切身利益關切的積極性和熱情,從而最廣泛直接地推動人民的政治參與.對此,杰弗遜稱之為"真正的共和主義".他不僅希望這種最基層的政權(quán)機構(gòu)能成為整個美國社會的活力、凝聚力的基礎和源泉,同時還希望它能由下而上地構(gòu)成對于州及聯(lián)邦政府權(quán)力的制衡.比較美國建國后在聯(lián)邦政府層面所實行的立法、行政與司法三者之間的那種橫向的制衡,杰弗遜認為,這種自下而上的縱向的制衡是對于政府權(quán)力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制衡,是防止政府由公仆蛻變?yōu)槿嗣竦膲浩日?、防止其侵害人民自由與權(quán)利的最根本、最可靠的保障.杰弗遜的一個原則性的信念是,只有動員起絕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他反對把權(quán)力集中于高高在上的少數(shù)人手中.他認為,如果人民大眾不能學會去制約和防止高層權(quán)力的濫用,那么那些大權(quán)在握的權(quán)貴們就會運用這些權(quán)力來把人民大眾變成他們統(tǒng)治下的奴隸,變成任人宰割的羔羊.
著名的西方政治學家麥克弗森指出,比較其他歷任美國總統(tǒng),杰弗遜表現(xiàn)出對于人民大眾最超乎尋常的信任.無論是在他公開發(fā)表的作品中,還是在他的私人信件里,他都明確地指出他所信任的人民是指那些自食其力的獨立生產(chǎn)者,主要是廣大的農(nóng)民和工人.他把他們看做是、并希望他們永遠是美國這個國家和社會的主體和脊梁.[2]
三
麥迪遜是杰弗遜最親密的朋友和政治伙伴,是美國歷史上又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兼哲學家.然而他的政治哲學與杰弗遜的政治哲學有所不同.分寸、節(jié)制與平衡感是他思想的一個顯著的特色.在費城制憲大會上,麥迪遜采取了一種介于民主派與不相信人民的漢密爾頓之間的立場.他的人性論也介于杰弗遜的性善論和漢密爾頓的性惡論之間.在他看來,人性既非本惡亦非本善,人性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你若給人民以信任,他們便會作出積極的回應;而若受到統(tǒng)治者的貶損,他們便會趨于墮落.麥迪遜對于人性既不像漢密爾頓那樣悲觀,又不像杰弗遜那樣樂觀.當杰弗遜警惕集權(quán)專制會導致暴政時,麥迪遜則恐懼失去約束的群眾的"過度的民主"會踐踏少數(shù)人的個人權(quán)利(尤其是財產(chǎn)權(quán)).他主張通過鼓勵社會上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競爭和政治參與,來取得一種勢力上的均衡,從而不會形成任何占壓倒力量的多數(shù)派,這樣少數(shù)派的利益便不會受到侵害,社會也得到穩(wěn)定.
在麥迪遜看來,社會中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利益集團或階層,這主要是(盡管不僅僅是)由經(jīng)濟因素所決定的.不同集團或階層的人們具有不同的社會利益,不同的情感、動機和價值觀,而且他們之間的利益往往是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的.既然人們階級地位的不同主要是由經(jīng)濟地位的不同所決定的,那么造成其經(jīng)濟地位差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麥迪遜認為原因就在于人們稟賦與能力的不同.也就是說,人們稟賦與能力的不同決定了其財產(chǎn)的多寡,并進而決定了其思想、情感和觀念的歧異.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才形成了不同的階級和黨派,也就產(chǎn)生了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那么如何解決由階級沖突所帶來的弊害呢?是消除產(chǎn)生差別與沖突的根源——人們稟賦和能力上的差異嗎?麥迪遜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那意味著取消鼓勵人們發(fā)展自己能力和才干的自由,而自由是文明社會的最高價值.麥迪遜認為真正的出路在于:首先公開承認人們差異的存在,不管是在思想還是在財產(chǎn)方面,然后由政府通過保護每個階層的利益來控制由人們能力的差異所帶來的負面的后果,也就是說由政府盡可能地防范任何黨派和階層侵犯其他黨派和階層的權(quán)利和利益.這就是政府的首要職責.
在對待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上,麥迪遜與漢密爾頓有所不同.在費城制憲會議上,漢密爾頓等人表現(xiàn)出對人民群眾的不信任乃至輕蔑,而這對于一個民主共和國的建立是十分不利的.在這個關頭,麥迪遜同這種傾向進行了斗爭.首先,麥迪遜認為真正的共和制政府應該依靠人民的多數(shù),政府的領導應由人民的多數(shù)選舉產(chǎn)生(直接或間接地).其次,他又與杰弗遜不同.杰弗遜認為產(chǎn)生暴政的根源在于集權(quán)和專制,而麥迪遜則認為其根源在于無序狀態(tài)下多數(shù)派對少數(shù)派權(quán)利和利益的侵奪.他認為這種危險應由政府通過適當?shù)臋C制來消除或防止.在他看來,這一問題的解決不在于剝奪人們的多數(shù)參政的權(quán)利,而在于增進各種利益集團的利益和加強他們的政治參與,在于使社會中的各種經(jīng)濟利益、政治利益以及代表這些利益的集團和階層盡可能地分化、多元化.這種利益與派別的分化與多元化的程度越高,社會就越安全、越穩(wěn)定,因為這種高度的多元化使得任何一種利益集團都不易成為占壓倒優(yōu)勢的多數(shù)派,而這樣少數(shù)派的利益就不會受到威脅與損害.麥迪遜期望高度的多元化會帶來各種對立勢力之間的制約和平衡.
美國現(xiàn)行的民主制度和理論受到杰弗遜和麥迪遜政治哲學的雙重影響.例如,就像麥克弗森所指出的,羅伯特.達爾的多元民主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麥迪遜思想的基礎上的.美國學者朱克特(M.Zuckert)指出,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設計了美國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而杰弗遜的思想則為之注入了民主的精神和靈魂.[3]52-53而杰弗遜與麥迪遜二者思想上的分歧也深刻而微妙地體現(xiàn)了近現(xiàn)代西方政治思想中一些具有根本意義的矛盾(如自由與平等之間的矛盾),以至于有人說,杰弗遜在思想上的真正的對手不是漢密爾頓,而是麥迪遜.在經(jīng)濟領域的自由與平等這兩極間,杰弗遜更傾向于平等,而麥迪遜則更傾向于自由.所以朱克特擔心按杰弗遜的思想而行,社會的發(fā)展會缺少足夠的活力和動力.而在另一方面,麥克弗森則認為麥迪遜過分熱衷維護少數(shù)人不平等的財產(chǎn)權(quán)的理論偏離了真正的民主主義精神.而在這一點上,憂慮到美國當今兩極分化的社會現(xiàn)實,朱克特也認為杰弗遜的思想自有其獨特的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3]53
美國當今實行的民主制度基本上是一種多元民主(多元民主的成分大于多數(shù)民主的成分),力求在多種勢力集團的競爭中取得穩(wěn)定和平衡.但是在政治斗爭中,富有的強勢集團往往壓倒較為貧弱的群體.所以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一次全國性調(diào)查統(tǒng)計中,有80%來自富有階層和群體的受訪者對美國當今的民主制度感到滿意,而來自相對貧弱群體或階層的受訪者只有43%感到滿意.與此相關聯(lián)的,就是當今美國公民政治參與的程度很低,同時政府行為常常與人民的意愿相違背.也就是說,人民往往無法控制他們所選出的國家領導與政府官員、國會議員等.總之,當今美國的民主制度與杰弗遜的理想相去很遠,同時也沒能實現(xiàn)麥迪遜所期求的行政上的審慎、周密、合理以及社會的安全和穩(wěn)定.
[1]ADRIENNE K.The life and selected writings of Thomas Jefferson[M].New York:Random House,1998.
[2]MACPHERSON C B.The life and timesof liberal democrac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17-18.
[3]ENGEMAN T S.Thomas Jefferson and the politics of nature[M].Notre Dame,Indiana: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2000.
Jefferson and Madison-forerunners of theories of U.S.majoritarian and pluralistic models of democracy
LIU Hong-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Dalian Univ.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The theory of the majoritarian model of democracy holds that democracy means that the political decision should be made by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while the pluralistic model of democracy proposes that the political decision should be made from competitions among various interest groups.Jefferson and Madison were respectively the forerunners of the two kinds of theories mentioned above.Based upon the theory of the natur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natural rights theory,Jefferson intends to promote the people's activ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rough the mechanism of universal franchises,public education and freedom press,enabling the people to elect and control public officials.As for Madison,moderation and balance permeated his thought.He endeavors to encourage competition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various interest groups in order to achieve balance among them and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Jefferson;Madison;majoritarian model of democracy;pluralistic model of democracy;interest group
1671-7041(2011)02-0069-04
2010-12-08
D082
A*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DUTHS2007328)
劉鴻鶴(1952-),男,沈陽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E-mail:hongheliu@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