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靜
(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適合老年人活動的居住小區(qū)戶外環(huán)境優(yōu)化設計初探
毛 靜
(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居住小區(qū)是指居住區(qū)道路(也可是城市一般道路)所包圍的日常性生活居住單位。居住小區(qū)是組成城市的基礎,是城市空間的延續(xù),其戶外環(huán)境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居民的生活質量,還會對城市整體環(huán)境質量產生重大影響。文中從老年人的生理要求和心理需求的角度探討了具體的優(yōu)化設計規(guī)劃。
居住小區(qū);戶外環(huán)境;優(yōu)化設計
不論在東方還是西方,人們自古都在尋求最佳的生存環(huán)境。中國有詩人陶淵明“桃花源”的浪漫典故傳之后世,西方有哲學家海德格爾“詩意的棲居”的美好向往。根據馬斯洛在《人的動機理論》中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的需求從生存到自我實現分為五個層次,并逐層提高。同樣,人們對于居住環(huán)境的需求也是如此。
居住小區(qū)是指居住區(qū)道路(也可是城市一般道路)所包圍的日常性生活居住單位[1]。居住小區(qū)是組成城市的基礎,是城市空間的延續(xù),其戶外環(huán)境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居民的生活質量,還會對城市整體環(huán)境質量產生重大影響[2]。因此,在當下研究居住小區(qū)戶外環(huán)境的優(yōu)化設計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前景。由于居住小區(qū)戶外環(huán)境的日常使用者多為老年人和兒童,所以本文從居住小區(qū)戶外環(huán)境如何適應老年人活動的角度,探討具體的優(yōu)化設計規(guī)劃。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主要是生理衰老特征。指人體隨年齡的自然增長,人體的生理機能和形態(tài)表現出一系列的退化性變化,對內外環(huán)境適應能力也隨之減退。
(1)感知能力退化。老年人身體各部分機能衰退,運動失調,平衡感差,因此老年人住宅的地面應盡可能平坦,減少坡道或踏步,以促進老人的步行活動。
(2)老年人視聽能力衰退,反應能力降低,老年人住宅周邊應避免穿越交通干線,并應提供良好且安全的步行系統(tǒng)。
(3)老年人身體靈活程度降低,涉足范圍在縮小、距離在縮短,最大活動范圍不超過300m,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商業(yè)設施、服務設施、保健服務、娛樂設施等盡可能集中并易于前往。
老年人的心理主要受生理機能、經濟收入、社會關系等變化的影響。由于老年人新陳代謝減慢,他們對溫度,濕度和氣候的反應不太敏感,適應能力減弱,身體健康狀況容易受到影響。老年人群體與其它年齡階層的人相比,對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弱,因而他們對安全感、歸屬感、鄰里感、私密感、舒適感有著較為強烈的要求。
(1)從心理學的觀點上看,老年人需要在住宅外部有安靜的坐息和娛樂活動場所。
(2)老年人需要較大程度的安全感,因此老人應當擁有住宅附近空間的使用控制權,并且能夠名副其實地控制它。
老人離退休后,孤獨感始終伴隨著他們的生活,因而渴望與人交流并且得到理解,這是老年人使用戶外活動空間的主要原因。人們對老人存在一個普遍的誤解,認為他們始終喜歡安靜的環(huán)境。事實上,對于大多數老人來說,他們也希望通過見面或交談獲得一種參與感,能使自己感到并沒有被社會遺棄。對行動不便的老人來說,坐在一旁觀看別人的活動也是一種參與的方式。
在居住小區(qū)的戶外環(huán)境設計中,為老年人提供的交往性空間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1)小規(guī)模交往空間
在居住小區(qū)當中,小區(qū)的入口處、主要的步行道以及樓宇之間的活動場所等,應該為老人創(chuàng)造各種可用來社交和私交的小空間,使老人通過使用小的私密空間保持與他人的交往聯系。老年人與別人的交往中,頻率最高的其實就是兩三個人之間的非正式的交流。
心理學家Derk de Gonge提出邊界效應理論,指出人們愿意在建筑物、樹叢等邊緣地帶逗留。這是因為在這種空間中暴露得相對少些,又不會影響到別人,為觀察周圍活動提供了最佳的條件,所以較受老年人喜歡。
(2)群體交往空間
傍晚或清晨的路邊,常有老人在一起舞劍、打拳、跳健身操等,許多老人喜歡參加類似這樣的群體活動,這種重新獲得的集體感是對老人離退休后失落感的彌補。
為老年人群體活動提供的場所一般位于居住小區(qū)的中心活動區(qū),是居住小區(qū)內最大的活動場所。這一場所應分為動態(tài)活動區(qū)和靜態(tài)活動區(qū)。在動態(tài)活動區(qū),地面必須平坦防滑,使老人可以在此進行舞劍、拳術、跳健身操等健身活動,其外圍最好提供綠蔭和座椅,為老人活動后休息提供方便。靜態(tài)活動區(qū)可利用樹蔭、花架、廊道等元素組織空間,供老人在此觀望、曬太陽、聊天及其它娛樂活動。動態(tài)活動區(qū)和靜態(tài)活動區(qū)應保持適當的距離,以避免產生相互干擾,但靜態(tài)活動區(qū)應能觀賞動態(tài)活動區(qū)的活動。
中心活動區(qū)應該是開放的、生動熱鬧的、供多人停留的地方。其選址必須考慮老人的易達性,保持在老人的步行距離內。同時要考慮活動的噪聲不會對居民的生活造成不良影響。另外,不能有汽車或自行車的穿越,對老人的活動造成威脅與干擾。
健康和鍛煉是許多老年人關注的問題,同時也是他們使用戶外空間的主要原因。據調查研究發(fā)現,老人對健康和保健設施的關注正在逐漸增加,散步或鍛煉是最受歡迎的戶外活動。在居住小區(qū)中,活動設施應保持多樣性,給老人留有選擇的余地,如果可選擇,老人就可參加最適合他們的活動,增強體質,保持身心健康。
老人在茶余飯后的休閑時間常常要到戶外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綠色是生命的象征,生機勃勃的花卉和植物可以消除老年人消極的情緒。對于許多老人來說,他們心態(tài)平和、享受清閑,在親近自然的時候可以提供多種觀賞性內容。
園藝是老年人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它不僅能夠給老年人帶來美的享受,還可以讓老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而且自己動手養(yǎng)花種草,既可以鍛煉身體,還能有勞動后的滿足感。園藝種植區(qū)可以是各居住單元入口附近的小塊綠地,也可以是集中的花卉種植區(qū)。種植地應高出地面至少75cm,以防行人被絆倒,也有利于保護植物,應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抬高的種植池,最好有幾個不同的高度,并在下面留出墊腳區(qū),以便讓老人靠近。
3.4.1 地面
路面的材質最好選用光潔但又不易滑倒和刺眼的材質。有些石材路面鋪裝只注重圖案、色彩好看,卻忽視雨雪后路滑。沙礫磚塊等一些凹凸表面的材質,對高齡老人特別是使用拐杖的老人來說,很不方便?;炷敛牧蠄杂蹭佈b,老人摔倒時很容易受傷,而且光照反射十分強烈,影響視覺判斷。因此,更多的老年人喜歡深色的瀝青鋪裝。另外,鋪地的色彩、材質和其它的細部變化都可提示即將到達臺階或交通要道。
3.4.2 步行道
老年人一天中大部分的活動都是通過步行來完成的,老年人的步行有時是出于必要性的目的,有時也只是為了消遣和散步。散步是許多老人較為喜愛的一種鍛煉方式,但要注意老人的安全問題。首先應保證路面平坦,避免高度變化、不規(guī)整的鋪地材料、地面上留有接縫或其它的地面突起物,因為這些鋪裝材料會威脅到老人的安全;其次是要保證鋪裝材料遇水不滑。
步行道在設計時應力求避免漫長而筆直的步行路線,蜿蜒或富于變化的道路可以使老人的步行變得更加有趣味性,而且彎曲的道路對于減少風力的干擾也有幫助。由于老人視力及記憶力減退,方向判斷力差,步行道最好能相互連通,形成環(huán)路,以防止老人走失或迷路,在道路轉折與終點處應設置一些標志物以增強導向性。在步行道中每隔15米左右應設一個座椅,為身體狀況較差的老人提供休息和聊天的場所。
3.4.3 戶外座椅
良好的坐息空間設計是老人進行許多活動的前提,老人在戶外不只是運動,更多是在戶外休息、聊天、曬太陽、觀賞等,因此,提供良好的坐息空間及地點非常重要。坐息空間應有良好的通風、充足的陽光,位置通常選擇在大樹下、公共建筑的廊檐下、建筑物的出入口附近、小區(qū)內交通流線的交集處等,但不宜在風口。戶外坐息空間要有連續(xù)性,為老人提供方便的休息、觀賞處。如果能利用平臺、水面、坡面、植物、地形的高差形成變化,則可以強化坐息空間的趣味性及地點感。在坐息空間里,老人能以視聽來感受他人,如兒童玩耍、行人來往、人群聚集、優(yōu)美景色等,可形成生動流暢的視聽效果。
座椅最好以木材制作,冬暖夏涼。座椅的尺寸應充分考慮到老人的特點,適宜的高度在30~45cm之間,過低老人起坐不便,過高又不舒適。座椅的寬度則應保證在40~60cm之間。對老人而言,座椅的舒適與實用性是很重要的,座位既要方便就坐,又要能舒適地坐上較長的時間。同時,座椅應與桌子有較好的匹配,滿足老人打牌、下棋等活動的需求。
3.4.4 戶外綠化
老年人對綠地、花草的需求比普通人要強,老人們往往喜歡在綠意盎然的環(huán)境中健身、休憩,植物釋放大量負氧離子,能凈化空氣、調節(jié)氣溫及人的體溫,并有利于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恢復,因此創(chuàng)造一個能使老年人修心養(yǎng)性、健身交往的綠化環(huán)境是極其重要的。老年人活動場地綠化設計,除應遵循一般的綠化布置原則,針對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還應注意幾點:
(1)老年人活動場地綠地盡可能平坦,避免種植帶刺及根莖易露出地面的植物,造成老年人行走的障礙,宜選用易管、易長、少蟲害、無飛絮、無刺激性的具有特色的優(yōu)良樹種。
(2)老年人活動場地中的花壇或種植地應高出地面至少250mm,以防老人被絆倒。
(3)在植物季相景觀的配置上,選用花色鮮艷、季節(jié)顯著、具有明顯的葉片質地、形狀變化以及不同香味的花、灌木和色葉樹,以刺激老年人的視覺和嗅覺,讓他們感受到植物景觀的季相變化,激發(fā)他們的生活熱情。
3.4.5 戶外標識
老年人總有不放心的感覺,總想反復確認,因此,在每個路口都要設置引導標志。對于老年輪椅使用者來說,在輪椅不能通行的路段,要在路口設置預告標志。對于輪椅可以使用的廁所、電話等也應該用特殊的標志標示出來。
對于視覺有殘疾的老人來說,需要通過聲音、腳感、手感等來導向。弱視的老人則標志的文字要大且對比鮮明、容易辨認。標識的顏色應多用黃色、紅色等暖色。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到來,居住小區(qū)中老年人口的數量還會不斷增加,充分考慮到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特點,進行居住小區(qū)的優(yōu)化設計,創(chuàng)造安全、舒適、優(yōu)美的戶外環(huán)境,促進老年人之間以及與其他年齡結構人員之間的交流,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讓他們能夠身心健康地安度晚年,具有長遠的意義。
[注 釋]
[1] 白德懋.居住區(qū)規(guī)劃與環(huán)境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2.44.
[2] 白德懋.居住區(qū)規(guī)劃與環(huán)境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2.
[1]胡仁祿.老年居住環(huán)境設計 [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12.
[2] 楊.蓋爾,何人可譯.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2.9
[3] 盧濟威,顏如玲.探索適宜老人的空間環(huán)境 [J].建筑學報,1991,(8).
TU984.1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標識碼] A
A
1671-5136(2011)02-0134-03
2011-04-15
毛靜(1983—),男,湖北武漢人,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學院助教、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