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書浩 張 向艷 李 建華 焦保華
顯微外科手術是目前治療腸源性囊腫的主要手段,但因大部分屬囊性且與延髓、頸髓、后組顱神經(jīng)、椎動脈緊密粘連而影響治療效果?;仡櫡治龊颖笔∈仪f市第一醫(yī)院2003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6例枕骨大孔區(qū)腸源性囊腫的臨床資料,總結其臨床特征與顯微手術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手術切除枕骨大孔區(qū)腸源性囊腫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齡16~68歲,平均年齡40.3歲。臨床表現(xiàn):頸枕部疼痛10例,聲嘶和吞咽困難4例,肌力障礙2例,四肢癱伴呼吸淺快1例。
1.2 方法 影像學資料:均行核磁共振平掃和強化檢查,T1像呈稍短信號或等信號,T2稍長信號。囊壁多不強化。手術入路均采用枕下正中入路。病理檢查:手術后病理檢查均為腸源性囊腫,HE染色囊腫壁上襯有假復層立方上皮及黏液立方上皮。
2.1 囊腫切除情況 所有手術均在顯微鏡下操作,囊腫獲得全切12例,因囊壁與后組顱神經(jīng)粘連緊密而行大部切除,殘存部分應用電凝灼燒處理4例。
2.2 術后恢復情況 所有患者恢復良好。但有1例男性患者術后第6天疼痛較術前加重,經(jīng)數(shù)次腰穿后完全緩解。
2.3 隨訪 16例患者中有12例得以回訪。平均隨訪時間為20.1月,被回訪者的臨床癥狀均較術前有改善。復查核磁共振10例全切者均無復發(fā);2例次全切除者囊腫無明顯增大。
腸源性囊腫,是由罕見的發(fā)育過程中變異畸形而形成。如胚胎發(fā)育分離障礙、殘存或異位則形成神經(jīng)管旁腸源性囊腫。該病還可以伴有其他畸形,如消化道內(nèi)憩室或囊腫、脊椎裂、腸管異位、縱膈腸源性囊腫等,其多位于后顱窩、中線、第四腦室腹側或腦橋小腦角,主要發(fā)生在顱內(nèi)或椎管內(nèi),但有個別報道可出現(xiàn)腦內(nèi)和脊髓髓內(nèi)[1]。囊腫大體呈橢圓形,囊壁厚薄不勻,囊內(nèi)容物為透明黏液。囊液顏色各異,如黃白色、草綠色、乳白色、棕色等。其屬良性病變,囊壁由柱狀、立方形或微絨毛的上皮細胞組成[2]。含有黏液素的細胞在過碘酸-希夫中呈陽性。上皮細胞可類似呼吸道和前腸組織,同樣可有纖維血管組織下的平滑肌結構[3]。鑒別腸源性囊腫及室管膜囊腫是十分重要的?;せ驈纳窠?jīng)膠原中分離的上皮細胞層是腸源性囊腫的特征[4]。
MRI目前被認為是發(fā)現(xiàn)枕骨大孔區(qū)腸源性囊腫的首選方法,在MRI的T1及T2加權像上表現(xiàn)為腦脊液信號,囊壁可被強化。因囊液蛋白、脂質成分不同,腸源性囊腫T1及T2加權像信號呈多樣性。本疾病無明顯性別趨勢。囊腫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其他結構形成瘺管,可致反復發(fā)作的無菌性腦膜炎。腸源性囊腫生長緩慢,其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即使囊腫完全切除,仍存在復發(fā)可能性。如復發(fā)需再次手術。雖然腸源性囊腫屬先天性囊性占位,但是僅行單純囊腫或開窗部分切除,但復發(fā)率高,常使神經(jīng)功能癥狀加重,并加大再次手術風險和難度。如按常規(guī)完全切除囊腫,則可能加重神經(jīng)和血管的進一步損傷,使病情進一步惡化,甚至病死。手術目的是顯微鏡下徹底切除病變,但手術過程中常由于囊壁與周圍血管、神經(jīng)組織粘連緊密而無法分離,故而囊腫無法完全切除。依據(jù)腫瘤具體位置不同,可分別采用遠外側經(jīng)髁入路、相對簡單的后正中入路。這些入路手術操作均較復雜并費時長。在手術過程中應盡量擴大手術操作空間,從而減輕對腦干的牽拉和刺激、達到囊腫全切的目的,盡最大可能避免傷及頸髓、延髓、血管和后組顱神經(jīng)。
1 張嘉,王振宇,劉彬.椎管內(nèi)腸源性囊腫的診斷和顯微外科治療.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09,25:682-685.
2 周良輔主編.現(xiàn)代神經(jīng)外科學.第1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484.
3 Kim C,Wang K,Choe G,et al.Neurenteric cyst:Its various presentations.Child Nervesyst,2001,15:496-498.
4 Rivierez M,Buisson G,Kujas D,et al.Intramedullary neurenteric cyst without any associated malformation:One case evaluated by MRI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Acta Neurochir(Wien),1997,139:887-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