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英
(云南省昭通師范高等??茖W(xué)校外語系,云南昭通 657000)
詩歌翻譯中文化意象的翻譯策略
——以古詩英譯為例
張建英
(云南省昭通師范高等??茖W(xué)校外語系,云南昭通 657000)
文化意象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意象的翻譯是詩歌翻譯中比較棘手的問題。文中以古詩英譯涉及到的幾個文化意象為例,探討詩歌翻譯中文化意象的翻譯策略,即文化意象的移植、文化意象的淺化、文化意象的替代與文化意象的省譯。
詩歌翻譯;文化意象;翻譯策略
“意象”的英語為image,柯林斯COBUILD高級英漢雙解詞典(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DICTIONARY of English)對image的解釋為If you have an image of something or someone,you have a picture or idea of them in your mind;the image of a person,group,or organization is the way that they appear to other people;an image is a picture of someone or something;an image is a poetic description of something[1]。因此意象可以理解為跟想象有關(guān),是某一群體所共有的一種觀念、象征及對某一事物的基本態(tài)度和取向,是對某一事物的生動的描繪。
意象不斷出現(xiàn)在人們的語言里,出現(xiàn)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藝作品里,慢慢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具有了相對固定、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yuǎn)的聯(lián)想,人們只要一提到這些文化意象,彼此間立刻心領(lǐng)神會,思想很容易實現(xiàn)溝通[2]。
文化意象是中國詩歌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審美單元[3]。文化意象是主觀情感同客觀物象的結(jié)合物,借物象抒發(fā)情感。文化意象在建構(gòu)詩歌美感的同時,又增加了詩歌翻譯的難度。譯者若要將漢語詩歌翻譯成英文,難免會涉及到對文化意象進(jìn)行處理。本文以古詩英譯為例,探討詩歌翻譯中文化意象的翻譯策略。
在處理詩歌翻譯中文化意象時,既要能傳遞原詩中的文化意象,又要照顧到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即保證譯文的可讀性。古詩英譯時,可以運用以下策略處理原詩中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的移植、文化意象的淺化、文化意象的替代、文化意象的省譯。應(yīng)當(dāng)優(yōu)先考慮對原詩中文化意象進(jìn)行移植,在對原詩中文化意象移植出現(xiàn)困難時,可以對其進(jìn)行淺化或替代,在保證能傳遞原詩中的整體意象的前提下,可以對文化意象進(jìn)行省譯。
即采取異化手段將原詩中的文化意象植入譯文中,在譯文中保留原詩中的文化意象。應(yīng)優(yōu)先考慮對原詩中文化意象進(jìn)行移植這一翻譯策略。文化意象的移植包括音譯加注與直譯加注兩種方式。
(1)用音譯加注的方式進(jìn)行文化意象的移植
音譯加注的方式對原詩中的文化意象直接移植,這是翻譯中的異化策略,音譯能豐富目的語中詞匯表達(dá)方式,而加注能在目的語中構(gòu)建認(rèn)知語境,引起與源語言中讀者等同的審美效果。
例1: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金昌緒:《春怨》
I must drive away the orioles
And not let them cry in the trees.
Their noise interrupts my dream
And stops me getting to Liaoxi*.
*The place where her husband was on garrison.
(文殊譯)[4]
《春怨》是唐詩人金昌緒的詩作。此詩寫少婦懷念征夫,但苦于不能與征夫相會。作者先從打起黃鶯兒開始,責(zé)其太喧嘩驚醒人夢。一旦夢被吵醒,主人公就沒法在夢中與思念之人在遼西相會。最后一行緊扣詩題中的“怨”字,怨不能與征夫相會。地名在很多時候也是文化意象的一部分,原詩中的遼西即是一個文化意象,其具體指代應(yīng)是征夫服役的地方。例1中譯者處理原詩中“遼西”這一文化意象采取音譯加注的方式,為目的語讀者構(gòu)建了認(rèn)知語境。
例2:
蓬萊有路教人到,亦應(yīng)年年稅紫芝。
———陸龜蒙《新沙》
The immortals would've been taxd'on the purple ganoderma each year
If the tax-collectors could have found a way to Penglai the fairy land to go!
(王密卿譯)[5]
例2中“蓬萊”作為原詩中一個文化意象,蓬萊自古被譽(yù)為“人間仙境”,屬于神話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兩座為“方丈”、“瀛洲”),譯者對蓬萊的翻譯采取音譯加注的方式,很好地傳遞了原詩中的蓬萊文化意象蘊含的深沉意境——“人間仙境”。
(2)用直譯加注的方式進(jìn)行文化意象的移植
直譯加注的方式先對文化意象進(jìn)行直譯,再在其后直接加注釋或在譯文后加注釋(腳注或尾注),對譯文內(nèi)文化意象加以解釋說明,對詩歌中更多部分乃至整體意象進(jìn)行補(bǔ)充說明。這種翻譯策略有利于詩歌譯文保持原詩的文化意象,實現(xiàn)形美和音美,同時注釋不受行文的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給譯文讀者提供必要的信息。
例3: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jié)。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But at last I’m chagrined before Chao-fu,XuYou,
Men unable to alter their firm resolve.
(宇文所安譯)[6]
這兩句描述詩人處于進(jìn)退兩難的境地,因為自己不能改變積極入世的志向,愧對巢父和許由這兩位高士。巢父和許由是古代兩位避世隱居的高士,在中國文學(xué)傳統(tǒng)中象征堅守志向的高潔之士。不熟悉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西方讀者不會了解“巢與由”的典故及其代表的文化內(nèi)涵,故宇文所安譯詩時加注說明:“巢父和許由皆為拒絕征召為官的隱士,乃為后人效仿”。宇文所安的注解言簡意賅而又準(zhǔn)確生動,較好地傳達(dá)了原詩文化意象的內(nèi)涵,起到了等化的效果。
例4:
云母屏風(fēng)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yīng)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隱:《嫦娥》
Chang'e———the Moon Goddess*
On the mica screen is reflected the dark candle shadow,
The Milky Way inclines and the morning stars hang low.
Chang'e must regret stealing the pill of longevity,
Now she mopes alone night after night in the skyblue.(P250)
(陳君樸譯)[7]
譯者陳君樸對嫦娥進(jìn)行直譯后加上注釋解釋嫦娥為何人:Chang'e:It is said that she is the wife of Houyi,a legendary hero.One day she takes the elixir and flies to the moon and since then has been staying there。通過直譯加注的方式,為目的語讀者構(gòu)建了文化認(rèn)知語境,有利于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詩歌整體文化意象。
直譯加注的譯法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讀者的閱讀樂趣,但是對于承載豐富文化內(nèi)涵而無對等英語詞語的唐詩意象,加注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補(bǔ)償手段,不然就會造成詩歌翻譯中文化意象的缺損。
淺化指將含有歷史典故、專有名詞、熟語等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用普通詞語去闡釋或替代,這樣既可以解決文化障礙的難題,又能保證文化意象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展現(xiàn)作品的空白美。原詩中文化意象不能直接移植進(jìn)譯文,或直接移植進(jìn)譯文會影響詩歌的可讀性時,可以采取對文化意象進(jìn)行淺化的翻譯策略。
例5: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許淵沖譯)[8]
原詩中涉及到的文化意象“銀河”,按照天文學(xué)的知識來看,對應(yīng)的英文應(yīng)該為“the Milky Way”,但銀河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含義和西方人關(guān)于“the Milky Way”的神話不一樣,帶來的聯(lián)想和意會也截然不同。如果我們把原詩中的“銀河”翻譯成“the Milky Way”,就會造成文化意象的失落,例5中譯者把“銀河”譯成“the Silver River”,使原詩中富有藝術(shù)想象的文化意象得到了完整的保存,也很好地傳遞了原詩中的藝術(shù)效果。
例6: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fēng)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題林安邸》
Hills rise beyond blue hills,towers beyond high towers.
When will West Lake end its singing and dancing hours?
The revelers drunk with vernal breeze and leisure;
They'd take the new capital for old place of pleasure.
(許淵沖譯)[9]
“直把杭州當(dāng)汴州”這行詩中,作者直斥南宋當(dāng)局忘了國仇家恨,把臨時茍安的杭州當(dāng)作了故都汴州,在辛辣的諷刺中有著極大的憤怒和無窮的擔(dān)憂。這行詩中包含“杭州”和“汴州”兩個文化意象,對應(yīng)的譯文分別為the new capital和old place of pleasure這兩個普通詞語。譯者對原詩中的這兩處文化意象進(jìn)行淺化,這樣一來可以避免文化障礙,避免因文內(nèi)注釋而使詩歌譯文冗長、影響讀者欣賞詩歌的流暢性等弊病,文化意象的淺化策略可以在建構(gòu)目的語讀者認(rèn)知語境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即把原詩中的文化意象轉(zhuǎn)換為目的語讀者熟悉的文化意象。由于文學(xué)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詩歌中的某些文化意象直接移植進(jìn)目的語會產(chǎn)生文化障礙,甚至引起相反的審美效果。這時便可采用對文化意象轉(zhuǎn)化的翻譯策略,以英語文化中的相似的文化意象替代原詩中的文化意象,保存原詩意境的同時又符合目的語讀者的審美習(xí)慣。
例7: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李商隱:《隋宮》
The halls of the palace at Lavender Springs
Shut in mists and rose clouds,
But he wished to occupy City of Weeds
to serve as the Emperor’s home.
(宇文所安譯)[10]
例7中的“紫泉”給人以色彩濃郁、香氣氛馥之感,描繪宮殿之色味,體現(xiàn)出李商隱詩歌“清麗”的特點?!白先卑凑兆置嬉馑伎梢宰g為Purple Springs(紫色的泉),但這種譯法改變了原詩中文化意象的韻味。譯者在這里將“紫泉”譯為相似的文化意象Lavender Springs(熏衣草之泉),而薰衣草是西方廣泛種植的一種花草,開淡紫色小花,是制造香水的原料。將“紫色的泉”轉(zhuǎn)譯為“熏衣草之泉”,恰如其分地傳遞了該文化意象在原詩中的審美信息。
例8: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張詁:《何滿子》
Home-sick a thousand miles away,
Shut in the palace twenty years.
Singing the dying swan’s sweet lay,
Oh!How can she hold back her tears.
(許淵沖譯)[11]
例8中的《何滿子》是詞牌名,詞是韻文文體之一,又稱“曲子詞”,即歌詞,是為配樂演唱而寫的詩文,詞牌類似于樂譜?!疤禊Z的絕唱”是西方文化中的典故,譯者為了讓西方讀者容易理解,所以用西方語境中相似的文化意象取代了漢語中的典故。
詩歌是濃縮的精華,詩歌總是希望用最少的字表達(dá)最多的含義,會使用很多關(guān)于人名和地名的典故,這在中國古詩中很普遍。人名和地名的典故會給譯者帶來很大的難度,因為這些文化意象在目的語中幾乎找不到對應(yīng)的文化意象,要讓目的語中的讀者讀懂,需要譯者對這些文化意象加以注釋,也需要讀者對中國文化有相當(dāng)?shù)牧私?,這樣才能好好欣賞這些漢語詩歌。詩歌中出現(xiàn)人名和地名的文化意象時,不可譯性的難度增大,有時會對原詩中的文化意象進(jìn)行省譯,當(dāng)然不到萬不得已之時,譯者不應(yīng)采取這種策略。對文化意象進(jìn)行省譯的前提是要保證原詩的整體意境得到傳遞。
例9:
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I meet often when you were visiting princes,
And when you were playing in the noblemen’s halls.
Spring passes…far down the river now.
I find you alone under falling petals.
(Bynner譯)[12]
例9原詩中包含兩個人名和一個地名的文化意象,雖字?jǐn)?shù)不多但含義豐富。杜甫初逢李龜年,正值開元全盛時期。當(dāng)時王公貴族喜好文藝,因此杜甫得到歧王李范和秘書監(jiān)崔滌的宴請,在他們的府邸欣賞到李龜年的表演。幾十年后他們相逢在江南,然而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的唐王朝已經(jīng)從繁榮走進(jìn)了衰敗,雖風(fēng)景依舊然繁華不再,飽含了杜甫對昔日盛世的無限眷戀。Bynner的譯文中省去了這幾個人名、地名,“岐王”這個文化意象省譯成“princes”,“崔九”省譯成“noblemen”,“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省譯成“Spring passes far down the river now”,總的來看,例9中的文化意象雖然在目的語中省譯了,但原詩的整體意境得到了傳遞。
文化意象建構(gòu)了詩歌的美感,但這也給詩歌翻譯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即增加了不可譯性。詩歌中的文化意象涉及到人名、地名、典故等,要將漢語詩歌翻譯成英文,譯者難免會對人名、地名、典故等文化意象進(jìn)行處理。翻譯詩歌中的文化意象,既要能傳遞原詩中的文化意象,又要照顧到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即保證譯文的可讀性。漢詩英譯時對文化意象進(jìn)行翻譯時,應(yīng)優(yōu)先考慮對文化意象進(jìn)行移植,不能移植時可對文化意象進(jìn)行淺化,或?qū)ξ幕庀蟛扇√娲姆g策略,萬不得已時才采取對文化意象進(jìn)行省略的翻譯策略。
[1] 柯林斯.COBUILD高級英漢雙解詞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56.
[2] 謝天振.譯介學(xué)[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180.
[3] 趙彥春.翻譯學(xué)歸結(jié)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248.
[4] 文殊.詩詞英譯選 [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89.128.
[5]王密卿.漢詩英譯中認(rèn)知語境的構(gòu)建 [J].河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9,(9):119.
[6][10][12]穆詩雄.論英譯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可譯性[J].江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3,(3):98-99.
[7] 陳君樸.唐詩絕句150首 [M].上海:上海大學(xué)出版社,2005.250.
[8]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 [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130.
[9][11]許淵沖.唐宋詩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5.133-173.
H315.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標(biāo)識碼] A
A
1671-5136(2011)02-0123-04
2011-05-24
本文為昭通師范高等??茖W(xué)校校級科研項目《昭通作家群詩歌作品英譯與研究》(項目編號:XJKS0901)的階段性成果。
張建英(1981—),女,四川南充人,云南省昭通師范高等??茖W(xué)校外語系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