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李莉名師工作室 陳芬
工具人文水乳交融 知識情感和諧互長
——走進上海市小學語文課堂后的思考
■武漢市李莉名師工作室 陳芬
語文課程標準實施之前,語文教學大多偏向“工具性”,過分地強調(diào)對知識的學習,開口不離分析,動輒訓練落實。圍繞語文教學的是字詞句篇、語法修辭邏輯,一篇完整的文章往往被分解得支離破碎,忽略了整體把握、思想感悟,忽略了實際運用,從而造成析與賞、學與用的嚴重隔離。這樣過分強調(diào)“工具性”,抹殺了語文教學的靈光,使語文課堂機械而無味。語文課程標準實施之后,語文教學又偏向“人文性”,淡化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更注重的是學生的朗讀感悟。不少課堂表面上氣氛熱鬧,但華而不實,缺少“語文的味道”,使語文課堂空洞而浮躁,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沒有諧調(diào)統(tǒng)一。真正的“統(tǒng)一”應該是工具和人文水乳交融,知識與情感和諧互長。那么,怎樣才能使語文課堂真正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呢?現(xiàn)就上海市小學教師的幾個課例,談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小學語文基礎知識最基礎的應該是拼音、識字。在平常教學中,教師們常常喜歡在教學新課之前,教學生集中學習課文的生字新詞,以掃清閱讀教學的障礙。而上海的小學語文教學卻特別注重隨文識字,把生字教學融合在閱讀教學中,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字詞的意思,訓練語文基本知識技能,夯實語文基礎知識。如《黃山奇石》教學片段:
(配樂欣賞黃山美景,了解黃山)
師:今天我們聚焦黃山奇石(師板書“奇石”),來領略一下黃山那聞名中外的美景,好不好!來,看老師的“奇”字怎么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5課。來,一起讀課題。
師:讀了課題你最想了解什么內(nèi)容?
生:黃山上的奇石是什么樣子的?
生:為什么說是黃山的石頭是奇石?
生:有哪些奇石?
師:小朋友,你們最想了解的是黃山上的奇石有哪些?到底奇在哪兒?那俞老師最想了解的是黃山奇石的“奇”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來,請你們打開課本,快速讀讀課文的第一小節(jié),能不能找到一個詞來告訴我!
生齊:奇特,奇特!
師:對了!這個“奇”就是奇特的意思。黃山上有許多形狀奇特的石頭,人們就是根據(jù)它們奇特的形狀給它們起了有趣的名字。那么,想不想知道它們的名字?(出示卡片)
生齊:“仙桃石”。
師:“仙”字提醒大家怎么記呀?
生:“人”、“山”加起來是“仙”。
師:這個字是——
生齊:三拼音節(jié),x-i-ān-xiān。
師:再讀讀這個石頭的名字。
生齊:猴子觀海。
師:這個“猴”怎么記?
生:把時候的“候”當中的一豎改成一橫,不,是去掉。再加上反犬旁。
師:這個反犬旁要放到左邊來,對不對?這個“猴”啊,其實它的右邊也念hóu,“侯”是古代爵位中的第二等。“侯爺、侯爺”聽到過嗎?這個“猴”是個——
生齊:形聲字。
師:讀這塊石頭的名字。
生齊:“金雞叫天都”。
生齊:“五老奔天都”(師提示讀好“奔”)、“天狗望月”、“仙女彈琴”、“仙女彈琴”。
師:讀了這些石頭的名字,你能不能猜想一下這些石頭分別像什么?
生:“仙桃石”像一個桃子,“猴子觀?!毕褚粋€猴子在看海,“金雞叫天都”像一只金雞在啼叫,“五老奔天都”像一個老爺爺,“天狗望月”像一只狗在望月亮,“仙女彈琴”像一個仙女在彈琴,“獅子搶球”像一個獅子在搶球。
短短的幾分鐘教學,卻不得不讓人佩服教師教學設計的匠心獨運。教學首先以一個問題“讀了課題你最想了解什么內(nèi)容?”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伴隨著孩子們的熱情,教師逐步引導讓學生了解了課文的大概內(nèi)容,同時,學習了四個字“奇”、“仙”、“猴”、“奔”,從字音到字形到字義,全部巧妙融入其中,在閱讀中識字,在識字中閱讀,不著一點痕跡。這樣在閱讀教學中識字比起集中識字,學生會識得更準,記得更牢,用得更妙。最后,教師又讓學生想象“讀了這些石頭的名字,你能不能猜想一下這些石頭分別像什么?”“猜想”既調(diào)動了學生表達的興趣,又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能力,還訓練了學生望文生義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可謂一舉三得。教師把拼音、識字、閱讀、表達作為一個整體推進,憑借課文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訓練語言能力,夯實語文基礎,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融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語文的工具性是由語言的功能決定的,語文如果脫離工具性“句讀之不知,感之不解”那就更談不上“受到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的熏陶”,“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也將成為一句華而不實的口號??梢娫谡Z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將是不變的教學內(nèi)容與任務。因此,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披文悟意,入情入境,與作者靈犀相通,產(chǎn)生情感共鳴,也得以學習、掌握語言工具為基礎,以達到“讓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這一目標。在上海學習期間聽的幾節(jié)課很好地闡明了這一點,讓我深受啟發(fā)。列舉高安路一小俞老師執(zhí)教的《黃山奇石》課例如下:
(音樂起,看風景短片)
師:小朋友,你們看到的這些優(yōu)美的圖片啊,都來自我國的名山之首黃山。來,跟老師寫一寫“黃”,“黃”是上中下結構的字,上面是草字頭,中間是長長的一橫,再加一個什么字?(生齊:由)
師:對,自由自在的由。這一豎出頭要碰到這一長橫,下面是撇點。山的筆順規(guī)則先寫當中的豎。
師:再寫(生齊:豎折,豎)
師:一起讀一下。
生齊讀:黃山。
師:請聽老師說一句話,你可得認真聽,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qū)在我國安徽省南部。
生: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qū)在我國安徽省南部。
師:真棒。你已經(jīng)把老師的這句話一字不錯的背出來了,這句話里有生字,誰來拼一拼。
生:q-ǖ-qū。(生齊:q-ǖ-qū)
師:你能說出“區(qū)”的結構嗎?
生:區(qū)是半包圍,外面是匠字框。
師:里面是——
生:撇、點。
師:那匠字框的字最后一筆是——
生齊:豎折。
師:對,最后一筆是豎折。來,小手請書空一下區(qū)的筆順。
師:老師剛才就是用上了這三個詞語來介紹黃山的,我想請你們也用上這三個詞語,不過要調(diào)換一下順序,也來介紹一下黃山。
生:我國安徽省南部的黃山風景區(qū)聞名中外。
師:真棒呀,還有不同的表達順序嗎?
生:黃山風景區(qū)在我國安徽省南部聞名中外。
生: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qū)在我國安徽省南部。
師:你今天真會動腦子,這句話你說得非常好,小朋友,你們看,同樣的詞語表達的順序不同,意思卻是相同的。語文有趣嗎?
師:黃山風景區(qū)到底是以什么聞名中外的。老師告訴你們,黃山就是以——
生齊:(看課件答)奇松、怪石、云海、溫泉。
師:——而聞名中外的。
師:所以人們就稱它們?yōu)椤?/p>
生:黃山四絕。
這篇課文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寫了黃山奇石的“奇”、“美”,此課例是教師揭示課題的導入,讓學生初步感受黃山美景。如果教師把這一切直白地告訴學生,就等于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流于空洞的說教。要讓學生受到人文的熏陶與感染,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就只有從語言文字本身出發(fā),在字里行間體會。教師緊緊圍繞“黃山”一詞,“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qū)在我國安徽省南部”一句做文章,讓學生調(diào)換一下這個句子的語序來介紹黃山,并且抓住“聞名中外”一詞讓學生了解黃山的特點,既進行了表達順序的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又讓學生了解了黃山風景區(qū)在哪兒,還讓學生感受到了黃山風景區(qū)“聞名中外”的的特點,自然地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為祖國有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qū)感到自豪。這樣以工具性為基礎,在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真正的達成統(tǒng)一。
語文雖具有工具性,但它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溝通情感的工具。翻看教材中一篇篇題材不同、體裁各異的文章,無一不具有自己的思想主題,即使是作為語言材料的詞匯、句子也無一不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那么,教師應該在課文與學生中間架起一座情感橋梁,引導學生挖掘課文的動人之處,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潤物無聲地落實語言訓練。上海東二小學王老師執(zhí)教的《威尼斯的小艇》又一次讓我感受到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完美結合的魅力。她先讓學生讀讀第4自然段,從哪里感受到“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學生找到了船夫“總能操縱自如”。緊接著,教師進行引讀,讓學生感受作者所寫的那種操縱自如,但是由于這時對文本還缺乏深入的體驗,這些樸素自然的文字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這位老師就緊緊抓住“操縱自如”一詞展開教學:你認為操縱自如是怎樣的?課文中船夫又是怎樣的操縱自如?回扣課文第4自然段,哪些句子讓你對“操縱自如”有了新的理解,劃下來,讀一讀。此時,教師再一次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置身于課文描寫的情景中,感受作者字里行間中流露出對船夫的佩服之情。因為有了情感的傾注,學生再讀到第4自然段時,對課文的理解得到深化,有了更為深刻的感受:當讀到“在極快的時候,他能夠拐彎;在擁擠的時候,他能夠擠進擠出。我們看是極險極窄的地方,小艇能夠穿過去,而且速度非常快。”學生真切的體會到了“操縱自如”就是這樣的,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這時,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與作者、與文本對話,進行語言訓練:“看到船夫操縱自如,你想怎樣夸夸船夫”。因為有了對船夫由衷佩服的情感鋪墊,學生對船夫不吝夸贊之詞,表達聲情并茂。當老師再次讓大家讀第4自然段時,學生的情感非常飽滿,美滋滋地讀出了語言文字的情,讀出了語言文字的味。同樣是樸素自然的文字,因為有了人文的依托,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使語言訓練的落實水道渠成。這樣的課堂既有了深度的感悟,又有了扎實地語言訓練,真正實現(xiàn)了“讓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目標。
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不懈追求的目標。而真正的“統(tǒng)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知識與情感的和諧互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教育目的。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