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鵑
(1.陜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西安 710062;2.西安工業(yè)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西安 710021)
《古文苑》輯錄作家及其別集流傳蠡測
王曉鵑1,2
(1.陜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西安 710062;2.西安工業(yè)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西安 710021)
《古文苑》輯錄了八十五位作者的二百六十四篇作品,其中五十七位作家,《隋書·經(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遂初堂書目》、《直齋書錄解題》和《宋史·藝文志》等七部目錄書籍曾經(jīng)著錄 (或沒有著錄)其別集。通過考證這五十七家別集在唐到元初的散佚及重輯情況,發(fā)現(xiàn)《古文苑》在這個由佚到重輯過程中起著巨大作用。
《古文苑》;輯錄作家;別集;目錄;價值
《古文苑》是我國古代一部基礎(chǔ)文集,收錄自先秦迄于齊梁的詩賦雜文二百六十四篇,這些作品大多不見于史傳與《文選》,故在保存中古文學(xué)史料方面有不可或缺的價值,對先唐文學(xué)文獻的傳播與發(fā)展也有重要作用。因此,考定《古文苑》輯錄作家作品,無疑有助于我們重新認(rèn)識和審視此書在文學(xué)、史學(xué)和文獻學(xué)方面的價值,也可以為中古文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基本資料。
1經(jīng)過較為詳細的考辨,我們認(rèn)為南宋鄭樵《通志》卷七十所記《古文苑》十卷本,可能出自 南宋金石學(xué)家王厚之之手,成書時間大致在紹興二十一年 (1151)至三十一年 (1161)之間[1]。南宋孝宗淳熙六年 (1179),韓元吉校定《古文苑》為九卷,刊刻于任所婺州。九卷本收錄自先秦迄于齊梁七十四位作家 (包括無名氏)的詩賦雜文二百三十三篇。南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章樵注釋韓氏九卷本,并重編為二十一卷。章樵根據(jù)漢晉間文史冊之所遺和唐宋類書所引,在補遺刊誤、訓(xùn)釋音義、增補資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增加詩文三十二篇,又不慎脫去張衡《羽獵賦》,故二十一卷本共輯錄八十五位作家 (包括無名氏)的二百六十四篇作品,比九卷本多收錄三十一篇。
這二百六十四篇作品,大體可以劃分為四類,即刻石文、辭賦、詩歌和散文。其中,收錄刻石文三篇、辭賦六十一篇、詩歌八十四篇、散文一百一十六篇,分別占總數(shù)的 1%、23%、32%和 44%,收錄重點是散文。從收錄作品的具體文體看 ,有刻石文、賦、歌、曲、詩、敕、啟、書、對、狀、頌、述、贊、銘、箴、雜文、記、碑、誄等十九種。其中,詩、賦、箴、銘、碑,收錄篇數(shù)較多,依次為八十四篇、六十一篇、四十三篇、二十一篇、十篇,其他文體選錄一到七篇不等 (其中收錄雜文六類,分別是約、敘、奕旨、勢、辭、碑陰文)。從收錄作品時間看,《古文苑》收錄先秦作品八篇,秦代一篇、漢代一百八十三篇、三國十三篇、晉代八篇、齊三十七篇、梁十三篇、后周一篇,收錄最多的是漢代,占 69%;其次為齊,占 14%,再次為梁,占 5%。從輯錄作品內(nèi)容看,涉及政治、歷史、人物、傳記、地理、職官、射獵、事物、宮殿、音樂、鳥獸、出游、文字、書畫、友誼、愛情、親情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外,從輯錄作家作品數(shù)量多寡看,少則一篇,如羊勝《屏風(fēng)賦》、司馬相如《美人賦》、班婕妤《搗素賦》、杜篤《首陽山賦》、聞人牟準(zhǔn)《魏敬侯碑陰文》、馮衍《車銘》、程曉《嘲熱客》、傅咸《皇太子釋奠頌》等;多則幾十篇,如揚雄三十二篇,王融三十二篇,蔡邕十五篇,王粲十五篇,崔骃、崔瑗、班固各八篇,孔融七篇,宋玉、董仲舒、李尤各六篇,分布呈現(xiàn)出不平衡性。從作者身份看,既有帝王,如漢高祖《手敕太子》,漢武帝《落葉哀蟬曲》、《柏梁詩》,漢昭帝《琳池歌》、《黃鵠歌》,后漢靈帝《招商歌》,魏武帝《與楊太尉書論刑楊修》,魏文帝《浮淮賦》、《九日送菊與鐘繇書》、《曹蒼舒誄》,晉明帝《啟元帝》;有知名作家,如宋玉、董仲舒、揚雄、班固、蔡邕、王粲、曹植、秦嘉、謝眺、沈約、庾信;也有一般文人和普通人的作品,如公孫乘、路喬如、羊勝、子遷、楊彪、曹公卞夫人、楊太尉夫人袁氏、聞人牟準(zhǔn)等??傮w來看,選錄的作家多是政治地位比較高者??少F的是,編者沒有排斥女性作品,不僅收錄班婕妤《搗素賦》、曹大家《針縷賦》、曹公卞夫人《與楊太尉夫人袁氏書》、楊太尉夫人袁氏《答書》四篇詩文,還收錄以女性為主人公,歌頌女性的作品,即無名氏《木蘭詩》和邯鄲淳《度尚曹娥碑》。這種編纂方式,呈現(xiàn)出包容兼并的姿態(tài),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古文苑》的價值,反映出編者不但具有一定的編纂水平,而且具有深邃的歷史觀和進步的文學(xué)觀,正如章樵《古文苑》序所言:“始于周宣石鼓文,終于齊永明之倡和。上下一千三百年間,世道之升降,風(fēng)俗之醇漓,政治之得失,人才之高下,于此而概見之。可謂萃眾作之英華,擅文人之巨偉也?!?/p>
2《古文苑》輯錄的四篇無名氏作品,分別是《秦惠文王詛楚文》、《漢樊毅修西岳廟記》、《楚 相孫叔敖碑》和《木蘭詩》。除此之外,《古文苑》共收錄先秦至齊梁八十一位作者的作品 (九卷本收錄六十九位作者)。其中,史籀、李斯、漢高祖、漢昭帝、后漢靈帝、公孫乘*、①后加“*”的,是章樵注釋時增加作者和篇目,后同。路喬如*、羊勝、鄒長倩*、中山王*、蘇武、曹大家、秦嘉*、子遷、楊彪、張昶、曹公卞夫人、楊太尉夫人袁氏、衛(wèi)凱、聞人牟準(zhǔn)、樊毅、王延、蕭衍、蕭琛等二十四人,有些人沒有別集,有些人的別集沒有流傳下來,如《高祖歌詩》二篇,唐魏征等撰《隋書·經(jīng)籍志》已經(jīng)不著錄。其他五十七人 (九卷本五十二人),我們可以憑借隋代到元初的官、私目錄書籍對其別集的收錄情況,比勘這些作家別集的變遷情況,從而進一步了解《古文苑》一書的文學(xué)文獻價值。
這五十七位作者中,唐魏征等《隋書·經(jīng)籍志》,五代劉昫等《舊唐書·經(jīng)籍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藝文志》,北宋官修《崇文總目》,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尤袤《遂初堂書目》,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和元脫脫等《宋史·藝文志》等七部官、私目錄書籍大都著錄其別集,其流傳情況和各代卷數(shù)變化如下 (僅列著錄書目名稱,未著錄書目均不列)。
第一,宋玉:《隋書·經(jīng)籍志》(《楚大夫宋玉集》三卷)、《兩唐志》(《楚宋玉集》二卷)、《直齋書錄解題 》(《宋玉集 》一卷 )。
第二,漢武帝:《隋書·經(jīng)籍志》(《漢武帝集》一卷)、《兩唐志》(《漢武帝集》二卷)。
第三 ,賈誼 :《隋書 ·經(jīng)籍志 》(《賈誼集 》四卷 )、《兩唐志 》(《賈誼集 》二卷 )。
第四 ,枚乘 :《隋書 ·經(jīng)籍志 》(《漢弘農(nóng)都尉枚乘集 》二卷 ,亡 )、《兩唐志 》(《枚乘集 》二卷 )、《遂初堂書目 》(《枚乘集 》)、《直齋書錄解題 》(《枚叔集 》一卷 )、《宋史 ·藝文志 》(《枚乘集 》一卷 )。
第五,劉安:《隋書·經(jīng)籍志》(《漢淮南王集》一卷)、《兩唐志》(《淮南王集》二卷)。
第六,司馬相如:《隋書·經(jīng)籍志》(《漢孝文園令司馬相如集》一卷)、《兩唐志》(《司馬相如集》二卷)。
第七,董仲舒:《隋書·經(jīng)籍志》(《漢膠西相董仲舒集》一卷)、《兩唐志》(《董仲舒集》二卷)、《崇文總目 》(董仲舒集 》一卷)、《遂初堂書目 》(《董仲舒集 》)、《直齋書錄解題 》(《董仲舒集 》一卷)、《宋史 ·藝文志》(《董仲舒集》一卷)。
第八,李陵:《隋書·經(jīng)籍志》(《漢都騎尉李陵集》二卷)、《兩唐志》(《李陵集》二卷)。
第九,劉向:《隋書·經(jīng)籍志》(《漢諫議大夫劉向集》六卷)、《兩唐志 》(《劉向集 》五卷)、《遂初堂書目 》(《劉向集 》)、《直齋書錄解題 》(《劉中壘集 》五卷 )、《宋史 ·藝文志 》(《劉向集 》五卷 )。
第十,劉歆:《隋書·經(jīng)籍志》(《漢太中大夫劉歆集》五卷)、《兩唐志》(《劉歆集》五卷)。
第十一,王褒:《隋書·經(jīng)籍志》(《漢諫議大夫王褒集》五卷)、《兩唐志》(《王褒集》五卷)、《宋史·藝文志》(《王褒集》五卷)。
第十二,揚雄:《隋書·經(jīng)籍志》(《漢太中大夫揚雄集》五卷)、《兩唐志》(《揚雄集》五卷)、《遂初堂書目》(《漢揚雄集》)、《直齋書錄解題》(《揚子云集》五卷,《二十四箴》一卷)、《宋史·藝文志》(《揚雄集》六卷,又《二十四箴》一卷)。
第十三,班婕妤:《隋書·經(jīng)籍志》(《漢成帝班婕妤集》一卷)。
第十四,馮衍:《隋書·經(jīng)籍志》(《后漢司隸從事馮衍集》五卷)、《兩唐志》(《馮衍集》五卷)。第十五,杜篤:《隋書·經(jīng)籍志》(《后漢車騎從事杜篤集》一卷)、《兩唐志》(《杜篤集》五卷)。第十六,傅毅:《隋書·經(jīng)籍志》(《后漢車騎司馬傅毅集》二卷)、《兩唐志》(《傅毅集》五卷)。第十七,崔骃:《隋書·經(jīng)籍志》(《后漢長岑長崔骃集》十卷)、《兩唐志》(《崔骃集》十卷)。第十八,班固:《隋書·經(jīng)籍志》(《后漢大將軍護軍司馬班固集》十七卷)、《兩唐志》(《班固集》十卷)。
第十九,李尤:《隋書·經(jīng)籍志》(《樂安相李尤集》五卷,亡)、《遂初堂書目》(《李尤集》)、《宋史·藝文志》(《李尤集》二卷)。
二十,黃香:《隋書·經(jīng)籍志》(《魏郡太守黃香集》二卷,亡)、《兩唐志》(《黃香集》二卷)。
二十一,張衡:《隋書·經(jīng)籍志》(《后漢河間相張衡集》十一卷)、《兩唐志》(《張衡集》十卷)、《遂初堂書目 》(《張衡集 》)、《宋史 ·藝文志 》(《張衡集 》六卷 )。
二十二,崔瑗:《隋書·經(jīng)籍志》(《后漢濟北相崔瑗集》六卷)、《兩唐志》(《崔瑗集》五卷)。
二十三,馬融:《隋書·經(jīng)籍志》(《后漢南郡太守馬融集》九卷)、《兩唐志》(《馬融集》五卷)。
二十四,胡廣:《隋書 ·經(jīng)籍志》(《后漢太傅胡廣集 》二卷、錄一卷,亡)、《兩唐志》(《胡廣集》二卷)。
二十五,崔寔:《隋書·經(jīng)籍志》(《五原太守崔寔集》二卷,錄一卷)。
二十六,邯鄲淳:《隋書·經(jīng)籍志》(《魏給事中邯鄲淳集》二卷)、《兩唐志》(《邯鄲淳集》二卷)。
二十七,蔡邕:《隋書·經(jīng)籍志》(《后漢左中郎蔡邕集》十二卷)、《兩唐志》(《蔡邕集》二十卷)、《崇文總目》(《蔡邕文集》五卷 )、《郡齋讀書志 》(《蔡邕集 》十卷 )、《遂初堂書目 》(《蔡邕集 》)、《直齋書錄解題》(《蔡中郎集》十卷)、《宋史·藝文志》(《蔡邕集》十卷)。
二十八,王延壽:《隋書·經(jīng)籍志》(《王延壽》三卷)。
二十九 ,酈炎:《隋書 ·經(jīng)籍志 》(《酈炎集 》二卷 )、《兩唐志 》(《酈炎集 》二卷 )《遂初堂書目 》(《酈炎集 》)。
三十 ,張超:《隋書 ·經(jīng)籍志 》(《別部司馬張超集 》五卷 ,亡 )、《遂初堂書目 》(《漢張超集 》)、《宋史·藝文志》(《張超集》三卷)。
三十一,孔融:《隋書·經(jīng)籍志》(《后漢少府孔融集》九卷)、《兩唐志》(《孔融集》十卷)。
三十二,曹操:《隋書·經(jīng)籍志》(《魏武帝集》二十六卷)、《兩唐志》(《魏武帝集 》三十卷)、《遂初堂書目 》(《魏武帝集 》)。
三十三,王粲:《隋書·經(jīng)籍志》(《后漢侍中王粲集》十一卷)、《兩唐志》(《王粲集》十卷)、《郡齋讀書志 》(《王粲集 》八卷 )、《遂初堂書目 》(《王粲集 》)、《宋史 ·藝文志 》(《王粲集 》八卷 )。
三十四,劉楨:《隋書·經(jīng)籍志》(《魏太子文學(xué)劉楨集》四卷)、《兩唐志》(《劉楨集》二卷)。
三十五,應(yīng)玚:《隋書·經(jīng)籍志》(《魏太子文學(xué)應(yīng)玚集》一卷)、《兩唐志》(《應(yīng)玚集》二卷)。
三十六,諸葛亮:《隋書·經(jīng)籍志》(《蜀丞相諸葛亮集》二十五卷)、《兩唐志》(《諸葛亮集》二十四卷)、《宋史·藝文志》(《諸葛亮集》十四卷)。
三十七,魏文帝:《隋書·經(jīng)籍志》(《魏文帝集》十卷)、《兩唐志》(《文帝集》十卷)、《遂初堂書目》(《文帝集 》)、《宋史 ·藝文志 》(《魏文帝集 》一卷 )。
三十八,曹植:《隋書·經(jīng)籍志》(《魏陳思王曹植集》三十卷)、《兩唐志》(《陳思王集》二十卷,又三十卷 )、《郡齋讀書志》(《曹植集 》十卷 )、《遂初堂書目 》(《陳思王集 》)、《直齋書錄解題 》(《陳思王集 》二十卷)、《宋史·藝文志》(《曹植集》十卷)。
三十九,程曉:《隋書·經(jīng)籍志》(《魏汝南太守程曉集》二卷)、《兩唐志》(《程曉集》二卷)。
四十 ,裴秀 * :《隋書 ·經(jīng)籍志 》(《裴秀集 》三卷 ,錄一卷 ,亡 )、《兩唐志 》(《裴秀集 》三卷 )。
四十一,晉明帝:《隋書·經(jīng)籍志》(《晉明帝集》五卷,錄一卷)。
四十二,傅玄*:《隋書·經(jīng)籍志》(《晉司隸校尉傅玄集》十五卷)、《兩唐志》(《傅玄集》五十卷)、《遂初堂書目》(《傅玄集》)、《宋史·藝文志》(《傅玄集》一卷)。
四十三,傅咸*:《隋書·經(jīng)籍志》(《晉司隸校尉傅咸集》十七卷)、《兩唐志》(《傅咸集》三十卷)。
四十四,張華*:《隋書·經(jīng)籍志》(《晉司空張華集》十卷)、《兩唐志》(《張華集 》十卷)、《郡齋讀書志 》(《張華集 》三卷 )、《遂初堂書目 》(《張華集 》)、《直齋書錄解題 》(《張司空集 》三卷 )、《宋史 ·藝文志 》(《張華集 》二卷 ,又《詩 》一卷 )。
四十五,左思:《隋書·經(jīng)籍志》(《晉齊王府記室左思集》二卷)、《兩唐志》(《左思集》五卷)。
四十六,閭丘沖*:《隋書·經(jīng)籍志》(《光祿勛閭丘沖集》二卷,錄一卷,亡)、《兩唐志》(《閭丘沖集》二卷)。
四十七,陸機:《隋書·經(jīng)籍志》(《晉平原內(nèi)史陸機集》十四卷)、《兩唐志》(《陸機集》十五卷)、《郡齋讀書志 》(《陸機集》十卷 )、《遂初堂書目 》(《陸機集 》)、《直齋書錄題 》(《陸士衡集 》十卷 )、《宋史 ·藝文志》(《陸機集》十卷)。
四十八,王融:《隋書·經(jīng)籍志》(《齊中書郎王融集 》十卷 )、《兩唐志 》(《王融集 》十卷 )、《崇文總目 》(《王融文集 》七卷 )、《宋史 ·藝文志 》(《王融集 》七卷 )。
四十九,謝眺:《隋書·經(jīng)籍志》(《齊吏部郎謝眺集》十二卷,《謝眺遺集》一卷)、《兩唐志》(《謝眺集 》十卷 )、《崇文總目 》(《謝玄暉文集 》十卷 )、《郡齋讀書志 》(《謝朓集 》十卷 )、《遂初堂書目 》(《謝玄暉集 》)、《直齋書錄解題 》(《謝宣城集 》五卷 )、《宋史 ·藝文志 》(《謝眺集 》十卷 ,又《詩 》一卷 )。
五十,虞炎:《隋書·經(jīng)籍志》(虞炎集》七卷)。
五十一,劉繪:《隋書·經(jīng)籍志》(《梁國從事中郎劉繪集》十卷,亡)。
五十二,范云:《隋書·經(jīng)籍志》(《梁尚書仆射范云集》十一卷)、《兩唐志》(《范云集》十二卷)。
五十三,宗夬:《隋書·經(jīng)籍志》(《梁司徒諮議宗夬集》九卷)、《兩唐志》(《宗夬集》十卷)。
五十四,任昉:《隋書·經(jīng)籍志》(《梁太常卿任昉集》三十四卷)、《兩唐志》(《任昉集》三十四卷)、《遂初堂書目》(《任昉集》)、《宋史·藝文志》(《任昉集》六卷)。
五十五,沈約:《隋書·經(jīng)籍志》(《梁特進卷沈約集》一百一卷)、《兩唐志》(《沈約集》一百卷,又《集略》三十卷)、《崇文總目》(《沈約集》九卷)、《直齋書錄解題 》(《沈約集 》十五卷,《別集 》一卷 ,又九卷 )、《宋史 ·藝文志 》(《沈約集 》九卷 ,又《詩 》一卷 )。
五十六,江革:《隋書·經(jīng)籍志》(《梁都關(guān)尚書江革集》六卷)、《兩唐志》(《江革集》十卷)。
五十七,庾信:《隋書 ·經(jīng)籍志》(《后周開府儀同庾信集》二十一卷)、《兩唐志》(《庾信集》二十卷)、《遂初堂書目》(《庾信集 》)、《直齋書錄解題 》(《庾開府集 》二十卷 )、《宋史 ·藝文志 》(《庾信集 》二十卷,又《哀江南賦》一卷)。
3通過比勘,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五十七種別集中,《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五十七家;《舊唐書·經(jīng)籍 志》與《新唐書·藝文志》一樣,都收錄四十九家。《隋書·經(jīng)籍志》反映了隋代國家圖書館的藏書情況,《兩唐志》反映出唐代官府的藏書情況?!端鍟そ?jīng)籍志》和《兩唐志》相比,相差八位,分別是班婕妤、李尤、崔寔、王延壽、張超、晉明帝、虞炎和劉繪。李尤、張超和劉繪的別集,在隋時已亡,其他五位作家的別集在隋唐之際也亡佚了,故《兩唐志》所載《枚乘集》二卷、《胡廣集》二卷、《黃香集》二卷、《裴秀集》三卷應(yīng)該是唐人重輯。其他作家的別集,唐、隋兩代的卷數(shù)也不一致:有卷數(shù)增加的,如魏武帝、賈誼、劉安、董仲舒、李陵、司馬相如、江革、蔡邕、孔融、宗夬、范云、應(yīng)玚、傅玄、陸機、左思等人,篇數(shù)增加一到幾十卷不一。其中,蔡邕別集由隋代的十二卷增至二十卷,傅玄由隋代的十五卷增至五十卷,傅咸由十七卷增加至三十卷,變化較大。也有卷數(shù)減少的,如劉楨別集由隋代的四卷減至二卷,宋玉、劉向、張衡、崔瑗、王粲、謝眺、庾信七人別集由隋入唐均減少一卷。這說明他們的別集在隋唐時期變化較大。
《崇文總目》僅收錄五位作家:董仲舒、蔡邕、王融、謝眺、沈約。《崇文總目》是北宋官府所藏昭文、史館、集賢、秘閣四館之書,能反映出北宋官府藏書的基本情況。
《郡齋讀書志》著錄的十八家中,阮籍、嵇康、陸云、陶潛、鮑照、謝惠連、吳均、江淹、何遜、陰鏗十人,《古文苑》沒有收錄他們的作品。其他八人,分別是蔡邕、曹植、王粲、張華、陸機、謝朓、庾信和揚雄?!犊S讀書志》成書于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 (1151),基本反映出南宋初年文人別集的存亡情況。《崇文總目》所收錄的董仲舒、王融、沈約三家別集,晁公武已不錄,說明當(dāng)時已經(jīng)散佚。晁氏增收的揚雄、蔡邕、曹植、王粲、阮籍、嵇康、張華、陸機、陸云、陶潛、鮑照、謝惠連、吳均、江淹、何遜、陰鏗、庾信十六家別集,應(yīng)該是南宋初年重輯。
《遂初堂書目》和《郡齋讀書志》相比,另收十一家,分別是張超、枚乘、酈炎、李尤、張衡、董仲舒、劉向、魏武帝、魏文帝、傅玄和任昉?!端斐跆脮俊酚涊d有《古文苑》,記載時間應(yīng)在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尤袤卒前,所記是韓元吉九卷本,也是現(xiàn)存最早記載《古文苑》的目錄書。李尤和張超的別集,在隋時已亡,而兩人的別集現(xiàn)在又見錄于《遂初堂書目》,則說明他們的集子是南宋人所輯。其他八位文人,即酈炎、張衡、董仲舒、劉向、魏武帝、魏文帝、傅玄和任昉的別集,《郡齋讀書志》不錄,說明也應(yīng)是南宋乾道、淳熙年間所重輯。南宋人在輯錄這些作家作品時,應(yīng)該參校過《古文苑》。其中,《郡齋讀書志》所錄的曹植、阮籍、嵇康、陸云、陶潛、鮑照、謝惠連、吳均、江淹、何遜、陰鏗十一家中,《遂初堂書目》、《直齋書錄解題》(只錄曹植)和《宋史·藝文志》均不錄,說明這些別集在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后已經(jīng)逐漸散佚。
另外,有一點應(yīng)該引起我們足夠的注意,即《古文苑》九卷本為何不給張衡、張超、班固、程曉、王融、崔瑗等人的一些詩文署作者姓名呢?我們認(rèn)為,可能是王厚之輯錄《古文苑》時,這些作家的別集已經(jīng)散佚,他一時無法確定作者所致。《郡齋讀書志》著錄的十八家別集中,也沒有上述五位作家。這不是簡單的巧合,這又一次說明《古文苑》并非成書于唐代,因為張衡、班固、程曉、王融、崔瑗五人的別集《兩唐志》都曾著錄,故唐人不會犯這類錯誤。張衡和張超的別集,《遂初堂書目》也已經(jīng)著錄,應(yīng)是南宋乾道、淳熙年間重輯。如果韓元吉認(rèn)真???也許能夠給這些作品署名,事實上仍然不注姓名。這不僅再次說明韓元吉沒有對《古文苑》初編本做大的調(diào)整,而且進一步說明《古文苑》成書于南宋紹興末年。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六收錄十二家,依次而下分別為宋玉、枚乘、董仲舒、劉向、揚雄、蔡邕、曹植、張華、陸機、謝眺、沈約和庾信?!吨饼S書錄解題》可考的撰寫年代,最晚在淳祐五、六年間 (1245—1246),陳振孫又另收五家,即宋玉、揚雄、枚乘、董仲舒和劉向?!吨饼S書錄解題》明確說明輯錄文人別集的來源,即大多是從《古文苑》、《文選》、《漢書》和唐宋類書中抄錄而出,如《董仲舒集》一卷,陳振孫云:“《隋》、《唐志》皆二卷,今惟錄本傳中《三策》及《古文苑》所載《士不遇賦》、《詣公孫弘記室書》二篇而已。其敘篇略本傳語,亦載《古文苑》?!薄秳⒅袎炯肺寰?陳氏云:“前四卷,《封事》并見《漢書》,《九嘆》見《楚辭》,末《請雨華山賦》見《古文苑》?!蓖鯌?yīng)麟《漢藝文志考證》卷八也曾說:“劉向賦三十三篇:《楚辭·九嘆》,《古文苑·請雨華山賦》,《文選注·雅琴賦》?!端逯尽废蚣?《唐志》五卷,今所存十八篇?!秳e錄》曰,向有《芳松枕賦》?!盵2]故《請雨華山賦》無疑出自《古文苑》。再如《宋玉集》一卷,陳氏曰:“今書乃《文選》及《古文苑》中錄出者,未必當(dāng)時本也?!薄稉P子云集》五卷,也“大抵皆錄《漢書》及《古文苑》所載”;揚雄《二十四箴》一卷,則“集中所有,皆據(jù)《古文苑》”[3]。
這充分說明,《古文苑》在南宋寧宗、理宗時已經(jīng)在民間廣泛流傳,并被大多數(shù)文人所接受,成為和《文選》一樣的詩文選本,并成為南宋人整理漢魏六朝作家別集的主要來源之一。由此可見,當(dāng)時人對《古文苑》并沒有太多的排斥和懷疑。
《宋史·藝文志》著錄二十一家別集,基本上是《崇文總目》、《遂初堂書目》、《郡齋讀書志》和《直齋書錄解題》四家所載之和。《宋史·藝文志》,是根據(jù)宋代官修歷代國史藝文志及《崇文總目》、《中興館閣書目》編成?!端问贰に囄闹尽分浀亩患抑?《古文苑》都曾收錄其作品。王融和沈約別集,《隋書·經(jīng)籍志》、《兩唐志》和《崇文總目》都有著錄,南宋官、私目錄書《郡齋讀書志》、《遂初堂書目》、《直齋書錄解題》卻均不載,《宋史·藝文志》又著錄,充分說明是南宋末或元初所輯,而其來源之一,便是《古文苑》,因為《古文苑》曾選錄王融三十二首詩歌。
南宋以后的文人在整理作家別集時多參考《古文苑》?,F(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的一些別集,如《揚子云集》、《孔北海集》、《王粲集》、《王融集》等,都是后人從《古文苑》、《文選》等選本中輯錄出來的。如王粲詩文,在南宋就已經(jīng)散佚,見章樵《思親為潘文則作》題解:“摯虞《文章流別》云:‘王粲所與蔡子篤及文叔良、士孫文始、楊德祖詩及所為潘文則作《思親詩》,其文當(dāng)而整,皆近乎雅矣。’《贈楊修詩》今亡,《三贈詩》入《選》?!闭f明王粲曾經(jīng)作過多首贈答詩,其中三首,即《贈蔡子篤詩》一首、《贈士孫文始詩》一首、《贈文叔良詩》一首,《文選》卷二十三收錄,《贈楊修詩》在南宋已亡,①《顏氏家訓(xùn)·文章》收錄王粲“我君餞之,其樂泄泄”兩句。見余紹初輯?!督ò财咦蛹?中華書局 2005年版。《思親為潘文則作》被《古文苑》收錄。再如王粲《七哀詩》,章樵注釋說:“《粲集》,《七哀詩》六首,其二詩入《選》?!闭f明南宋時,王粲《七哀詩》已經(jīng)亡佚三首。王粲別集亡佚后,后人輯錄時,也多以《古文苑》為來源,如余紹初輯?!锻豸蛹?》所收錄《浮淮賦 》、《羽獵賦 》、《柳賦 》、《大暑賦 》、《思親為潘文則作 》、《七哀詩 》一首、《雜詩 》四首、《無射鐘銘》、《蕤賓鐘銘》、《為劉表與袁尚書》,均明確注明出自《古文苑》。因此,《古文苑》在保存漢魏六朝文學(xué)史料、輯佚、??钡确矫娴膬r值毋容置疑。
此外,后人在編纂詩文總集時,也多參考《古文苑》。如李攀龍編《古今詩刪》、曹學(xué)佺編《石倉歷代詩選》、賀復(fù)征編《文章辨體匯選》、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嚴(yán)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逯欽立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費振剛等編《全漢賦》,均有文章直接錄自《古文苑》,故《古文苑》和《文選》、《文苑英華》、《唐文粹》等詩文選本及類書、史傳一樣,成為后人整理漢魏六朝作家別集和總集的主要來源之一。通過這些文獻資料,我們不僅可以進一步研究《古文苑》輯錄作家的生平行事及其文學(xué)活動和創(chuàng)作情況,而且可以進一步了解漢魏六朝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和心理,故其文學(xué)史研究價值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說:“然唐以前散佚之文,間賴是書以傳?!盵4]
[1] 王曉鵑 .《故文苑》成書年代考[J].文史哲,2010,(1);王曉鵑 .《古文苑》編纂者新考 [J].南京師大學(xué)報,2009,(5).
[2] 王應(yīng)麟.漢藝文志考證[M].光緒十一年刻本.
[3]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徐小蠻,顧美華,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60-466.
[4]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 (整理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7:2608.
J2
A
1007-4937(2011)03-0086-05
2011-02-28
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10XZ W020);陜西省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 (10K149);中國博士后科學(xué)基金面上資助項目 (20100471602)。
王曉鵑 (1969-),女,甘肅武都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人員,從事古代文獻研究。
王曉春〕