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剛,王曉燕,馮天寶,陳聯(lián)群
(1.河北北方學院 教育技術與網絡中心,河北 張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學院 理學院,河北 張家口075000)
教學難點是就學生接受程度而言的,是指學生學習時不易理解,或是雖然不難理解,但容易混淆或出錯的知識點。學生在學習中會遇到各種難點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突破這些難點,不僅會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降低學習效率,還會影響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因此,難點是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攔路虎,是老師和學生必須花較多時間與精力突破的地方。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使用了比喻、聯(lián)想、類比、舉例等教學方法,這些方法在突破教學難點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傳統(tǒng)教學在教學工具上只限于使用粉筆、黑板、教科書、掛圖、實物、模型等,它們在信息承載的種類和能力上有較大的局限性。
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可以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共同作用以強化感知,或幫助學生建立起空間想像能力。與其他媒體相比,多媒體教學不僅能更精確地表達教學內容,還可以更好地呈現(xiàn)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從多角度揭示知識的內涵與內在本質,更符合學生學習的特點和教學的需要,因此,多媒體技術在現(xiàn)代教學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成為了突破教學難點的利劍。
多媒體技術是指憑借計算機和通信技術,將直接作用于人類感官的文字、圖形、圖像、動畫、音頻、視頻等多種功能融為一體,運用于教學等實踐活動的技術。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是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一次飛躍,是對教學效果和質量的一次巨大提升。
在多媒體教學實踐中,人們不斷總結和推廣多媒體使用經驗,不斷加強多媒體資料庫的建設,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基礎越來越深厚,同時,人們對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廣泛應用的理論基礎也有了更好的認識。
美國教育技術專家戴爾在他的《教育中的視聽方法》一書中,把人類獲取知識的各種途徑和方法概括為一個“經驗之塔”來系統(tǒng)描述[1]。本書將人們獲得經驗的方法分為三大類,又將這三大類細分為10個具體的小項:
1.“做”的學習經驗,包括有目的的、直接的經驗,設計的經驗和演劇的經驗。
2.“觀察”的學習經驗,包括觀摩示范,野外旅行,參觀展覽,電視和電影,靜態(tài)圖像,廣播和錄音。
3.“使用符號”的學習經驗,包括視覺符號和詞語符號。
“經驗之塔”理論告訴我們:
1.“塔”基的學習經驗最具體,越向上越抽象。
2.各類學習經驗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的。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各種學習途徑,使學習者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產生有機聯(lián)系。
3.教學應從具體經驗入手,逐步抽象。學習間接經驗應盡可能以直接經驗作為基礎,防止從概念到概念的“言語主義”做法。
4.人們積累經驗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做”,也就是“做”的學習經驗。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學的牢固扎實,缺點是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完成每一細節(jié),花費更多的財力來準備實踐的材料,所以,靠做來積累經驗的程度是很有限的。在“經驗之塔”中,位于“塔”腰階層的視聽教學,能為學習者提供一種“替代經驗”,有助于突破時空的限制,解決教學中具體經驗和抽象經驗的矛盾,彌補各種直接經驗的不足。
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學習環(huán)境要素,完成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的相互關聯(lián)與融合,達到學習者對新知識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并牢固掌握的目的。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只有在真實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學習變得更有效[2],它把創(chuàng)設情景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多媒體技術能夠融合多種資源于一體,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為學習者營造內容豐富、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學習情景,是創(chuàng)設真實情景的最有效工具,最有利于建構主義所倡導的學習活動的實現(xiàn)。
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最近發(fā)展區(qū)概念的含義是認知發(fā)展的真實水平與認知發(fā)展的潛在水平兩者之間的距離[3]。對于學習者,至少要確定兩種發(fā)展的水平,第一種是學習者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第二種是學習者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別人的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這兩種水平的差異,就是學習者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揭示了學習難點產生的原因,那就是學生所學知識的難度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
每個人的知識水平不同,在不同領域所具有的能力也存在差異,對一部分人來講是在發(fā)展區(qū)內的知識,但對另一部分人可能就超出了他的發(fā)展區(qū),成為了其學習的難點。因此,學習難點具有相對性,同樣的內容對于不同的學習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難度不同,所以,在教學時要因材施教,分別對待。
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告訴我們,難點是由于學習者認知能力的局限造成的。運用好多媒體技術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認知力,擴展自身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使原本是難點的內容囊括在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之內,變得不再是難點。
多媒體在具體教學中包含多種不同的具體形式,每種形式在輔助教學方面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在具體使用中,對于不同原因形成的難點,需要分別選擇合適的多媒體技術,以提高教學效率,突破教學難點。具體來講,教學難點有以下幾種類型:
人們在學習新知識時,一般都是把新知識與已掌握的知識相對比,輕松掌握與已掌握知識相通或相近的部分,然后,把學習重點放在全新內容上,所以,有時看似學習內容不少,但掌握起來并不難。當所學內容較新,與舊知識聯(lián)系較少時,學生需要投入精力的知識內容增加了,學習的難度也隨之增加,難點隨之產生。對于這類難點,需要使用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多媒體技術,補充相關知識及背景知識,盡可能地創(chuàng)建一個真實合理的情境,擴展其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而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感性認識和接受能力。
有些知識內容多而紛雜且規(guī)律性差,或是在內容或形式上有相似之處,易產生混淆,如三角函數的正弦、反正弦、余弦、反余弦、和差化積、積化和差,又如歷史事件及發(fā)生的年代等內容,它們理解起來不一定難,但不易記憶。對于這類難點,要多使用圖形圖表的對比,以及利用圖形、顏色等變化,突出知識間的不同與聯(lián)系,從而在分析比較中辨別正誤,增強記憶。另外,可以有選擇地通過多種多媒體手段,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刺激,增強記憶效果。
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是按照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進行的。對于抽象的知識,如物質的分子結構,立體幾何的空間位置關系等,由于學生缺乏與之有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對這類難點,可以通過制作3D立體結構圖或三維動畫等多媒體技術,把原本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識形象生動地呈現(xiàn)出來,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理解和掌握,突破教學難點。
對于發(fā)生成本較高、無條件多次重復的實驗,自然界的偶發(fā)情況以及存在危險學生無法身臨其境的環(huán)境,如汽車的碰撞實驗現(xiàn)場、原子彈的爆炸現(xiàn)場以及北方無法看到的非洲大草原等,僅用語言描述很難讓學生有準確、直觀的認識,這時,運用圖片、聲音、電影錄像等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親眼目睹現(xiàn)場景象,親耳聽到真實的聲音,這些內容在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方面勝過書本上的大段文字和老師的千言萬語。
對于這類難點,要采取化整為零、分散難點的辦法來突破。先按難度或性質的不同對難點進行分解,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一些較簡單且學生易于接受的小問題,再對每個小問題分別選擇合適的多媒體技術各個擊破,這樣可以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和對難點的恐懼,有助于最終攻克難點。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也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但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不同課程的性質不同,即使同一門課程,各章節(jié)教學內容的性質也有區(qū)別,并不都適合使用多媒體。對于側重于揭示事物內在結構、外部形態(tài)與事物發(fā)展變化過程的內容,使用多媒體的教學效果遠好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而對于側重于理論介紹、推理與證明等方面的內容,學生需要緊跟老師的思路走,這時,通過使用傳統(tǒng)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方式,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加深學生的記憶,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成為學習的的一部分,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會比使用多媒體教學時的教學效果更好。
多媒體技術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是為教學服務的。在課件制作中,素材與多媒體方式的選擇、文字圖片的修飾以及動畫特技的運用等方面,都要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技能這一中心服務。
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盲目追求課件的漂亮華麗,多姿多彩,反而將主題、重點、難點淹沒在形式之中。有的課件制作的太復雜,不方便與學生的交互與使用,有的則使用了過多的特技與音效,在教學中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不益于教學。
使用多媒體授課減少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板書、畫圖等方面的工作量,這就意味著在與傳統(tǒng)教學相同的時間內,教師可以給學生傳遞更多的知識,能加快教學進度,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但在使用多媒體授課時,教師往往提高了授課的速度,當信息量大大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時,學生只能疲于應付,所以,在用多媒體授課時,教師要時刻注意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了解學生的做筆記情況,把握好授課的信息量與授課進度。
對于學生自學使用的課件可以包含較大的信息量,但必須明確課件內容的層次,讓學生清楚哪些是必須掌握的內容,哪些是用來提高與擴展的內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
多媒體系統(tǒng)的交互功能使學習者能夠接觸大量不同類型的動態(tài)信息,控制學習的方式和過程[4],它表現(xiàn)在界面交互、內容交互和人際交互3個方面。良好的界面交互有利于學生控制軟件的運行和注意力的持久集中。交互性更主要地體現(xiàn)在內容的交互方面,如果課件設計合理,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內容及媒體呈現(xiàn)形式富有啟發(fā)性,就能引發(fā)學生的持續(xù)思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人際交互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在課堂上的演示和與學生的直接交流方面。
課件的交互與啟發(fā)性與教師講課時的交互與啟發(fā)性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它們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教師在制作課件時,要重視交互性的設計,在課堂上,更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而不是自己滔滔不絕的講授。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和突破教學難點方面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不斷有新的多媒體技術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與思維方式也在不斷發(fā)生著改變,因此,如何在教學中使用好多媒體技術,也需要人們不斷研究與探索。
[1] 王紹銘.“經驗之塔”前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6,(7):20-21.
[2] 張屹,祝智庭.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信息化教育[J].電化教育研究,2002,(1):20-23.
[3] 王光榮.維果茨基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影響[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22-125.
[4] 孫杰遠,孫名符.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評價[J].電化教育研究,2005,(1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