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易代之際文人的歷史困境——錢謙益和錢穆筆下的劉基

2011-04-07 21:37:37
關鍵詞:錢謙益劉基錢穆

苗 民

(南京大學 文學院,南京 210093)

易代之際文人的歷史困境
——錢謙益和錢穆筆下的劉基

苗 民

(南京大學 文學院,南京 210093)

作為一個有著強烈事功心理的文人,劉基先后出仕元明兩朝,其“仕二主”的經(jīng)歷被后世同處于易代之際的錢謙益和錢穆兩位文人先后提出加以討論。錢謙益站在忠貳之辨的立場上對劉基表示同情,而錢穆則站在華夷之辨的立場上對劉基予以譴責,然二者卻都明確指向了劉基的貳臣身份,從而顛覆了其開國功臣的形象。這種巧合背后所隱藏的是三位夷夏易代之際文人所共同面臨的華夷之辨與忠貳之辨相互糾結的歷史困境。

劉基;錢謙益;錢穆;華夷之辨;忠貳之辨

忠貳之辨和華夷之辨,是中國文學思想史研究中經(jīng)常要面對的兩個重要話題,尤其是在涉及對夷夏易代之際的文人的歷史評價時,這兩個問題往往會糾纏在一起,如果執(zhí)其一端,則往往有失偏頗,所以更需謹慎。本文以錢謙益與錢穆對劉基的解讀為切入點,對劉基、錢謙益、錢穆三人所處的元末明初之際、明末清初之際和清末民國初之際的個人歷史境遇分別作了考察,在此基礎上揭示出錢謙益和錢穆對劉基解讀的歷史局限性以及劉基自身的委屈心態(tài),并進一步剖析錢謙益與錢穆觀點的不同立論基礎。

一、錢謙益與錢穆對劉基的解讀

由于朱明王朝和劉氏子孫對劉基形象的成功重塑,貫穿明朝始終,人們更多的還是津津樂道被傳奇化了的開國功臣、神奇軍師劉基的形象,其真實的歷史面目卻被重重地遮蔽了,一直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才終于出現(xiàn)了一個對劉基的開國功臣形象作出顛覆性闡釋的人,這個人就是錢謙益。錢謙益寫過兩篇評論劉基的文章,這兩篇文章都收錄在其《列朝詩集小傳》里,文章不長,茲錄如下。

《列朝詩集小傳·甲集·劉誠意基》謂:

《犁眉公集》者,故誠意伯劉文成公庚子二月應聘以后入國朝佐命垂老之作也。余考公事略,合觀《覆瓿》《犁眉》二集,竊窺其所為歌詩,悲婉衰颯,先后異致。其深衷寄托,有非國史家狀所能表其微者,每盡然傷之。近讀永新劉定之《呆齋集》撰其鄉(xiāng)人《王子讓詩集》序云:……有與子讓同出元科目,佐石抹主帥定婺越,幕府倡和,其氣亦將掣碧海,弋蒼旻,后攀龍附鳳,自擬劉文成,然有作,噫喑郁伊,捫舌骍顏,曩昔氣澌滅無余矣。呆齋之論,其所以責備文成者,亦已苛矣。雖然,史家鋪張佐命,論蹙項之殊勛,永新留連幕府,惜為韓之雅志。其事固不容相掩,其義亦各有攸當也。誦犁眉之詩,而推見其心事,安知不以永新(為后世)之子云乎。謹撰定犁眉公詩,居國朝《甲集》之首[1]70。

又《甲前集·劉誠意基》謂:

今自編其詩文曰《覆瓿集》者,元季作也。曰《犁眉公集》者,國初作也。公負命世之才,丁有元之季,沈淪下僚,籌策齟齬,哀時憤世,幾欲草野自屏。然其在幕府與石抹艱危共事,遇知己,效馳驅,作為歌詩,魁壘頓挫,使讀者僨張興起,如欲奮臂出其間者。遭逢圣祖,佐命帷幄,列爵五等,蔚為宗臣,斯可謂得志大行矣,乃其為詩,悲窮嘆老,咨嗟幽憂,昔年飛揚硉矹之氣,澌然無有存者。豈古之大人志士義心苦調,有非旂常竹帛可以測量其淺深者乎!嗚呼!其可感也。孟子言誦詩讀書,必曰論世知人。余故錄《覆瓿集》列諸前編,而以《犁眉集》冠本朝之首。百世而下,必有論世而知公之心者[1]12-13。

錢謙益是明末清初一個充滿爭議的文人,爭議的焦點之一在于其貳臣的身份。作為大明王朝的高官和眾望所歸的士人領袖,錢謙益沒有為明朝殉節(jié),而是投靠了作為異族統(tǒng)治者的清廷。雖然保留住了奢華富貴的生活,但他精神上承受的壓力卻是非常大的。身為貳臣的錢謙益想在歷史上找一些跟他有相似命運的文人來為自己的行為開脫,這種行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令人有些驚訝的是他找到了劉基——這個被當做大明王朝開國功臣的歷史人物。

錢謙益在讀了劉基流傳下來的兩部詩文集《覆瓿集》、《犁眉公集》后,以他特有的貳臣的敏銳感,發(fā)現(xiàn)劉基在元末時期詩文創(chuàng)作的生機勃勃,所謂“作為歌詩,魁壘頓挫,使讀者僨張興起,如欲奮臂出其間者”。而入明后卻是“悲窮嘆老,咨嗟幽憂,昔年飛揚硉矹之氣,澌然無有存者”。錢謙益有些欣慰的“考公(劉基)事略,合觀《覆瓿》《犁眉》二集,竊窺其所為歌詩,悲婉衰颯,先后異致。其深衷寄托,有非國史家狀所能表其微者,每盡然傷之”。錢謙益“傷”的是什么呢?這里雖然說得很隱晦,但是所謂“百世而下,必有論世而知公之心者”云云,又“錄《覆瓿集》列諸前編,而以《犁眉集》冠本朝之首”。其將劉基自比之心,已昭然若現(xiàn)。此外,錢謙益在《列朝詩集小傳》中“席帽山人王逢”條下的一段評論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或言犁眉公(劉基)之在元,籌慶元,佑石末,誓死馳驅,幾用自殺。佐明之后,詩篇寂寥,彼其志之所存,與原吉(王逢)何以異乎?嗚呼,皋羽之于宋也,原吉之于元也,其為遺民一也,然老于有明之世二十余年矣,不可謂非明世之逸民也[1]14。

此處錢謙益將劉基與王逢作比較,認為王逢與劉基無異,接著又把王逢當做元的遺民和明的逸民來看待。錢謙益對于劉基的態(tài)度于此就很明白了,那就是他認為劉基也跟自己一樣,是前朝的遺民。不同的是,劉基是元的貳臣,而他自己是明的貳臣。

錢謙益揭開重重歷史的遮蔽,從劉基入明前后詩文風格的轉變敏銳地覺察到劉基投靠朱元璋并非史書中記載的那么簡單。錢謙益的這個功績是偉大的??墒瞧婀值氖?,錢謙益提出這個觀點之后,歷經(jīng)整個大清王朝四百余年,似乎罕有學者對其響應,這種沉寂一直到了民國時期才被打破,那時終于出現(xiàn)了另一位對其持贊同意見的學者,這個人就是錢穆。

錢穆在其《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讀〈劉文成集〉》[2]101-106中對于錢謙益的觀點作了進一步闡釋。與錢謙益把注意力放在劉基入明后的詩文作品上不同,錢穆主要是把筆墨放在劉基元末的詩文創(chuàng)作上。錢穆列舉了很多劉基在元朝為官時所寫的贊美元朝統(tǒng)治者、憂心元政權前途的詩文,得出“伯溫之于元室,亦可謂孤臣孽子,每飯不忘者矣”的結論,責備劉基忠于元室的行為是“近于不知恥”、“如是之蟲識”。在此結論之后,錢穆進一步聯(lián)系劉基勉強參加到朱元璋政權中的這一史實,很自然地得出劉基入明后雖獲重用但心中卻依然始終眷戀大元的結論。錢穆在文末對于錢謙益從自身身世看到劉基前后心態(tài)的變化深為贊嘆,并對錢謙益生不逢時感到悲慨,顯示出錢穆對錢謙益之說的贊同。

自錢謙益和錢穆兩位大師級文人提出劉基遺民心態(tài)的問題后,現(xiàn)當代一些劉基的研究者也開始對劉基遺民心態(tài)的問題越發(fā)關注,其中不乏精彩的論述,可惜其觀點也許是受二錢觀點影響太深的緣故,基本上沿襲了二錢的看法,而缺乏新見。但是仔細想想,有些疑問似乎還是沒有解決:其一,把開國功臣劉基一下子改造成元的貳臣,這個轉變似乎還是太大了,大到不免讓人懷疑,關于二錢的看法是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其二,從錢謙益到錢穆,兩人之間相隔數(shù)百年,在這數(shù)百年間卻罕見持同樣看法的學者。如果這個觀點正確的話,那么為什么在那么長的時間內都得不到應有的呼應呢?其三,二錢雖然都認為劉基是元的貳臣,但是錢謙益是同情劉基的,錢穆對待劉基的態(tài)度卻是非常不滿,甚至責罵他“近于不知恥”,但是錢穆又是同情錢謙益的。錢謙益和錢穆二人的觀點是否有什么不同呢?

二、錢謙益與錢穆立論之同與不同

回答上述三個問題,首先必須弄清楚劉基到底是不是元的貳臣。這件事要從劉基投靠朱元璋說起。從人生履歷上說,劉基二十歲即考中元朝的進士,并在其后屢次出仕為大元王朝效力二十多年,最后因遭人排擠,才無奈退隱家鄉(xiāng)青田山中做隱士,這些都是無法抹殺的史實?!睹魇贰⒒鶄鳌酚涊d:“元至順間舉進士,除高安丞,有廉直聲。行省辟之,謝去。起為浙江儒學副提舉,論御史失職,為臺臣所阻,再投劾歸?!保?]可是,對于劉基如何投靠朱元璋,史書中的記載便矛盾重重。有的說是被朱元璋強行請去的,有的說是被朱元璋手下一個叫孫炎的官員勸去的,當然最為人熟知的說法是他慧眼識英主,自愿出山輔助朱元璋的。

在沒有新的確鑿證據(jù)前,這些姑且不去爭辯。這里只強調與本文論點有重要關系的一點,即在元末明初這個易代之際的特殊背景下,儒家“不仕二主”的觀念與積極入世的思想這兩者之間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嚴重的矛盾,如果想建功立業(yè)就必須出仕,但是處于正統(tǒng)地位的元政權明顯走向滅亡,而且就是這樣一個走向滅亡的政權,也不愿意給劉基貢獻力量的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基要想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去投靠一個明主又能如何呢?但是悲劇性正在于此,傳統(tǒng)儒家倫理文化并沒有給易代之際的文人士大夫們在“不仕二主”的忠君觀念與建功立業(yè)的入世精神之間提供好的解決方案。這兩者之間的矛盾當然也并非劉基一己之力可以解決的。但抉擇是必須的,雖然任何一種抉擇的結果都很難讓人承受。在這二者的矛盾抉擇中,劉基最終選擇了后者,但是仕明決定背后的心結卻必然是不能輕易解開的。正如其一首詩中所寫道的:

上山采蘼蕪,山峻路迢遞。下山逢故夫,悲風生羅袂。憶昔結發(fā)時,愿得終百年。變故不可期,中道相棄捐。蓮實生水中,石榴生路側。未嘗掛齒牙,中心豈能識?上山采蘼蕪,羅袖生芳菲。因君贈新人,莫遣秋霜霏。落葉辭故枝,不寄別條上。白日無回光,誰能不惆帳?(《上山采蘼蕪》)[4]

傳統(tǒng)的忠臣不事二主的觀念羈縻著劉基,雖然已經(jīng)“中道相棄捐”、“落葉辭故枝”,但是傳統(tǒng)的道德要求他“不寄別條上”。在傳統(tǒng)士大夫的道德規(guī)范中,劉基這樣的行為無疑是要遭到批判的?!爸摇焙汀靶ⅰ笔侨寮沂孔颖仨氥∈氐膬蓚€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在太平之世,為朝廷盡忠不是什么難事,“孝”便常被抬到更突出的位置;而在戰(zhàn)亂之時,尤其是王朝更替之際,“忠”作為一個最能體現(xiàn)儒家士子品性的要素,便被赤裸裸地凸顯出來。正如人類經(jīng)驗所熟知的那樣,只有在矛盾最激烈的時候矛盾雙方的能量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現(xiàn),因而,也只有在易代之際,忠貳之抉擇才變得更加艱難,也更具代表性。

從這個意義上看,劉基剛開始投靠朱元璋時,對于忠貳的問題是有所顧慮的,但是這個顧慮只是傳統(tǒng)倫理文化中的“愚忠”觀念在作祟,從他自身的行為和詩文創(chuàng)作來看,他并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貳臣。但是到了明政權建立以后,朱元璋出于政權建設的需要,大力提倡傳統(tǒng)的儒家忠孝觀,這時候的劉基便無奈地被朱元璋釘在了貳臣的十字架上。所以說,劉基的貳臣身份是朱元璋給的,而不是他自己想要的,他晚年詩文作品的“悲窮嘆老,咨嗟幽憂”并不是懷念元朝,而只是一個受了委屈的老臣發(fā)發(fā)牢騷而已。

弄清楚這一點,再回過頭來看看前文提出的三個問題,答案就比較清楚了。第一個問題是,二錢的看法是否完全正確?可能不一定。也正因為二錢的看法有值得商榷之處,所以在錢謙益提出這個觀點后,歷經(jīng)四百余年也并沒有學者來響應他。如此,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二錢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觀點,二錢的觀點之間又是否有差異呢?

首先來看錢謙益,在錢謙益剛提出這個觀點不久,遺民文人金堡就在其《列朝詩集傳序》一文中對錢的觀點提出質疑,認為他是“析青田為二人,一以為元之遺民,一以為明之功臣。則凡為功臣者,皆不害為遺民。虞山其為今之后死者寬假歟?為今之后死者興起歟?吾不得而知,而特知其意不在詩?!保?]金堡的這段評論堪稱一針見血,一下子就指出了錢謙益的動機所在,即“為今之后死者寬假”和“為今之后死者興起”,也就是說,是為自己投靠二主的行為開脫。按照錢謙益的說法,既然劉基可以投靠新的主人建功立業(yè),卻不妨礙他依然做一個元的遺民;那么我現(xiàn)在投靠新的主人,便也不妨礙我做明的遺民!這里面透露出的正是錢謙益的如意算盤:既能夠享受在新政權下的物質上的安逸,同時又在精神上保全對舊政權的皈依。可惜的是,這只是錢謙益一相情愿的想法而已,終清朝四百年,似乎也沒有人把他和劉基相提并論,倒是稍后于他的朱彝尊對他的看法比較有代表性。朱彝尊在其《明詩綜》“危素”條下曰:“然《元史》成日,曾未獲與筆削。近錢受之尚書亦以國史自任,乃絳云樓一矩史稿盡亡,將無兩公是非未必皆公,故天有意陋之耶?”[6]朱彝尊將錢謙益比之危素,這種比較很有趣,危素欲茍活以存《元史》的做法歷來被普遍認為是貪生怕死的表現(xiàn),甚至在危素活著的時候朱元璋就這么嘲笑過他,而且更悲劇的是《元史》修撰的重任被朱元璋交給了宋濂和王祎,這樣一來危素連活下去的理由也沒有了。而巧合的是錢謙益也以“國史自任,乃絳云樓一矩史稿盡亡”,朱彝尊委婉地說這大概是老天覺得他們該殉國,因而不留給他們茍活于異代的借口吧。從這里也可以一窺錢謙益于清代文人眼中的形象。

錢穆在其《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劉文成集》最后也深表同情地說:“伯溫終為有明一代開國之元勛,而牧齋名列《貳臣傳》,長為當時后世譏笑。則所遇各有時,夫亦曰從夷變夏之與從夏變夷,其事難可一概論耳。”[2]116錢穆為錢謙益鳴不平,同情他與劉基同是投靠二主然受到的歷史評價卻截然不同。值得注意的是,錢穆最后所給的理由,即“所遇各有時,夫亦曰從夷變夏之與從夏變夷,其事難可一概論耳”。這是說劉基命好,碰到了漢族政權代替異族政權,所以被當成開國元勛;而錢謙益命舛,碰到了異族政權代替漢族政權,所以被當成貳臣。如果細細比較一下,便會發(fā)現(xiàn)錢穆與錢謙益二人的立足點是不同的:錢謙益把劉基當做貳臣,是站在忠貳之辨的角度上來看的,而沒有涉及華夷之辨的問題;而錢穆則弱化忠貳之辨的問題,突出了華夷之辨的問題。錢穆在文中寫道:“伯溫亦知元之規(guī)模,不得與吾儒之理想相符,而有其缺憾,并逆知其盛時之不常矣。然終以元之開國上比漢高,而特以制度禮樂之有愧,歸咎于當時之儒生,其殆指許衡之徒乎?以如是之史識,復何得以夷夏大義責之?!保?]104錢穆在這里慨嘆劉基居然將元朝建國與大漢建國相提并論,其言“復何得以夷夏大義責之”,正可見錢穆“夷夏大防”意識之深。

錢謙益的立場較容易理解,前面已有所論述,需要再作闡釋的是錢穆的態(tài)度,即錢穆為什么會站在華夷之辨的角度上來看待劉基?這就要聯(lián)系錢穆對異族政權的態(tài)度。錢穆是一位國學大師,學貫四部,此毋庸置疑。但錢穆治史學,有一點容易招致微詞的,就是其文化民族主義立場。對于這一點,讀過其《國史大綱》和《歷代政治得失》的人,都會對其書中關于滿族統(tǒng)治下的清政府各個方面的批判留下深刻印象,其中流露出的排滿情緒和漢民族主義心態(tài)也是毋庸諱言的。錢穆的這種立場如果結合其個人的學術背景及民國之際的時代背景來看,是不難理解的,而且這正顯示出錢穆不同于一般書齋學者的積極入世的傳統(tǒng)士大夫精神。錢穆一生都將學問與人生緊密結合,這種以學問為事功的做法大概也是錢穆被譽為“中國最后的士大夫”的原因之一。但是在看待錢穆的史學觀點時,這種文化民族主義立場是應當引起注意的。

在《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卷首的序言中,錢穆就寫道:“胡元入住,最為中國史上驚心動魄一大變,元人用兵得國之殘暴,其立制行政之多所劇變,而中國全境淪于異族統(tǒng)治之下,亦為前所未遇。未及百年,亂者四起,明祖以貧民崛起為天子,為漢高以下所僅有,讀詩者豈不曰驅除韃虜,重光中華,其在當時,上下歡欣鼓舞之情當如何?”[2]77正是出于這種“夷夏大防”意識,所以當錢穆讀開國諸臣的集子時,便驚訝于“明初諸人,皆不忘元廷,無意出仕”了。在其《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及其后所作的《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續(xù)集》中還包括《讀〈宋學士集〉》、《讀〈高青丘集〉》、《讀〈蘇伯衡集〉》、《讀〈九靈山房集〉》、《讀楊維楨〈東維子集〉》等其他十篇文章,這些文章中也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夷夏之辨的味道。如《讀〈宋學士集〉》有感于元末之時歐陽玄、劉基二位文人給宋濂的《潛溪集》所作序文中充滿對元代文學的溢美之語,言道:“知當時士大夫,方以元之一統(tǒng)與漢唐宋爭盛,至于其為胡虜入主,非我族類,則似已渾焉忘之矣。”[2]82《讀〈高青丘集〉》在評價高啟元末的詠懷詩時,言道:“則季迪于元末之動亂,亦僅曰爭中原而禍烝民,乃自古常然之事,在其心中筆下,斷未有驅胡虜復中華之心意存在,豈不更昭顯乎?”[2]118像這樣帶著“夷夏大防”意識來考察明初開國諸臣的態(tài)度在其他諸篇中也隨處可見。

三、結 論

歷史總是在闡釋中被接受,而只要是闡釋,都常常會或多或少地印上闡釋者自己的個人痕跡。但只要其是立足于史實的,那么無論站在何種角度上闡釋,都是有參考價值的。在這個意義上,錢謙益從忠貳之辨的角度對劉基的闡釋和錢穆從華夷之辨的角度對劉基的闡釋,即使是有些偏頗之處,但畢竟給后人在認識劉基這些易代之際的開國文臣時提供了一些更深刻的啟示,這相較于明清乃至延續(xù)至民國時期的單純從開國功臣的角度去看劉基的普遍看法要有意義得多。更重要的是,錢謙益和錢穆對劉基的不同闡釋再一次驗證了:歷史研究中的知人論世,說起來容易,但是面臨具體問題時,則往往難免出現(xiàn)偏差。錢謙益自不用說,在入清以后,是以死殉明還是茍活異朝的選擇一直折磨著他;錢穆的華夷之辨觀念更是帶著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個人學術背景的印跡。有趣之處在于,錢謙益的觀點是建立在以元室為正統(tǒng)的基礎上,錢穆的觀點是建立在以元室為異族的基礎上,但卻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劉基的所謂貳臣心態(tài)。這當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巧合,而且正顯示出處于易代之際的兩位后輩與同處于易代之際的前輩文人劉基所要共同面對的相似歷史困境。

[1]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卷六[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7:3778.

[4]劉基.劉基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229.

[5]金堡.徧行堂集:卷八[M].清乾隆五年刻本.上海:上海圖書館藏.

[6]朱彝尊.明詩綜[M].北京:中華書局,2007:141.

[責任編輯 張蓮英]

The Historical Predicament that Scholars Would Encounter in the Period of Dynastic Changes

MIAO Min
(School of Liberal Art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s a scholar with strong entrepreneur spirit,Liu Ji became an official of Yuan and Ming Dynasty in succession.His experience of serving for two different emperors was put forward and diccussed by scholars Qian Qianyi and Qian Mu,both of whom were in the period of dynastic changes.On the side of distinc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ve loyalty and administrative disobedience,Qian Qianyi showed sympathy on Liu Ji,while Qian Mu,on the side of distinction between Han and other ethnic groups,criticized him.However,both of the two clearly pointed at Liu Ji's identity of serving two different emperors,thus subverted his status as a hero of founding the country.What is hidden behind the coincidence is a historical predicament that scholars would encounter in the period of dynastic changes.

Liu Ji;Qian Qianyi;Qian Mu;distinction between Han and other ethnic groups;distinc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ve loyalty and administrative disobedience

I109.2

A

1009-1971(2011)01-0114-05

2010-11-10

苗民(1984-),男,江蘇宿遷人,博士研究生,從事元明詩學、中國文學思想史研究。

猜你喜歡
錢謙益劉基錢穆
劉基隱居考述
錢穆的容與化
錢穆的容與化
做人與處世(2021年3期)2021-05-07 15:05:17
錢謙益《投筆集》用典的敘事意義研究
北方文學(2017年36期)2018-01-18 07:07:58
錢謙益的鄉(xiāng)居書寫及其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研究
論錢穆的地方自治思想
『兩朝領袖』錢謙益
愛你(2016年12期)2016-11-26 03:33:24
父親對錢穆的教誨
躁人之死皮皮豬卡通
清初杜詩研究二題——錢謙益《解悶》詩箋與仇兆鰲“四句分截”說
長江學術(2016年4期)2016-03-11 15:11:29
南溪县| 湾仔区| 法库县| 霍州市| 延长县| 揭西县| 迁西县| 黔南| 滕州市| 满城县| 东辽县| 合肥市| 新宁县| 疏附县| 临漳县| 沈阳市| 分宜县| 山阴县| 佛教| 洮南市| 正镶白旗| 和龙市| 昌邑市| 涡阳县| 锡林郭勒盟| 黄浦区| 康乐县| 禹州市| 图木舒克市| 盐源县| 漠河县| 垫江县| 大宁县| 宜阳县| 建水县| 奈曼旗| 惠水县| 海南省| 卫辉市| 沐川县| 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